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打桩问题分析

静压打桩问题分析

一、静压桩沉桩问题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洪,黄永峰,张明义,李长河,苏雷,仉文岗,林沛元,崔纪飞,焉振[1](2021)在《静压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静压桩沉桩后桩周土重塑,静压桩承载力表现出随着休止期的延长而增长的特性。本文从静压桩沉桩后桩周土体内孔隙水消散固结的角度出发,对静压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的理论和试验分别进行归纳,结合孔隙水消散路径及固结模型,对桩周土体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承载力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对静压桩承载力的时效性进行深化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桩的类型对休止期内静压桩承载力的影响,进一步对基于实测数据得出的经验公式进行总结。讨论了基于不同本构关系模型的应力场及位移场解答和沉桩后孔隙水压力消散解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桩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探讨了黏性土、砂土条件下,考虑超固结比、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塑性指数比对桩基极限承载力系数A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桩基极限承载力经验公式。建议在经验公式基础上设置多重参数,以提升经验公式的精确度,并完善对不同桩、土类型的参数解答;利用BP神经网络,导入静压桩承载力相关参数,以得到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桩型、休止期的承载力最优解。

张一弛[2](2021)在《静压桩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地铁的聚合化效应,大量高层建筑毗邻地铁而起,桩基础往往采用静压桩。静压桩属于排土置换桩,沉桩时会产生挤土效应,尤其是大面积群桩沉桩引起深层土体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导致既有地铁隧道开裂、渗水等病害。本文以徐州中山国际项目为依托,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分析静压桩沉桩徐州地区Q3黏土层挤土位移场和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单桩、微群桩和大面积群桩沉桩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规律影响。具体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几何大变形、接触和材料非线性、初始应力场等多因素下模拟计算困难,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实现了三维静压桩贯入过程模拟;系统阐述基于摩尔-库伦材料圆孔扩张理论,计算了围土为徐州老黏土情形下的径向位移值。经验证,圆孔扩张理论解与数值解曲线基本吻合,建立的三维静压桩贯入模拟有限元法合理。桩周土位移云图呈“葫芦形”,地表呈隆起变形,桩尖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径向、竖向位移和径向应力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呈对数衰减;沉桩深度范围内,深层土体侧向位移大于浅部土体;10倍桩径处的竖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几乎不发生变化。(2)建立单桩-土层-隧道三维模型,分析单桩沉桩挤土引起隧道变形规律。沉桩结束后,隧道呈“竖鸭蛋”状变形,向远离静压桩逆时针方向旋转;水平位移大于竖向位移,左拱腰水平位移值最大,右拱腰最小;沉桩速度低于0.1m/s时,隧道最大位移值基本不变,超过0.1m/s时,最大位移值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长;存在“临界沉桩深度”,在该深度之前隧道位移值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深度时位移值保持不变;深埋隧道受影响程度小于浅埋隧道。(3)微群桩沉桩引起隧道水平和竖向值远大于单桩,位移值随着沉桩排数的增加有近似于倍数增加的趋势;迎着隧道沉桩施工对隧道变形影响最大,按U型路线沉桩次之,远离隧道沉桩影响最小;开挖防挤孔减小隧道水平位移值2%~15%,拱顶和拱底竖向位移值分别为11%~14%和13%~18%。(4)为避免土体大变形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圆孔扩张小应变模拟计算,结合群孔效应法解决了群孔网格难划分问题,实现大面积群桩沉桩数值模拟,为今后研究大面积群桩沉桩提供了思路。基于该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通过有限元计算出右线隧道10点钟方向水平位移值为26mm,大于监测数据的21mm,且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上较为一致。本论文有图81幅,表9个,参考文献92篇。

王海刚,白晓宇,张明义,闫君,李翠翠,王忠胜[3](2021)在《静压桩沉桩阻力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层状土中静压桩沉桩阻力的变化规律,通过选取聊城两处静压桩工地进行现场沉桩试验,成功监测了沉桩阻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ABAQUS数值模拟软件,考虑土体接触面类型和初始地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层状土中静压桩贯入实体模型,实现了静压桩贯入过程的模拟计算,明确了层状土中静压桩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桩端位于黏性土层中,沉桩阻力随沉桩深度增加而变化较小,当桩端位于粉土、粉砂层时,沉桩阻力迅速增大;进一步阐明了不同深度下的径向应力、竖向应力以及沉桩阻力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相似地层沉桩过程以及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曹锦楼[4](2020)在《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特性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建筑类工作者在海内外参与承建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的土木工程地下基础施工水平也越来越高。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少且均匀、沉降速率低且收敛快等特点,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静压桩因其噪音小、污染少、施工效率高、对桩身损伤小等优点获得了沿江沿海软土地区工程建设的青睐。静压桩属于挤土置换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对桩周及桩端土体进行挤压而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沉桩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预估挤土效应对周围建筑物等公共设施的影响,以及合理地估算桩端承载力。本文以饱和黏土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柱孔扩张理论,采用拓展Lade-Duncan屈服准则求得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挤土效应的柱孔扩张解答;其次,针对开口管桩,在考虑其土塞效应的基础上推导出其桩身柱孔扩张理论解,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该解答的合理性。(2)对静压桩在饱和黏土中沉桩所产生的桩端挤土效应通过球孔扩张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极限桩端阻力的理论公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将沉桩最终桩端阻力与极限桩端阻力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的理论解答的合理性,由结果可知极限桩端阻力的计算公式更适合于细长桩承载力的估算。(3)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静压桩的挤土效应,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静压桩的连续贯入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对桩土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沉桩挤土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桩端阻力,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陈东升[5](2020)在《桩型及沉桩方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一批重要项目落户北部湾地区。由于北部湾沿岸地区广泛分布着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且其具有强烈的触变性,导致该地区桩基时效性明显。尽管人们已经对土的触变性和桩基时效性有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认识,但有关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的内在联系直今仍未得到解决。为得到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的关系,本文选择湛江市内具有典型的结构性黏土层作为地基,主要针对桩基和桩周土展开研究,选择不同桩型、沉桩方式下的模型单桩在沉桩后对其1倍桩径处土体的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并在沉桩结束后不同休止时间段(0d、1d、3d、7d、14d、28d、42d、60d、90d)对1倍桩径处土体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及对桩基进行静载试验。获得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在沉桩后1倍桩径处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长规律,以及桩基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孔隙水压力监测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获得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和触变强度恢复情况。(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孔隙水压力在沉桩后8天左右消散完成,并且消散后的孔隙水压力低于沉桩前场地初始孔隙水压力值。说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受扰动后更有利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2)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触变性显着,但桩型、沉桩方式对触变性发挥作用的时间影响显着。圆桩桩周土触变性最强,管桩次之,方桩最弱,静压法沉桩桩周土触变性强于振动法沉桩。随着桩长的增加,桩周土体触变性增强,桩周土体由触变性增长的强度越高。2、通过不同时间下的原位桩基静载试验,获得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力变化规律。(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桩侧摩阻力对承载力、承载力的恢复起主要作用,而桩端阻力贡献甚微。(2)沉桩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沉桩过程中方桩承载力损失最小,管桩次之,圆桩最大,但是沉桩后承载力恢复程度圆桩最大,管桩次之,方桩最小。圆桩对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最大,方桩最小。桩长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极限承载力时效性影响显着,桩长越长,极限承载力时效性系数越大,极限承载力时效性越明显。(3)桩型相同的情况下,静压桩在承载力损失方面、沉桩后极限侧摩阻力、极限桩端阻力、极限承载力恢复方面、承载力时效性影响方面均优于振动沉桩。3、选取触变性指标—触变强度比率,桩基时效性指标—承载力时效性系数,建立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的量化关系。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可用线性关系表述,桩基时效性与土体触变性呈正相关。

周星[6](2019)在《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桩在工程上被广泛使用。本论文阐述了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过程中,影响预制桩上浮的主要影响因素:(1)布桩率的影响;(2)地层地质的影响;(3)沉桩速率和间歇期的影响;(4)沉桩流程次序的影响。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四种防治预制桩上浮的技术措施。而关于沉桩速率和间歇期是饱和软粘性土预制桩沉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因工期很短,很多时候忽视了该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大量饱和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的失败案例充分证明: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若设计、施工等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到位,预制桩发生大面积浮桩现象的概率极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对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研究,在预制桩发生上浮现象后,首先应确定上浮对工程预制桩自身结构及周边土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根据破坏程度的不同,及时采用合理的加固处理方案,尽可能减少因上浮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浮桩灾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工程施工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有效防治预制桩在饱和软弱土层中浮桩造成的严重病害,在前期结构设计阶段,应合理的选择桩基布桩系数;在施工准备阶段,应认真分析影响预制桩浮桩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充分有效的防治措施,编制满足施工需求的信息化监测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执行和已制定的监测方案实施信息化观测,及时反馈观测数据结果,佐证既定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若有异常,应及时分析数据及其原因,调整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以求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经过对大量饱和粘性土浮桩工程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本论文重点阐述一种实时监控预制桩浮桩上浮量的观测装置,同时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浮桩观测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和实例验证。验证了采用预制桩上浮实时观测技术,能有效为预制桩沉桩施工过程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支撑。该测试技术灵敏度高,能最直接的反映具体的浮桩情况,该观测手段可有效地指导预制桩沉桩施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重大损失。通过具体试验和案例分析,实际验证了该观测装置及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曹亚超[7](2019)在《XCC桩贯入-固结全过程及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软土地基分布较广,桩基在处理软土地基方面被证明非常有效,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中。桩基础通过将荷载传递到深土层的方式来控制建筑物沉降变形、提高基础承载力、保障建筑物使用安全。现浇X形混凝土桩(以下称为XCC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圆截面异形桩,由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科研团队研发。与传统的圆形、方形桩相比,XCC桩的优势主要在于:通过增大桩侧摩阻力来提高桩基承载力,并充分发挥了桩身材料潜力。XCC桩施工时先通过静压沉管将X形截面钢模、X形活瓣桩靴贯入地基中形成X形空腔,然后在空腔中灌注混凝土并且振动拔管,混凝土充满X形空腔,形成XCC桩。虽然XCC桩为现浇混凝土桩,但是其静压沉管过程与静压桩压桩过程类似,成桩后土体固结及承载力变化发展也与静压桩相似,故可参照静压桩进行研究分析。为简化叙述,并与静压桩统一,本论文将XCC桩静压沉管阐述为“XCC桩贯入”,沉桩后土体固结阐述为“XCC桩固结”。XCC桩贯入过程中会使得桩周土体产生并且积累大量超孔压,在桩贯入阶段结束后,进入固结阶段,超孔压逐渐消散,桩周土体强度、有效应力增加,使得桩承载力会显着提高。因此,研究XCC桩贯入和固结全过程中孔压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预测、评估桩基长期承载力非常重要。本文采用“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大变形分析方法模拟桩在天然饱和黏土中贯入、固结过程及长期承载力变化特性,相应的内容如下:应用“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大变形分析方法重现桩在天然饱和黏土的贯入过程和固结消散过程,并将模拟分析得到的贯入阻力和孔压消散等结果与离心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正确性。模拟分析XCC桩与圆桩贯入过程中桩周土体孔压和应力的分布情况及发展规律,并比较了圆桩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解的差异。相对于圆桩,XCC桩贯入过程在桩周土体会引起更大的孔压影响范围和更大的剪应力区。对XCC桩和圆桩在固结阶段孔压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结果发现:超孔压的消散速度与所在区域的初始孔压值相关,初始孔压值越高,其消散的速度也越快。距桩身大约10r的范围内的径向有效应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径向有效应力增长幅度随着距桩身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对比研究了两组截面面积不同的XCC桩和圆桩,发现桩承载力变化具有显着的时效性。截面周长相差较大的等横截面积XCC桩比圆桩在承载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当截面周长相差较较小时,承载力提高并不明显。表明在XCC桩设计时,单位面积的截面周长对桩后期承载力意义重大。

万星[8](2019)在《连云港深厚软土层中预制方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制桩属于挤土桩,打入地基土时将排出等体积土体,因此在深厚软黏土中预制群桩施工往往具有显着的挤土效应,导致地基土中将产生较高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土体位移,从而对成桩质量与工程安全造成隐患与威胁。挤土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可以推广至工程实践的成果相对较少,对预制桩挤土效应计算方法及控制方法的探讨仍亟需进行,另外预制桩挤土效应的表现形式与地基土的性质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土层往往具有不同的影响机理与表现形式,结合地层特征对挤土效应的相关规律进行机理性分析与经验性归纳也尤为重要。本文以连云港某风电项目试桩工程为依托,针对该地区深厚的海相淤泥软土下分布粉砂粉土夹层的特殊地层条件,对预制方桩的沉桩挤土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为该项目的大面积后续施工提供技术指导,并为预制桩挤土效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应用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海相淤泥土的室内土工试验。通过现场取得不同深度的原状样,进行了基本土性试验、一维固结试验以及GDS三轴试验,对连云港地区深厚海相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重点探讨了连云港海相软土的天然结构性,并结合其结构性特征,阐述了在连云港深厚软土层中打桩对土体结构的扰动及可能产生的工程问题,为现场试验提供参照。(2)开展了预制方桩的群桩打入挤土效应的现场测试研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重点分析了群桩施工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动态变化规律,从空间分布特征与随时间变化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桩侧摩阻力的实测数据,指出了承载力与超孔压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另外两个试桩场地的实测数据,对超孔隙水压力的竖向分布特征、超孔压的消散与水裂现象、深层水平位移曲线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更具推广性的结论。最后针对连云港深厚淤泥土中超孔压消散极为缓慢、挤土效应显着的问题,对可以采用的沉桩工程措施提出了建议。(3)对预制桩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Lo&Stermac法、圆孔扩张理论、极限平衡理论三种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对本文现场试验中的超孔隙水压力进行计算,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分析了各计算方法的差异与适用性,明确了解析方法计算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难点;采用Segerata源-汇方法计算沉桩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基于此方法探讨了桩周位移场的分布特征,并研究了不同桩体参数对土体位移场的影响。(4)考虑了土体大变形、土体弹塑性本构关系、桩土接触面、初始地应力场等问题,采用位移贯入法,建立预制桩打入地基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预制桩贯入土体的动态全过程,分析了不同贯入深度时土体应力、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通过改变参数,分析了土体力学参数、桩土摩擦系数等变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最后,将土体位移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郝友超[9](2019)在《砂土中静压桩沉桩阻力及挤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各类基础中,静压桩以施工效率高、成本相对低廉、施工噪声小、承载力高等优点受到人们青睐。静压桩属于排土置换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对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导致土体应力场和位移场发生变化,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分析清楚沉桩挤土效应在沉桩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实际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外,探究沉桩过程中桩体受力变化的情况,对于静压桩的设计以及施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室内模型试验以及有限数值模拟,对静压桩在沉桩过程中的压桩力、沉桩阻力、沉桩挤土效应、连续贯入数值模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利用落砂装置采用砂雨法制备试验用砂,为土压力盒的标定试验提供合适的砂样。使用自主研制的土压力盒标定罐,对模型桩上的土压力盒进行标定试验。此装置将土介质标定和气压标定两种标定方式相结合,既考虑了实际情况中存在的应力集中和土拱效应的影响又避免了卸载响应的滞后性,得到了理想的标定结果,为静压桩模型试验奠定了基础。(2)使用自主研制的静力沉桩室内模型试验装置进行静压桩模型试验,通过试验测得不同深度处桩侧土压力的大小,并探究沉桩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以及桩侧摩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变化规律。(3)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模型桩在砂土内连续贯入的数值仿真。建立模型桩贯入到砂土中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大变形、位移的非线性、材料的非线性以及土体剪胀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ALE数值方法对网格划分进行了合理优化,并进行了初始地应力平衡,在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下,利用位移贯入法模拟了静力压桩的全过程。将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这就证明了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在静压桩工程中使用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了贴近实际工程的大型静压桩沉桩有限元模型,对沉桩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以及桩侧摩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沉桩深度时土体的应力、位移的变化情况。

陈超[10](2018)在《静压桩沉桩阻力试验及挤土效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压桩施工时具有无噪声、无泥浆、无振动、可接桩、压桩力可控制等优点,但是,静压桩属于排土置换桩,其挤土效应可能导致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受到破坏,因此能预估挤土效应并做好相应工程防范措施就可以减少破坏。实际工程项目中土体是多层土,挤土效应更加复杂,研究多层土下静压桩挤土效应具有重要工程意义。本文采用试验、有限元等方法,遵守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锚杆静压桩地基加固的实际工程项目和48个算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桩贯入土体中,桩身周围土体扩张,可以视为柱形扩张;桩尖区域土体扩张,可视为球形扩张。在桩尖区域,基于球形扩张理论,推导出材料服从Mohr-Coulomb、Tresca屈服准则下的弹塑性区应力场、位移场解析解。(2)运用ABAQUS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采用位移加载方式,建立贴近实际工程的轴对称模型。解决了静压桩数值模拟关键技术问题:土体本构关系、大变形问题、桩身与土体接触问题、土体初始地应力平衡问题,完成了静压桩贯入仿真模拟。(3)基于中国民航昆明安保培训中心(云南滇池大酒店游泳池)地基加固项目,通过锚杆静压桩压桩力试验数据,经验公式估算,结合数值模拟,三者沉桩阻力?深度曲线对比,并分析各土层性质对沉桩阻力影响。验证了本文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土体为单层土前提下,研究了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并对不同参数(粘聚力、摩擦角、摩擦系数、泊松比和剪胀角)下土体位移场进行了研究。(5)最后,研究了不同软硬土层分布下,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并针对夹硬层、夹软层土情况下,桩贯入时遇到的工程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二、静压桩沉桩问题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压桩沉桩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静压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承载力时效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1.1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承载力时效性
        1.1.1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初始孔隙水压力
        1.1.2 基于孔压消散路径及边界条件的固结模型理论
        1.1.3 基于桩周土固结的理论
    1.2 基于数值模拟的承载力时效性
    1.3 基于其他理论方法的承载力时效性
2 试验研究进展
3 经验公式研究进展
4 结论与展望

(2)静压桩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2.1 静压桩沉桩数值模拟关键问题研究
    2.2 有限元模型
    2.3 基于摩尔-库伦材料圆柱孔扩张理论
    2.4 有限元数值解和理论解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单桩沉桩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
    3.1 工程背景
    3.2 单桩模型建立
    3.3 单桩沉桩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规律分析
    3.4 单桩敏感性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微群桩沉桩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
    4.1 微群桩模型建立
    4.2 微群桩沉桩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规律分析
    4.3 沉桩顺序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规律分析
    4.4 防挤沟对既有隧道防护措施研究
    4.5 防挤孔对既有隧道防护措施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大面积群桩沉桩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规律研究
    5.1 大面积群桩沉桩数值模拟
    5.2 大面积群桩模型建立
    5.3 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5.4 数值解与实测解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静压桩沉桩阻力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场地一概况
    1.2 场地二概况
2 试验过程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过程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沉桩阻力与贯入深度曲线分析
4 数值模拟及分析
    4.1 建立桩和土体部件
    4.2 模型的建立
    4.3 地应力平衡
    4.4 沉桩阻力现场实测值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5 地基土应力分析
5 结论

(4)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特性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压桩的沉桩机理
    1.3 静压桩沉桩特性的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数值模拟研究
        1.3.3 试验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静压沉桩挤土效应
    2.1 概述与基本假设
    2.2 柱孔扩张问题弹塑性区分析
        2.2.1 弹性区解答
        2.2.2 拓展Lade-Duncan屈服准侧
        2.2.3 塑性区解答
    2.3 考虑土塞效应的柱孔扩张分析
        2.3.1 土塞效应
        2.3.2 考虑土塞效应的柱孔扩张解答
    2.4 开口管桩挤土效应试验验证
        2.4.1 模型试验
        2.4.2 试验结果分析及验证
        2.4.3 参数分析
        2.4.3.1 挤土效应与PLR值的关系
        2.4.3.2 剪切模量对挤土效应的影响
        2.4.3.3 粘聚力对挤土效应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压桩桩端阻力
    3.1 概述与基本假设
    3.2 球孔扩张问题弹塑性区分析
        3.2.1 基本方程
        3.2.2 弹性区解答
        3.2.3 塑性区解答
    3.3 极限桩端阻力的确定
    3.4 沉桩阻力的估算
    3.5 模型试验验证与分析
        3.5.1 试验装置
        3.5.2 桩端阻力试验值的确定
        3.5.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4 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压沉桩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有限元分析涉及的问题
    4.3 基本假定及模型简介
        4.3.1 基本假定
        4.3.2 模型简介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4.4.1 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4.4.2 位移场计算结果分析
        4.4.3 桩端阻力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桩型及沉桩方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研究现状
        1.2.2 触变性研究现状
        1.2.3 桩基时效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概况
    2.1 引言
    2.2 试验场地选取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模型桩制作
        2.3.2 桩基静载试验仪器及场地布置
        2.3.3 静力触探试验仪器及场地布置
        2.3.4 孔隙水压力监测试验仪器及场地布置
    2.4 试验数据处理
        2.4.1 桩基静载试验数据计算
        2.4.2 静力触探数据计算
        2.4.3 孔隙水压力数据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原位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3.2.1 静力触探试验过程
        3.2.2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3.2.3 孔隙水压力监测试验过程
        3.2.4 孔隙水压力监测试验结果
    3.3 静力触探结果分析
        3.3.1 桩型对桩周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量的影响
        3.3.2 沉桩方式对桩周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量的影响
        3.3.3 桩长对桩周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量的影响
    3.4 孔压监测结果分析
        3.4.1 桩型对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的影响
        3.4.2 沉桩方式对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的影响
        3.4.3 桩长对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的影响
    3.5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结果分析
        3.5.1 桩型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的影响
        3.5.2 沉桩方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的影响
        3.5.3 桩长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基时效性原位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桩基静载试验过程及结果
        4.2.1 桩基静载试验过程
        4.2.2 桩基静载试验结果
    4.3 单桩极限侧摩阻力时效性分析
        4.3.1 桩型对桩极限侧摩阻力的影响
        4.3.2 沉桩方式对桩极限侧摩阻力的影响
        4.3.3 桩长对桩极限侧摩阻力的影响
    4.4 单桩极限桩端阻力时效性分析
        4.4.1 桩型对极限桩端阻力时效性的影响
        4.4.2 沉桩方式对极限桩端阻力时效性的影响
        4.4.3 桩长对极限桩端阻力时效性的影响
    4.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效性分析
        4.5.1 桩型对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
        4.5.2 沉桩方式对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
        4.5.3 桩长对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黏土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的量化关系分析
    5.1 引言
    5.2 触变性与时效性的关系拟合
    5.3 拟合结果分析
        5.3.1 桩型对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量化参数?的影响
        5.3.2 沉桩方式对触变性与桩基时效性量化参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制桩浮桩防治理论与实例分析
    2.1 布桩率影响分析
    2.2 地层影响分析
    2.3 沉桩速率和间歇期影响分析
    2.4 沉桩流程影响分析
    2.5 预制桩浮桩危害和防治措施
        2.5.1 预制桩浮桩危害
        2.5.2 预制桩浮桩防治措施
    2.6 工程案例分析
        2.6.1 设计概况
        2.6.2 工程地质条件
        2.6.3 实际施工记录
        2.6.4 问题及其分析
        2.6.5 处理方案及结果
    2.7 小结
第三章 预制桩沉桩观测装置研究
    3.1 目的和意义
    3.2 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
    3.3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技术
        3.3.1 主要内容
        3.3.2 目标
        3.3.3 技术创新之处
    3.4 装置设计
        3.4.1 设计要求
        3.4.2 观测流程设计
        3.4.3 导向观测装置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试验研究
    4.1 目的和依据
    4.2 试验流程
        4.2.1 前期准备阶段
        4.2.2 实际实施阶段
        4.2.3 结果反馈阶段
    4.3 现场试验
        4.3.1 工程地质条件
        4.3.2 基本设计及施工概述
        4.3.3 施工概述
        4.3.4 观测方案简述
        4.3.5 结果分析及反馈
    4.4 小结
第五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实例应用
    5.1 周边环境条件
    5.2 工程概况
    5.3 工程地质条件
    5.4 施工概况
        5.4.1 施工重点和难点
        5.4.2 总体施工安排
        5.4.3 施工速率安排
        5.4.4 其他保护措施
    5.5 信息化监测
        5.5.1 桩基自身上浮观测
        5.5.2 周边环境观测
    5.6 观测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XCC桩贯入-固结全过程及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压桩研究现状
        1.2.2 XCC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2 “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
    2.1 CEL方法简介
    2.2 “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分析方法
    2.3 离心机试验概况
    2.4 有限元模型
        2.4.1 桩贯入阶段模型
        2.4.2 桩固结阶段模型
    2.5 基于离心机试验的可行性验证
        2.5.1 沉桩阻力的对比
        2.5.2 孔压消散的比较
        2.5.3 桩承载力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桩周土体贯入阶段数值分析
    3.1 贯入阶段的有限元模型
    3.2 贯入阶段孔压场与应力场分布
        3.2.1 孔压场分析
        3.2.2 应力分析
    3.3 模拟结果与理论解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桩周土体固结阶段数值分析
    4.1 固结阶段的有限元模型
    4.2 固结阶段孔压和有效应力分析
        4.2.1 孔压分析
        4.2.2 应力分析
    4.3 承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连云港深厚软土层中预制方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桩体贯入机理
        1.2.2 沉桩挤土效应理论方法
        1.2.3 沉桩挤土效应现场及模型试验
        1.2.4 研究沉桩挤土效应的难点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连云港海相软黏土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背景
        2.1.2 地质概况
    2.2 连云港软黏土试验研究
        2.2.1 土体基本性质
        2.2.2 压缩特性
        2.2.3 剪切特性
    2.3 结构性地基土中沉桩特性分析
        2.3.1 土体结构性概述
        2.3.2 结构性软土地基施工扰动
        2.3.3 结构性软黏土中沉桩特性及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桩挤土效应现场实测研究
    3.1 群桩施工挤土效应实测分析
        3.1.1 试验方案
        3.1.2 测试成果分析
    3.2 沉桩挤土效应规律分析
        3.2.1 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的分布
        3.2.2 超孔压的消散情况
        3.2.3 淤泥层中水裂现象分析
        3.2.4 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规律
        3.2.5 超孔压消散与土体回移的关系
    3.3 降低沉桩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
        3.3.1 设计阶段及施工准备期间
        3.3.2 打桩施工过程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桩产生的超孔压及位移计算
    4.1 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计算
        4.1.1 超孔隙水压力产生及作用机理
        4.1.2 超孔隙水压力空间分布规律
        4.1.3 超孔隙水压力计算方法
        4.1.4 实测验证及各方法的比较
    4.2 沉桩产生的土体位移计算
        4.2.1 Segerata源-汇方法
        4.2.2 相关参数分析
        4.2.3 实测结果验证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沉桩挤土位移场有限元分析
    5.1 沉桩有限元模拟的关键问题
    5.2 沉桩入土过程有限元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建模过程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3 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5.3.1 土体黏聚力
        5.3.2 土体内摩擦角
        5.3.3 土体泊松比
        5.3.4 界面摩擦系数
    5.4 数值解与解析解对比验证
        5.4.1 水平位移的对比
        5.4.2 竖向位移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砂土中静压桩沉桩阻力及挤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分析方法
        1.2.2 数值模拟方法
        1.2.3 现场实测方法
        1.2.4 模型试验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土压力盒及模型桩标定试验
    2.1 概述
    2.2 土压力盒及模型桩
        2.2.1 土压力盒
        2.2.2 模型桩
    2.3 模型试验桩的标定试验
        2.3.1 室内土压力盒标定罐
        2.3.2 砂样的制备
        2.3.3 标定过程及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砂土中静压桩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装置
        3.2.1 加载系统
        3.2.2 模型箱
        3.2.3 控制系统
        3.2.4 数据采集系统
        3.2.5 试验用砂
    3.3 实验方案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过程
    3.4 砂土中静压桩沉桩机理与特性
        3.4.1 静压桩在砂性土中的沉桩机理
        3.4.2 静压桩在砂性土中的沉桩特性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沉桩过程中压桩力分析
        3.5.2 沉桩过程桩侧压力分析
        3.5.3 沉桩阻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砂土中静压桩沉桩的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静压桩沉桩全过程数值模拟
        4.2.1 基本假定
        4.2.2 模型范围及本构模型
        4.2.3 ALE方法的应用
        4.2.4 桩土接触以及边界条件
        4.2.5 划分网格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
        4.3.2 地应力平衡结果
        4.3.3 静压桩挤土效应现象
        4.3.4 沉桩过程中的地表土位移
        4.3.5 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场的变化
        4.3.6 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应力场的变化
        4.3.7 沉桩过程中桩身受力分析
        4.3.8 不同桩土参数对挤土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静压桩沉桩阻力试验及挤土效应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挤土效应研究方法
        1.2.2 挤土效应研究理论
        1.2.3 静压桩贯入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桩尖区域下球形孔扩张理论研究
    2.1 球形孔扩张理论
    2.2 方程组的建立
    2.3 基于Mohr-Coulomb材料下屈服准则的弹塑性区解析解
    2.4 基于Tresca材料下屈服准则的弹塑性区解析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AQUS软件静压桩贯入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静压桩数值模拟关键技术问题
    3.3 地应力平衡
    3.4 静压桩贯入时数值模拟加载方法
    3.5 静压桩贯入时桩土接触分析
        3.5.1 接触分析简单概述
        3.5.2 桩土接触设置
    3.6 本构模型
    3.7 网格单元类型选取
    3.8 静压桩数值模拟研究中几个基本物理量的选取
        3.8.1 桩土作用其接触摩擦系数(1))确定
        3.8.2 弹性模量(E)取值
        3.8.3 泊松比()取值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滇池大酒店锚杆静压桩施工及数值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试验概况
        4.2.1 锚杆静压桩工程适用性
        4.2.2 滇池酒店游泳池加固
        4.2.3 锚杆静压桩锚杆计算
    4.3 中国民航昆明安保培训中心(云南滇池大酒店)场地岩土概况
    4.4 国内外静压桩沉桩阻力计算公式
    4.5 云南滇池大酒店游泳池锚杆静压桩沉桩阻力计算
    4.6 锚杆静压桩贯入试验数据及分析
    4.7 有限元模拟及模型简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层土下静压桩挤土效应及参数化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假定
    5.3 计算模型
    5.4 参数选取
    5.5 桩贯入深度不同对桩体应力影响
    5.6 模型验证
    5.7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土体位移场研究
    5.8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土体应力场研究
    5.9 土中各项力学参数对位移场影响
        5.9.1 粘聚力(c)对位移场影响
        5.9.2 摩擦角(φ)对位移场影响
        5.9.3 泊松比(μ)对位移场的影响
        5.9.4 摩擦系数(fμ)对位移场的影响
        5.9.5 剪胀角(Ψ)对位移场的影响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土下静压桩挤土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各种不同土层力学参数设置
    6.3 上部5m深不同软硬土层的挤土效应
        6.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6.3.2 上部5m深不同软硬土层的位移场分布
        6.3.3 上部5m深不同软硬土层的应力场分布
    6.4 上部不同深度硬土层的挤土效应
        6.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6.4.2 上部不同深度硬土层的位移场分布
        6.4.3 上部不同深度硬土层的应力场分布
    6.5 夹软土层的挤土效应
        6.5.1 有限元计算模型
        6.5.2 夹软土层的位移场分布
        6.5.3 夹软土层的应力场分布
    6.6 夹硬土层的挤土效应
        6.6.1 有限元计算模型
        6.6.2 夹硬土层的位移场分布
        6.6.3 夹硬土层的应力场分布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静压桩沉桩问题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静压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的研究进展[J]. 王永洪,黄永峰,张明义,李长河,苏雷,仉文岗,林沛元,崔纪飞,焉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05)
  • [2]静压桩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研究[D]. 张一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静压桩沉桩阻力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 王海刚,白晓宇,张明义,闫君,李翠翠,王忠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4]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特性与数值模拟[D]. 曹锦楼. 燕山大学, 2020(01)
  • [5]桩型及沉桩方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承载力时效性的影响[D]. 陈东升.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D]. 周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7]XCC桩贯入-固结全过程及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曹亚超. 重庆大学, 2019(01)
  • [8]连云港深厚软土层中预制方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D]. 万星. 东南大学, 2019(05)
  • [9]砂土中静压桩沉桩阻力及挤土效应研究[D]. 郝友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10]静压桩沉桩阻力试验及挤土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 陈超.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静压打桩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