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明星崇拜”现象

透视“明星崇拜”现象

一、透视“明星崇拜”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汤秀琴[1](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榜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对学生品德养成、习惯培养、行为塑造、价值观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来备受推崇。但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环境的多元融合、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小学生榜样教育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为了继续发挥榜样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有必要对小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现实依据探讨优化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对策。本研究以优化小学生榜样教育为目标,首先,运用文献法,对有关榜样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获得榜样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榜样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的施教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分析当前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当前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优化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学校榜样教育引导失衡、家庭榜样教育缺少科学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教师和家长的施教活动存在榜样选树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榜样教育途径具有传统性,榜样教育活动缺少实践体验,榜样教育缺少计划性、常态性和延续性的问题;学生的榜样学习活动存在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具有盲目性,传统榜样消逝,明星偶像显现,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以及知行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小学生榜样教育,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角度提出要强化社会榜样教育的责任意识,突出学校榜样教育的主导地位,发挥家庭榜样教育的协同作用,提升小学生榜样学习的自觉性。

王艳玲[2](2021)在《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追星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邓丽君、陈景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张海迪、三毛、刘德华……这些人的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追星印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愈渐发达,新闻媒体不断作出一些关于高中生错误追星造成严重危害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对高中生追星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追星现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四所普通高中部分师生及家长的调查,试图深入了解和掌握高中生追星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为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追星现象进行文献综述,界定了“网络时代”“追星”“教育引导”等概念,确定了相关研究方法。第一章为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主要对齐齐哈尔市四所普通高中部分师生和家长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从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对象及表现、家长对高中生追星的看法、教师对高中生追星的看法等方面,深入了解当前高中生追星现状及特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身等方面影响因素,对高中生追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依据现阶段高中生追星现状及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社会到家庭,从外部因素到学生自身内部因素,针对高中生不理智追星问题逐一提出相应教育引导策略。

马赫[3](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陈浩[4](2020)在《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是我国业界学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是发展篮球运动的关键因素。青少年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存在多种动机,其中球星崇拜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篮球运动不断普及和网络媒介的广泛宣传,我国中学生篮球爱好者数量不断增加,球星崇拜已成为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球星崇拜不仅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篮球运动参与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江西省南昌市在“小篮球大梦想计划”、“U12-18青少年联赛”和“打造篮球特色校园”等契机下大力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因此,探究其如何更好的引导青少年进行球星崇拜和参与篮球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球星崇拜和篮球运动参与为研究内容,以中学生篮球爱好者为研究对象,了解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现状,探讨球星崇拜的原因,力图分析出不同程度的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篮球运动参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并进而发现一些潜在的且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本文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再根据前人学者的所研究出的偶像崇拜量表和相关问卷编,并进行问卷发放;此外对部分中学生篮球爱好者进行访谈,最后运用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分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现象具有群体普遍、较强卷入和类型广泛等特征,另外中学生篮球爱好者参与篮球运动也存在群体差异性和方式多样性的特征。(2)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原因以偶像内在原因、个人自身原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球星外在和家庭环境原因为强弱分布,不同群体特征间有显着差异。(3)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以中度卷入为主,低度卷入次之,高度卷入最少,不同程度的球星崇拜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高一年级(15-16岁)阶段是卷入中度和高度球星崇拜频率最高的阶段。(4)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篮球运动参与影响显着且利大于弊,中度卷入球星崇拜有利于促进篮球运动参与,而高度卷入球星崇拜容易出现不合理行为和消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为更好引导中学生篮球爱好者进行球星崇拜,在社会媒体、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上提出以下建议:正确看待球星崇拜现象是前提,充分重视球星崇拜原因是基础,合理引导球星崇拜程度是关键,有效优化球星崇拜影响是目标。

张彤彤[5](2020)在《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偶像崇拜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认同对象所怀有的极度欣赏、崇敬、向往等心理倾向和情感依恋及其引发的学习、模仿等社会行为表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偶像是感动激励他们的道德楷模,是可敬可学的杰出人士,是抗拒平庸、追逐梦想的精神力量。在偶像的激励引领下,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向上向善向美的新时代大学生。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前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偶像崇拜越来越热,甚至出现狂热、盲目、过度之势。因此,大学生偶像崇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凸显,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偶像“爆热”后的冷思考。结合已有的学术成果,本文以大学生偶像崇拜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研究——现状审视——教育引导”的思路展开论证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述研究。偶像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基本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大学生偶像崇拜先后经历了偶像集中化时代的模范崇拜、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个性崇拜等阶段,折射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心态的巨大流变。同时,大学生偶像崇拜发展至今,也表现出崇拜类型多元化、崇拜对象个性化、崇拜渠道网络化、崇拜群体组织化、崇拜关系共生化等富有时代性的新特点。第二部分是理论透视研究。于个体而言,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该过程是一个由主体(大学生)、客体(偶像人物)、介体(传播途径)、环体(外部环境)四类要素相互作用,经过需求萌发、比较选择、感知体验、认同依恋、学习模仿、自我反思等阶段构成的运动过程。大学生偶像崇拜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运动体现了三大内在规律,即社会决定律、主体需要律、主客体交互作用律。第三部分是现实样貌研究。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表现较为积极理性,但部分大学生存在娱乐崇拜、表层崇拜、盲目崇拜、高消费崇拜等问题。究其缘由,这是大学生自身情绪波动、心理敏感、行为叛逆的结果,并与社会转型、学校教育、商业传媒等密切相关。第四部分是教育引导研究。如今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和引导。正确的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明确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发挥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防范偶像崇拜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推动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健康发展。

谈阔霖[6](2020)在《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以蔡徐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偶像明星是媒介化语境下全新的明星类型,是当下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背后关联着某种时代焦虑和行业隐忧。通过引入媒介形象概念,基于人与媒介相互建构的关系视角,借助自然语言分析工具NLPIR和Gephi可视化软件,以偶像明星代表人物蔡徐坤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与蔡徐坤相关的4个公共议题的评论文本,以及对官方呈现的12篇采访稿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粉丝受众在解读偶像明星文本时与官方视角呈现高度一致性,共同建构了偶像明星的完美形象文本,而非粉丝受众则出现了偏差化认知和对峙性解读,不同的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共同拼凑了一个割裂又矛盾的偶像明星形象。粉丝对官方文本的“崇拜式”认同与偶像明星的制造机制密切相关,资本是设计偶像明星形象的原始动力,互联网技术与娱乐产业链企业的参与推动了形象的市场化,偶像明星则作为形象的呈现载体,成为被粉丝消费的符号,媒介平台串联着偶像明星从生产到被消费的全过程。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文化主管部门和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绝对的权威力量随时介入形象的生产环节。粉丝也就成为了整个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各方力量联合精心设计的养成式偶像体系还引发了粉丝文化向粉丝经济文化的动态演变,粉丝进一步沦为围绕偶像明星消费的傀儡。另一方面,从“反迷”亚文化的视角剖析了非粉丝受众对偶像明星文本的解读模式、解读动机和解读目的,发现他们对偶像明星文本涉入程度浅以及评价维度存在差异,难以对偶像明星形象形成全面认知,他们因公共话题短暂聚合,偶像明星只是他们表达自身审美价值观、发泄对社会文化不满的中介,在抵抗式的文本消费中完成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诸多因素决定了非粉丝受众所生产的偶像明星文本是消极、负面和黑暗的。最后,针对我国偶像明星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文化根基与特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发展缺乏政策指引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偶像明星形象产业链、挖掘偶像明星形象深度、政府有效指导偶像明星形象生产等建议。

梁惠婷[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偶像文化的兴起和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偶像崇拜己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2007年苦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子杨丽娟逼父亲跳海身亡,到2009年12名粉丝听到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选择自杀,再到2019年“周杰伦VS蔡徐坤流量之战”、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风波”等因偶像崇拜而引发的舆情事件备受人们的关注及2020年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关于“青年一代偶像崇拜”的一席话引人深思,青年大学生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人生导向和人生价值观与祖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理性的偶像崇拜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消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偶像崇拜者和偶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选择导向正确偶像和理性崇拜偶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一直是学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成果较少。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否落实和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在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探索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路径加以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偶像崇拜概念界定与偶像崇拜变迁。本部分主要先对偶像崇拜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为下文相关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和访谈内容整理,从中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以更好地为下文进行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数据前提。第三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以第二部分对广西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分析为基点,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本部分从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出发,围绕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理性引导、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探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的对策。

许旸[8](2020)在《媒介融合时代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研究》文中认为豆瓣社区和活跃于其中的粉丝群体是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网络生态产物。豆瓣影视粉丝作为网络空间中颇为活跃的粉丝群体,对当下粉丝文化的参与性文本创造作出可观贡献。豆瓣粉丝所创造的影视剧评有别于传统影视剧评的刊登、撰写、发行模式,借助于网络媒介的便利性,即时性以及广泛传播、互动等优势,他们在撰写影视剧评的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分享交流。他们积极参与影视批评,也不再只是受到消费社会的操纵、被动接受文化工业消费的群体。本文主要以豆瓣社区影视明星的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放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加以考察。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厘清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的定义。豆瓣社区作为生成性内容为主的网络空间,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豆瓣社区影视粉丝指的是依托网络媒介豆瓣社区及其线下延伸空间,一群自发或者自觉地凝聚起来的粉丝沉溺于电影电视,他们发布、获取海量影视信息,彼此之间频繁交流互动,发布影视批评、打分为代表的原创性或生产性内容。接下来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阶段,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接下来再从新经济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媒介与高科技层面,分析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群体兴起的背景。第二部分:围绕豆瓣影视粉丝的情感心理展开论述。他们是情感感受力过剩的群体,基于兴趣爱好而集聚在这个网络社区,在情感感受力的投入上呈现过度饱和状态。首先从非理性、反复性和自觉性三个角度分析了过度投入的情感感受力,接下来梳理了崇拜与参与交织的心理认同感,分别从偶像崇拜心理、主动参与心理与寻求心理认同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彰显豆瓣影视粉丝主体的身份认同。第三部分:对豆瓣影视粉丝进行消费文化分析。首先厘清粉丝消费的性质,符号消费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符号价值,情绪消费将审美无功利情感转化为消费对象。接着论述资本与粉丝情感的共谋,粉丝过度投入的情绪转化为资本,资本对粉丝情感实施操纵,粉丝情感存在滥用的风险。然后论述粉丝被消费捆绑,沉浸于对颜值和身体的消费,粉丝跟风消费与否和影视评价也对消费产生反作用力。第四部分:对豆瓣影视粉丝进行媒介分析。作为传播主体的粉丝借助融合媒介传播内容,接着分析了线上线下的全链路传播模式,媒介融合的交流传播虽然提供了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但是面对面交流仍然受到线上交流的同化影响。然后分析了粉丝口碑的传播内容,包括数值型评分系统和文本型短评和长评,粉丝口碑影响了其他消费者对影视作品和明星的消费。最后对豆瓣粉丝进行理性思考,从积极方面看粉丝参与有利于影视产业良性发展,从消极方面看粉丝不文明现象损害影视产业,有必要对粉丝潜在风险加以调控。

连蕾[9](2020)在《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追星文化也在逐步发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藏族中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在追星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凡事都有两面性,理智追星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盲目追星却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看待问题不全面,所崇拜的明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本文以藏族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藏族中学生在追星上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进行调查,针对性的分析他们在追星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引导藏族中学生理智追星的策略,促进藏族中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中学生追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特色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以及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以及特点。通过调查问卷,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系统分析藏族中学追星的原因;结合藏族区域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自身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主要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五部分在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的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藏族中学生正确追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张越[10](2020)在《粉丝文化视阈下中国明星“人设”现象研究 ——以流量明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设”一词起源于二次元漫画中的人物设定,后来逐渐扩展到影视角色以及现实生活的人物中,用来表示特定的人物形象。近年来,流量明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明星“人设”随之成为热词,“人设崩塌”现象也频频发生,许多明星都是“成也人设,败也人设”。这一切都与粉丝的参与息息相关。粉丝参与时代的明星与大众传媒时代的明星相比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过程中粉丝的力量也日渐壮大,成为明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粉丝文化背景下中国流量明星的“人设”现象为对象,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虚拟民族志、文本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考察了近年来娱乐行业兴起的明星人设化现象。本文从明星人设兴起的原因、粉丝在明星人设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及其对粉丝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人设形成的合力:媒介、资本与受众”“人设的隐形推手:粉丝”“人设崩塌的影响:粉丝群体分化”三个部分。本文始于对明星“人设”兴起的探索,从多角度分析了人设现象流行的原因,认为明星人设兴起是受到了媒介、资本和受众多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消费的符号化、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造星模式和经纪模式的变迁为明星人设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受众也因此主动开始参与人设建构,粉丝在明星人设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其次,本文认为粉丝在流量明星人设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流量明星的案例,发现粉丝具有个人、群体成员、意见领袖以及文本生产者等不同的身份。与此同时,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下,粉丝通过构建自我与集体认同、主动引导舆论以及生产偶像文本等方式建构了明星的人设形象。但是粉丝始终难以摆脱狂热、非理性等特点,过度的粉丝行动导致了粉丝群体和明星生产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星人设的建构产生了负面影响。最后,明星人设具有标签化、单一化、受到权力压迫等特点,加之双向交流的过程中粉丝不断觉醒,因此频繁出现明星“人设崩塌”现象。明星人设崩塌也对粉丝群体产生了影响,分化出了不同属性的粉丝,部分粉丝选择脱粉以示不满与反抗,铁粉选择维护与重构偶像形象,黑粉则趁此机会进行明星人设的反向塑造。本文认为,“人设”是当下文化工业的一种产物,不同的力量在其中推波助澜,成就了一个个“完美”的明星。其中本文重点阐述了粉丝与明星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粉丝通过自我与集体的行动参与明星人设的塑造,推动了明星人设的建立与传播;而明星人设的崩塌反过来又造成了粉丝群体的分化,不同的粉丝群体对于明星人设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透视“明星崇拜”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视“明星崇拜”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榜样教育历来备受推崇
        (二)榜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学生榜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榜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榜样教育的实证研究
        (三)小学生榜样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榜样教育的相关概念
        (二)相关概念辨析
    二、理论基础
        (一)儒家德育理论
        (二)观察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第二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三)问卷的编制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访谈调查的设计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
        (二)访谈调查的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访谈的实施
第三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基本信息
        (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
        (三)学生对榜样学习的态度
        (四)学生的榜样学习活动
        (五)教师、家长的榜样教育活动
        (六)学生对老师、家长榜样教育的接受
    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家长对榜样的认识
        (二)教师、家长对榜样教育的态度
        (三)教师、家长的榜样教育实践
        (四)教师、家长对榜样教育的评价
        (五)学生对老师、家长榜样教育的接受
第四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施教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
        (二)学校榜样教育引导失衡
        (三)家庭榜样教育缺少科学性
        (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
第五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社会榜样教育的责任意识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创建积极健康的偶像文化氛围
    二、突出学校榜样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详细制定榜样教育计划
        (二)科学选树榜样
        (三)丰富榜样教育的内容
        (四)开拓榜样教育的途径
        (五)创新榜样教育的形式
        (六)健全榜样教育反馈评估机制
    三、发挥家庭榜样教育的协同作用
        (一)增强家长榜样教育的意识
        (二)提高家长榜样教育的能力
    四、提升小学生榜样学习的自觉性
        (一)尊重小学生榜样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小学生榜样学习的认知疏导
        (三)促进小学生榜样学习的知行转化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问卷
附录 B 教师、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追星
        (三)教育引导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六、本研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二)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
    一、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人数与差异情况
        (一)高中生追星现象普遍
        (二)追星主体以城镇学生为主
        (三)高中生追星存在年级、班级、性别差异
    二、高中生追星对象情况
        (一)对象类型多元、地区集中
        (二)对象选择集中在演员和歌手群体
        (三)对象选择注重外貌和性格特点
    三、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呈现的特点
        (一)持续时间不长
        (二)渠道丰富
        (三)行为多样
    四、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耗费时间和消费情况
        (一)消耗时间受限
        (二)消费金额有限
        (三)消费类型均衡
第二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星危害心理健康
        (二)不理智追星致使行为失衡
        (三)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学生追星的引导
    二、高中生追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教育因素
        (三)学生自身因素
第三章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社会各界提高重视
        (一)严格把关明星影视作品
        (二)净化网络追星环境
        (三)规范明星道德行为
    二、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理智追星
    三、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一)提供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二)深入家校教育合作
        (三)掌握正确教育方法
    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一)合理选择追星对象
        (二)学习追星对象优秀品质,养成健康追星观
        (三)合理规划追星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4)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篮球运动开展普及的影响之“广”
        1.1.2 青少年体育偶像崇拜现象之“热”
        1.1.3 青少年体育偶像崇拜研究之“需”
        1.1.4 选择于江西省南昌中学生之“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研究
        2.1.2 关于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研究
        2.1.3 关于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的程度研究
        2.1.4 关于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研究
        2.1.5 关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现状
        2.2.2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现状
3 基本概念界定
    3.1 球星崇拜
        3.1.1 球星崇拜的定义
        3.1.2 球星崇拜的程度
    3.2 篮球爱好者
    3.3 篮球运动参与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2.1 预调研
        4.2.2.2 问卷信度检验
        4.2.2.3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4.2.2.4 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3 研究思路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的基本情况
        5.1.1 球星崇拜的主体情况
        5.1.2 球星崇拜的类型情况
        5.1.3 篮球运动参与的基本情况
    5.2 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原因的特征分析
        5.2.1 球星崇拜原因的总体特征
        5.2.2 不同性别间的特征
        5.2.3 不同户籍间的特征
        5.2.4 不同年龄间的特征
        5.2.5 不同年级间的特征
    5.3 中学生篮球爱好者球星崇拜程度的特征分析
        5.3.1 球星崇拜程度的总体特征
        5.3.2 无卷入球星崇拜的特征
        5.3.3 低度卷入球星崇拜的特征
        5.3.4 中度卷入球星崇拜的特征
        5.3.5 高度卷入球星崇拜的特征
    5.4 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5.4.1 对篮球活动锻炼的影响
        5.4.2 对篮球技能训练的影响
        5.4.3 对篮球赛事观看的影响
        5.4.4 对篮球产品消费的影响
        5.4.5 对篮球作品学习的影响
        5.4.6 对篮球网络消遣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正确看待球星崇拜现象
        6.2.2 充分重视球星崇拜原因
        6.2.3 合理引导球星崇拜程度
        6.2.4 有效优化球星崇拜影响
        6.2.5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5)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概述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相关概念界定
    (二)建国以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当代特点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理论透视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要素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生成过程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内在规律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实样貌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研设计及实施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表现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问题表征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
    (一)把握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提升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问卷
后记

(6)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以蔡徐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二、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视角与研究取向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六、研究设计
第一章 背景图绘:偶像明星生存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社会快速转型,经济文化变革
        一、政治生活消解,文化多元发展
        二、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精神需求提高
        三、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社会个体趋向原子化
    第二节 互联网介入生产,改变文化与媒介格局
        一、互联网思维改变文化生产形态
        二、数字娱乐产业时代的来临
        三、媒介融合改变文化生产模式
第二章 形象素描:偶像明星形象的呈现分析
    第一节 受众映象:偶像明星形象的他者呈现
        一、样本微博用户行为分析
        二、蔡徐坤受众映象文本词频分析
        三、蔡徐坤受众映象文本内容分析
        四、蔡徐坤受众映象文本的情感分析
    第二节 人设形象:偶像明星形象的官方呈现
        一、蔡徐坤人设形象文本词频分析
        二、蔡徐坤人设形象文本内容分析
        三、蔡徐坤人设形象文本情感分析
    第三节 偶像明星形象的对比分析
        一、协商互补式对话:人设形象文本与粉丝受众映象文本的比较分析
        二、片面偏差化认知:人设形象文本与非粉丝受众映象文本的比较分析
        三、立场对峙性解读:粉丝受众映象文本与非粉丝受众映象文本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形象建构:建构偶像明星形象文本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 技术与资本:偶像明星形象设计与包装
        一、技术革新:颠覆偶像明星生产模式
        二、相关企业:盘活偶像明星产业链
        三、资本操控:重构偶像明星生产体系
    第二节 媒介与制度:偶像明星形象发展与规制
        一、媒介平台:偶像明星形象的运作中心
        二、政府规制:影响偶像明星形象发展走向
    第三节 明星与粉丝:偶像明星形象呈现与消费
        一、偶像明星:形象的呈现载体
        二、粉丝参与:偶像明星形象实现变现
第四章 形象抵抗:偶像明星形象的“反迷”现象分析
    第一节 文本解读模式:反专业式解构
        一、浅层文本接触产生信息茧房
        二、评价维度差异导致批判立场
    第二节 文本表达形式:合理异见表达
        一、明晰界限形成辨识力与区隔
        二、深层隐忧产生“第三人”效果
    第三节 文本解读目的:寻求社会认同
        一、个性化表达完成自我认同
        二、对抗性行动寻求群体归属
第五章 反思:偶像明星形象的修正与再建
    第一节 偶像明星形象的发展瓶颈
        一、形象缺乏文化根基与特色
        二、偶像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三、行业发展缺乏政府支持
    第二节 偶像明星形象的建构策略探讨
        一、完善偶像明星形象产业链
        二、拓展偶像明星形象维度
        三、引导偶像明星形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受众映象研究样本微博列表
附录二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基本思路及方法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选题重难点
        2.选题创新点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述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念界定
        1.偶像与榜样
        2.偶像崇拜的内涵、类型及功能
        3.大学生偶像崇拜内涵与特点
    (二)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榜样学习阶段
        2.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多元化偶像崇拜阶段
        3.21世纪以来至今:榜样与偶像并存阶段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
        3.西方关于偶像崇拜及引导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对象选取与统计
        3.访谈情况说明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2.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广泛性
        3.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多样性
        4.多数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起始年龄较小且持续性较短
        5.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1.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大学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滋生土壤
        1.偶像的生产与消费
        2.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运作
    (二)家校引导教育不足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发展空间
        1.家庭引导教育工作有待提升
        2.学校偶像教育有待提升
    (三)偶像自身魅力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1.理想我的情感投射
        2.粉丝群体中的群体互动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
    (一)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公众偶像和粉丝崇拜行为的监管与引导
        2.引导文娱行业有序发展
        3.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注重理性引导,发挥家校的协同引导教育作用
        1.理性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
        2.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关怀
        3.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
    (三)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借助榜样激发价值情感
        1.明确开展榜样+偶像教育的原则
        2.健全榜样教育工作机制
        3.优化榜样偶像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
    (四)强化自我教育,发挥主体自我建构的主导性作用
        1.强化媒介素养,抵制非理性偶像崇拜
        2.发挥主体意识,理性审视偶像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媒介融合时代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豆瓣社区影视粉丝及其存在背景
    第一节 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的界定
    第二节 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的发展
    第三节 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的存在背景
第二章 豆瓣影视粉丝的情感心理分析
    第一节 过度投入的情感感受力
    第二节 崇拜与参与交织的心理认同感
第三章 豆瓣影视粉丝的消费文化分析
    第一节 符号消费与情绪消费
    第二节 粉丝情感与资本的共谋
    第三节 被消费捆绑的粉丝
    第四节 粉丝对消费的反向引导
第四章 豆瓣影视粉丝的传播媒介分析
    第一节 媒介融合的当下语境
    第二节 粉丝口碑及其传播内容
    第三节 豆瓣粉丝的理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与方法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主要概念及其内涵
        一、“星”
        二、追星
    第二节 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法
第二章 藏族中学生追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分布情况
        二、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特点
    第三节 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
        一、自身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家庭方面
        四、社会方面
第三章 藏族中学生追星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理智追星及其影响
        一、有利于扩大藏族中学生视野,丰富生活
        二、有利于激励藏族中学生进步,树立奋斗目标
        三、有利于藏族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节 盲目追星及其影响
        一、不利于藏族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不利于藏族中学生的人格健全
第四章 引导藏族中学生正确追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坚持科学方向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在政治课堂中利用偶像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二、运用情感教育
        三、运用“名人效应”
        四、运用榜样教育
    第三节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引导学生摒弃狭隘心态,不盲目追星
        二、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经验
        三、引导学生在相应领域发展
    第四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主题讨论
        二、开发校本资源,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家长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父母和老师应尊重学生的“追星”
        三、改善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藏族中学生追星情况调查问卷
    中学政治教师访谈调查表
个人简历

(10)粉丝文化视阈下中国明星“人设”现象研究 ——以流量明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粉丝文化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明星人设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 关于明星的概念界定
        (二) 关于人设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人设形成的合力:资本、媒介与受众
    第一节 资本对人设的推波助澜
        一、资本控制下的符号建构
        二、符号化商品与符号消费
        三、经济模式的变迁与流量明星的兴起
    第二节 新媒介带来的人设转变
        一、社会化媒体的冲击
        二、明星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受众参与的人设建构
        一、主动的受众与人设的多重建构
        二、参与式造星催生“养成系”偶像
    小结
第二章 人设背后的隐形推手:粉丝
    第一节 作为个体的粉丝
        一、完美的偶像与缺失的自我
        二、偶像与自我的重合
    第二节 作为群体的粉丝
        一、粉丝社区:单一舆论环境中的自我想象与赋魅
        二、粉圈KPI: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行动
    第三节 作为意见领袖的粉丝
        一、粉头:粉丝内部的区隔与权力再分配
        二、控评:意见领袖的双向作用
    第四节 作为文本生产者的粉丝
        一、受众话语的支配力量与粉丝生产力的解放
        二、对偶像文本意义的抵抗与争夺
    小结
第三章 人设崩塌的影响:粉丝群体分化
    第一节 “崩塌”:明星“标签化”的失灵
        一、权力压迫下的明星人设
        二、明星“降维”后的形象碎片化
        三、社会典型与角色冲突
        四、双向交流中受众的觉醒
    第二节 “脱粉”:粉丝的抵抗与反击
        一、自我价值与身份属性的断裂
        二、对主流群体的渴望与回归
    第三节 “铁粉”:对偶像符号的重构
        一、对人设话语的重新解读
        二、危机公关中的社群巩固
        三、非主流文化的集体对抗
    第四节 “黑粉”:对明星人设的反向塑造
        一、基于明星“副文本”的黑粉群体
        二、粉丝与黑粉的多重身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透视“明星崇拜”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年级小学生榜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M小学为例[D]. 汤秀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网络时代高中生追星问题及教育引导研究[D]. 王艳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4]球星崇拜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D]. 陈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D]. 张彤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以蔡徐坤为例[D]. 谈阔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D]. 梁惠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媒介融合时代豆瓣社区影视粉丝研究[D]. 许旸. 扬州大学, 2020(02)
  • [9]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D]. 连蕾.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粉丝文化视阈下中国明星“人设”现象研究 ——以流量明星为例[D]. 张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透视“明星崇拜”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