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学生全国助学贷款的调查

全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学生全国助学贷款的调查

一、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20)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深刻体现。因此,开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助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所谓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指国家建立的包含奖贷助勤补免等多种制度,以帮助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成长成才的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概括为物质关怀与精神激励功能、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功能、制度认同与情感激发功能以及心理疏导与人格塑造功能。毋庸置疑,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通过实证调查,也看到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物质资助为主,与心理关怀融合不足;程序正义为重,对过程育人渗透不佳;资助形式泛化,与学生需求匹配不精;外界帮扶为重,对内生动力激发欠缺。存在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即资助观念层面的片面物质化、资助运行层面的简单程式化、信息管理层面的建设滞后化、资助对象层面的过分被动化。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应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转向,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王安岩[2](2020)在《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成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从资助贫困生为主的单一模式,演变为覆盖全体学生的资助体系,积极推动了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探讨勤工助学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勤工助学政策效果评估的新内容,反映了高校勤工助学资助政策的质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勤工助学和学生发展的文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在学生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初步路径。研制形成了勤工助学环境量表、勤工助学实践量表、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和学生发展收获量表,采用44个问项对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测量。第二,构建了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检验。研究发现:勤工助学的政策环境、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分别对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调节机制,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认识、感知、体验和筛选不同的信息,形成学生的思维认知、实践能力、自我效能三方面能力。体现出勤工助学政策在全覆盖资助体系下的溢出效应,突破了仅为解决生活困难的传统手段,产生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新效应。第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进步、获得奖学金、未来职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但大强度月均工作量对学生获得奖学金有负面影响,强度为每单位0.095,且未来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对男生比对女生每单位强0.183。最后,对学生背景变量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科背景、学生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建议: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重视对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并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张盛威[3](2020)在《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是以个人信用为保障的信用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在一定风险。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对助学贷款风险加以防范,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一项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展开分析研究。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对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得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探究其原因。为帮助天津GS银行有效的进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对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如:美国的“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为天津GS银行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使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得到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申请阶段,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发放阶段,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助学贷款还款期间,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帮助,为提升商业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贵森[4](2019)在《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破解高校贫困生求学难的问题,我国逐步建立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该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的推行使无数贫困学子顺利完成了大学梦,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其他相关群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依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民族院校以及农林、地质、石油、冶金等专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偏多,由此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较多。因此,探究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必将对这项政策的有效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式对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剖析了江西A学校贷款学生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等三个时间段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而分别从学生、家庭、学校、政府和银行等五个角度分析诚信问题所产生缘由。并在深入探析原因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高校改善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建议。如学生要提高诚信意识;政府要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应法律;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观;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效果;银行要做好贷后监管工作等。

马浚锋[5](2019)在《基于发展性视角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从资助投入等一系列顶层设计配套开始着手,紧接着在各高校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学生资助导向转为促使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资助工作中心向发展型学生资助转变;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也正式进入构筑发展性学生资助的新时期。那么,什么是发展性学生资助?高校作为发展性学生资助的实施主体,如何全方位搭建自身的资助体系,明确什么的资助目标,如何统筹资助组织机构,转变传统路径探索全新的学生资助模式,筹措学生资助资源以及对学生资助的管理评价等,这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过程中需要厘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研究者今后工作中必须关注的研究领域、重点。论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的历史溯源和演进流变的梳理,明晰了发展性学生资助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手”以及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的配套。在参照各类高校(重点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生资助上的前沿做法后,论文结合我国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大学生的发展成长需求,创造性地以双因素(激励—保健)理论提出了实现资助对象和资助体系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发展性学生资助理念,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地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契合这一理念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同时对这一高校自身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分析。论文结合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单向度”的学生资助目标,不健全的组织结构,路径依赖下引起的重经济资助轻成长支持,覆盖面及力度不够,学生成长支持项目和资助对象单一的资助模式,学生资助成本压力陡增及财务状况不佳下资助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考评与调控的缺失等。最后,研究围绕发展性学生资助目标和组织机构,学生资助模式与路径,学生资助资源保障机制以及学生资助体系管理工作考评与调控这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论述,为高校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些许思考和建议,如建立协调统一的组织机构、摆脱路径依赖、资金保障机制的完善等。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6](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于基伯[7](2019)在《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三,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三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杜嘉昕[8](2019)在《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文中指出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发展水平及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学位论文既能体现学科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探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及选题领域等方面的状况,更好的服务学科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整合组建成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并在1998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20403,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学科设置到学科方向等都逐步走向完善,为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做出了贡献。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有关学科归属的争论一直存在?学科研究范式到底是什么?上位理论基础又是什么?虽然很多高校设有公共管理学院,为什么人才培养集中在教育学院,有些高校甚至在商学院、理工科学院?为什么公共管理一级博士点很少设置该学科方向?为什么高被引论文很少是热点领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词频统计法、引文分析法等,选取“中国知网(CNKI)”,起止时间为2000-2017年,通过“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共检索到已上传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8935篇硕博论文。从学科设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关键词及高被引论文和关键词等对这些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走向,对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从硕士学位点设置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但主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进行培养;公共管理学一级博士点近一半高校没有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因此,要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必须发展教育学学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从学位论文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其学科本身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较为缺乏,大多借用公共管理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此,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范式的研究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今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和义务教育领域,其它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位论文的选题领域更多关注外部政策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而关于内部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学科研究特色与学校发展历史、发展平台、学校性质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多关注学科内部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学科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研究。第四,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热点领域与高被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高被引论文往往不一定是研究热点。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学位论文选题中,既要考虑研究热点,也要考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范围内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热点,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会被更多的人去关注,认可。

王敏[9](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纪效珲[10](2017)在《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关系到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提升,大学生资助关系到人力资本发展的提升和我国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经济资助经费投入总量急剧攀升,经济资助是否能显着地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日渐成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主要结论,着重论述了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影响的内在关系。本文总结国内相关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影响模型,分析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分析经济资助对在校大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1)以奖励为目的的国家奖助学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能力的提高,随着资助力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学业能力发展,但助学金对大学生学业能力无显着影响作用。(2)以有偿资助为目的的国家助学贷款,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学习能力发展无显着影响。随着资助力度的提高,降低了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发生比,且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影响有限。(3)以人力资本换取经济资助的勤工助学岗位,虽然降低了大学生学业能力提高的有效发生比,但提高资助力度对大学生学业能力有显着的正影响作用。再次,通过分析经济资助对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1)国家奖助学金中仅奖学金提高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有效发生比,同时随着助力度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奖助学金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有效发生比。(2)国家助学贷款提高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有效发生比,但随着资助力度的提高,当资助力度达到100%时,却降低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有效发生比。(3)勤工助学岗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无显着影响,反而资助力度的提高,能够增加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有效发生比。可见,经济资助力度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影响实证分析结论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人力资本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2.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历史考察
    2.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审视
    3.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
    3.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析
    3.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质
4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及原因
    4.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状调查
    4.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
    4.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困境的原因
5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路径
    5.1 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
    5.2 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3 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
    5.4 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模式转向
    5.5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概念界定
        1.5.1 勤工助学
        1.5.2 学生发展
        1.5.3 自我效能感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勤工助学的发展脉络
        2.1.2 勤工助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学生发展国内外文献综述
        2.1.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1.5 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学生发展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学生投入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模型与量化方法
    3.1 实证研究思路
    3.2 个案访谈
    3.3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3.3.1 构建研究模型
        3.3.2 本文研究假设
    3.4 调查量表及操作变量设计
        3.4.1 量表设计原则
        3.4.2 测量量表及问卷内容
        3.4.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方法
    3.5 结构方程模型
        3.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3.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3.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内涵
        3.6.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
    3.7 本章小结
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试调查研究
        4.1.1 试调查的样本收集
        4.1.2 测量问项净化
        4.1.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1.4 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数据描述
    4.3 因子分析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4.1 数据的信度分析
        4.4.2 数据的效度分析
    4.5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
        4.5.1 模型拟合及评估
        4.5.2 模型修正及比较
        4.5.3 模型结果及假设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学业、职业的影响
    5.1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的影响
    5.2 勤工助学中影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
    5.3 勤工助学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5.4 勤工助学对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影响
    5.5 勤工助学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影响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背景变量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2 性别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3 不同学科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4 家庭月收入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7.2.1 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
        7.2.2 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
        7.2.3 重视对大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
        7.2.4 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问卷调查
作者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特性
        2.1.3 信贷风险
        2.1.4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3.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
        3.1.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3.1.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流程
        3.1.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3.1.4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质量
    3.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2.1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2 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3 从高校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3.3.1 贷前调查风险防范现状
        3.3.2 贷中审查风险防范现状
        3.3.3 贷后风险防范管理现状
第4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4.1.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风险防范不全面
        4.1.2 贷中审批不完善
        4.1.3 贷后风险管理不到位
    4.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原因
第5章 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启示
    5.1 美国“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
        5.1.1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
        5.1.2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的启示
    5.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
        5.2.1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5.2.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的成功启示
第6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对策
    6.1 助学贷款申请阶段的防范
        6.1.1 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
        6.1.2 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
    6.2 助学贷款发放阶段的防范
        6.2.1 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
        6.2.2 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6.3 助学贷款还款期间的防范
        6.3.1 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
        6.3.2 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4)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生源地助学贷款
        1.5.2 诚信
        1.5.3 大学生诚信
    1.6 理论基础
        1.6.1 教育公平理论
        1.6.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1.6.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 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及发展状况
    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
        2.1.1 “农信社”主导的时期
        2.1.2 “国开行”主导的时期
    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制度解析
        2.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业务政策
        2.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流程
        2.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点
    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状况
        2.3.1 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2.3.2 江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以江西A学校为例
    3.1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概况
    3.2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实证调查
        3.2.1 问卷调查分析
        3.2.2 调查结论
    3.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3.3.1 贷款申请阶段
        3.3.2 贷款使用阶段
        3.3.3 贷款归还阶段
    3.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风险及影响
        3.4.1 银行方面
        3.4.2 学校方面
        3.4.3 学生方面
        3.4.4 社会方面
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从学生角度分析
        4.1.1 诚信道德认知混乱
        4.1.2 诚信知行背离
        4.1.3 还款能力有限
    4.2 从家庭角度分析
        4.2.1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
        4.2.2 家长自身诚信素养不高
        4.2.3 家长教育方式不得当
    4.3 从学校角度分析
        4.3.1 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欠佳
        4.3.2 高校诚信示范功能弱化
        4.3.3 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滞后
    4.4 从政府与银行角度分析
        4.4.1 政府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4.4.2 银行贷前审查不严格
        4.4.3 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5 提升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路径
    5.1 从学生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1.1 提升诚信认知高度
        5.1.2 推动诚信知行统一
    5.2 从家庭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5.2.2 提高自身诚信素质
        5.2.3 端正教育态度和创新教育方法
    5.3 从高校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3.1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的效果
        5.3.2 营造良好的高校诚信氛围
        5.3.3 构建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5.3.4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5.4 从政府和银行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5.4.1 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
        5.4.2 银行需加强贷前审核工作
        5.4.3 银行要提升贷后工作力度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基于发展性视角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1 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生资助:以资源投入为切入点
        1.1.2 我国一流大学完善学生资助的迫切性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历史追溯与时代转换: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70年
    2.1 免费高等教育时代
    2.2 “高资助低收费”到“高资助高收费”高等教育时代
    2.3 高校学生资助研究的相关争议
    2.4 有关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的反思
    2.5 当前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2.6 时代转换: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3章 发展性学生资助的内涵与特征
    3.1 当前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
        3.1.1 国家层面
        3.1.2 高校层面
        3.1.3 小结: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发展性视角的缺失
    3.2 什么是发展性学生资助——基于双因素保健激励理论新解
        3.2.1 几个误区辨正
        3.2.2 发展性理念下的学生资助内涵与特征
        3.2.3 发展性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新方向
    3.3 “学生资助体系”的理论依据及框定
        3.3.1 理论依据
        3.3.2 “学生资助体系”框定
第4章 现状与解读:国内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
    4.1 资助目标与组织结构
        4.1.1 “单向度”的学生资助目标
        4.1.2 “贫”“优”为导向的学生资助原则
        4.1.3 不健全的组织结构
    4.2 资助模式与路径
        4.2.1 从高校学生资助项目看资助模式与路径
        4.2.2 学生眼中的高校资助模式与路径:一个深度访谈
        4.2.3 当前学生资助模式下的路径依赖
    4.3 资助资金保障机制
        4.3.1 我国高校的财务状况
        4.3.2 不断增长的学生资助成本
        4.3.3 高校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需要开拓资助资源
    4.4 资助工作考评与调控
        4.4.1 考评与调控工作不合理指向
        4.4.2 考评与调控缺失
第5章 比较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
    5.1 基于学生发展的资助目标与组织机构
        5.1.1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资助目标
        5.1.2 相互独立且协调的学生资助组织机构
    5.2 资助模式与路径
        5.2.1 一个访谈
        5.2.2 一些案例
        5.2.3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路径
    5.3 资助资金与保障
        5.3.1 完善的社会捐赠系统
        5.3.2 大学基金会运营能力强
    5.4 考评与调控的参与
第6章 高校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6.1 资助目标与组织
        6.1.1 树立发展性学生资助目标
        6.1.2 按“需”为导向的学生资助原则
        6.1.3 健全且独立的学生资助组织机构
    6.2 资助模式及路径转型
        6.2.1 模式构建
        6.2.2 路径转型
    6.3 资助资金与保障机制
        6.3.1 拓宽学生资助资源筹措渠道:以西湖大学为例
        6.3.2 资助资金保值增值
        6.3.3 学生资助资金与保障机制的构建
    6.4 考评与调控管理系统
        6.4.1 考评与调控的价值
        6.4.2 考评与调控管理系统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1 发展性学生资助体系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方法与对象
附录3 圣安德鲁斯大学“25条”学生成长规划
附录4 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资助体系考评与调控案例
附录5 西湖大学筹资案例
表附录1 一些评价机构、学者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
表附录2 42所“双一流”高校学生资助目标与组织情况
表附录3 11所“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资助目标
表附录4 部分“双一流”高校学生资助项目
表附录5 2018年中国高校人均科技经费排名前50高校
表附录6 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评分指标、依据及材料来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介绍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范畴界定
    2.3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表现及特征
    2.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
    2.5 研究理论基础
    2.6 研究理论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分析
    3.1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回归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假设
    4.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分析
    5.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的识别
    5.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导致违约的原因及渠道
    5.3 违约风险的管理责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体系设计
    6.2 学生层面的建议
    6.3 高校层面的建议
    6.4 经办银行层面的建议
    6.5 政府层面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词频统计法
        1.4.3 引文分析法
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授权学位点及理论基础分析
    2.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发文情况分析
        2.1.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文学校情况分析
        2.1.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分年度发文情况
        2.1.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分学校分年度发文情况
    2.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授权学位点情况分析
        2.2.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在学校和学位点情况
        2.2.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指导老师所在机构及学位点情况
    2.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分析
        2.3.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情况
        2.3.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层次情况
        2.3.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国家基金项目支撑情况
    2.4 小结
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3.1 关键词词频及共现总体分析
        3.1.1 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
        3.1.2 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
    3.2 学位论文分年度关键词分析
        3.2.1 “高校扩招”前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2.2 “高校扩招”时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2.3 后“高校扩招”时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3 学位论文分学校关键词分析
        3.3.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2 天津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3 西南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4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5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6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4 小结
4 高被引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4.1 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4.2 高被引博士论文关键词分析
    4.3 高被引学位论文关键词与学位论文关键词关系分析
    4.4 小结
5 主要结论及创新
    5.1 主要结论
        5.1.1 强化学科特色发展
        5.1.2 推动理论范式研究
        5.1.3 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5.1.4 强化学科基础研究
    5.2 主要创新
        5.2.1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5.2.2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科归属、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研究选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5.3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高等教育大国需要庞大的经济资助保障
        1.1.2 实现"精准资助"是教育扶贫和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之一
        1.1.3 大学生经济资助具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大学生经济资助
        1.4.2 人力资本
        1.4.3 人力资本发展
        1.4.4 教育生产函数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资本转化理论
        2.1.4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
    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2.2.1 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
        2.2.2 不同逻辑视角与大学生资助研究
        2.2.3 经济资助和大学生能力发展关系研究
        2.2.4 经济资助和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关系研究
        2.2.5 经济资助与大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研究
    2.3 国外文献研究评述
        2.3.1 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
        2.3.2 大学生经济资助理论模型研究
        2.3.3 大学生获得资助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2.3.4 经济资助和大学生能力发展关系研究
        2.3.5 经济资助和大学生学习能力关系研究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3 研究设计与量化方法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案
        3.3.3 变量的定义
    3.4 量化模型选择
        3.4.1 相关分析
        3.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4.3 逻辑斯特模型
        3.4.4 定序逻辑斯特模型
4 经济资助与在校大学生人力资本发展的关系研究
    4.1 经济资助对在校大学生人力资本影响模型设定
        4.1.1 受资助在校大学生样本选择及基本信息
        4.1.2 大学生获得经济资助类型及资助水平
        4.1.3 模型构建
        4.1.4 研究假设
    4.2 经济资助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模型分析
        4.2.1 大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性分析
        4.2.2 学习成绩与经济资助投入变量的相关分析
        4.2.3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4.2.4 经济资助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分析
    4.3 经济资助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影响模型分析
        4.3.1 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差异性分析
        4.3.2 学习能力发展与经济资助投入变量的相关分析
        4.3.3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4.3.4 大学生学习发展能力影响分析
    4.4 主要结论
        4.4.1 经济资助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用
        4.4.2 经济资助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5 经济资助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发展的关系研究
    5.1 经济资助对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影响模型设定
        5.1.1 获得资助大学毕业生样本选择及基本信息
        5.1.2 大学毕业生获得经济资助的类型及资助水平
        5.1.3 模型构建
        5.1.4 研究假设
    5.2 经济资助对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影响模型分析
        5.2.1 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与投入变量的相关分析
        5.2.2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5.2.3 经济资助对毕业生自我发展规划和社会参与能力影响分析
    5.3 经济资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模型分析
        5.3.1 就业能力与经济资助投入变量的相关分析
        5.3.2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5.3.3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分析
    5.4 主要结论
        5.4.1 经济资助对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作用
        5.4.2 经济资助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作用
6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经济资助对在校大学生人力资本发展影响的主要结论
        6.1.2 经济资助对毕业生人力资本发展影响的主要结论
    6.2 对策及建议
        6.2.1 增加大学生资助投入总量,进一步扩大资助规模
        6.2.2 建立精准资助政策机制,稳步提升经济资助成效
        6.2.3 完善经济资助过程管理,不断提高资助科学化
        6.2.4 合理搭配经济资助类型,减轻大学生还贷压力
        6.2.5 提高勤工助学岗位认知,保证受资助学生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专着(图书、学位论文、会议文集等)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政策法规
附录A 我国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效果调查问卷(受资助在校大学生)
附录B 我国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效果调查问卷(受资助毕业大学生)
附录C 我国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效果调查问卷(非资助在校大学生)
附录D 关于大学生经济资助与人力资本发展关系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E 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影响变量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F 经济资助对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发展影响模型STATA结果
附录G 经济资助与毕业生人力资本发展关系模型STATA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2]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D]. 王安岩.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3]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张盛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4]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D]. 高贵森.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基于发展性视角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 马浚锋. 云南大学, 2019(03)
  •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7]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D]. 于基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D]. 杜嘉昕.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9]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D]. 纪效珲.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全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学生全国助学贷款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