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配方施肥优化

浅谈水稻配方施肥优化

一、浅谈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论文文献综述)

石锐[1](2021)在《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正确处理“三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农业生产缺乏激励问题后,中国农村经济在四十余年的时期内高速增长,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机械等要素投入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农业环境问题却愈发严重,其中,化肥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化肥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是造成化肥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尤其是规范农户种植行为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的阐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亟需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建设美丽中国。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文以黑龙江省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冗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初步判定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其次,生产效率分解测算化肥施用冗余,将化肥施用过量问题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化肥施用冗余的定量测度,进一步分析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户施肥行为的调整对解决化肥施用冗余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分析农户施肥行为动机,探究解决化肥施用冗余的有效途径。全文按照“研究基础”→“问题界定”→“问题量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展开研究,以期对以下问题进行解析:黑龙江省是否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若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程度如何?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以有效降低化肥施用冗余?全文在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化肥施用冗余这一核心问题,在对其进行界定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规范农户施肥行为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研究基础:首先,对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化肥施用冗余和农户施肥行为概念进行界定,详细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其次,梳理了全文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再次,在分析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和关联因素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以期充分掌握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的现状及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第二,问题界定: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初步判定。通过分析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因果-时滞”关系,实现对化肥过量施用的科学界定,以明晰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了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动态影响,分析两者的相互冲击效果和累积贡献程度,在经济意义上证明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客观事实。第三,问题量化:化肥施用冗余测度。在证明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过量情况进行量化,即对化肥施用冗余程度进行测度。本部分以农业生产效率分解为切入点,从时间和空间上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测度了省级和农户视角下的化肥施用冗余率,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以期从农户的视角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第四,问题分析:农户化肥施用冗余影响因素分析。化肥施用冗余的解决需要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及调整,有效推动化肥施用冗余问题的解决。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为下文从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出发探寻化肥施用冗余的解决途径做出了铺垫。第五,问题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决的落实。在对化肥过量施用进行科学界定并对其冗余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施肥行为的改善是解决化肥施用冗余的主要方向,也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根本途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多角度探讨农户施肥认知、施肥意愿、施肥行为、政策认知和测土配方施肥需求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路径,从单一关系到混合关系多层面分析这些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农户施肥行为进行综合探讨,深化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动机的理解,以期为提出黑龙江省化肥合理施用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沈璐璐[2](2020)在《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特别是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过去几十年现代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这些成就的取得相当一部分主要还是依靠简单农业劳作、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等物品的过量使用,这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该类问题,新疆各地区开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并应用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技术,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农户对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不够强烈,如何突破既有限定,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又使其能够认可、接受并做出相应农业绿色发展所做出的行为转变,切实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为动机-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逐步展开研究。首先,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及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新疆地区779户农户的实证调研数据,在梳理回顾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户自身的禀赋特征,以及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和友好感知确定最终的解释变量,运用技术接受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基于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行为响应机制理论,并以农户个体禀赋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SEM分析,为分群体制定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农户对不同种类的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发现,在所有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三类绿色农业技术的占比最高;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抗病虫良种技术、机械节药技术三类技术次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相对较低。(2)通过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得,个体禀赋、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均显着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在农户个体禀赋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种植规模变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而有无兼业变量则显着负向影响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在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中,技术易用程度感知、技术获取途径感知、经济效益感知和农户对技术风险的感知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对成本的感知则对其绿色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3)通过构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响应行为发现,在整体路径效果分析中,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友好、使用态度、同伴影响、他人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感知行为控制、行为决策等因素对行为响应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系数可知,感知易用对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作用高于感知有用;外界因素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高于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感知行为控制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4)通过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和行为响应的路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均高于行为响应;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低于行为响应。(5)通过利用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驱动路径进行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体路径比较当中,南北疆的地域差异农户对于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没有显着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别差异在主观规范、同伴影响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比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低的群体比年龄高的群体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高的群体比年龄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收入水平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低的群体比收入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而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高的群体则比收入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此外,在大、中、小三种种植规模差异下,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小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大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大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小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性存在以下方面:国内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农经界的专家和学者多采用TAM理论模型对某一单一技术进行研究,尚未从绿色农业技术群体的采纳情况横向探讨某地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并且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约束和影响。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可以很好地弥补在这方面限制,并且该理论已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被证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因此,将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中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鉴于此,本文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的特点和采纳情况,利用DTPB模型修正并构建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感知友好、同伴影响、外界影响、使用态度、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等合理变量,以增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修正后的模型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出色的解释力。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不同样本间的适用性,本文选用农户个体禀赋,即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整体路径进行多群组SEM分析。研究也证实了不同群组间在存在显着差异,这也为后续针对不同群体下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深入研究或对比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威震[3](2020)在《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初次与持续采用行为研究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的过量施用、盲目施用,是制约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缺什么用什么,缺多少用多少”的科学施肥技术,在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理应成为推进化肥减量替代、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过多年的推广,依然面临着农户知晓比例低、技术采纳率不高的尴尬局面。纵观已有研究,多是将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忽视了技术采用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将初次采用行为与持续采用行为并为一谈。而在不同阶段,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发生机理并不相同,且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若在实际研究中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不进行阶段上的区分,以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有偏,对现有农技推广政策的优化无法提供应有的帮助。鉴于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观调查数据,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代表,比较分析了样本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环节认知和整体认知,分别探讨了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的发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持续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期望确认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促进稻农绿色生产技术初次采用与持续应用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有:(1)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整体认知与环节认知存在偏差在整体认知方面,仅有26.88%的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在环节认知方面,稻农对测土、供应和配肥环节的了解程度相对最高,知晓比例分别为61.63%、45.25%和33.62%,且对测土、配方、供应等环节已形成较为准确的认知。尽管如此,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在对稻农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约21.65%~40.04%的样本稻农存在认知偏差,且发现认知偏差会降低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水平。(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样本存在显着差异基于2018年湖北、浙江、江西三省822份稻农微观数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率为64.60%,相较于以往研究,样本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情况较好。在考虑技术采用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后,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持续采用行为、初次采用行为、早期采用但现在未用、从未采用共四类,对应的样本占比分别为39.42%、25.18%、9.73%和25.67%。从样本分布来看,不同阶段的采用行为样本占比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的两类样本存在显着差异。(3)服务供给、技术认知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行为有显着影响测土结果公布、配方肥获取、施肥建议卡、测土重要性认知、配方设计认知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测土结果公布、配方肥获取、施肥建议卡属于服务供给,测土重要性认知、配方设计认知属于技术认知。进一步计算各变量的平均边际效应发现,排名前三的是施肥建议卡、配方肥获取以及测土结果公布,表明相较于技术认知,服务供给对稻农初次采用行为的影响更为显着。相关变量的影响情况在以户主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分组依据的不同样本群组中,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间接证实了认知偏差会通过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对稻农技术初次采用行为产生影响。(4)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受到期望确认等因素的影响便利条件、持续使用意愿直接影响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直接效应;经济维度期望确认、环境维度期望确认、经济维度事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和自我效能间接地影响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间接效应。在各潜变量影响程度方面,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最大,经济维度期望确认的间接效应最大。将户主年龄、文化水平、耕地质量以及技术培训分别作为调节变量纳入模型,发现部分路径的系数大小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上述变量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存在调节效应。(5)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科学施肥认知对稻农期望确认产生显着影响将期望确认细分为经济维度期望确认和环境维度后,发现经济维度的期望确认主要受到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科学施肥认知的共同影响,具体包括测土结果公布及时性、配方调整、肥料市场规范性、技术咨询便利性、微量元素使用必要性以及肥料区分认知等变量,而环境维度的期望确认仅受到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的显着影响,具体包括测土结果公布及时性、肥料市场规范性、技术咨询便利性。可见,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对提升稻农期望确认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形成科学的施肥认知对提升稻农经济维度的期望确认水平具有显着成效。

朱远芃[4](2020)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秸秆是重要的养分资源,富含植株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的重要途径。秸秆因自身氮磷含量低,在还田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化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已有的研究多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但对多年秸秆还田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和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目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多年小麦秸秆还田后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解析秸秆还田条件下肥料运筹与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变化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堆腐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质量变化特征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堆腐120 d时,单独加氮肥(NS)或腐熟剂(ES)处理的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达到74.70%和73.26%,共施氮肥和腐熟剂(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率达到79.83%。其中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程度更高。添加氮肥或腐熟剂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秸秆腐解速率(K=0.017,P<0.01),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协同促进小麦秸秆腐解。添加氮肥主要通过提高水解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而添加腐熟剂主要通过促进氧化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主要通过提高氧化酶活性,进而加速小麦秸秆腐解。(2)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氮肥前移20%(即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20.2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不显着;氮肥前移20%(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氮素累积量(12.93%)和氮素净累积量(10.06%),增加水稻产量(10.37%),显着增加水稻有效穗数(7.05%),可以提高水稻氮肥贡献率(32.21%),氮肥农学效率(135.11%),氮肥偏生产力(21.99%)和氮肥吸收利用率(174.12%)。(3)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土壤速效磷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土壤无机磷的减少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下降,但土壤有机磷含量逐步升高。磷肥减量30%提高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达到40.12%和41.67%,但会降低水稻产量2.72%(P>0.05)。磷肥减量可以提高水稻磷肥贡献率(11.14%),磷肥农学效率(9.13%),磷肥偏生产力(123.63%)和磷肥吸收利用率(8.48%)。(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相比,钾肥减量10%(K90%)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钾肥减量20%(K80%)和30%(K70%)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平均增加水稻产量2.32%,而K70%则平均降低了水稻产量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着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减钾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有下降趋势。

方渝[5](2020)在《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云霄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云霄县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水稻、早熟枇杷、甘薯是云霄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了解全县耕地土壤、果园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本文对云霄县264个水稻土、60个旱地土壤和80个枇杷园土壤进行分析测试,通过五项常规和中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土壤理化性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揭示土壤的营养障碍现状,诊断营养障碍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水稻“3414”田间试验和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施肥模型,探讨最佳施肥配方。主要结论如下:1.耕地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低。云霄县水稻土p H均值为5.53,处于酸性水平(p H<6.5)的土壤占样品总数的95.45%,水稻土酸化严重;旱地土壤p H均值为5.62,呈酸性;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1.68 g/kg,其中处于中等(20-30 g/kg)水平的比例为52.65%;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2.97 g/kg,变异系数为27.14%,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3.33%,说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比例为64.78%,水稻土碱解氮含量适中;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比例为66.67%,说明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2.耕地土壤磷富集,硼钾缺乏较严重,镁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9.83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1.52%,且有效磷含量高于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40 mg/kg)的土样占样品数的28.03%。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为36.72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25 mg/kg)土样占总样品数的96.67%,旱地有效磷含量超过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60 mg/kg)的样品占31.67%,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偏高,有富集的风险。云霄县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值为87.31 mg/kg,处于缺乏水平的占总样品数的59.5%,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58.22 mg/kg,变异系数为31.95%,处于缺乏水平的土样占样品总数的90%,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水稻土有效硼含量均值为0.41 mg/kg,77.65%的水稻土缺硼。旱地土壤有效硼含量0.32 mg/kg,所有土样的有效硼含量都处于缺乏水平(<0.5 mg/kg)。水稻土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6.99 mg/kg,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8.86%;旱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5.87 mg/kg,85%的土样处于中等水平(40-120 mg/kg),表明耕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灰黄泥田上开展水稻“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375.248-2.113 X1-2.341 X2+28.814 X3+0.218 X12-2.302X22-0.556 X32+2.903X1X2-1.251X1X3-0.957 X2X3。计算得到667m2最佳施肥量:N 10.58 kg,P2O53.64 kg,K2O 8.63 kg。通过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改善水稻经济性状,使水稻产量增加。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磷>钾。4.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赤土上开展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982.668+77.631 X1+110.298 X2+44.553 X3-5.673 X12-12.881X22-2.417 X32+0.931X1X2+3.052 X1X3+0.019 X2X3。通过计算得出667m2最佳施肥量为:N 11.46 kg,P2O54.62 kg,K2O 16.07 kg。由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提高甘薯产量,增加效益。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甘薯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磷钾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钾>磷,效益大小依次为氮>钾>磷。5.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钾素缺乏,磷素富集,土壤呈酸性。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6.42 g/kg,处于丰富水平(>20 g/kg)的样品比例为80%,说明枇杷园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 H在4.1-6.9的范围之间,均值为5.45;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55.21 mg/kg,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6.25%,说明枇杷园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47.63 mg/kg,CV为63.8%,说明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处于丰富水平,但不同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根据生产实践调查,5年生以上成年枇杷树667 m2全年肥料施用量为N 42 kg,P2O522.4 kg,K2O 38 kg(折纯),分四次施用。

张思宇[6](2020)在《减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久远,种植面积广阔。截止2018年底,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480万公顷和2859万吨。重庆市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它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其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公顷,年产量约520万吨。目前,我市水稻种植中存在施肥量大、施肥比例不合理、施肥方式粗放等问题。农户为了追求水稻产值,常常存在施肥量过高的现象,造成稻田土壤氮磷累积,养分流失风险增加。养分流失不但会影响作物品质,地表径流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氨挥发也会加剧温室效应等问题。以上问题对我市的经济与生态环境方面十分不利。因此在保证我市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减肥,做到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养分投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做到环境友好施肥。本文针对我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施肥量大和施肥效率低的问题,基于重庆区域稻区土壤肥力水平和农户施肥调查结果,根据目标产量法确定氮磷钾推荐用量,采用田间试验验证方法,探究了平衡施肥配方对水稻生长性状、产值和肥料综合利用率的影响,并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实现稻区推广应用,研究了基于重庆基础地力的水稻施肥配方试验及验证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针对特定区域范围内养分总量控制,而进行大配方配肥设计。针对重庆各区域水稻基础地力水平,采用抽样法与多阶段抽样相结合调研手法,于2018年采集重庆水稻田土壤样品408余个,对其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根据我市土壤养分区域特点,把我市水稻产区划分为三大片区,分别是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西片区。各片区土壤养分肥力状况如下:渝东南片区>渝西片区>渝中及东北片区。根据土壤养分现状及水稻目标产量法,分区制定了我市各区域氮磷钾推荐用量。2.为了验证我市三大片区氮磷钾最佳施用量,采用小区试验,探究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大片区水稻氮磷钾最适宜用量分别为渝东北片区N 131 kg/ha、P2O5 48 kg/ha、K2O 72 kg/ha;渝西和渝南片区N 131 kg/ha、P2O542 kg/ha、K2O 63 kg/ha,优化处理较农民习惯产量分别提高7.65%、5.2%、12.2%。水稻植株叶面积指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等指标均呈现相同趋势,即优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均高于农户习惯处理,水稻分化期SPAD较农户习惯处理的高5.2%,优化施肥处理下的水稻籽粒千粒重比农户习惯处理提高30.7%,叶面积指数较农户习惯施肥具有显着差异。3.为明确减量施肥的可行性,探究其对水稻产值的影响,为制定适合水稻“减肥增效”的施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于水稻成熟期进行水稻测产,测产结果表明相比于农户习惯处理,渝南水稻产区优化施肥分别增产了10.1%、14.0%、12.4%,渝西水稻产区优化处理施肥水稻产量增加了5.2%,渝中渝东北水稻产区优化施肥分别增产了11.0%、4.3%。优化施肥处理下的水稻籽粒千粒重比农户习惯处理提高30.7%,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增产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减量施肥后水稻产值响应推荐在渝东北水稻产区中,继续采用优化施肥处理方案可以满足水稻高产;在渝西和渝南水稻产区,可在优化施肥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减肥20%。4.为探究优化施肥对水稻的养分供应能力与规避养分流失风险能力。于稻田施肥后测定稻田田面水氮磷含量变化,在施肥前和水稻成熟后测量耕层土壤基础性质,试验采样均遵循五点采样法。实验结果表明基肥施用后的次日,田间水中氨氮和总氮浓度明显升高,总氮达到最大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施肥后一周田间水中氮素浓度下降很快逐渐至于平稳。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下的小区田面水在不同时间总氮都是最高的,农户习惯施肥氮径流风险大。优化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最高峰值含量较农户习惯施肥处理下降了50%75%。且优化施肥处理OPT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始终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FFP。因此优化施肥能够降低养分流失风险,优化施肥处理OPT的土壤持续供氮能力显着高于农户习惯处理FFP。5.为探究优化施肥节本增效的潜能,本文对肥料综合效率以及经济角度分析,采集水稻植株,进行养分含量测定。分析优化施肥处理对肥料效率效应的影响发现,优化施肥处理OPT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FFP,在10个区县示范推广试验中,较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利用率提升了8.9%35.5%,氮肥偏生产率提高了3.18%45.18%,扣除肥料成本后收益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收5.23%12.66%。但在优化施肥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增加20%的氮,三大氮效率指标均有所下降。因此优化施肥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减少成本增加经济收益。6.为探究大配方施肥方案的推广能力,根据土壤供肥能力和水稻需肥特点,制定重庆稻区推荐施肥量。在水稻专用肥产品及配套技术方案和减量施肥综合技术模式方面,形成配套的重庆地区水稻全程营养套餐养分管理技术1个。综上所述(1)重庆三大区域在农民习惯基础上减肥20%水稻产量反而增加了4.3%14.0%,氮肥利用率提高了8.9%35.5%,水稻减肥可以达到增效的目的。(2)优化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水稻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其显着增加水稻的叶面积,提高SPAD指数,导致叶片光合作用明显加强,籽粒得到了良好的积累。此外优化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能够减少氮的径流损失,降低了污染风险。(3)制定了重庆三大水稻种植区减量施肥综合技术模式,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陈实[7](2019)在《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于2003至2015年间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4.28%。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与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农”、“藏粮于技”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农业技术采用特征及其效应,对于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调控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采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流发展形式,专业大户在保留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同时,又解决了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并且在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方面,专业大户通常能发挥较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专业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究了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围绕“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特征”、“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的推广效果差异”以及“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问题依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然后,从微观层面上,对湖北省种稻大户经营特征、生产技术需求特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和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进一步探究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测算种稻大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按其波动规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96~2001年、2002~2006年和2007~2014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受育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逐步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水稻育秧栽培技术采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整体明显改善,到近些年大面积回落两个阶段,而水稻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较高区域则逐渐向鄂西南方向聚集。水稻综合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技承包人员有效密度与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种植业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户经营规模以及分属丘陵平原农业区均对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正向影响显着。(2)考虑农机跨区作业背景下,生产技术采用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直接和空间影响都经历了由不显着到显着的演变。2001年以前,生产技术采用与湖北省水稻生产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2001年之后随着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增产、省力、易操作”的化学调控类技术,生产技术采用开始对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上略微滞后于其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说明周边地区农户通过接触考察后进行模仿、学习,进而促进增产型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农机自2004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才开始显着增加,2006年之后农业机械总动力才逐渐开始对湖北省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但在湖北省市(州)层面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愈发显着,其对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却表现为显着的空间挤出效应。(3)利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务农劳动力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种稻大户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65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使得粮食生产整体活力不足,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较传统小农户,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2)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耕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转入土地主要来源于周边邻里或亲戚的租借,通常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租借的随机性无法确保耕地位置的统一,地块分散更为严重;(3)土地流转不畅是制约种稻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户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部分农户“恋地”情结严重,二是“失地”农户的安置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4)种稻大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5)种稻大户补贴“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寻租行为,才能促进粮食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务农劳动力数量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成员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种稻大户技术采用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无显着影响,但对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经实证结果验证,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评估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时,需对内生性问题加以处理。此外,比较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效果差异发现,相比大规模种稻大户,参与农技培训对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技术推广效果表现更佳。(5)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良种技术采用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机械投入与水稻产量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考虑种稻大户基本实现“100%水平机耕机收”,机械投入对种稻大户水稻增产边际贡献达到瓶颈;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技术非效率显着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来实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稻大户技术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并不否定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仍存在极高效(技术效率大于0.95)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规模种稻大户采用适宜性技术的“增产”、“增效”效应更加显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在大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即100亩及以上规模种稻大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114.32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676。而良种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则在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30~50亩、50~100亩规模种稻大户采用良种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54.74斤和64.03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274和0.0205。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采用宏、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由于宏观技术采用水平难以量化,已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视角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从宏观层面探究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微观层面分析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不仅能为加强政府技术推广宏观调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为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提供可行性思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2)针对种稻大户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已有关于传统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系统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的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这方面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技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种稻大户不同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前提下,分别从“增产”、“增效”两个角度分析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效应,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3)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已有研究在考察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时,通常简单将是否参与农技培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加入Logit或Probit模型,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通常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技术采纳意愿,导致高估农技培训带来的技术推广效果。此外,也少有研究关注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技推广效果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剔除了内生性问题干扰,并深入考察了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胡娅婷[8](2019)在《安化县耕地地力特征及施肥决策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以湖南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项目为发展基础,针对安化县的耕地地力情况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创建工作。在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综合使用ArcGIS、MapGIS、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工具,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借助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完成评价模型的创建工作,以该模型为工具对安化县耕地地力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在明确当地土壤特性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水稻种植的最佳条件,以此实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功能演示与技术推广工作。具体获得以下结论:(1)地力分布特征:一级地的面积为723.18hm2,占耕地面积的1.5%;二级地的面积为6866.25hm2,占耕地面积的14.4%;三级地的面积为8908.38hm2,所占比重约为18.7%,四级耕地面积约11707.65hm2,所占比重约为24.6%,五级地共10770.30hm2,所占比重为22.6%,而六级地与七级地的面积分别为6449.99hm2和2234.25hm2,所占比重分别为13.5%和4.7%。(2)以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基本工具,在综合考虑安化县土壤地力特征与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构造相应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获得的配方结果为15:6:9、20:8:12、22:10:16、22:6:12。然后进一步探讨分析肥力参数、分析模型、隶属函数等要素的具体内容,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构建提供充分可靠的数据信息依据,充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科学性。(3)实现通过触摸屏系统查询安化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的功能效果。在充分发挥MapGIS,ArcGIS等软件工具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触摸屏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并对其技术流程进行分析和论述。

陆冉[9](2019)在《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化肥过量施用,会带来农村耕地养分流失、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系列问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有利于改善农户施肥行为及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农户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重要主体,其技术采纳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发现尚未有学者将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水稻主产省份江苏省为具体研究区域,以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共278户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这三个地区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并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以农户行为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为指导,在研究现状分析、样本特征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家庭农场特征、个人基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及信息认知特征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各个具体影响因素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方向。最后,运用ISM模型解析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整体采纳情况来看,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主对该项技术的采纳率不高,在调研的278个家庭农场中,仅有37.05%的家庭农场主采纳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从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影响因素类别及其作用方向较为一致,但也存在差异之处。相同之处表现为:农业劳动人数占比、生产经营面积、是否为科技示范户、是否采用订单生产方式、农场主的年龄、是否加入合作社、与农技员沟通交流是否方便、农场主产量变化认知、质量变化认知、成本投入变化认知、过量施肥危害认知等变量对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采纳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均有显着影响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性别变量对苏南和苏中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起到显着正向作用,而文化程度变量仅对苏北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起到显着正向作用。(3)从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来看,产量变化认知、质量变化认知、成本投入变化认知、过量施肥危害认知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是否为科技示范户、是否采用订单生产方式、是否加入合作社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农业劳动人数占比、生产经营面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农技员沟通交流是否方便为深层根源影响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加强农场主教育培训,完善农场主技术认知;(2)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增强农技示范推动力;(3)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场规模有序发展;(4)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赵和楠[10](2018)在《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史,历次重大饥荒事件均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经济社会的严重衰退,其教训异常惨烈。也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就中国而言,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红线”问题不容忽视,同时,受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红灯”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供给侧粮食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粮食数量及质量安全中长期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讲,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属性及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基础性决定了政府对其扶持的必要性。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天然构成。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系列财政支持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经过十余年的政策实践,既有政策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贸易和生产有扭曲作用的“黄箱”政策规模已临近WTO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黄线”。此外,伴随财政支粮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正逐渐放缓,2011—2016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25%持续降至4.8%,为近25年来的最低值。因此,面对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及财政支粮的实际困境,未来如何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最终保障国家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则成为本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在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系统描述,进而回顾总结了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对现行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定性评价,随后采用双重差分法(DID)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典型财政政策效果予以检验。结合定性及定量研究结论,比较借鉴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最后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除导论所做各项研究准备外,全文基本内容如下:一、深入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文章介绍了粮食、粮食安全及其财政保障政策的概念与衡量,并界定了具体研究范畴,即“粮食”限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这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及中国新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则主要涉及粮食生产环节的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基于生产环节源头性、基础性及关键性的考量。在此基础上,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粮食产业的弱质性、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及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为财政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则通过各具体政策的特定传导路径作用于粮食安全。二、系统描述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且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就异常严峻。具体讲,在粮食数量安全方面,一是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表现在资源承载能力减弱、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比较利益低等;二是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三是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及种子用粮需求引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及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共同挑战中国粮食质量安全。三、回顾总结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定性评价现行财政保障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建国至今,中国财政支粮政策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这与各时期城乡发展战略、财政体制等密切相关。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构成当前中国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并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持续增长,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然而,经过多角度、多地域的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现行财政保障政策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机制,加深粮食结构性矛盾,加重财政负担;二是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表现在补贴目录缺乏绿色生产农用机具、部分机具难以适应地区粮食生产实际、补贴方案公布迟缓降低政策效应、“全价购补”增加购机主体支出压力等;三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设计仍以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忽略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则采取现金直补方式,易造成补贴资金“漏损”,不利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四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五是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六是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缺位、粮食绿色补贴不足、粮食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七是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补贴资金供给机制有待调整。四、实证检验财政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效果。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等研究方法对价格支持、挂钩直补及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中的部分典型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政策实施区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存在托市效应;二是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构成上看,农机购置补贴对机耕水平的影响大于机播水平,对机收水平则影响不显着;三是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粮食平均生产成本具有显着负向影响,验证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四是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威胁指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财政土地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粮食质量。五、比较借鉴美日印三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对美国、日本、印度财政支粮政策演进及现行政策进行梳理、比较后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二是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三是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四是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五是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六、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国际有益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长期应逐步推进其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同时,还需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二是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包括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以及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应加强财政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财政直接投资等形式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多举措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并逐步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以释放财政保障政策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粮食质量安全纳入研究范畴,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财政保障政策全貌进行系统描述、评析,克服以往仅从粮食供求视角或单一财政支粮政策视角进行的局部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不同类型财政支粮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数量安全层面,实证检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在质量安全层面,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的逆向衡量指标并对样本省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继而实证检验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由此,以弥补既有成果中实证性成果相对不足的“短板”;三是在学科交叉上,文章实现农业基础学科、农业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学科交叉,尤其在粮食质量安全层面,以农业科学相关原理服务于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构建与财政保障政策效果的检验。本文的不足在于受数据可获性、新旧政策交替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章节仅选择三类财政保障政策中的四项具体政策进行代表性研究,且部分实证过程样本量略显偏少。未来将尝试采用问卷调研所得微观数据并结合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未涉及的其他具体财政支粮政策效果展开深入研究。

二、浅谈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化肥面源污染
        1.2.2 化肥施用量
        1.2.3 化肥施用效率
        1.2.4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
        1.2.5 化肥施用视角下农业可持续发展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面源污染
        2.1.2 农业生产效率
        2.1.3 化肥施用冗余
        2.1.4 农户施肥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成本收益理论
    2.3 逻辑机理框架
        2.3.1 化肥施用冗余的逻辑机理
        2.3.2 农户施肥行为的逻辑机理
        2.3.3 全文的逻辑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
        3.1.1 化肥施用量特征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及生产力特征
    3.2 化肥施用关联因素现状
        3.2.1 从业人员现状
        3.2.2 农业机械现状
        3.2.3 农村用电量现状
        3.2.4 农药使用现状
    3.3 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3.3.1 化肥施用过量
        3.3.2 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
        3.3.3 化肥施用效率低下
        3.3.4 化肥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初步判定
    4.1 相关研究动态
    4.2 指标选择
    4.3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EKC检验
        4.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述
        4.3.2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
        4.3.3 化肥施用增长与农业增加值的关系
    4.4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
        4.4.1 分析方法
        4.4.2 模型检验
        4.4.3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的脉冲响应分析
        4.4.4 化肥施用增长与农业增加值的脉冲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及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5.1 数据包络模型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5.2.1 指标选择
        5.2.2 数据处理
    5.3 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
        5.3.1 省级农业生产效率演变特征
        5.3.2 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演变特征
    5.4 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5.4.1 省级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5.4.2 农户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问卷设计和调查
    6.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6.2.2 测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户化肥施用的信度、效度检验
        6.3.1 农户化肥施用信度检验
        6.3.2 农户化肥施用效度检验
    6.4 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方法
        6.4.2 数据处理
        6.4.3 实证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7.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7.2 农户施肥认知、施肥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7.2.1 农户施肥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7.2.2 农户施肥认知对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7.2.3 农户施肥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7.2.4 农户施肥认知、意愿与行为的路径结果
    7.3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7.3.1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认知的路径结果
        7.3.2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7.3.3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7.3.4 农户政策认知、施肥认知与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7.3.5 农户政策认知、施肥认知、意愿与行为的路径结果
    7.4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的认知、意愿与行为路径分析
    7.5 农户化肥施用问题多维关系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化肥合理施用的对策建议
    8.1 针对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8.1.1 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1.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1.3 调整农业财政补贴方式
    8.2 针对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8.2.1 增加设立配肥服务网点
        8.2.2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推广
        8.2.3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体系
    8.3 针对农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8.3.1 提升农户生态环境认知
        8.3.2 提高农户科学文化素质
        8.3.3 加强农户施肥技术培训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技术措施指导意见
附录2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基本信息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国外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农业
        2.1.2 绿色农业技术
        2.1.3 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2.2 理论概述
        2.2.1 农户技术接受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3.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
    3.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作出的行为决策
    3.3 农户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改变
    3.4 新疆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技术选择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农户对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
    4.3 农户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假说
        4.3.2 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4.3.2.1 变量设定
        4.3.2.2 模型选择
        4.3.3 处理结果与数据分析
        4.3.3.1 处理结果
        4.3.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5.3 问卷设计与前测信效度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前测信效度分析
    5.4 数据检验与结构模型检验
        5.4.1 信效度检验
        5.4.2 适配度检验
        5.4.3 模型假设路径检验
        5.4.4 整体路径效果检验
    5.5 结果分析
        5.5.1 整体效果下的驱动路径分析
        5.5.2 基于农户个体禀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6.1.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6.1.3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6.2 对策建议
        6.2.1 分群体制定差异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6.2.2 分类别强化政府在绿色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6.3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初次与持续采用行为研究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发展绿色转型要求生产方式绿色化
        1.1.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典型的绿色技术,但采用率不高
        1.1.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绿色生产技术
        2.1.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1.3 技术采用行为
        2.1.4 期望确认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成本收益理论
        2.2.3 风险规避理论
        2.2.4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理论
        2.2.5 持续使用模型
    2.3 国内外文献回顾
        2.3.1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
        2.3.2 关于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2.3.3 关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2.4 分析框架
        2.4.1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各环节的认知分析
        2.4.2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和持续采用行为细分
        2.4.3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的发生机理分析
第3章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各环节认知分析
    3.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环节构成与联系
        3.1.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环节构成
        3.1.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环节的联系
    3.2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各环节的认知现状分析
        3.2.1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整体认知分析
        3.2.2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环节认知分析
        3.2.3 稻农技术整体认知与环节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3.3 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认知偏差分析
        3.3.1 稻农技术整体认知与环节认知的对比分析
        3.3.2 技术认知组合下不同稻农类型划分
        3.3.3 稻农技术认知偏差程度测算及原因分析
        3.3.4 认知偏差对稻农技术感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现状及行为细分
    4.1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4.2 稻农初次采用行为与持续采用行为的关系辨析
        4.2.1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细分
        4.2.2 初次采用行为与持续采用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4.3 初次采用和持续采用行为的样本特征对比分析
        4.3.1 基于个体特征的行为对比分析
        4.3.2 基于生产经营特征的行为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1 服务供给对稻农技术初次采用行为的影响
        5.1.2 技术认知对稻农技术初次采用行为的影响
    5.2 数据说明、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说明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选取
    5.3 实证分析与讨论
        5.3.1 服务供给、技术认知与稻农技术采用的相关性分析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3 基本回归分析
        5.3.4 各变量影响效应的比较分析
        5.3.5 异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期望确认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影响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2 量表设计与数据说明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2 期望确认与稻农持续采用行为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6.2.1 稻农技术期望确认描述分析
        6.2.2 期望确认与稻农持续采用行为的相关性检验
    6.3 实证结果与讨论
        6.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模型适配度检验
        6.3.3 假说验证与讨论
    6.4 不同群组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4.1 样本分组与模型适配性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期望确认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1.1 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对稻农期望确认的影响
        7.1.2 科学施肥认知对稻农期望确认的影响
    7.2 数据说明、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说明
        7.2.2 模型构建
        7.2.3 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7.3.2 模型估计结果
        7.3.3 实证结果分析
        7.3.4 内生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区分技术采用阶段与农户特质,提高技术推广针对性
        8.2.2 改善技术采用的外部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效果
        8.2.3 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农户认知能力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
    1.2 秸秆的腐解规律
        1.2.1 氮肥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2.2 微生物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及作用
        1.3.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氮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5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5.1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5.2 秸秆还田磷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5.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规律
    1.6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6.1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6.2 秸秆还田钾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钾素吸收利用规律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点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2.1 秸秆堆腐试验(2017水稻季)
        3.2.2 小麦秸秆还田肥料运筹的田间试验(2017-2019水稻季)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秸秆堆腐过程质量变化
        3.3.2 秸秆腐解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3.3.3 植株养分吸收计算
        3.3.4 植株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3.3.5 有机质磷以及NaOH提取态磷的31P-NMR分析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耦合关系
        4.1.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小麦秸秆腐解的质量变化规律
        4.1.2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麦秸腐解的酶活变化规律
        4.1.3 小麦秸秆质量变化与酶活之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2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2.4 氮肥前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5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4.3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3.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含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4.1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4.2 钾肥减量对水稻植株内钾素含量的影响
        4.4.3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4.4 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5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 讨论
    5.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5.2 小麦秸秆还田下氮肥前移对土壤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小麦秸秆还田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秸秆还田下钾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2.1 土壤肥力的概念
        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3 表征土壤肥力的化学指标
        3.1 土壤pH值
        3.2 土壤有机质
        3.3 土壤氮素
        3.4 土壤磷素
        3.5 土壤钾素
        3.6 土壤钙素
        3.7 土壤镁素
        3.8 微量元素
    4 测土配方施肥与“3414”试验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5.1 云霄县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5.1.2 地形地貌
        5.1.3 气候概况
        5.1.4 耕作土壤资源概况
        5.2 研究的目的意义
        5.3 技术路线
        5.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和优化施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土壤样品采集
        1.2 水稻“3414”试验
        1.2.1 试验地基本状况
        1.2.2 试验设计
        1.2.3 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水稻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
        2.1.1 土壤pH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碱解氮
        2.1.4 土壤有效磷
        2.1.5 土壤速效钾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2.2 基于“3414”试验的水稻优化施肥
        2.2.1 水稻氮磷钾施肥效应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和甘薯优化施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旱地土壤样品采集
        1.2 甘薯“3414”试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旱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
        2.1.1 土壤pH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碱解氮
        2.1.4 土壤有效磷
        2.1.5 土壤速效钾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2.2 基于“3414”试验的甘薯优化施肥
        2.2.1 甘薯氮磷钾施肥效应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枇杷园土壤样品采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枇杷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1.4 枇杷园土壤改良及施肥状况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
        2.1.1 土壤pH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碱解氮
        2.1.4 土壤有效磷
        2.1.5 土壤速效钾
        2.1.6 土壤容重
        2.2 枇杷园土壤改良措施及合理施肥建议
        2.2.1 枇杷园土壤调酸及施用有机肥效应
        2.2.2 枇杷园氮磷钾施用量及施用方法
        2.2.3 建议增施有机肥,科学调节果园土壤酸度
        2.2.4 建议“控氮减磷增钾”,氮磷钾三要素平衡协调
    3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1 结论
    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减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水稻种植现状
    1.2 水稻生产中化肥施用现状
    1.3 化肥施用过量的不利影响
    1.4 水稻减肥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1.5 养分平衡管理与基础地力水平研究进展
2.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重庆稻田土壤养分现状及农户施肥情况调研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4.重庆水稻氮磷钾推荐用量试验方案制定依据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材料
    4.3 不同区域氮磷钾用量推荐方法
    4.4 制定重庆水稻不同区域的推荐用量
5.减量施肥田间试验验证及示范结果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及材料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重庆地区水稻减量施肥综合技术模式构建
    6.1 制定重庆稻区推荐施肥量
    6.2 形成的关键技术:重庆地区水稻全程营养套餐养分管理技术
    6.3 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农业技术采用效应相关研究
        1.3.3 专业大户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采用
        2.1.2 种稻大户
        2.1.3 农技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数据来源
    3.3 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3.3.1 时间演变分析
        3.3.2 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3.3.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4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3.4.2 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空间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理论分析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统计分析
    4.4 不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5 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5.1 调研地区及主要内容
    5.2 种稻大户经营特征
    5.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需求特征
    5.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
    5.5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说明
        6.2.1 计量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说明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3 种稻大户水稻生产的随机前沿分析
    7.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增产”、“增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技术采用行为
        8.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激发水稻生产技术采用需求
        8.2.3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环境
    8.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部地区水稻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安化县耕地地力特征及施肥决策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地地力评价国内外现状
        1.2.2 测土配方施肥国内外现状
        1.2.3 施肥系统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资源情况
        2.1.2.1 地形地貌
        2.1.2.2 气候
        2.1.2.3 温度
        2.1.2.4 水资源概况
        2.1.2.5 土地资源概况
        2.1.3 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土样采集与分析
        2.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2.2.2 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
    2.3 图件及文字资料的准备
        2.3.1 图件资料
        2.3.2 数据及文本资料
    2.4 研究方法
        2.4.1 德尔斐法
        2.4.2 模糊评价法
        2.4.3 养分平衡法
        2.4.4 层次分析法
        2.4.5 地力差减法
        2.4.6 养分丰缺指标法
        2.4.7 空间分析法
第三章 安化县耕地土壤属性特征
    3.1 土壤有机质
    3.2 土壤碱解氮
    3.3 土壤有效磷
    3.4 土壤速效钾
    3.5 土壤缓效钾
    3.6 pH
    3.7 土壤其他属性
        3.7.1 土壤质地
        3.7.2 耕层厚度
        3.7.3 剖面构型
        3.7.4 障碍因素
        3.7.5 土壤容重
第四章 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
    4.1 系统数据库建立
        4.1.1 属性数据分类与编码
        4.1.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1.3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4.1.4 通过工作空间检测
    4.2 评价过程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2 确定评价因子
        4.2.3 确定评价单元
        4.2.4 评价单元赋值
        4.2.5 构造判断矩阵
        4.2.6 评价因子组合权重
        4.2.7 确定评价因子隶属度
    4.3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4.4 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4.5 安化县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概况
    4.6 安化县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4.6.1 一级地
        4.6.2 二级地
        4.6.3 三级地
        4.6.4 四级地
        4.6.5 五级地
        4.6.6 六级地
        4.6.7 七级地
第五章 安化县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构建
    5.1 施肥指标建立方法
        5.1.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建立方法
        5.1.2 中稻施肥推荐指标建立方法
    5.2 主要施肥参数
        5.2.1 作物品种特征表
        5.2.2 肥料品种特征表
        5.2.3 肥料运筹方案
        5.2.4 养分丰缺指标法
        5.2.5 养分平衡法
        5.2.6 地力差减法
    5.3 估算目标产量
    5.4 拟合县域肥料配方
    5.5 推荐个性化施肥方案
    5.6 数据发布与应用
        5.6.1 数据的制作
        5.6.2 应用操作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一) 家庭农场
        (二)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
    五、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 农户行为理论
        (二)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
        (二)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现状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现状分析
        (一)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二) 水稻肥料施用现状分析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样本特征
    一、研究设计
    二、样本特征
        (一) 家庭农场特征
        (二) 农场主基本特征
        (三) 农场主社会关系特征
        (四) 信息认知及技术采纳情况
第五章 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一、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单因素分析
        (一) 家庭农场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二) 个人基本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三) 社会关系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四) 信息认知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二、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二) 研究假说
        (三) 结果分析
    三、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解
        (一) ISM模型构建
        (二) 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 加强农场主教育培训,完善农场主技术认知
        (二) 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增强农技示范推动力
        (三) 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场规模有序发展
        (四)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及认知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粮食的概念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及衡量
        三、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四、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第二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依据
        一、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三、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
        四、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
        五、粮食安全的正外部性
    第三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一、价格支持政策的托市效应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的传导机理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的影响机理
第二章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系统描述
    第一节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粮食安全形势未来依就严峻
        三、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粮食数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
        二、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
        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第三节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日益严重
        二、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隐患凸显
        三、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不容忽视
第三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进及评价
    第一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
        一、财政支粮政策的负向保护阶段(1950-1977)
        二、财政支粮政策的调整过渡阶段(1978-1993)
        三、财政支粮政策的推进完善阶段(1994-2003)
        四、财政支粮政策的全面转型阶段(2004至今)
    第二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行政策
        一、价格支持政策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第三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整体成效
        一、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持续增长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
        三、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第四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加重粮食结构性矛盾及财政负担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
        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政策效应弱化
        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
        五、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
        六、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
        七、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
第四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
        三、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检验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降本效应检验
    第四节 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二、粮食质量威胁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三、财政土地治理对粮食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五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美国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日本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日本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印度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印度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美、日、印财政支粮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市场扭曲
        二、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
        三、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
        四、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
        五、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
第六章 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
        一、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长期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
        三、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
    第二节 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一、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鼓励“藏粮于地”和适度规模经营
        三、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减轻粮农风险性损失
        四、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整合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
    第三节 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一、加强对农业气象、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等的财政扶持
        二、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三、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节 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
        一、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
        二、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保障政策运行规范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谈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D]. 石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D]. 沈璐璐.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3]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初次与持续采用行为研究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D]. 余威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朱远芃.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D]. 方渝.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减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思宇. 西南大学, 2020(01)
  • [7]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安化县耕地地力特征及施肥决策系统研制[D]. 胡娅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D]. 陆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D]. 赵和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浅谈水稻配方施肥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