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复数解决轨迹问题

使用复数解决轨迹问题

一、利用复数解轨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彭艳贵[1](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内容,既与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又是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的复数关联着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主题,表现出广泛的联系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复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个体发展都是重要的。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过程中,复数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本部分,但它的内容体系从建国以来就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了人们对高中复数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发展的思考过程。在近些年的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随着复数部分的删减,复数成为“容易教的难点课”,教起来简单,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对高中复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对当前高中复数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数学的教育功能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确立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从理论上初步讨论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高中复数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知识结构发展、数学观念变化、思维品质提升、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六个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价值。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课程文本方面对我国历年十一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部分从课时数量、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历年的复数课程虽然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对复数作为“数”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明确,表现了对数系扩充的目标要求,对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教学要求。研究中还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国、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复数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中复数的课程目标,了解各个国家的高中复数的基本目标情况,为我国高中复数课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作为进一步的实践求证,研究中在理论上分析和构建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的框架,明确高中复数理解的四个水平:感知水平、表征水平、联结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编制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高中生复数理解的感知水平和表征水平上表现较好,可以较自如地处理一些常规的复数问题,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基本应用表现较好。但在高中复数的关联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学生的测试表现相对较弱。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复数问题解决的表现中,能够识记基本的结论,但在稍微复杂的问题中缺少必要的判断,在复数问题求解的思维表现上比较普通,在需要较高数学能力的问题上表现不足,对于复数几何意义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不够完善,对虚数单位i等复数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也缺少必要的理解,在处理联系其它知识主题内容的复数问题时也较普遍地存在困难。第四,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整理了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构建高中复数的基本框架,结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复数课程及其内容的发展的基本主张。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应该坚定复数课程的基本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应该关注高中复数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高中复数的核心概念,丰富复数几何意义和复数与方程等与复数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复数的广泛关联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创新性之一,当前关于高中阶段复数内容的研究整体不多,且较集中于高中复数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课程文本比较、复数学习评价、复数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创新性之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尤其是基本的知识需求方面,研究中对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学生高中复数理解水平的知识方面因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地探索意义;创新性之三,本文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特定的方法对高中复数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相关结论为高中复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

赫天华[2](2020)在《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中国居民汽车保有量逐年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停车难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扰。立体停车设备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目前的停车难问题,然而,立体停车设备事故层出不穷,这让人们对这一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给立体车库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很大阻力,制约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型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运动需求转换为并联机构的自由度问题,经过分析,确定举升机构为具有绕总体坐标系X轴转动和沿总体坐标系Y轴移动的二自由度并联举升机构。以旋量法为基础,对二自由度并联机构所对应的全部约束螺旋四系进行分析,得到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所对应的约束螺旋四系,并获得了两种分支运动链。提出了分支约束三角形概念,解决了两种分支运动链不具备分支中心点导致并联机构沿Y轴移动自由度无法被约束的问题,得到了两种满足二自由度并联举升机构需求的并联机构。提出分支约束三角形灵活度概念,结合ADAMS虚拟样机对两种并联机构对比分析的结果以及所提出的基于失效概率的原动件选择方法,最终确定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构型。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进行尺度综合分析。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逆运动学分析获得了机构的雅克比矩阵和机构的各种奇异位形,通过正运动学分析得到了机构的工作空间。在逆运动学分析雅克比矩阵基础上,提出了机构一致性评价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举升机构在分支运动链结构不完全对称情况下的运动一致性能。同时,基于逆运动学分析,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提出了机构奇异度评价指标。在正运动学分析基础之上,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提出了工作空间评价指标。结合以上三类指标,在结构参数可行域内得到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最优结构参数。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考虑了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间隙运动副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接触理论下所描述法向接触力的特点,在改进Winkler接触理论和Flores接触力模型基础之上改进了法向接触力的接触刚度参数,得到了一种描述接触过程精度更高的改进接触力模型。建立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结合改进接触力模型,对不同驱动速度、不同间隙大小、不同间隙位置、不同恢复系数和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间隙动力学特性,为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高精度控制、提高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以上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搭建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实验模型,进行了不同条件下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实验模型动力学特性实验,验证了前述分析和研究的正确性。最后,搭建了立体停车机器人系统,完成了立体停车机器人举升及全方位运动实验,验证了立体停车机器人的有效性,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得到了适用于立体停车机器人的并联举升机构构型,优化了并联举升机构的结构尺寸参数,得到了在不同条件下并联举升机构的动力学特性,为提高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尹剑[3](2020)在《基于摩擦-热-振动耦合的高速重载制动盘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盘式制动器具有制动可靠、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及散热快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速列车、风力发电、大型工程机械等高速重载设备中。高速重载盘式制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过程,在多个物理场复杂耦合作用下,制动盘作为盘式制动器的关键部件,在高速重载制动工况下存在严重的摩擦磨损、盘体及盘面热损伤、制动振动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和高速重载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因此,进行基于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高速重载制动机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动盘结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高速重载制动机理,围绕高速重载制动工况对制动盘的性能需求,分别提出了针对制动盘内部结构与制动界面的优化方法,研制出了适合高速重载工况的高制动效能制动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高速重载盘式制动工况需求,提出了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将盘式制动器多柔体动力学分析结果中的制动盘振动的相关数据作为输入,建立了基于摩擦-热-振动耦合的高速重载盘式制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并通过缩比惯性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制动盘在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形、温度、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高速重载制动机理。并基于高速重载制动工况对制动盘的性能需求,对制动盘进行了优化区域划分。(2)针对高速重载制动盘所承受移动载荷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等效移动载荷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以耦合作用下静力柔度最小化、动态频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基于移动载荷的制动盘内部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分析了制动闸片安装对数对制动盘内部结构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静力柔度、动态频率、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对高速重载制动盘内部结构的影响,获得了静力柔度最小化、动态频率最大化的等速螺线离心式高速重载制动盘内部结构。(3)针对高速重载制动工况对制动盘制动界面的性能需求,提出了能够将表面位移及应力进行全局控制的表面形貌优化方法,通过制动界面摩擦磨损试验在摩擦升温、摩擦系数、磨损程度及振动性能等方面对其结构进行选型,建立了面向位移与应力控制的制动盘制动界面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优化结果分析了静力载荷、温度载荷、频率目标约束对制动界面结构的影响,获得了具有提高制动界面刚度、提升频率、容纳磨屑的径向均匀分布式高速重载制动盘制动界面。(4)基于制动盘内部与表面结构优化结果,结合可加工性对优化后制动盘进行了重构;针对优化后高速重载制动盘的制动性能,对其进行了振动特性、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特性仿真分析及缩比惯性制动试验对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制动盘在高速重载制动工况下变形、温度、应力分布均优于优化前制动盘,且不同初始转速和不同制动压力工况下,优化后制动盘的摩擦系数更稳定、制动时间更短。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提升高速重载制动盘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推动我国高速重载制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丰富其他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理论以及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结构优化方法与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学刚[4](2020)在《基于傅氏级数和代数法的连杆机构综合》文中指出随着机械手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连杆机构在机械工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提高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效率,工程实际中迫切需要高效、实用的连杆机构综合设计方法,但现有机构综合方法在解的精度、求解速度、解的多样性等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建立更为高效和实用机构综合方法为目标,对平面连杆机构尺度综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可实现多目标点函数综合的代数求解新方法。首先,建立了用傅氏级数描述平面四杆机构输出转角函数的数学公式;然后,将由傅氏级数表示的输出转角函数带入机构封闭矢量方程,依据复指数的性质,得到了输出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与机构设计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建立了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设计方程;最后,通过析配消元法将综合设计方程化简为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得到了方程的解析解,建立了由目标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设计参数的通用公式。该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的完成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克服了原有代数法受机构未知量个数限制,无法实现多目标点函数综合的不足。(2)建立了可实现平面四杆机构多点位连续轨迹综合的代数求解新方法。首先,将平面四杆机构拆分为二杆组,对设计变量进行解耦;然后,将由傅氏级数表示的连杆曲线带入机构左侧二杆组封闭矢量方程,得到了连杆曲线傅里叶系数与设计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并依据这一关系建立综合设计方程,通过析配消元法化简求解方程,得到由目标轨迹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左侧设计变量的通用公式;最后,建立完整四杆机构封闭矢量方程,将由傅氏级数表示的连杆转角函数带入矢量方程,根据连杆曲线和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间关系,通过变量代换,建立了以设计参数为未知量和连杆曲线傅里叶系数为已知量的综合设计方程,求解得到了方程的解析解,建立了由目标轨迹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右侧设计变量的通用公式。与已有轨迹综合方法相比,该方法通过方程求解得到综合设计结果,不需要提供优化初值和预先建立数值图谱库,具有计算速度快、解的多样性强,易于程序实现的优点。(3)建立了可实现平面四杆机构多位置刚体导引综合的代数求解新方法。在建立了函数综合和轨迹综合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机构反转,把刚体导引综合问题转化为函数生成和轨迹生成综合问题进行求解。首先,以刚体导引标线转角函数为综合目标,建立函数综合设计方程,得到了由标线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基本尺寸的通用公式。建立了带预定时标的刚体导引综合代数求解方法。其次,将刚体导引位置曲线作为目标轨迹,按照轨迹综合方法求解机构左侧设计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刚体导引标线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与设计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综合设计方程。化简求解得到方程的解析解,建立了由导引标线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右侧设计变量的通用公式。建立了一种带预定时标和不带预定时标两类刚体导引综合任务均适用的代数求解方法。(4)建立了可实现平面五杆机构多点位连续轨迹综合的代数求解新方法。首先,将平面五杆机构分解为两个二杆组,对设计变量进行解耦;然后,将由傅氏级数表示的连杆曲线代入二杆组封闭矢量方程,得到了连杆曲线傅里叶系数与机构设计参数间的函数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建立了不同传动比条件下的机构轨迹综合设计方程;最后,通过析配消元法化简求解得到方程解析解,建立了由目标轨迹傅里叶系数计算机构设计参数的通用公式,利用该公式先分别计算,得到左右两个二杆组设计参数,再组合得到完整机构设计参数。(5)建立了 Stephenson-Ⅲ型平面六杆机构连续轨迹综合的代数求解方法。首先,将Stephenson-Ⅲ型平面六杆机构拆分为四杆机构和二级杆组,利用已建立轨迹综合方法计算得到左侧四杆机构设计参数;然后,根据分析得到的连杆转角函数傅里叶系数与设计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含有右侧二杆组设计参数的综合设计方程;最后,利用Groebner基消元化简综合方程,得到右侧二杆组设计变量计算通用公式。利用该方法进行连杆机构轨迹综合,可以得到左侧四杆机构的12组设计参数以及右侧二杆组的4组设计参数,将所得结果进行组合,最终可以得到48组Stephenson-Ⅲ型平面六杆机构轨迹综合设计参数。

刘雪蕾[5](2020)在《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的类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在言语交际时会涉及不同的参与者,如说话人、听话人和他人,与言语参与者角色有关的表达通常由人称代词来担任。本文基于类型学主流的调查和研究范式,特别是Dixon的“基元语言学理论”,对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的形式和功能进行描写,探讨它们的表达形式、句法特征以及领属、数、语篇和语用等功能,并利用“立场三角理论”对人称换用进行解释。通过对临沂方言的实地调查,获取临沂本地人会话的自然语料,并使用莱比锡标注法对语料进行标注。文章发现老派临沂人使用的方言人称代词除了和普通话相同的“我、你、他”外,方言词汇“俺、咱、恁,俺+PM、恁+PM”仍存在,并且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一种形式。自称代词和普通话的“自己”除了读音以外,几乎没有区别,而旁称代词使用频率呈现人>人家>旁人的趋势。就句法特征而言,临沂方言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均能在句中做主语、宾语、定语、兼语,但旁称代词“人”不能出现在句末宾语位置。方言词汇“俺、咱、恁”很少构成话语标记。在数范畴层面,本文发现方言中“我、你”的数区分明确,方言词汇“俺、咱、恁”单复数指代不明,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并且方言词汇使用的语言环境语调变化丰富。临沂方言中的人称换用有两种情况,人称形式和数的变换。基于“立场三角理论”,本文发现,人称的转指和单数化都是基于说话人的立场需求。说话人通过使用复数人称代词,为单数的自己寻求正同盟,这个同盟可以和听话人构成正同盟关系,也可以和第三方构成正同盟关系,从而寻求他人立场支持,有助于说话人建立自己的立场;在人称形式的变换中,说话人使用第三身代词“他”指代“我”,可以构建自己的虚拟中立立场,建立和听话人的同盟关系。

韩洁[6](2020)在《超材料混凝土骨料的振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型复合材料的诞生引起了新的研究热潮。超材料作为特殊的复合材料,在与电磁波、声波和弹性波相互作用时展现出非常规的特性,如负折射率、负电介质率、负磁导率或负有效质量等性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学探测、通信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这一概念近年来也被引入到功能混凝土的研究当中,该结构超材料被称为超材料混凝土,对结构的消能减震、爆炸屏蔽、冲击抗振和保护有巨大意义,引起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应用在动态加载、爆炸和冲击防护结构及振动设备基础、高速铁路平板轨道、核电站、海洋平台、防空洞等大型工程领域。本文基于One–dimensional spring–mass system模型,以超材料混凝土单胞骨料为研究对象,在线弹性变形下,建立了单胞骨料的三维振动模型,模型中软涂层和砂浆均用弹簧等效代替,其等效长度和等效刚度被计算。对单胞骨料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由达朗贝尔原理导出了无阻尼自由振动的控制方程。设振动的复数解,带入方程,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使用初始条件,获得振动解。在获得无阻尼自由振动控制方程、其振动解和系统的固有频率的基础上,得到了有阻尼自由振动控制方程、无阻尼强迫振动方程、有阻尼强迫振动方程和系统的固有频率及他们的振动解。用Matlab编程进行算例分析,讨论初始条件、骨料型号及软涂层和砂浆的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固有频率和振动特性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1)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固有频率随软涂层、砂浆弹性模量和振幅的增大而增大;软涂层弹性模量和振幅相同时,固有频率随软涂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初相位随软涂层、砂浆弹性模量增大而增大;不同骨料型号对振动有明显影响。(2)有阻尼自由振动时,固有频率随着软涂层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软涂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初相位与初始位移、初相位与初始速度及三者间的变化趋势,与无阻尼自由振动时的一致;砂浆弹性模量对位移有较小影响;非线性振动下,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频率和有阻尼自由振动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与线性振动下的并不一致,阻尼对非线性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大于线性振动系统。(3)(非线性)无阻尼强迫振动时,初始条件为0时,激振频率接近或等于固有频率时,会产生“拍”现象;当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为0、初始角不为0时,激振频率接近或等于固有频率时,会产生类“拍”现象,可通过调整初始角来降低类“拍”现象的影响。(4)(非线性)有阻尼强迫振动时,输入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无阻尼)相同时,会产生特殊“拍”现象:首先振幅的增大与时间成正比,接下来产生类似于“拍”的现象,之后发生等幅振动。线性强迫振动系统中,通常将共振定义为?e(28)?n;但在非线性强迫振动中?e(28)?d才会发生共振。不论是在线性系统还是在非线性系统,产生共振的前提条件是初始位移、初始速度均为0。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超材料混凝土抵抗高频荷载和冲击荷载的研究有工程指导价值。

邓全利[7](2020)在《具有稳定平衡点的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通过人为设计混沌系统中的非线性函数使得系统能够产生多翼或多涡卷混沌吸引子,以达到增加混沌系统动力学复杂性的目的。多翼和多涡卷混沌吸引子与经典混沌吸引子相比具有更好的随机性更加适用于加密领域的应用。故研究多翼和多涡卷混沌系统的产生方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多翼和多涡卷吸引子的一种重要产生方式是扩展原有混沌系统中的不稳定的平衡点,以达到形成多翼或多涡卷的目的。近十年,虽然已发现了一些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如仅含有稳定平衡点的系统、无平衡点的系统以及具有无穷个平衡点的系统,但对于构造多翼和多涡卷的隐藏吸引子将是一个大的挑战。就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而言产生多翼和多涡卷的方式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隐藏吸引子不仅在混沌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工程应用中隐藏吸引子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在桥梁震动系统和机翼震动系统中因隐藏吸引子的存在使得该系统在微小的扰动下产生毁灭性的灾难。由于隐藏吸引子的隐藏特性使得其在混沌加密的应用中很难通过相空间重构的方式进行攻击,从而增加了混沌加密的安全性。因此,构造多翼和多涡卷的隐藏吸引子是目前混沌科学研究于应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具有稳定平衡点的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进行设计,提出了一个含有光滑函数的多翼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和一个含有分段线性函数的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个含有光滑函数的多翼混沌系统模型。分析计算了系统的平衡点情况,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式探究了系统参数对平衡点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分析了所提出系统在仅含有稳定平衡点情况下所产生的四翼混沌吸引子、一翼混沌吸引子以及共存的准周期和周期吸引子。为验证所提出系统在仅含稳定平衡点情况下所产生的混沌吸引子为隐藏吸引子,采用了吸引子的吸引盆截面与系统的平衡点是否相交的方式进行了判断。通过吸引盆截面证实了上述混沌吸引子确为隐藏吸引子。利用Lyapuov指数谱分析研究了系统丰富的动力学行为。最后,采用分立电子元件设计了所提出的具有稳定平衡点的四翼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示波器所捕捉到电路实验结果与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相一致,证明了所提出系统模型的正确性。(2)提出了一个含有分段线性函数的多涡卷混沌系统模型。经过分析确定该系统仅含有两个平衡点,但系统产生吸引子的涡卷数目可以随着分段线性函数转折点数目的增加而增加。且值得注意的是系统的两个平衡点经过计算分析均为稳定平衡点。为验证所提出的系统在仅含有稳定平衡点的情况下产生的多涡卷吸引子确为隐藏吸引子,研究了两个平衡点与吸引盆的关系,观察其混沌吸引盆是否与系统的平衡点相交。最终证实了所提出的多涡卷吸引子确为隐藏吸引子。对所提出的系统采用Lyapunov指数谱以及分岔图的方式分析了其动力学行为。最后,利用分立电子元件设计实现了所提出的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

庞彬[8](2020)在《基于奇异谱分解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旋转机械是许多工业设备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的质量、效率和安全。开展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对于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信号分解技术因其在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方面的优良特性,被公认为是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最有效手段。本文针对奇异谱分解(SSD)这一新的自适应信号分解方法,开展了理论研究及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应用研究。在深入分析SSD的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方法进行丰富和完善,为旋转机械关键元件的故障特征提取及模式识别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SSD进行了分解特性研究及转子故障特征提取应用研究。分解特性研究方面,分析了 SSD的抗模态混叠性能和双谐波分解能力。分析结果表明:SSD能够有效克服“异常事件”引起的模态混叠问题,其双谐波分解能力优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转子故障特征提取方面,研究了基于SSD-HT时频分析的谐波故障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SD能够有效分离转子振动信号的特征分量,SSD-HT时频谱可精确呈现各分解分量的瞬时非平稳特征,为转子故障类型判定提供充分依据。(2)SSD将每次迭代分解的残余信号同原始信号的能量比作为分解迭代停止条件,故障诊断过程中无法预知最佳能量比阈值来确定合理的分解尺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奇异谱分解(OSSD)方法。此方法引入互相关系数作为SSD的迭代停止条件的补充判据和分量筛选准则,有效克服了能量比阈值设置不当所造成的过分解和欠分解问题,并减少了虚假分量,提高了分析稳定性。(3)如何克服环境噪声和振动谐波的干扰,以及如何实现复合故障特征的分离是旋转机械冲击故障特征提取的难点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奇异谱分解(ESSD)的微弱冲击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在SSD分析中融入微分和积分算子,提升了 SSD对在信号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微弱冲击特征分量的检测能力,以及对复合故障冲击信号的解耦能力。(4)研究了 SSD在变转速工况旋转机械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应用。采用SSD-HT时频分析方法提取变转速工况的转子故障特征,另一方面将SSD结合转速变换(ST)提取变转速工况的滚动轴承故障特征。研究表明:转速缓变条件下,SSD依然具有良好的谐波故障检测和微弱冲击故障检测功能。(5)针对基于单通道信号的振动分析方法在故障特征提取中容易遗漏关键故障特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复数奇异谱分解(CSSD)方法,实现了 SSD在复数域的拓展,构建出一种基于CSSD的同源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案。实验分析表明:该诊断方案能够综合考虑双通道正交采样信号的故障特征差异,获取更全面的故障判定依据,提高了故障诊断效率。(6)针对旋转机械故障类型判定和故障程度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瞬时能量密度离散熵(HIEDDE)和动态时间规整(DTW)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HIEDDE同时融合了故障特征增强及信息评价环节,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状态振动信号的特征差异,利用DTW对特征信息进行相似性度量可自动判定故障模式。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不依赖过多训练样本的条件下仍可保证较高的分析精度。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旋转机械故障诊断过程中所涉及的谐波故障检测、微弱冲击故障检测、变转速时变故障特征提取、同源信息融合和故障模式识别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秋森[9](2020)在《双忆阻Shinriki振荡电路的极端多稳定特性分析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忆阻器是描述电荷和磁通关系的第四个基本电路元器件,其阻值可以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常被称作具有记忆功能的广义电阻。相较于电阻、电容和电感,忆阻器具有天然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其能够与极少的元件构成混沌电路。除此之外,纳米级忆阻器具有低功耗、非易失性强、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在存储器、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构建了两组忆阻混沌振荡系统,在伏安域和韦库域分别对其进行动力学行为仿真,完成两组系统的硬件电路实验,设计一个基于忆阻混沌序列的彩色图像加密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含二次磁控忆阻和三次荷控忆阻的Shinriki振荡电路,并在伏安域分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首先,建立系统的五阶数学模型,计算振荡器的耗散系数和平衡点集。对振荡器开展在不同电路元件参数变化情况下的基本动力学行为分析,包括多种模式的共存分岔、周期-混沌状态转移等。其次,借助李雅普诺夫指数、分岔图、动力学地图等,分析双忆阻Shinriki振荡器由忆阻参数和初值引发的的反单调现象和共存非对称行为。最后,通过吸引盆观测了振荡器依赖不同电路元件初始条件的极端多稳态现象。(2)构造含两个不同极性磁控忆阻的Shinriki振荡电路,并在韦库域重构系统的极端多稳态首先,使用增量电荷-磁通建模的方法获得系统的降维模型,将与忆阻器初始条件相关的面平衡点集转换为确定的平衡点。其次,通过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别观测振荡器在降维前后依赖电路元件参数变化的非线性现象。最后,通过评估韦库模型中平衡点的位置和稳定性,精确地预测了振荡器的动力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忆阻振荡系统的极端多稳态重构。(3)完成两个忆阻混沌系统的电路实验,并设计一个彩色图像加密平台首先,利用Verilog语言和FPGA开发板搭建系统的数字模块电路,通过示波器捕捉不同状态吸引子轨迹图,验证数值仿真的准确性。其次,对韦库域双忆阻振荡模型进行等效电路元件换算,利用Multisim软件模拟硬件电路搭设。通过调节电路中的五个直流电压源,实现对极端多稳态的物理控制。最后,提出一个基于振荡器多稳态序列的彩色图像加密平台,借助Python和FPGA技术设计了平台的加密流程,根据仿真参数和加密效果图评价了平台的加密性能。

袁玉强[10](2020)在《光纤通信等领域中孤子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文中认为对实际世界的研究,必须考虑诸多的干扰因素,因而促进了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对以光纤、流体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领域为背景的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非线性现象的理解。理论研究从描述非线性系统的非线性发展方程出发,研究方程的解析解,并预测解随时间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我们介绍了几类非线性波,孤子、呼吸子和畸形波,以及它们的研究进程。阐明本文中用到的几种研究非线性发展方程的方法。最后介绍文章的工作安排。第二章我们研究一个(2+1)维Konopelchenko-Dubrovsky 系统,利用Kadomtsev-Petviashvili(KP)方程族约化方法,求得到了系统具有行列式形式的孤子解。分析解的性质,通过取不同的参数,我们得到三种呈现形式的孤子:亮孤子,反亮孤子和扭结-型孤子。利用解析和图形分析,我们展示了双孤子间的弹性和非弹性相互作用,并且得到了非弹性相互作用的条件。第三章我们研究一个(2+1)维Davey-Stewartson系统,该系统描述有限深度水域表面波包的演化。利用KP方程族约化方法,从系统具有行列式形式的τ函数解出发,增加参数限制后,我们得到系统行列式形式的周期波解。基于这个周期波解,我们得到了三种呼吸子和一种具有发展-衰退性质的周期波。对周期波解取长波极限,我们进一步得到了系统的半有理解,进而得到三种形式的lump波和一种线性畸形波。从而我们得到结论:我们得到的lump波是呼吸子的长波极限,畸形波是周期波的长波极限。第四章我们研究一个具有四波混频项的耦合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该方程描述双折射光纤中光孤子的演化。采用一个变量变换,我们把被求方程映射成一个标准的耦合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即Manakov系统)。也即,被求方程的解可以看作是Manakov系统解的线性叠加。结合KP方程族约化方法,我们得到具有行列式形式的亮-暗和暗-暗孤子解。结合Darboux-dressing变换方法,我们得到可以导出畸形波与孤子和畸形波与呼吸子相互作用的半有理解。通过解析和图形分析:(1)对于亮-暗孤子,我们发现非零平面上的孤子呈现振荡的性质,而亮暗双孤子间的非弹性相互作用展示出V-型和Y-型现象;(2)对于暗-暗孤子,我们得到带有周期波背景的暗-暗孤子,通过渐近分析发现暗-暗孤子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弹性的;对于畸形波与孤子(或呼吸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图形分析,我们得到丰富的非线性波相互作用的模式。第五章以一个(2+1)维Date-Jimbo-Kashiwara-Miwa方程为例,该方程是推广自KP方程族。我们利用Gramian和Pfaffian技术,分别得到了方程的Wronskian和Gram解,并证明了这两种解(N阶行列式形式)的正确性。通过合适的参数选取,对于两种解,我们都得到了扭结型N孤子。第六章研究三分量的Gross-Pitaevskii方程,该方程用于描述旋量为1,被光偶极阱约束且原子间具有排斥相互作用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通过二元Darboux变换,我们构造了方程的向量暗孤子解,进而得到了向量扭结型孤子和暗孤子。对比方程已经报道过的由反散射方法得到的暗孤子,我们得到新的W-型暗孤子。分析双孤子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有扭结型孤子参与的相互作用总是非弹性的。第七章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可能的新的研究方向。

二、利用复数解轨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复数解轨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述
    二、高中复数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
    三、高中复数课程的比较研究
    四、高中复数教与学的研究
    五、数学理解的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与高中复数教育价值
    一、复数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高中复数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三、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阐释
第四章 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历年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纵向比较
    二、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国际横向比较
第五章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研究
    一、测评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设计
    四、测试的指标分析
    五、测试结果统计
    六、分析与结论
    七、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表现的讨论
第六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分析
    一、源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思考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探索
    三、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及其层级关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二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三 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内容
    附录四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复数内容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立体停车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并联机构型综合研究现状
        1.3.1 并联机构型综合方法
        1.3.2 并联机构构型及应用
    1.4 并联机构尺度综合研究现状
    1.5 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1.5.1 含间隙运动副建模方法
        1.5.2 含间隙运动副接触力模型
    1.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型综合研究
    2.1 引言
    2.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需求分析
        2.2.1 立体停车设备工作原理分析
        2.2.2 立体停车机器人举升机构构型分析
    2.3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型综合方法
        2.3.1 旋量法
        2.3.2 二自由度并联机构约束旋量系分析
        2.3.3 基于固-旋旋量系方法的约束旋量四系研究
        2.3.4 基于分支约束三角形1R~X1T~Z二自由度并联机构型综合分析
    2.4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对比分析研究
        2.4.1 基于分支约束三角形灵活度的构型对比研究
        2.4.2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对比研究
        2.4.3 基于失效概率的驱动件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尺度综合研究
    3.1 引言
    3.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运动学分析
        3.2.1 逆运动学分析
        3.2.2 机构奇异位形分析
        3.2.3 正运动学分析
        3.2.4 工作空间分析
    3.3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
        3.3.1 机构一致性评价指标
        3.3.2 机构工作空间评价指标
        3.3.3 机构奇异度评价指标
    3.4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含间隙运动副的建模分析方法
        4.2.1 无质量杆法
        4.2.2 弹簧阻尼法
        4.2.3 二状态法、三状态法
    4.3 含间隙运动副模型
    4.4 含间隙运动副元素接触力模型
        4.4.1 法向接触力模型
        4.4.2 切向接触力模型
    4.5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的Flores法向接触力模型
        4.5.1 接触刚度系数的确定
        4.5.2 改进接触刚度参数的法向接触力模型
    4.6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的Flores法向接触力模型分析
        4.6.1 基于迟滞阻尼因子的分析
        4.6.2 基于接触刚度系数的分析
        4.6.3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接触力模型与Flores接触力模型对比分析
    4.7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模型
    4.8 不同因素对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4.8.1 不同驱动速度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4.8.2 不同间隙大小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4.8.3 不同间隙位置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机举升构动力学分析
        4.8.4 不同恢复系数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4.8.5 不同负载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验证模型系统
    5.3 验证模型动力学特性试验
        5.3.1 不同驱动速度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5.3.2 不同间隙大小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5.3.3 不同间隙位置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5.3.4 不同负载大小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5.4 立体停车机器人系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摩擦-热-振动耦合的高速重载制动盘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重载盘式制动机理研究现状
        1.2.2 制动盘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高速重载制动机理研究
    2.1 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的提出
        2.1.1 高速重载盘式制动工况分析
        2.1.2 摩擦-热-振动耦合分析理论基础及思路
    2.2 高速重载工况下制动盘振动性能分析
        2.2.1 盘式制动器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2.2.2 制动盘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2.2.3 制动盘模态分析
        2.2.4 高速重载制动过程制动盘振动分析
    2.3 高速重载盘式制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建立
        2.3.1 高速重载盘式制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建模
        2.3.2 盘式制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验证
    2.4 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高速重载制动机理分析
        2.4.1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制动盘性能分析
        2.4.2 高速重载制动盘性能需求及区域划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等效移动载荷的制动盘内部结构拓扑优化研究
    3.1 等效移动载荷法的提出
        3.1.1 移动载荷及其处理方法
        3.1.2 移动载荷等效方法及等效精度分析
        3.1.3 等效移动载荷权重系数分配
    3.2 基于等效移动载荷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
        3.2.1 基于等效移动载荷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建立
        3.2.2 模型灵敏度分析及优化流程
    3.3 基于等效移动载荷的制动盘内部结构优化模型建立
        3.3.1 制动盘所承受的移动载荷
        3.3.2 制动盘内部结构优化模型
    3.4 内部结构优化目标与边界条件
        3.4.1 面向制动盘静力强度的结构拓扑优化建模
        3.4.2 面向制动盘振动性能的结构拓扑优化建模
        3.4.3 面向耦合作用下内部结构静动态结构拓扑优化建模
    3.5 优化条件对制动盘内部结构优化影响分析
        3.5.1 静力柔度目标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3.5.2 动态频率目标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3.5.3 摩擦-热-振动耦合作用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位移和应力控制的制动盘制动界面优化研究
    4.1 表面形貌优化方法模型构建
        4.1.1 表面形貌优化的设计变量提取
        4.1.2 表面形貌优化的目标函数构建
        4.1.3 表面形貌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
    4.2 全局位移和应力控制模型建立
        4.2.1 全局位移控制模型
        4.2.2 全局应力控制模型
        4.2.3 表面形貌优化模型灵敏度分析及优化流程
    4.3 制动盘制动界面表面形貌选型
        4.3.1 试验方案与试验内容
        4.3.2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分析
        4.3.3 主-从设计区域划分
    4.4 制动盘制动界面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4.4.1 静力载荷作用下制动界面优化模型
        4.4.2 静力-温度载荷作用下制动界面优化模型
        4.4.3 制动界面多目标优化模型
    4.5 优化条件对制动盘制动界面多目标优化影响分析
        4.5.1 静力载荷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4.5.2 温度载荷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4.5.3 频率目标约束对优化结果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后高速重载制动盘制动性能仿真与试验验证
    5.1 优化后高速重载制动盘的重构
    5.2 优化后高速重载制动盘制动性能仿真验证
        5.2.1 优化后制动盘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5.2.2 优化后制动盘模态分析
        5.2.3 优化后制动盘摩擦-热-振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5.3 优化后高速重载制动盘制动性能试验验证
        5.3.1 不同初始转速下制动盘制动性能测试
        5.3.2 不同制动压力下制动盘制动性能测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傅氏级数和代数法的连杆机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连杆机构尺度综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解法
        1.2.2 代数法
        1.2.3 优化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杆机构运动输出的傅氏级数描述
    2.1 引言
    2.2 傅氏级数相关理论简介
        2.2.1 周期性复函数的傅氏级数表示
        2.2.2 周期性复函数傅里叶系数的确定
    2.3 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输出的傅氏级数描述
        2.3.1 平面四杆机构轨迹输出的傅氏级数表示
        2.3.2 平面四杆机构角度输出的傅氏级数表示
    2.4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参数与傅里叶系数间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傅氏级数的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代数求解
    3.1 引言
    3.2 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设计方程
        3.2.1 函数综合设计方程的建立
        3.2.2 函数综合设计方程的求解
    3.3 目标函数的离散化处理
    3.4 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步骤和误差分析
        3.4.1 函数综合的步骤
        3.4.2 函数综合的误差分析
    3.5 平面四杆机构函数综合实例
        3.5.1 综合实例1
        3.5.2 综合实例2
        3.5.3 综合实例3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傅氏级数的平面四杆机构轨迹综合代数求解
    4.1 引言
    4.2 平面四杆机构轨迹综合设计方程
        4.2.1 求解变量r,a,f,μ,φ0的综合设计方程
        4.2.2 求解变量b,c,d,β,α的综合设计方程
    4.3 目标轨迹的预处理
        4.3.1 计时轨迹综合任务目标轨迹的预处理
        4.3.2 非计时轨迹综合任务目标轨迹的预处理
    4.4 平面四杆机构轨迹综合误差分析与综合步骤
        4.4.1 轨迹综合误差分析
        4.4.2 轨迹综合步骤
    4.5 平面四杆机构轨迹综合实例
        4.5.1 综合实例1
        4.5.2 综合实例2
        4.5.3 综合实例3
        4.5.4 综合实例4
        4.5.5 综合实例5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傅氏级数平面四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代数求解
    5.1 引言
    5.2 平面四杆机构刚体导引的数学描述
    5.3 带预定时标平面四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的代数求解
        5.3.1 综合设计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5.3.2 机构实际尺寸和安装位置参数的确定
        5.3.3 综合设计步骤和误差分析
        5.3.4 综合设计实例
    5.4 平面四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的代数求解
        5.4.1 综合设计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5.4.2 综合目标的预处理
        5.4.3 综合误差分析
        5.4.4 综合设计步骤
        5.4.5 综合设计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傅氏级数的平面五杆机构轨迹综合代数求解
    6.1 引言
    6.2 平面五杆机构连杆曲线的傅氏级数表示
    6.3 平面五杆机构轨迹综合设计方程
        6.3.1 综合设计方程的建立
        6.3.2 综合设计方程的求解
    6.4 平面五杆机构轨迹综合设计步骤
    6.5 平面五杆机构轨迹综合实例
        6.5.1 综合实例1
        6.5.2 综合实例2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傅氏级数的平面六杆机构轨迹综合代数求解
    7.1 引言
    7.2 平面六杆机构连杆曲线的傅氏级数表示
    7.3 平面六杆机构轨迹综合设计方程
        7.3.1 左侧四杆机构设计变量求解
        7.3.2 右侧二杆组设计变量求解
    7.4 平面六杆机构轨迹综合步骤
    7.5 平面六杆机构轨迹综合实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奖励

(5)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人称代词定义及分类
        1.2.2 人称代词相关研究
        1.2.3 人称换用的研究
        1.2.4 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研究概况
    1.3 前人研究局限
    1.4 问题的提出
    1.5 理论框架
        1.5.1 基元语言学理论
        1.5.2 本文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语言类型学调查方法
    2.2 语料收集与处理
3 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的形式
    3.1 基本形式
    3.2 句法位置
    3.3 领属语
    3.4 数的分布
        3.4.1 单数
        3.4.2 复数
    3.5 构成话语标记
    3.6 本章小结
4 人称代词间的关联对立
    4.1 形式层面
    4.2 功能层面
        4.2.1 指代功能
        4.2.2 语用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日常交际中的人称换用现象
    5.1 人称换用现象
        5.1.1 同一人称之间的替换
        5.1.2 不同人称之间的替换
        5.1.3 数的变换
    5.2 方言中人称换用的立场解释
        5.2.1 立场三角理论
        5.2.2 立场角度对人称换用的解释
    5.3 本章小结
6 讨论与总结
    6.1 讨论
    6.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表
    语料标注缩写

(6)超材料混凝土骨料的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超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1 超材料和功能材料中的电磁波
        1.1.1 光子晶体
        1.1.2 电磁超材料
    1.2 超材料和复合材料中的机械波
        1.2.1 声子晶体和声超材料
        1.2.2 局部共振声超材料
        1.2.3 负质量材料的一维模型
    1.3 超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1.4 爆炸和冲击防护结构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超材料混凝土的概念与基本模型
    2.1 超材料与超材料混凝土
    2.2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及其性质
    2.3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的结构及一维模型
        2.3.1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的结构
        2.3.2 骨料的固有频率
第3章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及算例分析
    3.1 方程推导
        3.1.1 模型建立
        3.1.2 方程推导
        3.1.3 固有频率计算
        3.1.4 初始条件的影响
    3.2 算例分析
        3.2.1 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3.2.2 初始条件对振动的影响
        3.2.3 软涂层和砂浆弹性模量、骨料型号对振动的影响
    3.3 结论
第4章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有阻尼自由振动方程及算例分析
    4.1 方程推导
        4.1.1 固有频率计算
        4.1.2 初始条件的影响
    4.2 算例分析
        4.2.1 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2.2 初始条件对振动的影响
        4.2.3 软涂层弹性模量、骨料几何型号对振动的影响
    4.3 结论
第5章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无阻尼强迫振动方程及算例分析
    5.1 方程推导
        5.1.1 振幅计算
        5.1.2 初始条件的影响
    5.2 .算例分析
        5.2.1 骨料型号、初始条件的影响
    5.3 "拍"与类"拍"
        5.3.1 "拍"现象
        5.3.2 类"拍"现象
    5.4 .结论
第6章 超材料混凝土骨料有阻尼强迫振动方程及算例分析
    6.1 方程推导
        6.1.1 振幅计算
        6.1.2 初始条件的影响
    6.2 .算例分析
        6.2.1 骨料参数、初始条件等参数的影响
        6.2.2 共振现象
    6.3 特殊的“拍”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具有稳定平衡点的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隐藏吸引子研究进展
        1.2.2 多翼和多涡卷混沌系统研究进展
        1.2.3 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构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混沌基本理论
    2.1 吸引子基础理论
    2.2 混沌基本理论
        2.2.1 混沌的定义
        2.2.2 混沌的特征
        2.2.3 混沌系统的平衡点
        2.2.4 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2.3 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
        2.3.1 仅具有稳定平衡点的隐藏吸引子
        2.3.2 无平衡点的隐藏吸引子
        2.3.3 具有无穷个平衡点的隐藏吸引子
    2.4 多翼和多涡卷混沌系统
        2.4.1 多翼混沌系统
        2.4.2 多涡卷混沌系统
        2.4.3 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
    2.5 小结
第3章 稳定平衡点的多翼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
    3.1 引言
    3.2 提出的稳定平衡点多翼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
        3.2.1 提出的多翼系统
        3.2.2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3.2.3 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
        3.2.4 Lyapunov指数分析
    3.3 稳定平衡点多翼混沌系统电路实现
    3.4 小结
第4章 稳定平衡点的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
    4.1 引言
    4.2 提出的多涡卷系统
    4.3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4.4 吸引盆分析
    4.5 Lyapunov指数谱和分岔图
    4.6 稳定平衡点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攻读硕士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8)基于奇异谱分解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概述
        1.2.1 故障诊断流程
        1.2.2 故障特征描述
    1.3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故障特征检测的研究现状
        1.3.2 变转速故障分析的研究现状
        1.3.3 同源振动信息融合的研究现状
        1.3.4 故障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对象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奇异谱分解及其在转子谐波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奇异谱分解的原理
        2.2.1 SSA方法
        2.2.2 SSD方法
    2.3 SSD的分解特性研究
        2.3.1 抗模态混叠性能分析
        2.3.2 双谐波分解能力研究
    2.4 SSD在转子故障谐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4.1 SSD-HT时频分析方法
        2.4.2 转子故障仿真信号分析
        2.4.3 转子故障实验信号分析
        2.4.4 汽轮机碰摩故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化奇异谱分解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能量比迭代停止条件的局限性分析
    3.3 OSSD方法
    3.4 仿真分析
    3.5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SSD及其在微弱冲击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微分算子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4.2.1 微分算子
        4.2.2 微分算子对双谐波信号分析模型的影响
        4.2.3 微分算子对于SIR的增强性能分析
    4.3 积分算子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4.4 ESSD方法
    4.5 ESSD分解能力研究
    4.6 仿真分析
    4.7 实验分析
        4.7.1 实验台介绍
        4.7.2 圆柱滚子轴承内圈故障诊断
        4.7.3 深沟球轴承复合故障诊断
    4.8 工程应用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SSD在变转速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多分量时变非平稳仿真信号分析
    5.3 基于SSD-HT时频分析的变转速转子故障诊断
    5.4 转速变换
    5.5 滚动轴承变转速故障诊断
        5.5.1 故障诊断流程
        5.5.2 仿真分析
        5.5.3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CSSD及其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CSSD方法
        6.2.1 CSSD的原理
        6.2.2 CSSD的等效滤波特性
        6.2.3 CSSD-HT时频分析
        6.2.4 CSSD-HT包络解调分析
    6.3 基于CSSD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6.4 实验分析
        6.4.1 转子碰摩故障分析
        6.4.2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HIEDDE和DTW的故障模式识别
    7.1 引言
    7.2 基于SSD的IED分析
    7.3 HIEDDE的原理
        7.3.1 DE算法
        7.3.2 HDE算法
        7.3.3 HDE同MDE的性能对比
        7.3.4 HIEDDE算法
    7.4 DTW的原理
    7.5 基于HIEDDE和DTW的故障模式识别
    7.6 实验验证
        7.6.1 齿轮箱故障实验分析1
        7.6.2 齿轮箱故障实验分析2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双忆阻Shinriki振荡电路的极端多稳定特性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忆阻器模型
        1.2.2 忆阻混沌振荡电路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伏安域双忆阻Shinriki振荡器的动力学分析
    2.1 理想忆阻模型
        2.1.1 等效忆阻模拟器
        2.1.2 基本特性
    2.2 伏安模型和基本特性分析
        2.2.1 双忆阻Shinriki振荡器的数学建模
        2.2.2 耗散性和对称不变性
        2.2.3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2.3 动力学特性分析
        2.3.1 分岔路径和李氏指数
        2.3.2 聚合费根鲍姆树的反单调现象
        2.3.3 关于双忆阻初值的对称特性
        2.3.4 吸引子的非对称共存行为
        2.3.5 基于初始条件的极端多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韦库域双忆阻Shinriki振荡器的动力学分析
    3.1 双忆阻Shinriki振荡电路及其极端多稳定性
        3.1.1 电压-电流关系模型
        3.1.2 依赖忆阻初值的极端多稳态特性
    3.2 双忆阻Shinriki振荡电路韦库域模型
        3.2.1 磁控忆阻器模型的严格本构关系
        3.2.2 振荡电路的增量磁通-电荷方程
        3.2.3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3.3 动力学特性分析
        3.3.4 电路参数变化时的共存分岔现象
        3.3.5 依赖无源磁控忆阻初值的不对称分岔
        3.3.6 韦库域非线性元件初值的影响
        3.3.7 有源磁控忆阻初值引发的动力学行为
        3.3.8 重构极端多稳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忆阻Shinriki振荡器的电路实现及应用
    4.1 伏安域电路模型FPGA实现
        4.1.1 离散状态方程
        4.1.2 仿真模块设计
        4.1.3 硬件实现结果
    4.2 韦库域电路模型Multisim实现
        4.2.1 构建Multisim等效电路
        4.2.2 硬件电路上的极端多稳态控制
    4.3 基于Shinriki振荡器的彩色图像加密平台
        4.3.3 平台简介
        4.3.4 加密流程
        4.3.5 加密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荣誉
致谢

(10)光纤通信等领域中孤子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波
        1.1.1 孤子
        1.1.2 呼吸子
        1.1.3 畸形波
    1.2 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
        1.2.1 Hirota方法
        1.2.2 Kadomtsev-Petviashvili方程族约化方法
        1.2.3 Darboux变换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1)维Konopelchenko-Dubrovsky系统的广义孤子解研究
    2.1 (2+1)维KD系统
    2.2 系统(2-1)的双线性形式和孤子解
    2.3 孤子的解析研究
        2.3.1 单孤子
        2.3.2 双孤子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1)维Davey-Stewartson系统的周期波解和半有理解
    3.1 (2+1)维DS系统的周期波解
        3.1.1 DS系统
        3.1.2 周期波解
        3.1.3 周期波和呼吸子
    3.2 DS方程的半有理解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纤中耦合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的孤子和畸形波的解研究
    4.1 带四波混频项的耦合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
    4.2 亮-暗孤子
        4.2.1 N亮-暗孤子解
        4.2.2 亮-暗单孤子的传播
        4.2.3 亮-暗单双孤子的相互作用
    4.3 暗-暗孤子
        4.3.1 N暗-暗孤子解
        4.3.2 暗-暗单孤子的传播
        4.3.3 暗-暗单双孤子的相互作用
    4.4 畸形波
        4.4.1 半有理解
        4.4.2 畸形波
        4.4.3 呼吸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2+1)维Date-Jimbo-Kashiwara-Miwa方程的Wronskian和Gram解
    5.1 (2+1)维DJKM方程和Backlund变换
    5.2 Wronskian形式的N-孤子解
    5.3 Gram形式的N-孤子解
    5.4 本章小结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旋量Bose-Einstein凝聚态中的暗孤子
    6.1 三分量GP方程
    6.2 Lax对和二元Darboux变换
    6.3 方程(6-1)的暗孤子解
    6.4 双孤子的相互作用
    6.5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利用复数解轨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D]. 彭艳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2]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D]. 赫天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3]基于摩擦-热-振动耦合的高速重载制动盘结构优化研究[D]. 尹剑.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4]基于傅氏级数和代数法的连杆机构综合[D]. 李学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5]临沂方言人称代词的类型学研究[D]. 刘雪蕾.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超材料混凝土骨料的振动特性研究[D]. 韩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具有稳定平衡点的多翼和多涡卷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研究与设计[D]. 邓全利. 湖南大学, 2020(08)
  • [8]基于奇异谱分解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研究[D]. 庞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9]双忆阻Shinriki振荡电路的极端多稳定特性分析及其应用[D]. 金秋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光纤通信等领域中孤子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D]. 袁玉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使用复数解决轨迹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