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

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

一、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映梅[1](2020)在《融合元数据和社会标注的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数字教育资源过载的情况,致使资源使用者处于“信息”迷航的状态,无法快速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大部分优质资源也因使用率不高而被埋没。推荐技术通过挖掘和分析资源属性特征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可以精准地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其中,如何有效获取、分析属性特征数据集与表征资源,并据此构建资源特征模型,是提升推荐服务质量研究焦点。已有研究多运用专家元数据表征数字教育资源,表征维度较单一,难以真正地从使用者角度去多样化地评价资源。并且,面向操作的资源表征较少,没有给出全面、详细的具体化模型定义、模型构建策略和模型应用说明。本研究将重点融合元数据(Metadata)和社会标注(Social Tag)两种特征揭示方式去挖掘与描述资源更多维度的属性特征,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s Analysis)弥补社会标注方法缺乏语义控制的特点,构建M-S-S资源模型并模拟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选择LOM和CELTS-42元数据规范确定资源属性框架,直接、准确化地描述框架中可简单定义的属性;框架中不易定义的属性采取社会标注方式描述,即设计、开发与应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社会标注系统,采集用户标签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频标签进行中心性、关联性和聚合性分析,获得资源标签层级结构;融合两种方法的表征结果并运用张量网络图表示为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2)检验模型的应用性能。设计混合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的项目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运用模拟仿真和张量展开技术,以Movielens为数据集,来检验算法的实际推荐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项目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相比,混合算法能缓解数据稀疏和冷启动问题,推荐准确度更高,能增加资源从不同特征维度被发现和推荐的可能性。(3)总结数字教育资源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趋势。随着建模数据源的不断扩充,以及元数据和社会标注等特征揭示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更新,挖掘与描述的资源特征将趋向于多维,据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改进传统推荐算法,多维度聚类数字教育资源,与用户特征模型建立映射关系等。

林坤[2](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颜颖[3](2017)在《面向MOOC的个性化推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网络教育平台MOOC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多样的课程学习中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学者开始研究与之相关的技术。以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具有很多新特点,教育资源多且丰富,给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有质量保证的学习资源。但是海量教育资源随之也带来很多新挑战,用户往往面对“信息过载”的新问题。因此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由此获得发展。本文从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技术入手,将教育资源的概念扩展到一切对用户的在线学习有帮助的数据资源。本文致力于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以及MOOC论坛中的问题和回答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推荐给需要的用户。文章深入分析了教学资源标准元数据描述中,由于关键词抽取不完善造成教学资源难以标签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词语图以及句子图的关键词自动提取算法,为将教学资源推荐给用户铺平了道路。本文接着又从教育论坛数据着手,重点解决了在MOOC论坛中最佳答案缺失的问题,实现了从众多答案中自动标记最佳回答,从而将问题与该问题的最佳回答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推荐给用户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针对教学资源LOM元标准描述的数据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词语图以及句子图的关键词自动提取算法,从而方便了对标准描述的教学资源进行标签化。2.以提取的关键词为基础,基于教学资源标准元描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教育资源向量模型的方法。不仅如此,本文还相应的提出了建立用户兴趣模型的可行方案,从而实现用户兴趣与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匹配,达到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的目的。3.本文基于MOOC论坛数据,对于从某问题下的众多回答中筛选出最佳回答的研究目标,设计出了适用于MOOC论坛数据的一系列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得出预测模型。不仅如此,本文还得出决定某个回答能否成为最佳回答的重要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影响因子。

许哲,祝智庭[4](2014)在《面向价值发现的学习资源描述方案:以LRMI元数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开放理念在资源领域的发展,如何构建良好资源生态,挖掘潜在价值成为资源建设与应用中一个研究热点。从强调"内容为王"到关注"情境为上帝"业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资源领域,应用元数据标记以实现资源在网络中的可发现性,追求"价值发现"已经成为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新目标,期望从"人找资源"变为"资源随人"。LRMI元数据是面向价值发现的学习资源描述方案的典范,它对三大搜索引擎巨头Google、Yahoo、Bing发起的Schema.org元数据词汇框架进行拓展,以提供符合教育特定需求的术语,同时增加资源在网络中的可发现性,优化资源的搜索结果。该文论述了当前学习资源价值的新诉求,以LRMI案例作为代表,总结了当前资源搜索的现实需求,分析了LRMI元数据的工作机制和当前学习资源库建设中的元数据描述方案。在LRMI中,元数据实现了对资源的基本描述,而伴生数据则通过提供额外的情境信息,与元数据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了对资源的完整表示。同时,连通利益相关者、学习资源、学习注册中心、情境信息构成一个良好生态系统,也为未来学习分析和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王立峰[5](2014)在《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PLE构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个人意义建构的知识性、情境性、社会性等特点,基于活动理论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此外,本研究应用富客户端、OPEN API与MASHUP整合型融汇技术实际开发并验证了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的PLE系统原型软件。知识管理视角下的PLE模型以网络学习过程中知识客体的转化为主线,体现了学习者主体性、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与合作性、知识建构的螺旋上升性、学习过程的完整性、PLE系统的集成性、整合性与开放性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管理、利用及共享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本研究由五部分共八章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PLE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章论述了与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构建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力图体现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2.构建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本部分由第三章构成。以网络学习过程中知识客体的转化为主线,按照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不同状态,将网络环境下个人的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阶段、知识组织阶段、知识利用阶段和知识共享阶段。研究据此设计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并分别对以上四个阶段中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规则、分工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3.知识管理视角下PLE各模块构建本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该部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与知识客体转化四个阶段相对应的PLE学习资源获取、PLE学习资源组织、PLE意义建构与知识共享等相关问题。构建了PLE学习单元模型、PLE个人学习资源库模型、PLE意义建构空间模型与PLEs知识共享平台模型,并详细的说明了构建上述模型的理论依据与模型功能。4.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本部分由第七章构成。依据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以及学习资源获取、学习资源组织、意义建构与知识共享各部分子模型,设计开发了PLE学习资源获取原型软件、PLE个人学习资源库原型软件、PLE意义建构空间原型软件以及具有开放API功能的知识共享平台PLEs原型网站,并详细的介绍了以上四种原型软件的主要功能与关键技术。最后,以研究生使用该PLE系统学习网页前台设计为例,对知识管理视角下PLE系统进行了初步的验证与分析。5.结论与展望知识管理视角下构建的PLE系统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集成性,支持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整个过程。系统便于学习者获取、管理、利用及共享学习资源;PLE意义建构空间与PLEs共同体关联紧密,能够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基于SCORM标准的PLE个人学习库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保存与使用。此外,继续深入挖掘IEEE LOM元数据语义作用,增强PLE与PLEs学习资源知识重组、知识聚类与智能推荐,进一步完善PLE系统功能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盘娜[6](2013)在《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促使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快速发展。然而,教学资源没有组织性,重复性强,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平台系统规范整理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本文在了解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及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调研,设计了系统的SOA架构模型,完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业务建模,并对系统角色与权限进行划分,重点设计并实现了服务和服务的调用,最后实现目标系统的开发。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总结当前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了解系统资源的LOM标准,总结了SOA架构模型的原理和服务组件架构技术。(2)分析当前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系统建设的目标,并就系统架构进行详细设计。(3)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结构,并基于SOA体系架构特点进行功能架构和服务架构的设计,对系统的主流业务进行建模,设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服务框架,并对系统角色和权限进行明确划分。(4)在服务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系统服务接口进行封装,利用Webservice和JAVA接口技术实现了服务接口的调用。(5)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服务的集成。在业务逻辑层,通过跨平台的服务调用实现系统业务。加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本系统基于SOA服务架构,实现了系统跨平台的接口调用,提供了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同时,系统采用教学资源建设规范进行数据描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统一,对以后类似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张静鹏[7](2010)在《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我国网络用户的数量稳步递增,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也成为了人们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学习管理系统等网络学习环境的支撑,而数字的、开放的、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无疑成为E-Learning的基石。随着国家对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视,开展实施了多个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呈指数级增长,网络学习资源本身的发展快于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组织揭示能力和将其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学习者的能力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海量的学习资源使得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查找、访问、表示以及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次,形成了学习资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孤岛并存的局面;最后,学习者存在差异,如何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也就是形成个性化的自适应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学习资源的属性描述和服务描述,将Web服务和语义Web进行整合,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网络学习服务系统的模型,此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从迷乱的网络学习资源中寻找需要的学习内容的入口。模型充分发挥Web服务的思想,通过将学习者输入的关于学习资源的检索词和学习者兴趣模型进行结合,转换成服务系统的输入功能参数,系统的服务提供者从UDDI注册中心找到匹配的学习资源服务信息,并通过个性化服务匹配和过滤组件输出给学习者,最终将适合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本文将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与实际网络学习资源相结合,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网络学习服务系统的应用方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为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服务方式的支撑。

孔维梁[8](2009)在《面向服务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架构与集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学习或远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广泛被大众接受和应用的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和相应的资源管理平台,但是所采用的资源建设标准却是不尽相同,同时基于资源库的资源管理平台更加是结构各异,为此给教育资源问的共享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库间资源的共享,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和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作为一种新兴的架构思想,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包装进而实现现有资产的再利用,它还可以将需求改变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因为其实现是松耦合的,当用户需要增加或修改一项功能时,只需要在表现层或业务流程层进行少量的修改即可。虽然Web服务不是实现SOA的唯一方式,但是由于Web服务的通用性更好,同时Web服务具有跨平台、实现语言无关等优点,所以SOA架构系统大多是以Web服务来实现。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现系统所需技术;随后研究和学习了LOM标准,基于LOM标准对教育资源进行标准化描述,并采用统一注册、管理资源元数据,而资源实体分布式存储的方法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接着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思想,设计了一个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给出了平台的业务架构模型和逻辑架构模型,并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包括用户管理、课件管理、课件检索、课件统计、反馈信息、系统帮助和平台介绍七个大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Web服务的特点分析资源管理平台要实现的详细功能和各功能间的关系,确定应该暴露哪些服务,使用哪些数据类型,为系统的开发生成详细的服务接口;然后基于Portal技术,通过对Web服务集成,完成完整的资源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界面友好的门户;在在本文的最后实现了此管理平台并给出了平台测试结果。本平台的特点在于,使用了Web服务机制,可以实现对旧有系统的移植和重用,并且实现了平台各模块之间的松耦合,一个模块的修改和更新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这样就使得平台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本平台的另一特点之处在于使用了Portal技术实现了最终平台的集成,Portal可以支持HTML,WML等多终端协议,同时Portal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了单一的访问入口和个性化服务。

徐泽兰[9](2009)在《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很多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涌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教育资源显得非常零散,没有组织性,相互重复以及相对孤立和封闭。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整合当前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服务平台。它将孤立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使得这些资源呈现出有序,规范和相互关联的特点。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以实际项目需求为背景,设计实现了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针对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重用问题,采用了目前主流的SOA架构,实现了系统的可伸缩性,便于扩展重用;针对资源多样性问题,采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实现了资源的统一描述、管理和共享;针对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中的管理问题,采用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目录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统一检索与定位。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和总结了资源系统建设标准与技术基础。介绍了资源系统建设规范中的LOM标准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分析了Web Service技术中的四种基础技术规范;总结了SOA架构特点、架构原理和架构模型。(2)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和服务架构设计。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功能结构;根据面向SOA的体系结构特点,结合资源管理系统的用户业务需求,对系统的业务进行建模;最后是基于SOA的资源管理系统服务架构设计,设计了系统的分层体系架构和系统服务框架。(3)系统服务接口设计与实现。在系统服务建模的基础上,对系统服务接口进行规范和封装;利用C#技术以及ASP.NET开发环境,将服务接口在具体平台下予以实现;介绍了用UDDI发布和发现Web服务,以及客户端对服务的调用过程。(4)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服务集成。在业务逻辑层,组装集成服务,实现对程序的业务功能。在服务表示层,采用Java技术以及Portlets工具,实现了跨平台的服务调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所开发的系统是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改善了过去存在的教育信息资源孤岛的局面。论文的特色之处体现在:(1)用户管理服务提供了角色的权限控制方法,系统实现了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2)资源采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进行数据描述,实现了资源的统一描述、管理和共享。资源采用分布式存储和目录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统一检索与准确定位。(3)系统是基于SOA架构,具有可跨平台、松耦合、可重用性及较强的可扩展性,系功能模块具有可重用性。

邱奇志[10](2009)在《基于本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使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Internet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成为了大势所趋,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Internet上涌现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学习对象,重用这些学习对象是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学习对象共享上存在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缺少统一知识表示模型,无法对学习对象实现语义层面上的检索;其二是分布式的学习对象的异构性,无法对学习对象实现无缝的整合。语义Web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解决异构资源的整合带来了曙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针对采用语义Web和面向服务技术来解决学习对象的发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语义Web和SOA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提出了基于SOA和语义Web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实现了本体技术与元数据标准的结合,以全新的视觉解决了分布式、异构学习对象的共享问题。本文主要的工作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SOA和语义Web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本文认证了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方法来管理学习对象可能性,探索性地将SOA引入学习对象发现机制中,进而将“服务”这一术语从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应用、操作扩展为分布在Internet上的各种可重用的资源,包括各种数据、信息、应用程序、硬件设备等等。所提出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通过增加内部语义模式、引入外部语义模式来支持服务的语义描述,通过增加外部匹配器来提高Web服务架构对语义信息的匹配的支持。从而不仅更好地解决了分布式学习对象的发现问题,还为解决其他各种Internet资源的发现机制提供了借鉴。(2)构建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为基础的学习对象本体将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与本体技术相结合,解决了学习对象的共享问题。本文仔细深入地分析了IEEE LOM标准,阐述了在本体构建中使用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以IEEE LOM标准核心元数据对本体的属性进行了描述,从而使得学习对象元数据成为学习对象与本体连接的桥梁,采用这一构建本体的思路使本体开发实践过程变得较为简易,所开发的本体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实现了本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探索。(3)探讨了领域本体的增量开发方法将软件开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本体的开发过程,在遵循本体开发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软件开发中成熟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本体开发中,采用了领域本体的增量开发方法,该方法借鉴“工程化”思想,直接采用了软件工程中“增量”的开发过程,充分利用了本体与面向对象开发中“对象”概念的相似性,将面向对象的开发中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本体的开发过程中,采用该方法完成学习对象本体和Web服务本体的构建。(4)提出了支持语义和服务质量的匹配算法本文分析、研究了现有的服务匹配算法,提出了“文本匹配——语义匹配——服务质量排序”的多层次匹配算法,其中基于词语的文本匹配算法在保证匹配结果有效性的基础上,避免了传统匹配方法的计算的复杂性;语义匹配算法充分利用了本体所包含的丰富语义,从概念的层次深度、概念间关系的类型、概念间属性集合三个方面对概念语义进行了考察;服务质量排序算法主要针对Web服务质量具有多属性、多类型的特点。整个算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匹配结果以相似度的方式呈现。

二、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元数据和社会标注的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研究现状
        1.2.2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1.3.3 数学模型法
        1.3.4 模拟仿真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推荐系统
        2.1.2 数字教育资源
        2.1.3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
        2.1.4 社会标注
    2.2 理论基础
        2.2.1 长尾理论
        2.2.2 元数据理论
        2.2.3 张量理论
第3章 数字教育资源表征方式与模型构建策略
    3.1 教育资源特征表征方式
        3.1.1 基于元数据的教育资源表征方式
        3.1.2 基于社会标注的教育资源表征方式
        3.1.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教育资源标签聚合方法
    3.2 M-S-S三元资源特征模型构建策略
    3.3 教育资源特征模型构建过程
第4章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的实现
    4.1 基于元数据表征数字教育资源
        4.1.1 教育资源元数据属性框架
        4.1.2 定义属性值
    4.2 基于社会标注表征数字教育资源
        4.2.1 社会标注系统设计与开发
        4.2.2 社会标注系统应用
    4.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聚合社会标签
        4.3.1 高频标签统计
        4.3.2 邻接矩阵编制
        4.3.3 聚合性分析
        4.3.4 关联性分析
        4.3.5 中心性分析
        4.3.6 凝聚子群分析
        4.3.7 标签层次结构
    4.4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的张量表示
        4.4.1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融合
        4.4.2 数字教育资源模型的张量表示
第5章 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的应用
    5.1 混合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的项目协同过滤推荐
        5.1.1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
        5.1.2 混合资源特征模型的基于项目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5.1.3 推荐机制
    5.2 实验准备
        5.2.1 实验数据
        5.2.2 实验环境
        5.2.3 评价指标
    5.3 实验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结论
        5.4.1 实验一:选取最佳数据源
        5.4.2 实验二:选择最佳加权比
        5.4.3 实验三:算法性能对比
        5.4.4 实验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推荐算法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面向MOOC的个性化推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基于在线教育平台数据的研究现状
        1.3.2 个性化推荐技术研究现状
        1.3.3 基于MOOC论坛数据的研究现状
        1.3.4 基于社区的问答系统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2 第二章技术背景
    2.1 LOM标准概述
    2.2 推荐技术概述
        2.2.1 协同过滤推荐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
        2.2.3 基于知识的推荐
        2.2.4 混合推荐
    2.3 分类:基本概念、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2.3.1 基本概念
        2.3.2 决策树
        2.3.3 随机森林
    2.4 关于CQA系统中预测最佳回答的方法研究
        2.4.1 基于链接分析的方法
        2.4.2 基于日志记录的方法
        2.4.3 基于排序和分类的方法
3 第三章基于LOM标准描述的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
    3.1 问题背景
    3.2 研究思路
    3.3 基于图的关键词自动提取算法
        3.3.1 算法介绍
        3.3.2 相关工作
        3.3.3 图的构建
        3.3.4 排序算法
        3.3.5 聚类算法
        3.3.6 算法验证与分析
    3.4 网络课程元数据化
    3.5 教学资源向量模型的建立
    3.6 用户兴趣模型的建立
    3.7 教学资源向量模型和用户兴趣模型的匹配
    3.8 推荐算法设计
        3.8.1 外围架构
        3.8.2 推荐系统架构
        3.8.3 基于隐语义模型进行教育资源推荐
    3.9 推荐引擎一的系统架构设计
        3.9.1 设计目标分析
        3.9.2 体系结构设计
    3.10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基于MOOC论坛的社区问答自动推荐
    4.1 问题背景
    4.2 研究思路
    4.3 利用随机森林实现最佳问答的自动推荐
        4.3.1 特征设计和选取
        4.3.2 评估函数
        4.3.3 MOOC论坛数据集收集
        4.3.4 实验结果
    4.4 推荐引擎二的系统架构设计
        4.4.1 设计目标分析
        4.4.2 体系结构设计
    4.5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5.1 系统设计目标分析
        4.5.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面向价值发现的学习资源描述方案:以LRMI元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学习资源价值新诉求:从“内容为王”到“情境至上”
    (一)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转变
    (二)学习资源发展的价值走向
    (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四)当前资源描述中的问题
三、面向价值发现的资源描述方案:以LRMI项目为例
    (一)LRMI项目需求调研分析
    (二)LRMI元数据的工作机制
        1.核心术语
        (1)元数据词汇
        (2)伴生数据
        (3)Schema.org词汇集
        (4)学习注册中心
        2.LRMI工作机制
        (1)LRMI工作流程
        (2)以微数据实现资源的结构化描述
        (3)以伴生数据实现资源的情境化描述
四、LRMI元数据方案及应用案例
    (一)LRMI规范词汇表
    (二)LMRI元数据与LOM、DC的映射
    (三)应用实例分析
五、顺应价值发现趋势:LRMI的前景和挑战

(5)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PLE 定义
        (二) PLE 典型模型
        (三) PLE 应用范例
        (四) 研究述评
    四、 研究意义和价值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行动研究法
        (三) 实证研究
第二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构建相关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的理论派别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 PLE 构建的启示
    二、 知识管理理论
        (一) 知识管理主要原理
        (二) 知识管理对 PLE 构建的启示
    三、 学习活动理论
        (一) 活动理论概述
        (二) 活动理论对 PLE 构建的启示
第三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模型构成
    一、 学习活动的实质
    二、 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学习过程
        (一) 知识获取阶段
        (二) 知识组织阶段
        (三) 知识利用阶段
        (四) 知识共享阶段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模型
        (一) 学习资源获取活动
        (二) 学习资源组织活动
        (三) 意义建构活动
        (四) 知识共享活动
    四、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 PLE 模型特点
第四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学习资源获取模块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导向
        (二) 确定学习目标
        (三) 构建学习单元活动
    二、 学习资源
        (一) PLE 学习资源的界定
        (二) 学习资源类型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学习资源获取
        (一) 学习资源获取活动要素分析
        (二) PLE 学习资源获取途径与特点
第五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学习资源组织模块
    一、 知识表示
    二、 元数据
        (一) 元数据的作用
        (二) 主要元数据概述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学习资源元数据
        (一) IEEE LOM
        (二) 基于 IEEE LOM 的数字学习资源描述
    四、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个人学习资源库
        (一) PLE 个人学习资源库的含义和功能
        (二) PLE 个人学习资源库的架构
第六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意义建构与知识共享模块
    一、 有意义学习
        (一) 主动性
        (二) 建构性
        (三) 自主性
        (四) 情境性
        (五) 协作性
    二、 知识共享
        (一) 共同体
        (二) 共同体培育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意义建构空间与知识共享平台
        (一) PLE 意义建构活动系统分析
        (二)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意义建构空间
        (三) PLE 学习单元
        (四) PLEs 知识共享平台模型
第七章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原型软件及应用案例
    一、 关键技术
        (一) 富客户端
        (二) MASHUP
        (三) OPEN API
    二、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原型软件功能及主要实现过程
        (一)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系统体系结构
        (二) PLE 学习资源获取模块功能及主要实现过程
        (三) PLE 个人学习资源库模块功能及主要实现过程
        (四) PLE 意义建构空间模块功能及主要实现过程
        (五) 知识共享平台 PLEs 原型功能及主要实现过程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系统应用案例及分析
        (一)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系统应用案例
        (二) 知识管理视角下 PLE 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工作
    二、 创新点
    三、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情况

(6)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本文架构
第二章 系统建设标准与技术基础
    2.1 系统建设标准
        2.1.1 LOM 标准
        2.1.2 CELTS 标准
    2.2 SOA 架构
        2.2.1 SOA 架构概述
        2.2.2 SOA 架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学资源整合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角色与权限划分
    3.2 当前资源体系分析
        3.2.1 整合前资源体系内容
        3.2.2 系统当前面临的问题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功能需求分析
        3.3.2 性能需求分析
        3.3.3 资源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 SOA 架构模型设计
    4.1 系统的 SOA 架构模型设计目标
    4.2 系统架构的详细设计
        4.2.1 数据层
        4.2.2 数据访问层
        4.2.3 服务组件层
        4.2.4 服务层
        4.2.5 表现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1 系统设计原则
    5.2 体系结构设计
        5.2.1 系统体系结构
        5.2.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5.3 系统业务建模
        5.3.1 业务流程定义
        5.3.2 业务分解
        5.3.3 服务架构设计
    5.4 数据模型设计
        5.4.1 资源库设计
        5.4.2 资源数据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的部署
    6.2 服务实现
        6.2.1 服务模块的划分
        6.2.2 服务模块的实现
    6.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3.1 用户注册
        6.3.2 资源管理
        6.3.3 系统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共享和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现状
    1.2 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作用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相关标准和技术
    2.1 本研究相关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
    2.2 语义Web及关键技术
    2.3 Web服务相关技术
第三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模型构建
    3.1 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功能框架
    3.2 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的三层体系架构
    3.3 学习资源服务系统的集成服务体系
第四章 基于学习资源属性的语义Web服务
    4.1 网络学习资源元数据构建
    4.2 基于学习资源元数据的OWL-S本体
    4.3 语义Web服务的实现
    4.4 个性化服务匹配与过滤
    4.5 Web服务的主要实现技术
    4.6 建立UDDI注册中心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客户端功能模型
    5.1 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客户端概念模型
    5.2 客户端的学习者Agent
    5.3 客户端的服务功能
    5.4 客户端实现方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面向服务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架构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与标准概述
    2.1 LOM标准
    2.2 J2EE技术
        2.2.1 J2EE体系结构
        2.2.2 J2EE组件
        2.2.3 J2EE容器和服务
    2.3 SOA架构
        2.3.1 SOA概念
        2.3.2 Web服务基础
    2.4 Portal技术
        2.4.1 Portal概述
        2.4.2 Portal体系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3.1 平台需求分析
        3.1.1 需求目标
        3.1.2 功能需求
        3.1.3 角色分析
    3.2 资源共享方案
    3.3 业务流程建模
    3.4 平台接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集成
    4.1 平台集成框架
        4.1.1 使用 SOA与 Web服务进行集成
        4.1.2 基于 Portal的 Web服务集成
    4.2 Web服务注册与查找
        4.2.1 Web服务注册
        4.2.2 Web服务查找
    4.3 Web服务的调用
    4.4 Web服务的集成
    4.5 本章小结
5 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实现
    5.1 开发环境、工具及技术
    5.2 目标系统实现
        5.2.1 核心 Portlet代码实现
        5.2.2 系统模块实现
    5.3 平台测试和性能分析
        5.3.1 平台测试
        5.3.2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资源系统建设标准与技术基础
    2.1 资源系统建设标准
        2.1.1 LOM标准
        2.1.2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
    2.2 Web Service技术概述
        2.2.1 XML Schema
        2.2.2 SOAP
        2.2.3 WSDL
        2.2.4 UDDI
    2.3 SOA架构概述
        2.3.1 SOA架构特点
        2.3.2 SOA架构原理
        2.3.3 SOA架构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1.3 系统资源的数据需求
    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3 系统的业务建模
        3.3.1 主要业务流程定义
        3.3.2 业务分解和服务发现
        3.3.3 服务规约
    3.4 基于SOA的资源系统服务架构设计
        3.4.1 基于SOA的系统架构方法
        3.4.2 基于SOA的资源系统服务架构
    3.5 资源数据库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资源系统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服务模块封装
        4.1.1 服务接口的设计
        4.1.2 课件管理服务业务设计
        4.1.3 课件搜索服务业务设计
    4.2 服务实现
    4.3 服务的发布与发现
    4.4 客户端调用服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服务集成
    5.1 开发环境部署
    5.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5.3 表示层的实现
        5.3.1 portal技术介绍
        5.3.2 系统集成界面
    5.4 系统应用与测试
        5.4.1 系统应用
        5.4.2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本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学习对象及相关标准
    2.1 学习对象的定义
        2.1.1 学习对象的一般定义
        2.1.2 IEEE的学习对象技术
        2.1.3 基于软件的学习对象的定义
        2.1.4 学习对象与教育资源
    2.2 学习对象元数据
        2.2.1 元数据
        2.2.2 学习对象元数据
    2.3 学习对象元数据的相关标准
        2.3.1 Dublin Core元数据集
        2.3.2 IEEE LTSC的学习对象元数据
        2.3.3 AD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
        2.3.4 我国信息技术标准
        2.3.5 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OA和语义Web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
    3.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3.1.1 SOA的概况
        3.1.2 SOA和Web服务
        3.1.3 Web服务的发现机制
    3.2 语义Web的基本思想
        3.2.1 语义Web层次结构
        3.2.2 本体与语义Web
    3.3 语义Web服务技术
        3.3.1 Web服务发现机制的缺陷
        3.3.2 语义Web服务的描述
        3.3.3 两者结合待解决的问题
    3.4 基于SOA和语义Web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
        3.4.1 增强UDDI语义支持能力的方法
        3.4.2 学习对象发现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eb服务本体和学习对象本体的构建
    4.1 本体论
        4.1.1 本体的一般定义
        4.1.2 本体的构成
        4.1.3 本体描述语言
        4.1.4 描述逻辑
        4.1.5 本体工程论
    4.2 本文采用的本体研究方法
        4.2.1 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
        4.2.2 本体开发方法的选择
        4.2.3 本体编辑工具
    4.3 Web服务语义描述模型
        4.3.1 Web服务的描述信息
        4.3.2 Web服务本体框架
    4.4 学习对象的语义信息描述
        4.4.1 元数据与本体的关系
        4.4.2 学习对象的语义描述信息
        4.4.3 学习对象的分类法
        4.4.4 学习对象的描述模型
    4.5 基于OWL的本体实现与确认
        4.5.1 Protégé与OWL
        4.5.2 Web服务本体的实现
        4.5.3 Protégé与推理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本体的服务匹配算法
    5.1 Web服务的语义匹配算法
    5.2 基于本体的Web服务匹配算法
        5.2.1 理论基础
        5.2.2 主要匹配思想
    5.3 文本匹配算法
        5.3.1 基于词形的相似度
        5.3.2 同义词扩展
        5.3.3 文本匹配算法描述
    5.4 语义匹配
        5.4.1 基于距离的语义相似度
        5.4.2 基于属性的语义相似度
        5.4.3 语义匹配算法描述
    5.5 服务质量排序算法
        5.5.1 理论基础
        5.5.2 数值处理方法
        5.5.3 服务质量排序算法描述
    5.6 学习对象匹配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本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的原型
    6.1 系统设计思想
        6.1.1 体系结构
        6.1.2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6.1.3 扩展UDDI数据库设计
    6.2 用户注册模块的实现
        6.2.1 UDDIAPI
        6.2.2 功能实现
    6.3 学习对象发布模块的实现
        6.3.1 接口发布
        6.3.2 学习对象发布
    6.4 学习对象发现模块的实现
        6.4.1 文本匹配
        6.4.2 语义匹配
        6.4.3 服务质量排序
    6.5 实例运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四、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元数据和社会标注的数字教育资源特征模型研究[D]. 马映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面向MOOC的个性化推荐关键技术研究[D]. 颜颖.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面向价值发现的学习资源描述方案:以LRMI元数据为例[J]. 许哲,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1)
  • [5]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D]. 王立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盘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系统构建研究[D]. 张静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1)
  • [8]面向服务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架构与集成[D]. 孔维梁.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9]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泽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10]基于本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机制的研究与应用[D]. 邱奇志.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基于LOM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