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发展

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发展

一、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冯朝红[1](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郭庆波[2](2021)在《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文中认为水质状况及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对于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但是当地绿洲农业区的水质状况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巴音河、格尔木河和察汗乌苏河3条河流中10个监测断面2016至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水中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变化情况,使用T-S模糊神经网络水质评价法分析3条河流的综合水质特征;在2019和2020年分别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3个县(市)9个典型乡镇耕地附近共采集包括河流、水库、灌溉水渠进出口等地的120个地表水样和28个地下水样,重点测定总氮、总磷、重金属和农药等指标,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分析了绿洲农业区不同乡镇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水质特征,并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不同乡镇水体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为柴达木盆地农业面源污染关键区识别及防控提供参考。为了解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污染现状及农业种植对区域水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6至2018年间,巴音河总氮平均浓度为1.36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1.36倍,属于Ⅳ类水,其余指标平均浓度均未超Ⅲ类水标准,但总氮、总磷、氨氮、COD和BOD的最大浓度分别为Ⅲ类水标准的2.37倍、10倍、1.22倍、2.7倍和1.6倍,部分监测断面存在污染;格尔木河各指标平均浓度均未超过Ⅲ类水标准,总氮最大浓度为2.91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2.91倍,存在一定污染;察汗乌苏河总氮平均浓度为1.62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1.62倍,属于Ⅴ类水,总氮、氨氮、COD和BOD最大浓度分别为Ⅲ类水标准的2.63倍、1.04倍、1.05倍和1.55倍,存在一定污染;总氮为三条河流主要的污染物,巴音河和察汗乌苏河主要受氮素和有机物污染。(2)巴音河、格尔木河和察汗乌苏河在2016至2018年间的综合水质T-S模糊神经网络水质评价结果分别为2.04、2.01和2.10,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平,格尔木河水质优于巴音河和察汗乌苏河,巴音河和格尔木河下游监测断面的综合水质T-S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别为上游监测断面的1.16倍和1.51倍,下游水质明显劣于上游;巴音河90%的监测断面枯水期水质优于平水期,80%的监测断面平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格尔木河所有监测断面的枯水期水质均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察汗乌苏河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巴音河和格尔木河在枯水期水质较好,察汗乌苏河在平水期水质较好。(3)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3.210,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平,其中郭勒木德镇和香日德镇地表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分布为2.910和3.010,综合水质为Ⅱ类;除香日德镇外其余乡镇总氮均达到了Ⅴ类及劣Ⅴ类,格尔木东城区和香日德镇的总磷,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的COD也都存在一定污染;地下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3.910,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平,地下水TDS平均浓度为5.38 g L-1,在所有乡镇均达到劣Ⅴ类;怀头他拉镇、大格勒乡和察汗乌苏镇的氯化物分别为Ⅲ类水标准250 mg L-1的2.49倍、1.07倍和1.07倍,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格尔木东城区的硫酸盐分别为Ⅲ类水标准250mg L-1的1.08倍、2.02倍和1.54倍,存在超标情况;所有乡镇地下水中TDS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0 mg L-1,无法直接饮用。(4)农业耕作活动会造成农药残留,地表水中检测到啶虫脒、哒满灵、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存在,其中啶虫脒使用最为广泛,除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察汗乌苏镇外在其余乡镇均有分布,但浓度均远低于标准限值(0.1 g L-1)。施肥和灌溉会使水体中氮、磷及含盐量增加,总氮、总磷、硝酸盐氮、硫酸盐和氯化物在经过耕地灌溉后浓度均升高,分别升高了83%、66.67%、21.15%、60.91%和53.09%和,高锰酸盐指数升高了54.12%,电导率升高了40.4%;格尔木东城区温室大棚地下水硝酸盐氮平均浓度为其余乡镇的3.27倍,为地表水硝酸盐氮平均浓度的8.12倍,温室大棚的建设使用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氮浓度明显增加。(5)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重金属镉、铅、铜、锌和砷浓度未超过Ⅰ类水限值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浓度极低。主成分分析显示地表水中重金属镉和铬污染来源一致,铅、铜和锌污染来源一致,砷来源与其他重金属均不同;地下水中重金属镉、铬、铅和铜污染来源一致,锌和砷污染来源一致。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致癌重金属镉、砷和铬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非致癌金属铅、铜和锌,且重金属铬对人体健康风险最大,仅柯鲁柯镇的地表水和察汗乌苏镇的地下水健康风险值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余乡镇的健康风险均超过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66.67%的乡镇地下水中致癌健康风险大于地表水。

乔雪梅[3](2021)在《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造成了一系列危机。中国绿洲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生命之源和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大范围的极端干湿事件将导致中国绿洲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严重制约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同干旱指数固定阈值对极端干湿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变化特征的研究,且侧重于中国绿洲单一小区域,而基于月地表湿润指数的标准化变量对中国绿洲全区域极端干湿事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鲜有见到。因此,深入探究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1960~2019年中国绿洲63个国家气象台站的日尺度平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结合Sen’s斜率、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傅里叶功率谱和Regime Shift Detection检验,从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周期和格局转变规律,同时采用贡献率定量分析主要气象要素对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贡献程度,再次结合大气环流指数、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交叉小波和双线性内插,探讨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频次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位势高度场、海温场、ENSO事件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揭示区域大气环流和海温背景场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以-0.24次/10a和0.19次/10a速率显着下降和显着上升,除河套平原绿洲外,其余5个分绿洲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在1960s频发,极端湿润事件在2010s频发,各季节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均在7月份发生频次最多。(2)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除河套平原绿洲的部分地区外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的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区域一致性变化。春季极端干旱事件活跃区分布在银川平原绿洲亚区,夏季频次高值中心在中卫市,秋季高频次地区出现在克拉玛依市,冬季活跃区在酒泉市,各季节极端湿润事件活跃区分别分布在塔城地区的托里县、海西州都兰县、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昌吉州阜康市。(3)Regime Shift Detection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在1986和2015年发生突变,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在1989和2015年发生突变。傅里叶功率谱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存在5.69 a的周期,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存在2.12 a和2.35a的周期。(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中国绿洲地表干湿状况的贡献率排序为降水>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指数的影响,极端湿润事件主要受北半球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影响;北半球500h Pa位势高度场与极端干旱事件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与极端湿润事件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与ENSO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显着相关;赤道太平洋(3°~9°N,140°E~179°W)附近海区是影响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关键海域。

张旺雄[4](2020)在《基于RSEI和RSEDI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深刻影响着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地理位置特殊、面积广阔、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充分了解区内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因地制宜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并为盆地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柴达木盆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5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资料,采用RSEI和RSEDI两种生态环境指数,结合1998-2018年柴达木盆地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评价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探讨影响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变化来看,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RSEI的平均值分别为0.5154、0.5392、0.4885、和0.4769和0.4706;RESDI平均值分别为0.5036、0.5122、0.4857、0.4637和0.4509,表明近21年来,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2)盆地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明显,表现为东南部较好、中西部较差的分布态势。1998-2018年,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以略变差为主,且所占面积比例较大,主要集中在盆地中西部,特别是格尔木地区;略变好次之,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东南部绿洲区;无明显变化面积最小,仅分布在盆地中心的湖泊河流地区;显着变好地区集中在祁连山东段。(3)等级分类及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差等级。RSEI评价得出,研究区内较差等级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为83.45%,一般次之,所占面积比例为13.21%,良好所占面积最小,为2.57%,差等级为3.38%;RSEDI评价亦得出区内较差等级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为80.58%,一般等级次之,为13.55%,良好等级所占面积最小,为2.60%,差等级为3.27%。较差等级主要分布在盆地中西部,一般和良好等级主要集中在祁连山东段和盆地东南部绿洲区,且东南部区域存在一般、良好等级向差、较差等级逆转化趋势,也表明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差。(4)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盆地生态环境质量,但影响程度不同。因子分析表明平均气温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贡献率为47.61%,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次之,贡献率分别为22.98%和13.02%。提取盆地植被和水体信息发现,植被生长以及水域面积增加对盆地生态环境质量上升影响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总人口、建成区面积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第二主成分。此外,采用熵权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值得出,近21年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对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所占权重为0.258,耕地最小,权重为0.120,进一步探究表明人类活动对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贡献率高达85.209%。

常博[5](2018)在《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很注重,但对水与生态系统的恢复比较忽视,研究生态用水是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再认识的必然。本文在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水资源态势和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分区的特征,利用试验研究的植物蒸散模型,计算出祁连山地区不同生态分区的植物耗水与需水系数,再利用桑斯维特公式计算了各生态分区的潜在蒸散发,随后结合不同分区中植被面积,从而计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林草植被的生态用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出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根据水量平衡的原理计算出湖泊生态用水量;采用对比分析法,计算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通过经验公式对河道内的非消耗性生态用水进行计算,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量,并对现状生态用水进行分析。随后,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2020年和2030年生态需水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县市的协调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地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集中分配在6-9月,所占比例达到68.5%-82.5%。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1.5mm,折合水量330.3558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144.8404亿m3;西北诸河185.5155亿m3,其中河西内陆河68.1712亿m3,青海湖水系117.3443亿m3。青海省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7℃,受地形影响,分布趋势表现为东西高,中间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潜在蒸散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趋势为东西高,中间低。(2)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48.59亿m3,西北诸河总水资源量为53.23亿m3;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47.30亿m3,西北诸河地表水资源量为50.29亿m3;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3.54亿m3,西北诸河地下水资源量为24.12亿m3。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144790.60万m3,调入水量为14015.15万m3,调出水量为20136.10万m3,因此供本地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耗水量为82274.97万m3。(3)从空间分布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NDVI的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的趋势,表明东部植被覆盖明显高于西部。从时间变化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1982-2016年年均NDVI值波动上升,平均值为0.218,增长率为0.005/10a,这表明35年来,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处于改善状态。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返青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5月上旬至6月中旬。植被枯黄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为4-6.5个月。(4)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现状生态用水总量为212.28亿m3。森林植被生态用水量为56.5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26.65%;草地生态用水量为123.55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58.20%;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为0.318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5%;湖泊生态用水量为9.9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4.70%;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为0.2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3%;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为6.4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3.05%;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为15.13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7.13%。(5)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0.36亿m3,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76.30亿m3,出境水量为133.27亿m3。水资源总量占总收入(降水资源量和入境水量之和)的25.04%,降水消耗性生态用水为180.13亿m3,占总收入的44.29%。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在现状条件下,水资源有20.09亿m3盈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并考虑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可能性,预测2020年和2030年为丰水年或平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能够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预测2020年为枯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国民经济发展有可能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6)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表现为大通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县、天峻县处于可协调利用或准可协调利用状态,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区、海东市(互助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海晏县、共和县、德令哈市协调利用程度较低,用于生态建设的降水资源短缺,从而导致包括生态建设用水在内的各行业用水不足,协调利用水平较低。

王辉[6](2017)在《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柴达木盆地社会总用水量急剧增长,从而加剧了盆地内水资源利用危机。基于此,本研究在收集整理了盆地内气象、水文和森林等诸多背景资料后,通过本人在柴达木盆地野外实验研究所得的植物蒸腾模型和植物系数,采用定额法和经验公式估算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总量,随后采用生态用水系数Cu和生态用水模数Mu对盆地内生态用水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未来的生态需水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资源供水态势表明:以1994年为序列年的第一年,盆地地表水资源供水量(S)与序列年限(x)满足:S=0.0123x2-0.067x+5.4516(R2=0.73);地下水资源供水量(G)与序列年限(x)满足:G=0.4872x+0.5208(R2=0.82)。据此可以推断,盆地地表水资源供水量2020年为12.36×108m3,2030年为19.48×108m3;盆地地下水资源供水量2020年为2.71×108m3,2030年为3.19×108m3。盆地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表明:柴达木盆地现状供水与用水基本持平,但到2020年以后开始亏缺,2020年亏缺0.87×108m3,2030 年亏缺 3.05×108m3。(2)采用Granier热扩散法对柴达木盆地林木树干液流进行观测并计算得到冠层蒸腾速率(Ec),结果表明:在众多环境要素中,太阳辐射(R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冠层蒸腾变化的主导要素,Ec对Rs和VPD的响应在上午和下午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并且Ec与VPD)存在明显的类似“磁滞回线”(Hysteresis loop)的图形。去耦系数(Ω)的结果表明盆地内林木冠层蒸腾极大地受控于冠层导度(gc)。冠层导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显着,但主要受VPD和Rs和温度T的影响,相关系数大小为VPD>Rs>T。(3)通过树干液流结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方程和Jarvis-type模型,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内林木冠层的蒸腾日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Jarvis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无论青杨还是沙棘,模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8以上,模型相对误差分别在25%以内(青杨)、12%以内(沙棘),模拟值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考虑时滞后所有的误差系数变小,Jarvis模型的决定系数变高,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了 6%。其模拟精度明显高于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所模拟得蒸腾日变化过程。(4)根据上述理论及方法,得出柴达木盆地现状生态用水总量为111.14×108m3,其中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是盆地生态用水总量的主体(63.21%)。从水资源消耗情况来看,盆地内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107.97×108m3,其中降水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70.25×108m3,径流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37.72×108m3,而非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3.17×108m3。(5)从生态用水状况的空间分布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用水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的森林植被与河川分布。柴达木盆地东部的生态用水量(67.95×108m3)明显高于盆地西部(43.19×108m3),且盆地西部生态用水模数明显低于东部,说明盆地东部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较好;盆地西部地广人稀、植被覆盖率低,还有很大的生态建设空间。从行政分区来看,整个盆地格尔木生态用水模数较小,生态用水系数最大,说明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用于植物生长的水分较少;都兰县和乌兰县的生态用水模数和系数均较大,说明这些地区植被分布面积较大,生态的建设走在了前列;而位于盆地西北部的海西地区,其生态用水系数和模数均为盆地最低,说明该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生态建设发展还有很大空间。(6)以2020年为例,从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三个不同角度对预测年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水资源平衡关系,从而对柴达木盆地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进行标准量化,结果表明: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这三个不同年份盆地内湖泊湿地的生态用水量分别为41.56×108m3、17.50×108m3和11.11×108m3,即最低也要保证盆地内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为11.11×108m3。

陈明[7](2011)在《都兰绿洲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与防沙治沙技术》文中指出绿洲是存在于荒漠之中,能够为植物生长、人类生存提供可靠水源的一种生态区域。由此可见水是干旱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绿洲的命脉。绿洲地区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类的直接或间接活动引起的水量和水分平衡关系改变而产生的,例如耕地盐渍化或绿洲内部就地沙化;而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绿洲内外生态环境,扩大绿洲面积,防治沙漠化。本文以察汗乌苏绿洲为对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综合防沙治沙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等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允许范畴之内。然后根据本课题所做的试验,结合前人在绿洲防沙治沙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提出绿洲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并采用NDVI对防沙治沙效果进行评价。初步研究结论如下:(1)以2005年为现状水平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和2030年对察汗乌苏河流域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计划在2030年前改善灌溉面积为10600hm2,达到流域区内耕地灌溉条件基本全部得到改善的目标;2015年前完成哇沿水库的建设,基本能满足流域区的各种用水;2030年前完成夏日哈水库建设,作为抗旱调节水库;修建三座小水电站。(2)都兰绿洲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工程防治技术体系和植被建设体系。化学材料固沙技术和机械沙障固沙技术二者构成了工程防治技术体系;绿洲防护林技术体系、固沙造林技术及围栏封育技术三者组成了植被建设技术体系。(3)利用NDVI方法对察汗乌苏绿洲防沙治沙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十余年来该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增长趋势。面积增加的包括3级(30%~60%覆盖度)和4级(60%~100%覆盖度),面积明显减少的是1级(0~10覆盖度)。表明该地区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由低转变为较高。经过十余年来的综合治理,该地区内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明显减少。

程凌云,蒋振海[8](2010)在《柴达木盆地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调研》文中提出1基本情况1.1位置、面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称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34.5万km2,而位于其中部着名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则构成了海西州的主体。柴达木盆地座落于东经90°05′~99°45′,北纬35°02′~39°20′,东西长800km,南北宽300km,面积25.7万km2,占青海1基本情况

刘小丹[9](2009)在《青海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植被遥感监测研究 ——以察汗乌苏绿洲为例》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其生态状况不仅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问题仍很突出,已经对整个盆地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其中以沙漠化为主。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柴达木盆地比较典型的察汗乌苏绿洲为研究区域,开展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植被遥感监测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都兰察汗乌苏绿洲进行研究:(1)由于水资源是防治绿洲沙漠化发展,建设生态绿洲的关键因素,但是长期对察汗乌苏绿洲水资源状况认识不清,存此首先对水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水文与水资源调查,认为察汗乌苏绿洲水系由察汗乌苏河与夏日哈河组成,察汗乌苏-夏日哈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753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9794亿m3,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m3。通过水质检测,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均良好;(2)通过总结柴达木盆地沙漠化防治经验及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区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可分为植被建设技术体系与工程防治技术体系。植被建设体系由植被恢复封育技术、固沙造林技术、退耕还林造林种草技术和绿洲防护林技术体系组成;工程防治技术体系由机械沙障固沙技术与化学固沙技术组成;(3)由于沙漠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植被的退化,因此植被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沙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可以探知沙漠化的动态变化。论文基于“3S”技术,利用研究区1990年、2001年、2006年三个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基于NDVI植被覆盖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认为1990-2006年间,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绿洲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植被覆盖度由低等级转变为较高等级,绿洲边缘植被状况明显好转。

卢晓杰[10](2008)在《青海都兰香日德绿洲开发过程中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绿洲存在的基础,水资源赋存和调控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改变研究区当前用水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现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鉴于此,本文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行区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时,在满足生态环境系统最低需水量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要指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综合考虑;对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等水事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允许范畴内。在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用系统工程观点,研究了决策变量的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不同用水户的用水需求,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通过对参数值的不同设置,分高、中、低三个方案对研究区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给出了水土资源的利用对策,对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相应的生态风险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不同开发方案下地下水位埋身变化分析和未来各用水部门需水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了目标规划年供需平衡分析。分析表明到2010年,研究区预计年累计需水量1.24亿m3,超出安全用水范围0.24亿m3。(2)优化总用水量高中低方案分别为1.03亿m3、1.08亿m3、1.15亿m3;总供水费用高中低方案分别为403.96万元、338.33万元、266.54万元。(3)根据香日德河30年水文资料,计算得到香日德河流域水资源风险度分别为:R流量=0.400(流量)和R水量=0.396(水量);根据典型年9年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得流域水资源量风险度为:R水资源量=0.492。同时,根据香日德河水文资料,计算出其径流量的总量风险度为0.25。将不同月份的多年平均以及年际总体水平的风险指标取其平均值,算得香日德水资源本身来水风险度为:FD=0.356。香日德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渠系的防渗处理,调整林分及作物的种植结构,以最大限度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3 NDVI变化分析
        3.1.4 NPP变化分析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3.2.1 人口分布特征
        3.2.2 GDP分布特征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6.1.1 能值理论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
        1.2.2 常用水质评价方法
    1.3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1.3.1 农业面源污染
        1.3.2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
    1.4 水体重金属研究进展
        1.4.1 水体重金属污染及来源
        1.4.2 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2.1.2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耕作活动对区域水质的影响
        2.1.3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体重金属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数据来源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处理与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1 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2.3.2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2.3.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主要河流水质特征
    3.1 河流水质特征
        3.1.1 巴音河水质特征
        3.1.2 格尔木河水质特征
        3.1.3 察汗乌苏河水质特征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特征
    4.1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特征
        4.1.1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水质特征
        4.1.2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下水水质特征
        4.1.3 农田灌溉进排水水质变化及农药残留情况
        4.1.4 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农药污染特征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5.2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专家评阅意见书(2份)

(3)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极端干湿事件研究进展
        1.2.1 干湿状况研究
        1.2.2 极端干湿事件研究
        1.2.3 研究区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台站数据
        2.2.2 NCEP/NCAR再分析数据
        2.2.3 大气环流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地表湿润指数和极端干湿事件的计算
    3.2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
    3.3 贡献率计算
    3.4 Sen’s斜率和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
    3.5 交叉小波
    3.6 Regime Shift Detection检验
    3.7 傅里叶功率谱分析
    3.8 偏最小二乘回归
4 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4.1 极端干湿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4.1.1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4.1.2 季节变化特征
        4.1.3 月份的变化特征
    4.2 极端干湿事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极端干湿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
        4.3.1 年空间分布特征
        4.3.2 各季节空间分布特征
    4.4 极端干湿事件的突变分析
    4.5 极端干湿事件的周期分析
5 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5.1 气象要素对极端干湿事件的贡献率分析
        5.1.1 各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5.1.2 各气象因子贡献率空间分布特征
        5.1.3 总贡献率和主要贡献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5.2 极端干湿事件与大气环流背景场的联系
        5.2.1 极端干湿事件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5.2.2 极端干湿事件与500h Pa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分析
        5.2.3 极端干湿事件与ENSO事件的关系
    5.3 极端干湿事件与海温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RSEI和RSEDI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1 生态环境及其质量的评价研究
        1.2.2 RSEI和 RSEDI的评价研究
        1.2.3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影像数据及预处理
        3.1.2 辅助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遥感生态指数RSEI
        3.2.2 遥感生态距离指数RSEDI
        3.2.3 主成分分析
        3.2.4 潜在蒸散量计算(ET0)
        3.2.5 熵权法
        3.2.6 数据均一化
4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综合评价
    4.1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
        4.1.1 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
        4.1.2 RSEI的构建及变化特征
        4.1.3 RSEDI的变化特征
    4.2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
        4.2.1 RSEI的动态变化特征
        4.2.2 RSEDI动态变化特征
    4.3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3.1 RSEI的等级分析与评价
        4.3.2 RSEDI的等级分析与评价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成因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气象要素因子分析
        5.1.2 水体与植被
    5.2 人为因素
        5.2.1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2.2 社会经济因素主成分分析
    5.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2.1 国内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2.2 国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与土地利用特征
        2.1.6 水文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源
        2.4.2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4.3 水资源态势分析
        2.4.4 植被NDVI的分析
        2.4.5 生态用水的界定及分区
        2.4.6 生态用水计算
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 降水特征分析
        3.1.1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1.2 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3.1.3 分区降水量
    3.2 气温特征分析
        3.2.1 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2.2 气温时间序列分析
    3.3 潜在蒸散发特征分析
        3.3.1 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3.3.2 潜在蒸散发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3.3 潜在蒸散发时间序列分析
    3.4 小结
4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态势分析
    4.1 径流特征分析
        4.1.1 径流年际变化
        4.1.2 径流年内变化
        4.1.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4.2 水资源统计与态势分析
        4.2.1 水资源分区划分
        4.2.2 地表水资源量
        4.2.3 地下水资源
        4.2.4 水资源总量
        4.2.5 出入境水量
    4.3 水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
        4.3.1 供水状况统计分析
        4.3.2 用水状况分析
        4.3.3 耗水状况分析
    4.4 小结
5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和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5.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5.1.1 研究区NDⅥ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1.2 研究区NDⅥ时间变化特征
        5.1.3 不同植被类型NDⅥ年际变化特征
    5.2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特征
        5.2.1 植被物候参数提取
        5.2.2 反青期
        5.2.3 枯黄期
        5.2.4 生长季长度
        5.2.5 不同植被类型物候年际变化趋势比较
    5.3 小结
6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计算与态势分析
    6.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及分区
        6.1.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与划分
        6.1.2 用于生态用水分析的生态分区
    6.2 林草植被蒸散量研究
        6.2.1 林木蒸腾的测定和计算
        6.2.2 林木蒸腾实测与模拟
        6.2.3 林地蒸散量的计算
        6.2.4 林草植被需水系数Kc和耗水系数K的确定
    6.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6.3.1 各生态分区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6.3.2 各生态分区Kc与K的确定
        6.3.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6.4 湖泊生态用水量计算
        6.4.1 青海湖湖面降水
        6.4.2 青海湖湖面蒸发
        6.4.3 青海湖湖泊面积
        6.4.4 青海湖生态用水量
    6.5 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计算
    6.6 河道内生态系统用水量计算
        6.6.1 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
        6.6.2 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
    6.7 现状生态用水及分析
        6.7.1 现状生态用水
        6.7.2 现状生态用水分析
    6.8 小结
7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需水预测
    7.1 生态需水量预测
        7.1.1 平原绿化生态需水量
        7.1.2 水土保持生态需水量
    7.2 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7.3 生态需水的降水平衡分析
    7.4 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平衡分析
    7.5 小结
8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
    8.1 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8.1.1 评价内容
        8.1.2 评价指标体系
    8.2 评价模型
        8.2.1 水量支持度
        8.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度
        8.2.3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度
    8.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协调利用评价
        8.3.1 生态用水协调利用度
        8.3.2 生态用水可持续利用评价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态用水的研究进展
        1.2.1. 生态用水研究历程
        1.2.2. 生态用水类型界定及划分
        1.2.3. 生态用水理论基础研究
        1.2.4. 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
        1.2.5.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系
        2.2.4. 气候概况
        2.2.5. 土壤
        2.2.6. 植被类型及分布
        2.2.7. 水文地质
        2.2.8. 水土流失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3.2. 水资源态势研究
        3.2.1. 降水量的计算
        3.2.2. 水资源态势分析
    3.3. 生态用水界定及生态分区
        3.3.1.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3.3.2. 分区依据
    3.4. 数据取样点布设
    3.5. 生态用水计算
        3.5.1. 林木蒸腾估算
        3.5.2. 生态用水计算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现状分析
    4.1. 降水分析
        4.1.1. 水汽来源
        4.1.2. 降水量统计
        4.1.3. 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4.1.4.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4.2. 水资源统计与态势分析
        4.2.1. 柴达木盆地水系河流基本情况
        4.2.2. 地表水资源量
        4.2.3. 地下水资源量
        4.2.4. 水资源总量
        4.2.5. 供水与用水状况统计与现状分析
    4.3. 存在问题及生态用水的关系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水资源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4.4. 小结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界定及生态分区
    5.1.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类型界定与划分
    5.2. 用于生态用水分析的生态分区
        5.2.1. 生态分区及特征
6. 柴达木盆地林木蒸腾耗水和冠层蒸腾模拟
    6.1.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
        6.1.1. 液流动态(F_s)
        6.1.2. 冠层蒸腾(E_c)
        6.1.3. 冠层导度(g_c)
    6.2. 冠层蒸腾模拟及验证
        6.2.1. 应用理论和模型——Penman-Monteith&Jarvis法
        6.2.2. 交互验证和误差分析
        6.2.3. 时滞效应和参数率定
    6.3. 小结
7.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计算
    7.1. 林草植被蒸散量研究
        7.1.1. 实际蒸散量
        7.1.2. 潜在蒸散量和植物系数
    7.2. 林草植被的生态用水量计算
        7.2.1. 各生态区潜在蒸发散计算
        7.2.2. 林草植物需水系数K_c与耗水系数K的确定
        7.2.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7.3. 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
    7.4. 河道内生态用水量
    7.5. 盆地现状生态用水汇总及统计分析
    7.6. 小结
8.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现状及预测分析
    8.1. 生态用水现状分析
        8.1.1. 生态用水特征分析
        8.1.2. 降水平衡分析
        8.1.3. 水资源平衡分析
    8.2. 生态需水量的预测及分析
        8.2.1. 柴达木盆地生态需水量预测
        8.2.2. 柴达木盆地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平衡关系
    8.3. 小结
9. 结语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都兰绿洲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与防沙治沙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问题
    1.1.2 都兰土地沙漠化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绿洲水资源利用
    1.3.2 绿洲荒漠化防治
    1.3.3 绿洲植被遥感 2 研究区概况
2.1 都兰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河流水资源现状调查方法
    3.1.2 国民经济需水总量计算
    3.1.3 水资源利用规划及供需平衡分析
    3.1.4 样方调查
    3.1.5 生物多样性测度
    3.1.6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及转换
3.2 技术路线 4 察汗乌苏绿洲水资源现状调查
4.1 察汗乌苏绿洲水系
4.2 降水情况
    4.2.1 降水量及时空分布
    4.2.2 降水量的丰枯变化
4.3 蒸发情况
4.4 干旱指数
4.5 地表水资源量
    4.5.1 流域年径流量及年内、年际变化
    4.5.2 年径流量序列近似周期分析
    4.5.3 年径流量丰枯变化分析
4.6 地下水资源量
4.7 水资源总量
4.8 小结 5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供需平衡分析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5.1.1 规划背景
    5.1.2 规划水平年与目标
    5.1.3 节水规划
5.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1 国民经济需水总量
    5.2.2 可供水量
    5.2.3 供需平衡分析
5.3 水资源配置思路
5.4 水源工程及枯水年份供水应急措施
    5.4.1 当地水源工程
    5.4.2 枯水年份水资源配置应急措施
5.5 水电开发规划
5.6 水资源保护规划
5.7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5.8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5.9 小结 6 绿洲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
6.1 植被建设技术体系
    6.1.1 封育技术
    6.1.2 围栏封育技术效果研究
    6.1.3 固沙造林技术
    6.1.4 绿洲防护林技术
6.2 工程防治技术体系
    6.2.1 机械沙障固沙技术
    6.2.2 化学材料喷剂固沙技术
    6.2.3 工程防治成本与推广应用分析 7 基于NDVI方法的防沙治沙效果评价
7.1 植被覆盖度等级
7.2 不同覆盖等级的面积变化
7.3 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因子
    7.3.1 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7.3.2 气候因素
    7.3.3 水资源利用因素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8)柴达木盆地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位置、面积
    1.2 气候
    1.3 水资源
    1.4 农机化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3 建议
4 结语

(9)青海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植被遥感监测研究 ——以察汗乌苏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洲
        1.1.1 绿洲概念
        1.1.2 绿洲分布概况
        1.1.3 绿洲研究进展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概况
    2.2 都兰自然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2.6 水文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状况
        2.3.2 社会经济状况
        2.3.3 都兰林业工程实施情况
    2.4 察汗乌苏绿洲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外业调查
        3.2.1 植被调查
        3.2.2 气象资料收集
        3.2.3 遥感地面调查
    3.3 内业分析方法
        3.3.1 生态学计算方法
        3.3.3 植被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4 察汗乌苏绿洲水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4.1 绿洲水资源特征
        4.1.1 绿洲水系
        4.1.2 降水
        4.1.3 蒸发
        4.1.4 干早指数
        4.1.5 地表水资源量
        4.1.6 地下水资源量
        4.1.7 水资源总量
        4.1.8 水资源质量评价
    4.2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4.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4 小结
5 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5.1 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体系
    5.2 植被建设技术体系
        5.2.1 植被恢复封育技术
        5.2.2 固沙造林技术
        5.2.3 退耕还林造林种草技术
        5.2.4 绿洲防护林技术体系
    5.3 工程防治技术体系
        5.3.1 机械沙障固沙技术
        5.3.2 化学固沙技术
        5.3.3 工程防治投入与推广应用分析
6 基于NDVI察汗乌苏绿洲植被遥感监测研究
    6.1 植被覆盖度分级
    6.2 基于NDVI的察汗乌苏绿洲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6.2.1 不同覆盖等级的面积变化
        6.2.2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6.3 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6.3.1 生态恢复治理措施成效明显
        6.3.2 气候因素
        6.3.3 水资源因素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10)青海都兰香日德绿洲开发过程中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水资源合理配置实践
        1.2.2 国内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践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成果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成果
2 香日德绿洲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 绿洲开发过程
        2.3.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间断屯垦
        2.3.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垦荒及农业开发
        2.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绿洲农业的逐步兴起
        2.3.4 农场改制、移民开发,香日德绿洲农业全面发展
    2.4 绿洲用水发展过程
3 绿洲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 需水量预测
        3.1.1 生态需水量预测
        3.1.2 各行业(工农牧业及生活)需水量预测
    3.2 可供水量预测研究
        3.2.1 绿洲灌溉对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2.2 香日德地区地下水系统模型模拟分析
        3.2.3 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模型
        3.2.4 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2.5 不同开发方案下地下水位及生态响应的模拟研究
    3.3 供需平衡分析
4 香日德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
    4.1 多目标线性规划原理
    4.2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解法
    4.3 建模的基本思路
    4.4 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4.1 变量的设置
        4.4.2 参数的确定
        4.4.3 约束和目标分析
        4.4.4 模型运行方案
    4.5 水资源配置结果的分析
        4.5.1 水量分析
        4.5.2 供水费用分析
        4.5.3 高中低方案比较分析
5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分析
    5.1 生态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5.1.1 生态风险的内涵
        5.1.2 生态风险的成因
    5.2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
        5.2.1 生态终点(Ecological end point)
        5.2.2 E-Sh生态风险(E-Sh Ecological Risk)
        5.2.3 风险度(Degree of risk)
        5.2.4 风险值(Risk value)
    5.3 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5.3.1 水资源管理的风险决策模型
        5.3.2 基予生态足迹的水资源系统生态风险分析方法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5.4 香日德绿洲综合开发水资源风险分析
        5.4.1 香日德绿洲水资源总量及变动分析
        5.4.2 香日德地区综合开发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5.4.3 香日德地区综合开发水资源利用风险分析
        5.4.4 绿洲开发水土资源利用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四、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D]. 郭庆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乔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RSEI和RSEDI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D]. 张旺雄.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D]. 常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D]. 王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都兰绿洲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与防沙治沙技术[D]. 陈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8]柴达木盆地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调研[J]. 程凌云,蒋振海. 农业机械, 2010(S3)
  • [9]青海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植被遥感监测研究 ——以察汗乌苏绿洲为例[D]. 刘小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2)
  • [10]青海都兰香日德绿洲开发过程中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风险分析研究[D]. 卢晓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柴达木盆地绿洲水利农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