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报告

几种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报告

一、几种野生动物疫病的诊断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银[1](2020)在《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A类疫病,也被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它不仅会给禽类带来灾难性损害(鸡群死亡率可高达100%),而且会引发国际贸易限制和封锁,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对新城疫实行了全面免疫的策略,通过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我国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的地方流行或散发。宜宾市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新城疫防控形势一直较为严峻。一是紧邻的云南省,连续多年不断发生新城疫疫情,专业机构的病原监测也表明隐性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所在的川南地区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线路的中亚——印度迁徙线上,每年候鸟的南北迁徙都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三是部分新建规模场和养殖户防疫意识、防疫知识和技术较弱,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防疫设施建设和防疫工作不到位等,都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隐患。四是养殖规模化程度总体还比较低,散养畜禽普遍存在免疫不到位或未免疫现象。翠屏区作为宜宾市的主要畜牧养殖区域,近年来养鸡业发展快速。为了解该区域鸡新城疫防控总体情况,探明影响其免疫效果因素,本文采用囯家检测标准方法(HI试验)检测并分析了2017年2019年间翠屏区17个乡镇(街道)1808份鸡血清样品中新城疫免疫抗体滴度及合格率。结果表明,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滴度平均为5.82±2.64 log2,合格率为81.89%,符合农业部关于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其中免疫抗体合格率2019年(95.51%)>2018年(81.66%)>2017(75.96%),但2019年抗体滴度显着低于2018年和2017年;17个乡镇(街道)中,永兴镇免疫合格率最高,为97.67%,高店镇最低,为43.66%;三种养殖模式中养殖企业(92.38%)>专业合作社(89.77%)>个体散养户(65.08%),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新城疫抗体合格率及抗体滴度较高,显着高于散养户;不同养殖类型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蛋鸡(93.01%)>肉鸡(89.13%),蛋鸡抗体滴度极显着高于肉鸡。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经卡方分析与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检测结果(Y)为因变量,年份(X1)、养殖模式(X3)、养鸡类型(X4)为协变量,进入预测模型最优方程。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预测模型为(?)。经对该模型的-2对数似然值、模型预测正确率、ROC曲线图的情况进行检验,本预测模型拟合效果一般。利用模型试测2020年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查合格的概率发现模型组合共5种,概率范围在0.7230.785,经与设定概率条件相比较P2020>0.70。故在2020年的鸡新城疫防控工作中,应在翠屏区继续贯彻全面免疫的策略,做好防疫工作,对散养户着重关注,适度保持合作社检查力度,企业养殖可有必要再抽检,以确保对ND的防疫效果,保证养鸡业的安全发展。本研究为翠屏区科学实施鸡新城疫免疫防控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支撑。

孙贺廷[2](2014)在《藏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华南虎鼻气管炎的首次确诊与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感染山羊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胸膜炎、纤维素性肺炎为特征,对非洲、亚洲等国家的羊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野生羊类的病死和流行报道十分罕见。猫鼻气管炎又称猫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猫疱疹病毒I型(FHV-1)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猫科动物上呼吸道疾病,在我国等多个国家广泛流行,死亡病例多见于幼龄个体。华南虎的致死性感染和虎源FHV-1的分离鉴定未见有相关报道。2012-2013年,西藏那曲地区藏羚羊发生大批量死亡事件,我们通过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特异性PCR/RT-PCR、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病原分离鉴定等方法,首次确认了藏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情;继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最早可能发生于2006年,风险分析与评估表明该病呈现地方性流行且在家羊和野生小反刍兽间互相传播的风险很高。此外,我们还确认了深圳野生动物园的华南虎死亡病例系由猫病毒性鼻气管炎感染所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藏羚羊疑似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初步诊断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西藏境内曾发生过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十分相似的家羊“疑难病”和藏羚羊“肺热病”;明确了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双湖、尼玛和班戈4县内藏羚羊种群数量的统计值和估计值。2.疑似疫情发生地死亡藏羚羊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可见鼻腔和口腔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明显局限于胸腔内的肺脏“肝样变”及肺表面、胸膜上有白色附着物和灰绿色纤维素膜;在申扎、双湖、尼玛3县采集到13只死亡藏羚羊的肺组织等样品。3.5只藏羚羊肺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肺泡内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等不同病程的纤维素性肺炎病变,及以肺间质增宽明显、组织坏死、浆液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间质性肺炎病变。处理后的SH3肺脏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到大量直径介于100nm~300nm,呈螺旋状等多形性的支原体样颗粒。4.以丝状支原体簇16S rRNA基因引物对13份藏羚羊肺脏样品进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有11份样品扩增获得了785bp目的片段。11份阳性克隆质粒的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1条寡核苷酸片段间的序列同源性约为99.8%,其与牛群7支原体等丝状支原体簇成员的同源性在99.2%以上,与Mccp的同源性最高。Mccp arcD基因的特异性PCR结果,11份样品均扩增获得了316bp目的片段。根据上述调查和检测结果,将西藏那曲地区藏羚羊群发性死亡事件,初步诊断为Mccp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情。二、Mccp分离鉴定及对藏羚羊致病性确立1.将13只藏羚羊的肺组织样品处理后接种改良的Hayflick’s肉汤,经过2-3次连续传代培养,11份样品的培养物均能够观察到支原体生长。2.11份样品的阳性培养物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均可见短杆状支原体样颗粒;特异性PCR结果显示,11份培养物中丝状支原体簇5个成员(MmmSC、MmmLC/Mmc、Mcc和M1)的PCR均为阴性,Mccp arcD基因和H2基因PCR为阳性,扩增分别得到316bp、562bp目的片段;将其中SH3样品对应的H2基因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测序、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所获寡核苷酸序列与其它Mccp分离株间的序列同源性较高(99.3%~99.7%),与非洲和亚洲的Mccp分离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3.对可能感染藏羚羊的16种病原体进行特异性PCR/RT-PCR检测,13份藏羚羊肺样品中BTV、MVV、CAEV、FMDV、RPV、BPIV、Cb、Cw、Ps、Mb、Ml、 MmmLC/Mmc、Mcc、MmmSC、Movi的扩增结果全部为阴性。上述方法和结果表明,成功从藏羚羊样品中分离鉴定了Mccp,排除了16种病原体感染藏羚羊的可能,进而确认了Mccp对藏羚羊的感染、高度致死性和那曲地区藏羚羊CCPP疫情。三、藏羚羊CCPP流行特点和风险分析及防控探讨1.利用特异性PCR方法,分别对2013年3月西藏阿里地区送检的8份死亡家山羊肺组织样品和2013年9月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尼玛县送检的5份死亡藏羚羊肺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均扩增得到Mccp arcD基因的316bp目的片段;各取其中1份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家山羊和藏羚羊Mccp arcD基因序列间及与其它Mccp分离株间具有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99.4%~99.8%)。2.疫情统计发现,自2012年9月9日起,西藏那曲地区CCPP疫情已间断性发生约505天,共监测到藏羚羊等2亚科、4属(种)、2869只野生小反刍兽死亡,涉及4个县、10个乡(镇)的26处疫点。3.流行特点分析表明,藏羚羊的种群死亡率最高达18.92%,其死亡数(2648只)占比为91.54%;疫点相对集中在色林错湖周边并呈环状分布,该区域内易感物种死亡数量占总数的84.04%;CCPP疫情可划分为2个差异明显的流行周期,流行动力逐渐衰减;死亡动物的雌雄比平均为68:32,CCPP在4物种的可能潜伏期为7天~16天。4.流行风险分析表明,CCPP可能在2006年前即已流行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家山羊和那曲地区的藏羚羊中;盘羊作为Mccp储存宿主的可能性最高;家羊引种调运、过载放牧、散放游牧以及藏羚羊迁徙是CCPP流行的主要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与天气剧烈变化的叠加可能导致了本次藏羚羊CCPP疫情的暴发和区域性流行;CCPP呈现地方性流行并在家羊和野生小反刍兽间互相传播的风险很高,向那曲周边地区、省份扩散的风险较高。5.防控措施方面,建议开展家羊用CCPP灭活疫苗及野生动物CCPP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经水口服疫苗等科研攻关,并将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纳为农业、林业部门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加大家羊的产地检疫、野生小反刍兽的种群监测等。四、华南虎中FHV-1的分离鉴定及流行风险的调查评估1.采用特异性PCR/RT-PCR方法,对深圳野生动物园的死亡华南虎样品进行FHV-1、CDV/FeDV和FCV检测,结果显示仅FHV-1的292bp目的片段得到特异性扩增;基于FHV-1TK基因(253bp)和gB基因(566bp)寡核苷酸片段的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FHV-1参考毒株高度同源,亲缘关系密切。2.接种样品后的F81单层细胞出现明显的CPE;培养物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疱疹病毒特征的颗粒;培养物PCR/RT-PCR核酸检测结果仅FHV-1呈阳性。3.细胞培养物接种实验猫后,发病猫表现为鼻、眼睑等部位的分泌物增多,上呼吸道症状和持续性体温升高;鼻洗液和咽拭子等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显示攻毒猫从第6天开始排毒并持续至第20天。4.通过特异性PCR方法,对深圳野生动物园开展FVR流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流浪猫等动物的鼻喉拭子样品PCR结果全部为阴性,表明华南虎的死亡情况属于“个案”;风险分析认为,猫病毒性鼻气管炎(FVR)形成区域性流行的风险较低,但散发病例出现的风险较高。5.在华南虎FVR的防控中,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常态化防疫、疫病调查和风险管理、药物储备等综合措施,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免疫。通过上述检测、分离鉴定和调查,成功分离到1株华南虎源FHV-1,初步明确了FVR对华南虎的致病性、散发风险和防控措施。本研究分别对野外种群藏羚羊和圈养华南虎的两次疫情、死亡事件进行了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分析,研究结果为上述两种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制定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支撑。

朱蕴琦[3](2014)在《中国两栖类病原壶菌检测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文中研究表明自1998年首次出现以来,壶菌病已经成为全球两栖类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两栖类壶菌病已经导致全球近200种两栖类区域性灭绝,50%的两栖类种群数量降低,因此该病被视为目前人类正经历着的唯一一场动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并且,由于壶菌及其孢子可以随水体、两栖类个体、接触过的物品等自然因素或随贸易全球传播,这种特性极大地增加了壶菌的扩散风险以及其跨境监管和防控的难度。因此,明确我国面临的壶菌风险,对于有效保护我国两栖类种群安全、生态健康和两栖类贸易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国内壶菌感染风险,定位了我国壶菌风险水平,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健康做出贡献。针对这一目标,采用了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内两栖类种属分布特点以及牛蛙引种历史等,确定黑龙江、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采样地区8个,采集了中国林蛙、虎纹蛙、中华大蟾蜍、牛蛙、泽蛙5种两栖类样本386个,利用壶菌培养、镜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分子克隆方法进行阳性样本检测;此外,还建立了适用于大面积、快速检测的壶菌等温环介导扩增(LAMP)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样本进行检测。对于疑似样本采用荧光实时PCR方法进行复检,确保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经检测,在目标地区样本中未检出壶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全球两栖类壶菌风险的分布,研究并确定了风险等级。本研究是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N/T2486-2010)和新西兰(BIOSECURITY NEW ZEALAND RISK ANALYSIS PROCEDURES Version1,12April2006)开展: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目标地区的自然情况、兽医组织机构、检疫水平等多项内容进行了分析,从传入释放可能性、接触发生可能性和传入后果3个方面对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确定传入的可能性和风险,结果以定性表达。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壶菌释放评估表、壶菌接触暴露评估表、壶菌风险后果评估表获得基础测量数据,经释放评估和接触暴露评估综合分析,后果评估与释放、接触评估综合分析,壶菌定植和传播的可能性评估得到各输出国、各输出大洲两栖类壶菌的风险评价、风险定级,最后通过各大洲风险的整合,获得世界各大洲对我国的壶菌输入风险。研究显示我国面临的全球性壶菌风险等级为“中”。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我国国内两栖类壶菌风险呈暂时性低风险,主要风险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国际贸易输入2.我国输入性两栖类壶菌风险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急需加大输入监管,保护我国两栖类物种、生态安全,以及两栖类养殖和贸易活动。3.四十多种水生易感动物多涉及经济发展,建议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胡倩倩[4](2012)在《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和蓝舌病(Bluetongue)是严重危害山羊、绵羊等家养及野生反刍动物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分别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和蓝舌病病毒(B1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病毒病。迄今为止,PPR和BT无特效药,只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治。反向遗传操作作为病毒学技术,可利用该技术开展RNA病毒各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将RNA病毒开发成病毒载体用于研发新型疫苗。曾有PPRV迷你基因组建立的报道,证明了PPR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建立的可行性,但此后一直未见PPRV成功救获的报道,这严重阻碍了PPRV毒力机制、重组载体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了能够区分PPR自然感染和免疫感染并有效的对PPR进行防控,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了表达两种不同形式的GFP标记疫苗,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病毒中和试验;同时构建了表达我国12型蓝舌病病毒结构蛋白的PPRV全长cDNA并进行体外拯救,对获救的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而开展了系列研究:试验Ⅰ.表达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本研究根据PPRV Nigeria75/1疫苗株构建了的感染性全长cDNA,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全长cDNA克隆。将插有GFP基因的全长cDNA(4μg/)克隆及三个辅助质粒pCA-N(2μg/孔).pCA-P(1μg/)和pCA-L(1μg孔)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入Vero细胞内,救获病毒命名为rPPRV/GFP,首次拯救出了表达外源基因的PPRV重组病毒。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多步动力学生长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其最高生长滴度可达107.4TCID50/mL: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得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不仅能够表达病毒自身抗原,也能够表达GFP抗原;同时,将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多次传代,通过对传代病毒的毒价滴定及GFP荧光强度的定量分析可知,重组病毒在传代过程中依然能够稳定复制增殖并稳定表达外源蛋白.rPPRV/GFP和wtPPRV/N75/1按103 TCID50的剂量各免疫山羊(0.5~1.5岁)4只,同时设置PBS注射的对照组(4只),于免疫前及免疫后第2、4、6周采血进行PPRV中和抗体检测,两个毒株免疫的所有羊的PPR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2周后全部转阳性(>10),在6周内,两者抗体水平都基本维持不变。与wtPPRV/N75/1的效价比较,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重组毒株保持了亲本毒株的免疫原性,在P和M基因之间插入外源基因并未影响到亲本毒株的免疫原性。试验Ⅱ.表达锚定型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传统的弱毒疫苗株免疫后,不能通过血清学方法区分PPR自然感染和免疫感染。本研究在选用GFP作为标记蛋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饰,使其N端具有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抗原(tPA)的信号肽(sIG),c端具有H3N2型流感病毒HA蛋白跨膜锚定序列(ANC),之后构建出一株表达该锚定型GFP基因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连同三个辅助质粒一起经脂质体转染法转进Vero细胞内,获得重组病毒并命名为rPPRV/GFP-SA。该重组病毒保持了亲本毒株的生长学特性,在Vero细胞上的多步动力学生长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第5 d病毒滴‘度可达峰值108,34 TCID50/mL;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可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不仅能够表达自身病毒抗原,也能够表达修饰后的GFP抗原。通过激光共聚焦观测,修饰后的GFP成功的锚定在Vero细胞膜上,细胞内残留极少;而相应的未修饰的GFP则积聚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未能锚定在细胞膜上。rPPRV/GFP和 rPPRV/GFP-SA按105 TCID50的剂量免疫2组(每组5只)0.5~1.5岁绵羊,间隔3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并于免疫前、一免3周及二免2周采血进行抗体分析。两组羊在两个时间点所测PPRV抗体,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05)。但是rPPRV/GFP-SA免疫的羊的PPRV抗体水平与GFP抗体水平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其PPRV抗体效价高,对应的血清中就能检测到GFP抗体,可能是因为颈部皮下免疫过程中存在扎穿皮肤的情况而导致免疫失败,待重新进行动物试验验证。而rPPRV/GFP几乎不能诱导GFP抗体的产生,仅有1472一免后产生了GFP抗体但很快下降。试验Ⅲ.表达12型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蓝舌病病毒的VP2蛋白是诱导BTV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免疫原,VP5蛋白虽然不然诱导病毒产生中和抗体,但是可以协助VP2蛋白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VP3、VP7蛋白构成病毒内衣壳,VP7蛋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的反应;同时,VP2、VP5和VP7蛋白上有CTL表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分别表达我国12型蓝舌病病毒分离株的VP2、VP3、VP5和VP7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将4个全长cDNA分别与三个辅助质粒按照4:2:1:1的比例混合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混合物转入Vero细胞内,体外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rPPRV/BTV12-VP5和rPPRV/BTV12-VP7。两个重组病毒能够稳定的复制增殖,在Vero细胞上的生长动力学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同时,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获救病毒在Vero内可以表达出VP5和VP7蛋白。rPPRV/BTV12-VP5和rPPRV/N75/1按107 TCID50的剂量各免疫5只山羊(0.5~1.5岁),同时设置PBS注射的对照组(5只),3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于免疫前、一免3周和二免2周后采血进行中和抗体分析,所有羊在一免3周全部转阳(≥82.5),二免2周抗体上升(≥325.5),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和亲本毒株一样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高水平的PPRV保护性中和抗体,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在山羊体内诱导产生的VP5抗体水平不高。研究结果表明,rPPRV/BTV12-VP5保持Nigeria75/1弱毒疫苗株生物学特性、免疫学特性,可以有效的表达VP5蛋白但是却不能有效的诱导动物机体产生针对VP5蛋白的抗体,这可能和VP5蛋白自身免疫原性有关。由于时间关系,表达VP7蛋白的重组病毒未能进行动物试验,同时构建的表达VP2和VP3基因的PPRV全长cDNA可能因为插入外源基因太长或其他原因至今尚未拯救出重组病毒。但是重组病毒rPPRV/BTV12-VP5和rPPRV/BTV12-VP7的成功拯救,为将来研发安全有效的蓝舌病及小反刍兽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奠定了基础。试验Ⅳ.表达GFP的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应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PPR防控及疫苗效率检测的重要措施之一,病毒中和试验(VNT)作为黄金标准被OIE推荐,该方法灵敏、特异、结果可靠,但缺点是太耗时,而且CPE结果的观察需要有经验人士进行观察,特别是在低浓度稀释血清时,我们无法区分是血清内的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导致还是病毒引起的细胞死亡。本研究在传统的VNT的基础上,用rPPRV/GFP替代wtPPRV/N75/1,首先选择1份PPRV抗体阳性血清进行分析,采用rPPRV/GFP作为检测抗原的VNT,其结果通过观察感染的Vero细胞发出的荧光即可,取代了观察CPE,有效避免了在观测结果时的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优化后的VNT结果统计的最佳时间为笫6 d。随后随机挑选出rCPV-PPRVH免疫的山羊、绵羊血清各10份,以及vtPPRV/N75/1免疫的山羊血清10份,采用两种VNT方法检测这30份血清的PPRV抗体,二种检测方法所获得抗体效价经T-test分析后,P>0.05,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rPPRV/GFP作为检测抗原可以替代wtPPRV/N75/1用于VNT中。改进后的VNT不仅容易观察判定结果,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判定结果的时间,为今后PPR的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刘芳[5](2012)在《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的长效机制,采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研究法、描述研究法、措施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从阐述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的角度,表明净化动物疫病的难度加大;从阐述动物疫病净化概念的角度,明确动物疫病净化的实质;从阐述国内外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经验,分析和讨论完善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性和创新点。从而提出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可行性途径是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其次是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研究,拟结合我国目前的无疫区建设成就,借鉴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经验,分析和讨论无疫区的建设可促进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建设,从而提出我国实施区域化管理是净化动物疫病的先行步骤,可为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提供保障。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查询的方式归纳总结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包括销毁和复育法(如区域化全进全出制和空栏期法)、种群封闭法(如生物安全管理法、清洁和消毒法、SPF管理技术)、检测和清除法(也称监测淘汰法)、药物治疗法、营养补充法、疫苗免疫法、直接病毒暴露法、后代隔离法。最后是根据动物疫病根除方案、区域化管理措施以及种畜禽管理措施等,总结得出垂直净化和水平净化的创新思路,指出垂直净化是重要技术手段,水平净化是行政手段。建议我国积极开展SPF化繁殖体系建设,并首选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内建设,通过SPF化垂直引种机制,从源头净化动物疫病。在区域垂直净化的基础上停止免疫,再结合水平净化的区域化管理模式,在非免疫无疫区周围进行扩展延伸,做到集中连片,最终实现由点到面的全国范围内的动物疫病净化无疫的目标。

张衍海[6](2011)在《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及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当前国际通行的动物卫生管理模式。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提出的一种新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生物安全隔离区划(compartmentalisation)尤其适合禽流感等难以通过边界控制措施阻止其传入传播的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可以在整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没有消灭某种疫病的情况下,通过生物安全管理和良好饲养规范实现特定动物群体与其他动物群体间的功能性隔离,促进疫病控制,保持贸易持续。本研究首次在国内系统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理论和技术措施研究,从OIE关于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有关原则要求入手,参考和借鉴泰国、欧盟、英国等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做法和经验,参照我国推动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方式,对我国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需求和可行性、基础和条件、实施模式和措施、建设评估标准、评估认可要求等进行研究,并开展了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试点建设工作,创造性提出了“无规定动物疫病企业(无疫企业)”概念,探索构建了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机制,为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为尽快突破我国禽及禽产品出口困局提供了新途径,对促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当前肉禽产业生产实际,研究提出了综合性肉禽、单纯种禽、单纯商品肉禽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措施建议,为我国开展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建立了由建设标准、定义标准和评估标准组成的我国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体系,形成的《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以及《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现场评审表》等技术文件由农业部发布实施。研究构建了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机制,设计了“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申请书”基本样式,提出了推进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际无疫认可的有关建议,并指出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是申请生物安全隔离区国际无疫认可的前提,对推进我国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和国际无疫认可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德州市六和集团肉鸡产业链为基础,开展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试点建设研究,构建了企业与兽医机构协力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框架,为其他企业进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邓旭[7](2007)在《动物疫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动物疫情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模式是:由下至上的行政区域逐级管理。也就是动物疫情信息的原始数据在基层收集,从乡镇畜牧兽医站至农

蔡亚婷[8](2021)在《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capripneumoniae,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建立感染方法,可用于实验室鉴定Mccp潜在保护性抗原,为潜在保护性抗原靶标鉴定提供技术手段,为Mccp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建立Mccp感染SPF鸡胚的方法,评价Mccp不同菌株毒力,为疫苗用菌株的筛选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方法:(1)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GTC)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用Mccp感染GTC细胞,Mccp感染山羊康复后血清作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山羊Ig G为二抗,确定Mccp感染浓度、时间及一抗、二抗工作浓度;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2)Mccp感染GTC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初步应用:使用实验室制备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以及实验室前期反向疫苗学和免疫蛋白组学筛选的与Mccp黏附相关蛋白P161、P87、P42、P200R1、P200R2所制抗血清和混合抗血清与Mccp菌液共孵育,接种GTC细胞,观察特异性荧光强度变化,并用real-time PCR检测各血清与Mccp菌液共孵育后黏附细胞菌量拷贝值,计算黏附率,鉴定这些蛋白对Mccp黏附GTC细胞的阻断/黏附作用,为疫苗研制提供可用的潜在保护性靶标。(3)Mccp感染SPF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使用不同浓度(剂量:0.2 m L/蛋)Mccp菌液通过鸡胚卵黄囊和尿囊腔途径,感染不同日龄SPF鸡胚,观察并记录鸡胚死亡情况。采集鸡胚尿囊液和卵黄囊液样品进行Mccp real-time PCR鉴定和分离培养鉴定,确定Mccp感染鸡胚最适接种浓度(剂量:0.2 m L/蛋)、接种途径和接种日龄,以及real-time PCR检测和分离培养最佳样品,建立Mccp感染鸡胚方法。利用该方法,将Mccp M1801分离株、M1601分离株、F38标准株和从藏羚羊上分离的ZLY 1309F株接种同一日龄SPF鸡胚,统计鸡胚死亡率、real-time PCR检测样品阳性率和样品分离培养鉴定阳性率,比较4株Mccp菌株对鸡胚致病力强弱。结果:(1)Mccp感染GTC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条件为:黏附滴度为1.5~7.0×107copies/μL(1×106CCU/m L,剂量:0.2 m L/蛋),黏附时间为2 h,一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二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阳性血清阻断Mccp黏附作用,可观察到荧光亮度减弱和黏附率降低。(2)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GTC)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的初步应用:阳性血清处理Mccp菌液黏附细胞后特异性荧光几乎没有,其黏附率(0.23%和0.27%)相比较阳性血清(黏附率为7.96%和8.58%)也明显下降;P161抗血清、P87抗血清、P42抗血清、P200R1抗血清、P200R2抗血清、混合抗血清阻断孔特异性荧光强度均减少,其中P161荧光减少最明显。各蛋白阻断黏附后黏附率降低由强到弱为P161抗血清(黏附率为1.64%和1.76%)、混合抗血清(黏附率为1.07%和1.47%)、P200R2抗血清(2.03%和2.48%)、P200R1抗血清(黏附率为2.06%和2.65%)、P87抗血清(黏附率为2.28%和2.96%)、P42抗血清(3.44%和4.13%)。从特异性荧光减少和黏附率观察,推测蛋白P161与Mccp黏附密切相关。(3)建立Mccp感染SPF鸡胚试验方法最优条件为:卵黄囊途径接种,接种浓度为1×107CCU/m L(剂量:0.2m L/蛋),接种日龄为7~8日龄,尿囊液为最佳real-time PCR检测和分离鉴定样品。用该方法比较可知M1801株死亡率、real-time PCR检测样品阳性率和样品分离鉴定阳性率均为100%,为4株Mccp中致病力强毒株;M1601(死亡率60%,检测阳性率100%,分离鉴定阳性率50%)次之,最后是F38株(死亡率30%,检测阳性率90%,分离鉴定阳性率70%)和ZLY 1309F株(死亡率30%,检测阳性率100%,分离鉴定阳性率70%)。结论:(1)建立了Mccp黏附GTC细胞的IFA方法,且阳性血清阻断该黏附作用。(2)初步鉴定Mccp P161蛋白具有黏附作用。(3)建立了Mccp感染鸡胚方法,可用于Mccp菌株毒力评价。

衡巧[9](2020)在《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文中认为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是几种常见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可对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为全面了解2018-2020年重庆市巫山县猪羊O型口蹄疫、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水平,掌握基层兽医工作中疫苗免疫效果是否到位。本文主要采用ELISA法,对巫山县25个乡镇2018年至2020年猪羊口蹄疫、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等分别开展了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并按照规定的免疫评价标准开展了分析评估,以期为巫山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确保全县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事件。结果如下: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6.61%、93.26%、91.89%,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88.08%、96.06%、92.98%,散养户的合格率分别为86.03%、91.86%、91.41%;近三年猪口蹄疫整体合格率为90.32%,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92.47%,散养户合格率89.36%;猪口蹄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7.65%、91.31%、91.16%,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91.25%、93.98%、90.86%,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86.98%、90.77%、91.24%;近三年羊口蹄疫整体合格率为89.86%,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92.20%,散养户合格率89.36%;猪口蹄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猪瘟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4.71%、81.77%、79.28%,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85.97%、88.35%、92.71%,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84.00%、78.97%、73.88%;近三年猪瘟整体合格率为82.49%,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88.02%,散养户合格率79.87%;猪瘟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20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20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5.00%、79.15%、75.99%,规模场合格率分别为81.85%、82.00%、77.42%,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72.74%、77.99%、75.58%;近三年小反刍兽疫整体合格率为76.95%,规模场合格率为78.71%,散养户合格率为75.43%;小反刍兽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年散养户。通过对猪羊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的监测分析,巫山县这几类家畜传染病的免疫抗体合格率近3年整体水平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特别是猪、羊O型口蹄疫的抗体效价远超国家规定标准,说明巫山猪、羊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分析发现,在猪瘟退出强制免疫后,其合格率呈现了一定下滑趋势,加之近年来各地生猪调运频繁,若防控不当,猪瘟的防控风险较大。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其合格率整体偏低,这可能与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保护期为3年,每年只需注射新生羊或补栏羊,可能与漏免以及免疫抗体逐渐消退有关,需提高警惕,及时加强免疫。此外,各乡镇的抗体水平有时差异比较大,部分乡镇、部分规模场抗体效价较低,这可能跟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或工作态度有一定关系。另外,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家畜的自身状况等也是影响抗体水平的因素。建议针对巫山县家畜重大疫病防疫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疫苗的运输与保存、规范免疫操作;增强养殖业主对于家畜重大动物疫病的思想认识;强化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免疫,做好免疫监测等工作,切实避免重大疫情发生。

刘林青,张淼洁,翟新验[10](2020)在《美国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2017年度监测活动报告——概述及2017监测活动》文中指出一、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概述该文章为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动植物检疫署(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APHIS)兽医局(Veterinary Services,VS)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National Animal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NAHSS)的2017年度监测活动报告。NAHSS旨在为公共卫生、动物卫生和环境卫生利益相关者提供动物卫生事件监测和趋势分析。兽医局目前正在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内实施一种全面综合的监测方法,为旨在以有效和综合的方式改善动物卫生、生产力、

二、几种野生动物疫病的诊断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野生动物疫病的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当前新城疫的发生状况
    1.2 新城疫病原
    1.3 病症分型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剖检变化
    1.6 实验室检测
    1.7 鸡新城疫的防治
    1.8 小结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主要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翠屏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分析讨论
第4章 翠屏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分析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2)藏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华南虎鼻气管炎的首次确诊与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CCPP研究进展
        1.2.1 CCPP病原学
        1.2.2 CCPP诊断
        1.2.3 CCPP流行病学
        1.2.4 CCPP防控
    1.3 藏羚的分类进化与分布
        1.3.1 藏羚的分类与进化
        1.3.2 藏羚的分布与数量
        1.3.3 藏羚的迁徙规律
    1.4 FVR研究进展
        1.4.1 FVR与FHV-1
        1.4.2 FHV-1致病机理
        1.4.3 FVR临床症状
        1.4.4 FVR诊断
        1.4.5 FVR流行病学
        1.4.6 FVR防治
    1.5 华南虎保护与常见传染病
        1.5.1 华南虎的分类
        1.5.2 华南虎的分布与数量
        1.5.3 猫科动物常见传染病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实验1 藏羚羊疑似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初步诊断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调查问卷
        2.1.2 组织样品
        2.1.3 实验器材
        2.1.4 实验试剂
        2.1.5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信息调查
        2.2.2 样品采集
        2.2.3 病理学和电镜检查
        2.2.4 分子生物学检测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信息调查
        2.3.2 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2.3.3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4 电镜观察
        2.3.5 分子生物学检测
    2.4 讨论与结论
        2.4.1 关于信息调查
        2.4.2 关于藏羚羊疑似疫情的初步诊断
    小结
3 实验2 Mccp分离鉴定及对藏羚羊致病性确立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1.4 PCR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支原体分离培养
        3.2.2 TEM检查
        3.2.3 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
    3.3 实验结果
        3.3.1 支原体分离培养结果
        3.3.2 TEM镜检结果
        3.3.3 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关于Mccp的分离与鉴定
        3.4.2 关于Mccp对藏羚羊的致病性
        3.4.3 关于Mccp藏羚羊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地位
    小结
4 实验3藏羚羊CCPP流行特点和风险分析及防控探讨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1.4 PCR引物
        4.1.5 藏羚羊本底数据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分子生物学检测与分析
        4.2.3 CCPP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4.2.4 CCPP流行风险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分子生物检测与分析
        4.3.2 CCPP疫情统计
        4.3.3 CCPP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4.3.4 CCPP传播风险分析
        4.3.5 CCPP的防控探讨
    4.4 讨论与小结
    小结
5 实验4 华南虎中FHV-1的分离鉴定及流行风险评估
    5.1 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1.4 PCR/RT-PCR引物
        5.1.5 分离用细胞
        5.1.6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病料处理
        5.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5.2.3 病毒分离
        5.2.4 电子显微镜观察
        5.2.5 动物回归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FHV-1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
        5.3.2 病毒分离
        5.3.3 TEM观察
        5.3.4 动物回归实验
    5.4 讨论与小结
        5.4.1 关于FHV-1对华南虎的致病性
        5.4.2 关于华南虎FHV-1感染的可能来源
        5.4.3 关于华南虎FVR的流行风险
        5.4.4 关于FVR的防治措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两栖类病原壶菌检测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污染物溯源,保护出口维护我国国际贸易利益
        1.1.2 制定安全标准、整合监测技术,防范针对我国的新一轮技术性贸易壁垒
        1.1.3 开展出入境检疫风险评估,维护我国生态安全
    1.2 综合分析实施能够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1.2.1 经济效益分析
        1.2.2 社会效益分析
        1.2.3 生态效益分析
    1.3 壶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两栖类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的发现
        1.3.2 两栖类壶菌病原的来源
        1.3.3 两栖类壶菌病的临床症状及致死机理
    1.4 壶菌病流行病学
        1.4.1 传染源
        1.4.2 传播途径
        1.4.3 两栖类的易感性
        1.4.4 季节性与地域性
        1.4.5 壶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1.5 LAMP的原理技术
2 壶菌L A M P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质粒和菌株及主要试剂
        2.1.2 实验用主要仪器
        2.1.3 试剂的配制
        2.1.4 引物设计及制备
        2.1.5 壶菌DNA的制备
        2.1.6 PCR的扩增
        2.1.7 目的基因的胶回收
        2.1.8 胶回收产物与PMD18-T simple载体的连接
        2.1.9 连接产物的转化
        2.1.10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2.1.11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12 引物的验证
        2.1.13 温度的优化
        2.1.14 时间的优化
        2.1.15 灵敏度检测
        2.1.16 特异性检测
        2.1.17 荧光染料的使用
    2.2 实验结果
        2.2.1 引物设计
        2.2.2 PMD-LAMP质粒提取鉴定
        2.2.3 PCR鉴定
        2.2.4 壶菌引物的验证
        2.2.5 温度优化
        2.2.6 时间优化
        2.2.7 灵敏度检测
        2.2.8 特异性检测
        2.2.9 荧光染料的使用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两栖类壶菌病生态危害识别
    3.1 两栖类壶菌病调查方法
        3.1.1 调查地区的选择
        3.1.2 调查种类的选择
        3.1.3 样本数量的确定
        3.1.4 调查时间的确定
        3.1.5 检测方法的确定
    3.2 两栖类壶菌病调查
        3.2.1 实验用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样本
        3.2.4 实验方法
        3.2.5 壶菌培养结果
        3.2.6 结果分析
    3.3 壶菌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3.3.1 实验试剂
        3.3.2 实验仪器
        3.3.3 实验样本
        3.3.4 实验方法
        3.3.5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3.4 两栖类壶菌病LAMP方法的检测
        3.4.1 实验仪器
        3.4.2 实验试剂
        3.4.3 试剂的配制
        3.4.4 引物设计及制备
        3.4.5 实验方法
        3.4.6 实验样本
        3.4.7 壶菌LAMP检测结果
    3.5 荧光定量PCR检测
        3.5.1 实验仪器
        3.5.2 实验试剂
        3.5.3 试剂的配制
        3.5.4 实验样本
        3.5.5 样本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
        3.5.6 实验方法
        3.5.7 定量PCR检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全球壶菌风险分布分析
    4.1 两栖类壶菌输入风险来源地分析
        4.1.1 分析方法
    4.2 结果
    4.3 结论和讨论
5 我国面临的壶菌风险分析
    5.1 方法
        5.1.1 传入释放评估
        5.1.2 接触发生评估
        5.1.3 后果评估
    5.2 欧洲国家输出风险分析
        5.2.1 英国
        5.2.2 西班牙
        5.2.3 德国
    5.3 美洲国家(美国)输出风险分析
        5.3.1 自然概况
        5.3.2 畜牧业生产状况
        5.3.3 兽医管理体制
    5.4 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输出风险分析
        5.4.1 自然概况
        5.4.2 畜牧业生产状况
        5.4.3 兽医管理机制
    5.5 非洲国家输出风险分析
        5.5.1 博茨瓦纳
        5.5.2 南非
    5.6 洲国家输出风险分析
        5.6.1 日本
        5.6.2 韩国
    5.7 拉丁美洲及南美洲国家输出风险分析
        5.7.1 智利
        5.7.2 厄瓜多尔
    5.8 结果
        5.8.1 欧洲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8.2 北美洲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8.3 大洋洲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8.4 非洲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8.5 亚洲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8.6 拉丁美洲及南美洲国家壶菌病对我国风险评估结果
    5.9 讨论
        5.9.1 高风险输出地确认
        5.9.2 高风险两栖类物种确认
        5.9.3 确定抽样数量和比例
6 壶菌风险管理对策
    6.1 风险管理总的原则
    6.2 风险管理对策
        6.2.1 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是控制疾病诊断风险的关键
        6.2.2 控制实验室管理问题造成的疾病诊断风险
        6.2.3 避免法规标准体系风险
        6.2.4 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
        6.2.5 建立我国特色的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框架体系
        6.2.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7 信息化建设
        6.2.8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6.2.9 关注动物福利风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1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危害
        1.1 地理分布
        1.2 易感动物
        1.3 传播途径
        1.4 流行季节
        1.5 疾病模式
        1.6 小反刍兽疫的危害
        2 小反刍兽疫病毒病原学
        2.1 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2.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3 病毒生长复制及细胞培养特性
        3 小反刍兽疫的疫苗研究进展
        3.1 传统疫苗
        3.2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3.3 重组标记疫苗
        4 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4.1 病毒分离
        4.2 抗原检测
        4.3 血清学检测
        4.4 分子生物学检测
        5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及其应用研究
        5.1 负链RNA病毒及反向遗传学简介
        5.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5.3 PPRV反向遗传操作
        5.4 PPRV作为病毒载体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蓝舌病的研究进展
        1 蓝舌病的发现与流行概况
        2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特征
        3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4 病原学
        5 疾病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原检测
        5.3 抗体检测
        6 疫苗研究进展
        6.1 弱毒活疫苗
        6.2 灭活疫苗
        6.3 新型疫苗
        7 防治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三章 表达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病毒
        1.2 细胞
        1.3 质粒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1.5 引物设计及合成
        1.6 试验动物
        2 方法
        2.1 表达GFP基因的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2.2 质粒中提
        2.3 表达GFP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2.4 重组病毒GFP基因的序列鉴定
        2.5 种毒的制备及滴定
        2.6 间接免疫荧光(IFA)
        2.7 Westem-blot
        2.8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2.9 重组病毒GFP表达检测
        2.10 动物试验
        2.11 病毒中和试验(VNT)
        3 结果
        3.1 表达GFP重组PPRV全长cDNA的构建
        3.2 表达GFP重组PPRV/N75/1疫苗株病毒的拯救
        3.3 RT-PCR鉴定重组病毒插入外源基因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获救病毒
        3.5 Western-blot检测GFP的表达
        3.6 重组病毒动力学生长曲线
        3.7 rPPRV/GFP外源报告基因的稳定表达
        3.8 免疫动物抗体的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达锚定型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质粒与多肽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引物合成
        1.5 GFP-SIG和GFP-ANC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1.6 表达GFP-SA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1.7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1.8 重组病毒GFP-SA基因的序列鉴定
        1.9 种毒的制备与滴定
        1.10 Western-blot
        1.11 GFP表达在细胞中的定位
        1.12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1.13 动物试验
        1.14 病毒中和试验(VNT)
        1.15 间接ELISA检测GFP抗体
        1.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2 结果
        2.1 表达GFP-SA全长cDNA的构建
        2.2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2.3 RT-PCR鉴定
        2.4 Western-blot
        2.5 GFP在Vero细胞中的定位
        2.6 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特性
        2.7 P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2.8 ELISA检测GFP抗体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表达12型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质粒
        1.4 引物设计
        1.5 VP2、VP3、VP5及VP7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1.6 表达VP2、VP3、VP5及VP7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1.7 重组表达蓝舌病基因病毒的拯救
        1.8 重组病毒VP5、VP7基因的RT-PCR鉴定及序列测定
        1.9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1.10 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外源蛋白表达
        1.11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1.12 动物试验
        1.13 病毒中和试验
        1.14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2 结果
        2.1 重组病毒全长cDNA的构建
        2.2 重组病毒拯救及鉴定
        2.3 间接免疫荧光(IFA)
        2.4 Western-blot检测VP5、VP7蛋白的表达
        2.5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研究
        2.6 中和试验结果
        2.7 间接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表达GFP的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种毒的制备、滴定与保存
        1.4 血清样品
        1.5 病毒中和试验
        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2 结果
        2.1 rPPRV/GFP替代wtPPRV/N75/1应用于VNT
        2.2 改进后VNT的应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1 动物疫病净化的概念
        1.2.2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3 国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4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与国外差别
    1.3 我国完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前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7 论文结构与内容
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2.1 规模化养禽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简介
        2.1.2 公司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
        2.1.3 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总结
    2.2 规模化养猪业和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
        2.2.1 种猪场的疫病净化措施
        2.2.2 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现状
    2.3 我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2.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2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成果
        2.3.3 广东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
        2.3.4 我国疫病净化保障体系的研究
        2.3.5 我国无疫区建设对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
3 国外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3.1 养殖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3.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2 禽病净化措施
        3.1.3 猪病净化措施
        3.1.4 牛病净化措施
    3.2 国外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2 美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根除措施
        3.2.3 西班牙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3.2.4 荷兰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3.2.5 澳大利亚牛布鲁氏菌病根除方案
        3.2.6 德国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3.2.7 南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3.2.8 巴西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3.2.9 哥伦比亚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4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4.2 区域化管理模式和相关概念
    4.3 我国的区域化政策
    4.4 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意义
        4.4.1 有利于制定疫病净化方案
        4.4.2 有利于净化长效机制的形成
        4.4.3 有利于净化基础的形成
    4.5 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5 讨论
    5.1 首先侧重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完善
        5.1.1 净化相关法规、规章的完善
        5.1.2 净化长效机制的确立
        5.1.3 我国兽医组织机构体系的完善
        5.1.4 制定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规划
    5.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创新性研究
        5.2.1 垂直净化思路的研究
        5.2.2 水平净化思路的研究
    5.3 我国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思路
    5.4 展望
6 结论
    6.1 建立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步骤
    6.2 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及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内涵及作用
        1.1.1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内涵
        1.1.2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作用
    1.2 OIE 关于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原则要求
        1.2.1 确定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原则
        1.2.2 评价和确认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关键要素
        1.2.3 适合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动物疫病
    1.3 有关国家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进展情况
        1.3.1 泰国
        1.3.2 欧盟
        1.3.3 其他国家
    1.4 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进展情况
        1.4.1 确立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法律基础
        1.4.2 发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有关管理和技术文件
        1.4.3 成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的组织机构
        1.4.4 设立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技术支撑机构
        1.4.5 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评估活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我国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2.1 我国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需求分析
        2.1.1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需要
        2.1.2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解决我国禽产品出口受阻问题的需要
        2.1.3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发展我国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2.2 国内规模化肉禽企业生物安全管理及兽医卫生监管现状
        2.2.1 规模化肉禽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2.2.2 兽医机构对规模化肉禽企业监管情况
    2.3 我国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有利条件
        2.3.1 确立了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法律基础
        2.3.2 具有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良好平台
        2.3.3 不断增强的兽医机构工作能力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实施模式及实施措施研究
    3.1 我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实施模式
        3.1.1 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主体
        3.1.2 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类型
    3.2 我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实施措施
        3.2.1 尽快建立我国肉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的标准规范
        3.2.2 发挥地方政府在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3.2.3 出台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激励措施
        3.2.4 进一步加强兽医机构工作能力建设
        3.2.5 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试点工作
        3.2.6 加强生物安全隔离区宣传与国际交流合作
    3.3 小结
第四章 有关国家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研究
    4.1 泰国禽类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标准
        4.1.1 生物安全隔离区养禽场生物安全管理标准
        4.1.2 生物安全隔离区和缓冲区禽流感监测要求
        4.1.3 生物安全隔离区追溯系统
        4.1.4 生物安全隔离区和缓冲区禽流感控制措施
    4.2 欧盟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和要求
        4.2.1 对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描述
        4.2.2 对生物安全隔离区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计划的描述
        4.2.3 禽流感的特殊保护和监测要求
    4.3 英国种禽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
        4.3.1 基本条件
        4.3.2 管理要求框架
        4.3.3 管理规定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研究
    5.1 建立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的总体考虑
        5.1.1 标准层次结构
        5.1.2 标准作用属性
        5.1.3 标准内容定位
    5.2 肉禽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标准
        5.2.1 标准框架
        5.2.2 标准主要内容
    5.3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
        5.3.1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条件
        5.3.2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资格的中止与撤销
        5.3.3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资格的恢复条件
    5.4 肉禽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标准
        5.4.1 标准结构内容
        5.4.2 标准格式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可机制研究
    6.1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机制
        6.1.1 评估管理
        6.1.2 评估程序和方法
        6.1.3 评估结果发布
        6.1.4 评估后管理
        6.1.5 无规定动物疫病企业
    6.2 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际认可机制
        6.2.1 OIE 关于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国际无疫认可的建议
        6.2.2 对推进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际无疫认可的建议
    6.3 小结
第七章 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试点建设研究
    7.1 开展试点建设可行性调研
        7.1.1 德州的地理位置特点为试点建设提供了适宜的试验基地
        7.1.2 德州的畜牧业龙头企业为试点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试点平台
        7.1.3 德州发展品质农业的迫切需求为试点建设提供了坚强动力
    7.2 制定试点建设方案
        7.2.1 指导思想
        7.2.2 总体目标
        7.2.3 建设内容
        7.2.4 实施进度
        7.2.5 组织机构
    7.3 进行试点建设方案论证
    7.4 签定项目建设备忘录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目的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
    3.研究内容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细胞及试剂仪器
        1.2 一抗血清制备
        1.3 Mccp菌液的培养
        1.4 GTC细胞的培养
        1.5 Mccp黏附细胞
        2.结果
        3.讨论
    试验二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方法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试验三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件

(9)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口蹄疫概述
    1.2 猪瘟概述
    1.3 小反刍兽疫概述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1.2 检测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4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1.2 检测试剂
        1.3 要仪器设备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羊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羊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两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5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1.2 检测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巫山县2018-2020年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6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1.2 检测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美国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2017年度监测活动报告——概述及2017监测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概述
二、2017年选定的主动和被动疾病监测活动
    1.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监测。
    2. 牛和养殖鹿的疫病监测。
    3. 猪的监测。
    4. 马的疫病监测。
    5. 绵羊和山羊的监测。
三、同一个健康(O n e health)调查
    1. 海德堡沙门氏菌。
    2. HPAI和LPAI H7N9北美野鸟系CY2017反应。
    3. 布鲁氏菌疫苗株(RB51)人感染,得克萨斯州和新泽西州。
    4. 变异流感病毒的感染。
    5. 多个州暴发与散养家禽中活禽有关的人类沙门氏菌感染。

四、几种野生动物疫病的诊断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D]. 王银. 西南大学, 2020(01)
  • [2]藏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华南虎鼻气管炎的首次确诊与流行病学研究[D]. 孙贺廷.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3]中国两栖类病原壶菌检测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D]. 朱蕴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4]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胡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9)
  • [5]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D]. 刘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6]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及我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机制研究[D]. 张衍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7]动物疫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邓旭. 四川畜牧兽医, 2007(10)
  • [8]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蔡亚婷. 石河子大学, 2021
  • [9]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D]. 衡巧. 西南大学, 2020(05)
  • [10]美国国家动物卫生监测系统:2017年度监测活动报告——概述及2017监测活动[J]. 刘林青,张淼洁,翟新验. 中国畜牧业, 2020(17)

标签:;  ;  ;  ;  ;  

几种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