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农业大行动——鹰潭市农业农村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初探

小城农业大行动——鹰潭市农业农村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初探

一、小市农业大作为——鹰潭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掠影(论文文献综述)

李扬[1](2021)在《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锐[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的新动能培育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向霏[3](2020)在《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缓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近几年,生态农业的风险在逐步扩大,农民的支出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显得十分重要。保险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工具,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从而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对其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论文以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研究为题,立足江西省的实际,构建适合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保险支持体系。本文将从生态农业保险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建立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的生态农业保险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对国内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得出江西省建立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的若干启示,可通过完善生态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模式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建立生态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以及成立生态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几个方面完善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揭昌亮[4](2020)在《鹰潭市发展全域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森林旅游在活跃地区经济、拓宽群众收入、增加老百姓就业以及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规律及其承载力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还不够、受短期利益的诱惑等原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通过基于鹰潭市的地方实践,反思全域森林旅游的发展,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和实践范式,从而对好的做法经验与成效进行总结,更好地推动我国全域森林旅游的良性发展。

蔡环宇,巫雪芬[5](2020)在《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区位商计算与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区位商是衡量地区产业是否聚集的重要指标,通过详尽计算2012—2017年江西省农业部门总体水平、各地市层面、农业细分部门及主要农产品层面的区位商,多角度探讨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现有75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验证区位商的计算结果;并据此总结归纳出江西省农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对于优势产业,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继续深化产业链;对于潜力产业,可进一步凝练其优势,加大投资和引导力度;对于劣势产业,则应进行适度培育,与其他省份合作发展,以取长补短。

黄萍[6](2018)在《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动力及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取得了显着成绩。同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研究也有了许多较成熟的理论成果。然而,目前关于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省际边缘区的城镇化研究始终处于薄弱环节。究其原因,省际边缘区位于远离行政区中心的边缘地带,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先天优势不足。在建国初期,是国家建设扶持的忽略地带,得到的政策支持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又是外商投资的劣势地区,成为区域的富裕“洼地”,后天发展不足。因此在省域经济发展体系、空间格局体系、区域交通体系中容易处于底层末梢。在强调区域一体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背景下,如果忽略省际边缘区的发展,它将成为区域的发展短板,不利于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究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必然要深入分析其城镇化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从而制定符合省际边缘区发展要求和城市特色的针对性策略。本文以江西省的省际边缘城市赣州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相关概念,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分析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总结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将其发展动力分为基础动力、独有动力、辅助动力三大类,构建出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主体部分是以赣州市为例探究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全面深入分析赣州市城镇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将赣州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分为边界效应作用力、人口主体动力、产业经济动力、政府行政动力、硬件设施动力、资源环境动力六大类,并针对这六类主要动力,选取22个代理指标,构建了赣州市城镇化动力指标体系。借助GIS和地理探测器软件,以2005年、2010年、2015年数据为例,对动力机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产业经济动力自始至终都是赣州市城镇化最核心的推动力;其次政府行政动力对城镇化的影响也很显着;边界效应作用力近十年来提升迅速,发展潜力大;人口主体动力、硬件设施动力、资源环境动力排名相对靠后,但对赣州市城镇化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推动赣州市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为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徐磊[7](2017)在《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而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存在空间开发失衡与无序利用等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安全格局都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科学安排空间开发秩序以及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开发是推动区域国土空间均衡、协调利用的重要途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不仅是引领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还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兴增长极。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准确定位城市群不同空间功能、合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模式,也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以国土空间“系统特征-动力机制-结构演变-功能识别-空间优化-格局重构”作为全文分析的逻辑主线,逐步展开城市群国土空间的相关研究。首先,在明确三生功能与空间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探究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明晰功能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其次,以三生功能为视角,从数量结构与景观结构两方面,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评价城市群三生功能水平,从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两方面揭示国土空间功能的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确定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势功能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聚类等方法,逐步调整孤立单元,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为实现国土空间优化的目标,从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安全布局入手,运用空间结构理论,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利用的模式和路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系统相互作用以及运行机理的分析框架,提出自组织机制、竞争与协同机制及主体需求与能动作用是系统演化的动力。利用系统科学理论剖析了三生功能系统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认为生产功能是功能系统演变的动力,生活功能是三生功能之间联系的纽带,生态功能是功能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保障;三生功能系统是具有整体性与开放性、耗散结构以及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的自组织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组织及协同学理论,揭示了自组织机制、竞争与协同机制、主体需求与能动性共同构成了功能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2)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结构在类型转换、空间变化及地形梯度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城市群国土空间的景观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1)农业生产空间与林地生态空间所占国土空间总面积80%以上,空间类型之间相互转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的转出,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的转入,林地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趋势明显,多转为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2)农业、工矿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水域和其他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形平坦及起伏度较小的低地形梯度上,而林地与草地生态空间在海拔高、坡度陡和起伏度较大的中高地形梯度上具有分布优势。(3)在斑块水平上,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景观斑块数最多,呈逐年递增趋势。从景观尺度上看,农业生产景观与林地生态景观为城市群主体景观,景观均衡化和多样化水平逐渐增大,集聚和连通水平逐渐降低,非主体景观对空间的控制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格局特征:从空间异质性来看,不同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级差化;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各类型功能在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农业生产功能高值区分布于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工业生产功能水平以武汉市区和长沙市区最高,在空间分布上,武汉城市圈与宜昌、襄阳形成连片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以核心层市区单元为核心向外扩展;生活功能高水平单元多为地级市市区以及县级市单元,在空间格局中,武汉城市圈与鄂西北城市连接形成带状分布,“长株潭”市区与湘赣交界处的县区形成连片发展;生态功能高水平单元多位于鄂西山地、幕阜山、怀玉山、洞庭湖、鄱阳湖等区域,形成带状分布。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各功能均通过全局自相关与局域自相关检验,呈现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不同功能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具有较大差异。(4)利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调整相结合,确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9个一级功能区和39个二级功能区的区划方案,实现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按照城市群比较优势功能评价结果,结合城市群自然基底、空间结构特征、功能分布格局、产业与城镇发展等规划,以区域发生一致性、共轭性以及形态类似性等原则,逐步调整优势功能区孤立单元,形成了9个一级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功能区、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农业-工业生产功能区、生活-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生活功能区、工业生产-生活功能区、工业生产-生态功能区及农业、工业生产-生活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又依据自然隔断、分区原则等将一级功能区分为39个二级功能区,确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5)为保障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构建农业生产基地、工业产业集群与发展轴带、城镇组团与发展走廊、生态保育区与生态廊道等多种开发模式。(1)农业生产空间采用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开发模式,按照不同农产品优势划分为8个农业生产基地。工业生产空间采用“产业集群-轴带”发展模式,设计7个产业集群和5条产业发展轴带,在空间上形成“三纵两横”的发展格局。旅游产业空间通过构建5个旅游产业集群和3条旅游产业发展轴带,在空间上形成“一纵两横”的发展格局。(2)生活空间采用“极核-组团-走廊”开发模式,共划分为16个城镇组团,并构建了6条城镇发展走廊,在空间上形成“三纵三横”的开发格局。(3)生态空间选择“生态保育区-廊道”作为布局模式,由5个生态保育区和10条生态廊道构成了立体网状的空间格局。

张明龙[8](2016)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 ——以江西为例》文中提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和路径为研究对象,在回顾、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宏观背景的变化入手,提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和路径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继而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阐述和论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宏观背景的变迁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主要目标任务。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和路径选择。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收集农业龙头企业样本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和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随着我国“三农”形势的变化及其工作重心的演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及其路径也需要体现“稳中求进”的要求,从适应“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转变到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2)“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可以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差、产业结构偏离度、二元结构强度系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观测。与此相联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应不断增长;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在企业的整体增长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并有逐年上升态势,或者主营业务增长至少不低于企业的整体增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特色化不断拓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不断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量和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数量稳定增长;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发展。(3)在实证研究中,反映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目标的具体观测指标可以采用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状况、农业龙头企业合同订单直接带动农户的数量、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数量、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连接带动在册农户的数量、农业龙头企业连接合作社的数量等指标。(4)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四个,分别是“企业的市场绩效因子”,涵盖企业的主营业务年销售总额、年销售总额、自有特色产品销售总额和以合同订单形式带动农户数量等4个观测指标;“企业的组织绩效因子”,涵盖企业带动在册农户数量和连接合作社数量等2个观测指标;“企业的核心增长因子”,涵盖企业的主营业务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主营业务增长率等2个观测指标;“企业的就业贡献因子”,指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数量。(5)实证分析表明,在根据江西省有关文件选取的10个方面的扶持政策路径中,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正向影响的有政府的重点支持、财政支持、自有品牌建设和政府基地方面的支持等4个方面。相应地,设立风险基金或利润返还、政府或农业部门产业支持、奖励性金融支持、省预留建设用地计划支持、支持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惠扶持等6个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负向作用。(6)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市场绩效、企业的组织绩效、企业的核心增长力以及企业的就业贡献等四个方面。第二,在一段时间之内,需要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及其路径进行动态检视。当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宏观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很有必要及时评估各种现有的扶持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是否匹配。第三,比较保守地看,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是一项带有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政策措施,应当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选准扶持项目,有计划、有安排地延续下去。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9](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指出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姜睿清[10](2013)在《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民增收乏力等诸多问题,本文剖析了现代农业内涵,结合全球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现象和趋势,得出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索现代农业中如何将农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分析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建立了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通过梳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明确其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实质是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在技术渗透和制度构建两个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农业的渗透融合,出现了生态农业、生物质农业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是现代农业向文化、休闲等领域衍生,出现了休闲农业等业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融合。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本文提出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有效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观点,并以此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其次,在分析江西农业产业以及与农业相关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对江西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关于粮食产业竞争力评价,在中部地区,江西的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最好,但市场竞争力不如河南,江西粮食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如河南;关于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在中部地区,江西畜牧产业规模不大、产业效益居中。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由此得出种植业与饲料加工、谷物磨制等产业的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但是饲料加工、谷物磨制等产业的增加值率低,畜牧农产品的综合转化率低;肥料制造业主要生产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产量低,对畜禽粪便的利用率低。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整体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融合度呈现下降趋势,因为谷物磨制、肥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等产业规模小,发展迟缓,对农业的中间需求率停滞不前,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从逐年下降的畜禽粪便利用率可以判断种植业与畜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明显,迅速发展的畜牧业、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威胁。然后,基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和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现状,构建了由粮食生产系统、生猪养殖生产系统、种养结合效应分析、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模型组成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SD模型以及丰城市农业产业结构SD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如果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合作社,推广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生态农业模式,那么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合作社将成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将成为增加生猪出栏量的源泉,畜牧业发展较快,猪粪尿利用量增加,种植业、畜牧业融合发展,可以缓解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饲料加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将增加对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中间需求,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将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结合江西实际情况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促进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四条政策建议,即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积极发展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二、小市农业大作为——鹰潭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市农业大作为——鹰潭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3)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简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农业
        2.1.2 农业保险
        2.1.3 生态农业保险
    2.2 生态农业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理论
    2.3 保险发展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农业保护理论
        2.3.3 逆向选择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3.1 国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1 美国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2 印度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3 美、印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启示
    3.2 国内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
        3.2.1 上海市专业生态农业保险公司模式
        3.2.2 黑龙江省的相互保险公司模式
        3.2.3 浙江省“共保体”模式发展启示
4 江西省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现状
        4.1.1 江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4.1.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的现状
    4.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政府对生态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服务水平不高
        4.2.2 生态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4.2.3 生态农业保险覆盖面、缺乏创新
        4.2.4 生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少、经营形式单一
        4.2.5 生态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保积极度不高
    4.3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5.1 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5.2 计量模型的建立
    5.3 平稳性检验
    5.4 协整检验
    5.5 误差修正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建设
    6.1 江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分析-以吉安市为案例
        6.1.1 吉安市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6.1.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建设启示
    6.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建设措施
        6.2.1 营造生态农业保险发展的利好环境
        6.2.2 提升生态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水平
        6.2.3 强化生态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鹰潭市发展全域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鹰潭市发展全域森林旅游的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全域旅游新思路,构建森林旅游新机制
    (二)以全域一体新定位,打造森林旅游新格局
        1. 做强“一核”—上清国家森林公园
        2. 建设“一环”—鹰潭城郊森林生态旅游圈
        3. 提升“四线”—上清至饶桥、贵塘、贵神、邓山四条公路
    (三)以市场运作新手段,增强森林旅游新投入
    (四)以生态文明新理念,拓宽森林旅游新体验
    (五)以信息网络新科技,推动智慧森林旅游新发展
    (六)以兴林富民产业新业态,带动森林旅游增收新突破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森林旅游顶层设计站位不高,谋篇布局不够
    (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
    (三)森林旅游投入机制不合理,缺乏投入长效机制
    (四)森林旅游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储备人才厚度不够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森林旅游顶层设计
    (二)大力提升森林景观质量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四)创新发展机制模式
    (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5)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区位商计算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区位商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1 江西省农业总体的区位商计算
    1.2 江西省各地市农业的区位商计算
    1.3 江西省农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计算
    1.4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的区位商计算
2 计算结果的检验与分析
    2.1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中地区和行业分布
    2.2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产品种类地区分布
3 结论与建议
    3.1 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深化产业链
    3.2 潜力产业:进一步凝练优势,加大投资和引导力度
    3.3 劣势产业:进行适度培育,合作发展

(6)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动力及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化加剧中心极化和边缘弱化
        1.1.2 国家战略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
        1.1.3 省际边缘区发展地位逐渐提升
        1.1.4 赣州市城镇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关于省际边缘区的研究现状
        1.4.2 关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城镇化动力机制
        2.1.3 省际边缘区与边缘效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二元结构理论
        2.2.4 行政区经济理论与行政区边缘经济论
第三章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理论分析
    3.1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3.1.1 边缘区远离发展核心,资源集聚力较弱
        3.1.2 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3.1.3 行政区经济矛盾显现,区域统筹协作难突破
        3.1.4 设施建设投入匮乏,交通条件成发展瓶颈
        3.1.5 资源极其丰富,使用效率不高
    3.2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
        3.2.1 自然历史的限制
        3.2.2 行政区划的壁垒
        3.2.3 经济体制的约束
        3.2.4 地方利益的驱使
    3.3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
        3.3.1 基础动力
        3.3.2 独有动力
        3.3.3 辅助动力
        3.3.4 城镇化动力机制理论框架
第四章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特征
    4.1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4.1.2 飞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5年)
        4.1.3 稳定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
    4.2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4.2.1 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
        4.2.2 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4.2.3 “一区两群”三大城镇群格局基本形成
        4.2.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较落后
    4.3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特征
        4.3.1 城镇化稳步推进,但异地城镇化现象突出
        4.3.2 生态环境资源良好,但局部粗放低效
        4.3.3 中心城区发展高效,但城镇空间格局不平衡
        4.3.4 对外开放初见成效,但广域协作能力不足
        4.3.5 经济增长较快,但产业内生动力不足
        4.3.6 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但挖掘宣传力度不够
第五章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
    5.1 赣州市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
    5.2 赣州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定性分析
        5.2.1 边界效应作用力
        5.2.2 人口主体动力
        5.2.3 产业经济动力
        5.2.4 政府行政动力
        5.2.5 硬件设施动力
        5.2.6 资源环境动力
    5.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赣州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5.3.1 地理探测器概述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数据收集与初步处理
        5.3.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探测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赣州市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6.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6.1.1 重点构筑主导产业体系,提质经济发展骨架
        6.1.2 加强引领,构建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6.1.3 提升都市工业,强化都市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
    6.2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行为
        6.2.1 健全考核机制,转变服务理念
        6.2.2 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规划
    6.3 发挥边缘比较优势,确立区域中心地位
        6.3.1 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明确区域发展定位
        6.3.2 扩区强心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6.3.3 壮大“一区两群”城市群,加强区域协作
    6.4 吸引人口集聚,强化人才培养
        6.4.1 加快制度改革,促进就地城镇化
        6.4.2 强化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
    6.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服务能力
        6.5.1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6.5.2 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6.6 改善生态环境,挖掘人文资源
        6.6.1 加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
        6.6.2 挖掘人文资源,提升城市魅力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群相关研究
        1.3.2 空间功能相关研究
        1.3.3 空间优化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内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科学理论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3 空间均衡与相关理论
        2.1.4 空间结构理论
        2.1.5 可持续性理论
    2.2 三生功能基本内涵
        2.2.1 国土空间与功能概念
        2.2.2 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
        2.2.3 三生功能系统分析
        2.2.4 三生功能系统自组织特征
        2.2.5 三生功能系统演化机制
    2.3 三生功能分类体系
        2.3.1 三生功能分类原则
        2.3.2 三生功能分类及衔接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域范围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4 土地利用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单元划分
4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4.1 国土空间结构分析框架
    4.2 国土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4.2.1 动态度与信息图谱
        4.2.2 景观格局指数
    4.3 国土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3.1 国土空间数量变化分析
        4.3.2 国土空间重心迁移分析
        4.3.3 国土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4.3.4 不同地形梯度下国土空间分布
    4.4 国土空间景观结构动态演变
        4.4.1 斑块尺度上景观特征
        4.4.2 景观尺度上景观特征
5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空间格局识别
    5.1 三生功能空间格局识别框架
    5.2 三生功能评价及分析方法
        5.2.1 功能评价模型
        5.2.2 空间相关性模型
    5.3 三生功能空间异质性分析
        5.3.1 三生功能评价
        5.3.2 生产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3.3 生活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3.4 生态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4 三生功能空间相关性分析
        5.4.1 生产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5.4.2 生活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5.4.3 生态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6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6.1 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框架
    6.2 国土空间优势功能分析
        6.2.1 比较优势指数
        6.2.2 比较优势功能评价
        6.2.3 比较优势功能空间分布
        6.2.4 比较优势功能类型判定
    6.3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方案
        6.3.1 功能分区原则
        6.3.2 功能区命名方法
        6.3.3 国土空间功能区划
        6.3.4 国土空间功能区特征
7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的实现路径
    7.1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重构
        7.1.1 国土空间格局重构理念
        7.1.2 生产空间格局重构
        7.1.3 生活空间格局重构
        7.1.4 生态空间格局重构
    7.2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的对策
        7.2.1 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协同利用
        7.2.2 完善交通运输与信息传输网
        7.2.3 加强地区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
        7.2.4 深入挖掘农业生产空间潜力
        7.2.5 推动城市群生活空间集约利用
        7.2.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空间保护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 ——以江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宏观背景变迁:城乡一体化
    2.1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缘起及其宏观背景的变化
    2.2 城乡一体化的由来及其内涵
    2.3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2.3.2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2.3.3 芒福德城乡发展论
    2.4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3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及其路径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政策目标分析
    3.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初衷及其优化调整
    3.3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4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的选择
    3.5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径变量的选择
4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与路径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
        4.1.1 反映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目标的指标体系的设计
        4.1.2 反映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路径的指标变量设计
    4.2 样本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4.3 模型建立
        4.3.1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目标评价模型的构建
        4.3.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路径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
        4.4.1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目标评价模型结果
        4.4.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路径评价模型结果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
    2.2 产业结构理论
    2.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4 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3.1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3.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是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3.3.1 现代农业的内涵
        3.3.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3.3.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有利于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方式
    4.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
    4.2 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
        4.2.1 生态农业
        4.2.2 能源农业
        4.2.3 休闲农业
    4.3 农业与相关产业的纵向融合
        4.3.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述
        4.3.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4.4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4.1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
        4.4.2 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体——家庭农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西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5.1 江西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5.1.1 江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析
        5.1.2 江西农业中间消耗分析
        5.1.3 江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5.2 江西农业内部结构分析
        5.2.1 种植业
        5.2.2 畜牧业
    5.3 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
    5.4 江西农业竞争力评价
        5.4.1 中部省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5.4.2 江西各地市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现状分析
    6.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
    6.3 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测评
        6.3.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介绍
        6.3.2 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6.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测评
    6.4 江西种植业与畜牧业融合发展分析
    6.5 江西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及仿真
    7.1 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7.2 江西农业产业结构SD模型
    7.3 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仿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产业融合的丰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案例分析
    8.1 丰城农业产业结构SD模型
    8.2 丰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仿真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促进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9.1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
    9.2 转变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9.3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9.4 积极发展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建设工程,拓展农业功能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小市农业大作为——鹰潭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掠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扬.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的新动能培育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廖锐. 南昌大学, 2021
  • [3]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D]. 向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鹰潭市发展全域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探索[J]. 揭昌亮. 老区建设, 2020(10)
  • [5]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区位商计算与检验[J]. 蔡环宇,巫雪芬.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9)
  • [6]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动力及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D]. 黄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 徐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1)
  • [8]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 ——以江西为例[D]. 张明龙.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9]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10]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姜睿清. 南昌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小城农业大行动——鹰潭市农业农村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