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石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1](2021)在《“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与普通农村相比,资源型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先天的产业发展优势,获得了工业发展的先机。但随着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资源型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单一化、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放任不管极有可能演变成为更为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阻碍村庄的继续发展。资源型农村工业的发展影响村庄、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与村庄、村民实则亦是“命运共同体”,工业兴则村庄兴、人民富裕。在此背景下,寻求资源型农村的工业发展路径、突破工业发展困境,迎来资源型农村的再发展,实现未来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容搁置的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为价值追求,以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农村——济宁市Z村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对Z村矿山和石材加工厂的兴起及发展的历程、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发现,Z村经济依靠第二产业——石材工业的发展迅速崛起,摆脱了贫穷山村的面貌:从村庄角度来看,村庄产业结构多元化、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基础设施也正日益完善;从村民角度来看,村民的生计方式选择趋向多元化、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拓展、村民素质也得到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管理存在缺陷、发展不可持续性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束缚着Z村工业的发展。基于Z村工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本研究提出了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适度干预引导的具体措施,以期在Z村石矿资源尚未枯竭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段仓熊[2](2020)在《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石材资源需求的日渐增加,石材矿山开采强度日益增大,因此露天开采石材引起的事故起数也随之逐渐增多。露天石材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及时辨识矿山存在危险源,并分析其危险有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本文首先对蔡玉窑花岗岩矿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地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辨识了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利用事故树对采场滑坡、排土场滑坡、爆破等容易对花岗岩矿生产过程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进行了分析了,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危险程度。然后建立了蔡玉窑花岗岩矿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建立了 25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值。再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对矿山进行了综合安全评价,确定了蔡玉窑花岗岩矿的安全状态等级,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蔡玉窑矿山提出安全对策措施。蔡玉窑露天花岗岩矿山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将给蔡玉窑矿山后期安全管理指明方向,使得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文中列出的危险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安全检查表及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将对露天石材矿山识别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价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安全管理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曾略三[3](2020)在《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向逐步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绿色化模式发展。这也是由于此前一味追求经济数量化发展而造成的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质量的不匹配。自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已然成为了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则是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总体布局之中,并不断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落实经济绿色化发展。湖北麻城石材产业发展较早,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麻城先后被确定为“中国花岗石之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市、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石材优采基地”等。而石材产业现已成为麻城的经济支柱产业,为麻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麻城石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的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当前主流经济环境的生存。因此,为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麻城石材产业亟须实现转型,建立成产城互动、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石材产业新城。本文即以麻城市特殊县域为例,参考学习多名学者对石材产业发展的研究,并结合麻城石材产业的现状,使用发展的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麻城石材产业的优劣势以及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石材矿山总体布局不合理、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等主要问题,从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石材商贸等服务业、促进静脉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对麻城石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以期帮助当地政府更好的发展石材产业,将麻城打造为中国中部石材工贸中心基地。
陈展梁[4](2020)在《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村镇民居建筑是地域性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呈现,其立面尺度、装饰风格等都与具体村镇的建筑材料、营造方式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要素相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乡村建设等因素使传统村镇的风貌出现较大改变,造成了传统村镇民居建筑风格杂糅、文脉缺失的现象。有鉴于此,本论文以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的现有状况和问题、地域性要素、改造实践和方案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的方法,就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展开研究。本论文从风貌断层、品质参差、地域特色削弱三个方面阐释了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现有的问题,并基于此从立面尺度与形态,地域性传统材料及营造方式,立面装饰及色谱构成三个方面对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从立面尺度与形态来看,建筑与空间形式要素、立面门窗洞口的地域性要素、地域性立面单元要素在立面改造中都需要进行提取和转换。在立面装饰及色谱层面,立面装饰要素及构造进之地域性要素的提取与再现,传统立面色谱的数据分析、特征提取,转换与呈现,需加以考量。在传统材料及构造层面,立面材料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在改造时需要同时兼顾;对立面的营造也以同时回应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为宜。基于上述内容,本文亦针对当前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出现的理论预设与现实脱节的困境进行反思,以期为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能兼顾传承地域性特征和提升村镇人居环境品质提供参考。
凌晨[5](2020)在《JH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资源依赖型产业,石材行业的特征之一便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文化品味的追求不断升级,消费习惯也在升级,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都使得石材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始终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需求增长趋势。但近几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在不断变化,生产和人工成本均不断上浮,环保态势日趋严峻,同时伴随着新的竞争产品的相继出现,市场中原有石材企业的市场及利润空间都遭到不断的挤压,行业形势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移,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势必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构建新业态将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自石材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以来,高效利用资源,绿色发展,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创新升级,推进“互联网+”等内容,都成为石材企业新业态构建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石材企业始终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资源配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品牌意识淡薄,高科技网络技术及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管理及营销战略等方面与发达国际更是存在明显差距。面对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环境境以及行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优化挑战调整,JH石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行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综合4Ps理论,STP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借助营销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分析JH石业内外部环境及资源,希望可以实现JH石业公司的市场细分和精准的产品定位,在未来发展中,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顺应网络大时代的发展趋势,找到JH石业公司环境下最适合的营销策略。同时,争取为传统行业中类似的面临发展瓶颈的中小企业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文章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框架等,构建出文章整体结构框架。第二部分是概念与理论梳理。用文献综述法对过往专家学者们有关营销的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作为论文后续写作的有力支撑。第三部分是论述JH石业的现状及,通过梳理公司现存问题,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框架。第四部分为分析JH石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发展环境。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以外部环境的分析作为基础,因此,本文将在第四部分对石材行业的宏观环境及JH石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参依据。第五部分是分析JH石业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资源。笔者从人、财、物、技术等角度对JH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进行SWOT分析,给出建议策略,作为后续营销策略制定的参考基础。第六部分是对JH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STP分析及营销策略建议。通过对JH石业公司STP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契合合企业将来发展的营销策略改进建议。第七部分是总结与展望。通过回顾全文,做出一个总结,表述文章写作中笔者的收获与启示,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展望。
刘建明[6](2019)在《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迅猛扩张,具有坚硬、耐用、抗风化等显着特点的石材,已经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尤其以花岗岩为主的石材,在建筑和装饰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30余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材生产国、使用国以及贸易出口国。我国石材资源储备丰裕、种类多样。作为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优势的“丰镇黑”,是我国高品质花岗岩的主要代表。依托蕴藏丰富的“丰镇黑”而成长起来的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长。但是近年来,面对客户需求多样、市场竞争恶化、技术革新加速、环境规制趋严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重新定位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与重点,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环境规制理论为基础,旨在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与重点举措。首先,本文在回顾公司发展历程和评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模型,分别分析了公司发展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得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运用比较分析法,客观分析了公司的资源与能力条件,得出公司的比较优势与劣势;再次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纵向一体化战略,战略实现重点是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保障“丰镇黑”资源充足供应,升级产品加工技术、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扩张产能,重构营销渠道网络、尽快建立公司直销体系,遵照市场就近原则、在重点市场新建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绿色一体化运营体系、着力打造环保绿色石碑供应商;最后从组织、管理、人员、创新、渠道、风控、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上述战略和重点得以落地的具体举措。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期望为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持续成长明晰战略定位和重点,另一方面期望为从事花岗岩石材产品生产经营的同行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周秀峰[7](2019)在《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材料如石、木、土等取自于秦巴山区,造就了以石板房、夯土房、木板房为代表的典型陕南乡村民居。近些年,随着陕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移民搬迁政策的影响,该地区的乡村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这样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在更新过程之中地域性表达的不合理。现代材料得益于其优良的性能,在陕南乡村民居建设中受到广泛青睐。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现代材料在陕南乡村民居之中的应用缺乏对于地域性的考虑,导致陕南乡村民居的地域特征逐渐消失、传统地域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现代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为研究对象,探究现代材料在陕南乡村民居更新中的地域性设计方法。论文从建筑地域性、建筑材料及建筑设计方法等基础理论出发,主要采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和归纳演绎等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陕南地区乡村民居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现状,揭示现代材料在地域性表达方面的缺陷与误区,提出现代材料在陕南乡村民居更新中的地域适宜性选取,同时对陕南地区乡村民居的更新模式进行探究并进行具体的设计,最终提炼与总结现代材料在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法。首先,论文对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乡村民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对比二者在选址、形制、结构、空间、风貌等方面的特征与现状,得出目前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面临的问题;同时对传统材料及现代材料在民居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出目前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在更新过程中传统材料以及现代材料地域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其次,论文在对于民居更新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对陕南乡村民居的更新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三类民居更新模式:修缮型民居更新、改造型民居更新、新建型民居更新;在现代材料地域性应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方案,即现代建筑材料回应陕南地域自然环境、传承陕南地域社会文化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材料保护陕南传统民居风貌、延续陕南传统民居风貌、打造新现代陕南风貌民居的设计策略;现代材料基于材料地域特征、基于材料地域适宜性选取、基于材料地域表现的设计方法,形成系统的现代材料在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中的地域性表达设计方法。最后,论文从三类民居更新模式的更新内容以及更新目标出发,建立不同类型的陕南乡村民居更新模式与现代材料地域性表达设计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更具体的现代材料在修缮类、改造类、新建类三类民居更新中的地域性表达方法,并进行相关案例实践。
徐姝[8](2019)在《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以华容县墨山石材工矿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也逐渐增多,也导致了大量采石场的出现,这些采石场也随着资源耗尽、开采活动的结束形成一个个被废弃的自然伤疤,这些废弃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对自然景观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如何对采石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是一个及需得到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论文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采石废弃地的定义、分类及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关于国内外废弃地治理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了五个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成功的改造案例,总结了废弃地生态修复改造的成功经验与方法措施,为案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可借鉴的思路与设计模式。然后以华容墨山石材工矿区为实例,通过对项目地的实地调研,对其区位特点、基础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周边景观资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不同地貌地区做出相应的修复对策探讨,提出了墨山石材工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将采石文化与农业文化和场地旅游景观文化相结合,对矿区修复改造进行了总体规划,最后以矿区的修复工程技术措施、交通路线规划、各区景点修复改造设计、植被景观营造设计、场地资源再利用及总体排水规划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将矿区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又具农业生产观光功能与景观游玩功能的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地,打造自然人文景观和谐的墨山风景,在推进长江水岸生态休闲走廊建设的同时,也丰富华容县的旅游路线规划,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为今后华容县的矿山修复改造提供参考范例。
张英奇[9](2019)在《原居安老背景下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之快令人担忧,老年人的生活幸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总结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上的原居安老养老体系更适应于我国国情。同时原居安老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符合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而实现原居安老,第一步便是完成适老化改造,在对杭州市居住小区的调研中发现,与新建小区对比,老旧小区户外环境更加无法满足老年人户外活动需求,所以选择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老年人因身心状况特点,强集中外出活动区主要在以“家”为圆心的1km范围内,所以老年人所在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最为突出。适老化改造不仅是居住空间满足老年人日常起居,可以亲近自然,舒缓身心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样不能忽略。本文目的是研究在高温多雨气候制约的杭州市如何进行老旧小区的户外景观适老化,如何将雨水景观融入适老化改造中,以及如何结合杭州市现行老旧小区改造政策,节约改造成本、减小改造动作,实现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低成本”户外活动空间改造。同时既强调空间生态性,又将景观智能应用到适老化管理中。首先对研究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对与课题相关的杭州市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主要从杭州市气候与人文特点,杭州市老年人老龄化与健康状况,杭州市老旧小区历史背景、分布、现状、政府改造政策这4方面出发;再次对杭州市新老小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老年人主要户外活动的类型、经常活动的地点以及老年人喜爱的活动空间特点,选取不同时期建造的老旧小区进行详细调研,多方面总结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特色与现存问题;从次实地调研出发,总结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策略;最后结合适老化策略,对以岳王路社区户外活动空间B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本文最终归纳总结出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更新需要从总体规划出发,调整功能空间,其次通过对空间内的设施、植物、路面铺装、小品标识、无障碍进行更新,最后提出景观维护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为日后杭州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提供一些参考。
林勋[10](2019)在《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紧缩、生产成本提高、环保整治愈加严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石材企业普遍经营较为惨淡。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需求,国民生活条件的大幅提升为石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P石材公司是福建省南安市石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从事石材行业已有十多年,在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前P石材公司的营销策略较之企业成立之初已存在许多问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愈发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成为P石材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结合实际,致力于研究P石材公司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首先本文介绍了石材行业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着重指出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多方面分析了P石材公司所处市场的各方面状况。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合P石材公司当前实际情况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保障。本文对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我国石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石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四、理论工具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Z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一、Z村基本情况 |
(一)自然状况 |
(二)社会经济状况 |
(三)文化状况 |
二、Z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石企 |
(一)石企经营方式 |
(二)石企经营者 |
第二章 Z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 |
一、2003 年前Z村矿产的开采和加工 |
(一)石企兴起的必然性 |
(二)石企兴起的偶然性 |
二、初期石企的建立和发展 |
(一)政策激励下的初期石企 |
(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 |
三、石企的规模化发展 |
(一)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
(二)石企数量井喷与环境污染加剧并存 |
(三)筹建工业园区应对发展隐患 |
四、石企的标准化建设 |
(一)政策导向转变下的石企 |
(二)石企转型发展 |
第三章 Z村工业化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
一、工业化发展对Z村的影响 |
(一)产业结构多元化 |
(二)社会结构转变 |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二、工业化发展对Z村村民的影响 |
(一)生计方式多元化 |
(二)生活方式现代化 |
(三)社会关系网络拓展 |
(四)村民素质提升 |
第四章 Z村工业化发展的困境 |
一、管理存在缺陷 |
(一)家长制管理作风 |
(二)管理非规范化 |
二、发展非可持续性 |
(一)依附之危 |
(二)土地受损严重 |
三、外部环境制约 |
(一)自然地理环境制约 |
(二)市场环境制约 |
(三)政策环境制约 |
第五章 突破困境——Z村工业化发展的未来 |
一、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 |
(一)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 |
二、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一)构建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 |
(二)优化多元主导型产业结构 |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
三、加强政府的适度干预引导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二)加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研究相关的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危险源辨识现状 |
1.2.2 安全评价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 |
2.1 蔡玉窑花岗岩矿山简介 |
2.1.1 位置与交通 |
2.1.2 自然及周边环境 |
2.1.3 地质环境特征 |
2.1.4 采矿方法及工艺 |
2.1.5 矿山供配电 |
2.1.6 矿山防排水 |
2.1.7 矿山排土场 |
2.1.8 矿山安全管理 |
2.2 危险源辨识理论基础 |
2.2.1 危险源及其分类 |
2.2.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
2.3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 |
2.3.1 人因危险源 |
2.3.2 物因危险源 |
2.3.3 环境危险源 |
2.3.4 管理危险源 |
2.4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事故树分析 |
2.4.1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
2.4.2 采场滑坡事故树分析 |
2.4.3 采场爆破事故树分析 |
2.4.4 排土场滑坡事故树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各评价指标的涵义 |
3.4 本章小结 |
4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1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2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3 四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及控制措施 |
5.1 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5.1.2 模糊综合评价算子选取 |
5.1.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 |
5.2 蔡玉窑花岗岩矿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
5.2.1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5.2.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5.2.4 三级模糊综合评判 |
5.2.5 评价结果处理及分析 |
5.3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控制对策 |
5.3.1 人因危险源控制对策 |
5.3.2 物因危险源控制对策 |
5.3.3 环境危险源控制对策 |
5.3.4 管理危险源控制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安全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安全指标专家评判问卷调查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3)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文献研究评述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3 产业结构理论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麻城市石材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
3.1 麻城经济发展概述 |
3.1.1 麻城经济基本现状 |
3.1.2 麻城石材园区经济形势基本情况 |
3.2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历程 |
3.2.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布局 |
3.2.2 麻城石材产业的兴起 |
3.2.3 矿山开采现状 |
3.3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开采方式粗放 |
3.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3.3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
3.3.4 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 |
3.3.5 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 |
4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
4.1.1 资源丰富 |
4.1.2 规模效应渐显 |
4.1.3 区位优势 |
4.1.4 销售市场成熟 |
4.1.5 政府的政策优势 |
4.1.6 成本优势 |
4.2 麻城石材产业的劣势 |
4.2.1 石材资源开采缺乏科学管理和规范 |
4.2.2 石材企业规模较小 |
4.2.3 生产加工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
4.2.4 品牌和营销观念滞后 |
4.3 麻城石材产业的机遇 |
4.3.1 政策机遇 |
4.3.2 市场辐射面广 |
4.3.3 石材市场需求旺盛 |
4.4 麻城石材产业面临的挑战 |
4.4.1 专业人才短缺 |
4.4.2 替代产品威胁 |
4.4.3 生态环境压力 |
5 推动麻城石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 |
5.1.1 矿权设置优化 |
5.1.2 矿山整合 |
5.1.3 废石场规划 |
5.1.4 废水处理工程 |
5.1.5 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
5.2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
5.2.1 业态结构调整 |
5.2.2 布局结构调整 |
5.2.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5.2.4 产品结构调整 |
5.2.5 推动资源品种多元化 |
5.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5.3.1 发展石材商贸 |
5.3.2 完善配套产业 |
5.4 促进静脉产业发展 |
5.4.1 推进废石再利用 |
5.4.2 建立和完善鼓励机制 |
5.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
5.5.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5.5.2 引进国内外石材行业优秀人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1.1.传统村镇民居建筑保护及更新 |
1.1.2.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
1.2.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1.研究内容 |
1.2.2.研究目的 |
1.2.3.研究意义 |
1.3.研究对象 |
1.4.研究现状 |
1.4.1.国外研究综述 |
1.4.2.国内研究综述 |
1.4.3.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
1.5.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研究方法 |
1.5.1.1.文献分析法 |
1.5.1.2.实地调研法 |
1.5.1.3.比较研究法 |
1.5.2.论文框架 |
2.当前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 |
2.1.建筑风貌断层 |
2.1.1.单体建筑的风貌断层 |
2.1.1.1.建筑体量 |
2.1.1.2.立面处理 |
2.1.1.2.1.房屋轮廓,屋顶形式不当 |
2.1.1.2.2.立面开洞尺度不当 |
2.1.1.2.3.细部装饰元素缺失 |
2.1.2.建筑群体的风貌断层 |
2.1.2.1.传统村镇风貌遭到破坏 |
2.1.2.1.1.沿街建筑天际线形态变化 |
2.1.2.1.2.整体立面风格混杂 |
2.1.2.2.街道尺度遭到破坏 |
2.1.2.2.1.层数增加改变街道尺度 |
2.1.2.2.2.道路拓宽后尺度变化 |
2.1.2.2.3.新建建筑蚕食公共空间 |
2.2.建筑存量品质参差 |
2.2.1.旧有建筑弃置损坏 |
2.2.2.基于旧建筑的无序拆改扩建 |
2.2.3.村镇居民自发性修缮的破坏 |
2.3.新建建筑对传统风貌的影响 |
2.3.1.廉价现代材料影响建成品质 |
2.3.2.施工方法不得当影响建成品质 |
2.3.3.新建建筑构件与建筑设备外挂 |
2.4.传统村镇地域特色缺失的成因 |
2.4.1.传统建筑材料在村镇建设中被新材料取代 |
2.4.2.当地工匠对传统建造方式弃置 |
2.4.3.村镇居民生活模式变化 |
2.5.本章小结 |
3.立面尺度与形态的地域性设计对策 |
3.1.建筑群体尺度要素的提取与转译 |
3.1.1.传统村镇的地域性尺度 |
3.1.2.尺度要素的分形转换 |
3.1.2.1.沿街立面的整体轮廓控制 |
3.1.2.2.街巷空间节点 |
3.2.地域性立面形态要素提取和转化 |
3.2.1.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群体形态的地域性特征提取 |
3.2.1.1.建筑体块进退关系 |
3.2.1.2.底层空间渗透 |
3.2.1.3.建筑地形适应 |
3.2.1.4.群体屋顶轮廓 |
3.2.2.建筑群体形态地域性特征的转化策略 |
3.2.2.1.局部降层的形态调整 |
3.2.2.2.屋顶形态改造 |
3.2.2.3.底层空间改造 |
3.2.2.4.露台、平台的再利用 |
3.2.2.5.立面连廊形式的再现 |
3.2.3.立面洞口的地域性特征提取 |
3.2.3.1.立面洞口的地域性形态特征 |
3.2.3.2.立面划分的尺度特征 |
3.2.3.3.立面洞口装饰及其构造 |
3.2.4.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划分的地域性再现 |
3.2.4.1.立面洞口的整体保留 |
3.2.4.2.洞口尺度、形态的保留与修正 |
3.2.4.3.立面门窗构件改造 |
3.3.本章小结 |
4.地域性传统材料及营造方式的再现 |
4.1.地域性建材与当代转化 |
4.1.1.传统材料的地域属性 |
4.1.1.1.立面材料的自然属性 |
4.1.1.2.立面材料的人文属性 |
4.1.2.传统建造材料的当代转译 |
4.1.2.1.地域性立面材料的运用 |
4.1.2.2.当代技术对传统建筑“表皮”的优化保存 |
4.1.2.3.当代材料对传统立面材料的再现 |
4.2.地域性营造方式及其当代转译 |
4.2.1.营造方式的地域性内涵 |
4.2.1.1.建筑营造回应地域环境 |
4.2.1.2.建筑营造回应地域文化 |
4.2.2.当前立面改造设计对策在建构文化、工匠技艺方面的考量和继承 |
4.2.2.1.工匠技艺的继承与转译 |
4.2.2.2.基于传统观念对当代改造更新的成果评价 |
4.3.本章小结 |
5.基于立面装饰及色谱的地域性设计对策 |
5.1.立面装饰的地域性要素提取与转译 |
5.1.1.立面装饰要素的地域性特征 |
5.1.1.1.立面装饰要素的基本特征 |
5.1.1.2.立面入口装饰要素的地域性信息 |
5.1.1.3.立面上缘构件与装饰的地域性特征 |
5.1.1.3.1.正吻 |
5.1.1.3.2.悬鱼 |
5.1.1.3.3.樨头 |
5.1.2.装饰要素地域性再现的系统方法和具体途径 |
5.1.2.1.装饰要素的测绘与修缮 |
5.1.2.2.装饰要素的拆解复刻 |
5.1.2.3.装饰纹样与构件的形式再现 |
5.2.传统立面色谱的提取与转换 |
5.2.1.立面色谱及构成 |
5.2.1.1.色谱分析 |
5.2.1.2.构成性分析 |
5.2.2.色谱构成对立面改造的控制 |
5.2.3.现代涂料对传统立面色谱的呈现 |
5.3.本章小结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JH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不确定因素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预期主要贡献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4 Ps理论 |
2.1.2 STP理论 |
2.1.3 体验经济理论 |
2.1.4 营销策略分析方法和工具(PEST,SWOT)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JH石业公司经营现状及问题 |
3.1 JH石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3.2 JH石业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无明确的市场定位 |
3.2.2 缺乏完善的产品定价机制 |
3.2.3 自身内部原因 |
4 JH石业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4.1 石材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4.3 JH石业营销及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5 JH石业公司内部营销资源分析 |
5.1 营销现状分析 |
5.1.1 营销现状4Ps分析 |
5.1.2 营销现状STP分析 |
5.2 营销能力分析 |
5.2.1 营销团队分析 |
5.2.2 营销创新能力分析 |
5.2.3 商誉资源分析 |
5.2.4 财务能力分析 |
5.3 JH石业SWOT分析 |
5.3.1 Strength(优势) |
5.3.2 Weakness(劣势) |
5.3.3 Opportunity(机会) |
5.3.4 Threaten(威胁) |
5.3.5 SWOT分析及策略 |
6 JH石业公司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6.1 STP分析及产品市场定位建议 |
6.1.1 市场细分 |
6.1.2 目标市场选择 |
6.1.3 产品定位 |
6.2 4Ps改进建议 |
6.2.1 产品策略 |
6.2.2 价格策略 |
6.2.3 渠道策略 |
6.2.4 促销策略 |
6.3 提升企业营销意识的建议 |
6.4 体验经济植入建议 |
6.4.1 体验经济的定义 |
6.4.2 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
6.4.3 JH石业公司体验经济植入方式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础理论回顾 |
1.2.1 企业成长理论 |
1.2.2 发展战略理论 |
1.2.3 环境规制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述 |
2.1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
2.2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2.3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1 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待重新定位 |
2.3.2 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重视不够 |
2.3.3 产品的高精程度较低 |
2.3.4 专业技能人才短缺 |
第三章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石材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石材行业特征分析 |
3.2.2 石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3 石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 晶磊贸易公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
3.3.1 发展机遇分析 |
3.3.2 发展威胁分析 |
第四章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条件分析 |
4.1.1 原料资源 |
4.1.2 人力资源 |
4.1.3 营销资源 |
4.1.4 生产资源 |
4.1.5 技术资源 |
4.1.6 管理资源 |
4.2 能力条件分析 |
4.2.1 资源获取能力 |
4.2.2 市场营销能力 |
4.2.3 生产运营能力 |
4.2.4 技术创新能力 |
4.2.5 团队建设能力 |
4.3 晶磊贸易公司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
4.3.1 公司优势分析 |
4.3.2 公司劣势分析 |
第五章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SO) |
5.1.2 抓住机遇,克服劣势(WO) |
5.1.3 发挥优势,规避威胁(ST) |
5.1.4 克服劣势,规避威胁(WT) |
5.2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 |
5.3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 |
5.3.1 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保证“丰镇黑”资源充足供应 |
5.3.2 升级产品加工技术,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 |
5.3.3 重构营销渠道网络,建立公司直销体系 |
5.3.4 遵照市场就近原则,在重点市场新建生产加工基地 |
5.3.5 构建绿色一体化运营体系,着力打造环保绿色石碑供应商 |
第六章 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优化组织结构 |
6.2 提高管理水平 |
6.3 增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6.4 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 |
6.5 拓宽营销服务渠道体系 |
6.6 建立健全风险内控体系 |
6.7 塑造优秀企业文化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陕南乡村民居更新过程中地域性的丧失 |
1.1.3 现代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与应用成为趋势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1.4.1 地域性相关概念 |
1.4.2 乡村民居相关概念 |
1.4.3 材料相关概念 |
1.4.4 设计方法、材料特性、地域性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
1.5 论文研究的对象、范围 |
1.5.1 论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
1.5.2 论文研究的对象 |
1.5.3 论文研究的地域范围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及建筑材料现状 |
2.1 陕南地区地域环境背景 |
2.1.1 陕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
2.1.2 陕南地区社会人文环境 |
2.2 陕南地区建筑材料现状 |
2.2.1 陕南地区传统材料 |
2.2.2 陕南地区现代材料 |
2.3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及其材料应用现状 |
2.3.1 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及方法 |
2.3.2 传统民居案例及其材料应用 |
2.3.3 现代民居案例及其材料应用 |
2.4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地域特征 |
2.4.1 传统乡村民居地域特征 |
2.4.2 现代乡村民居现状特征 |
2.5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建筑材料地域特征 |
2.5.1 传统材料地域特征 |
2.5.2 现代材料现状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3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及建筑材料现状分析 |
3.1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建筑材料应用现状分析 |
3.1.1 影响陕南地区材料应用的因素 |
3.1.2 陕南乡村民居传统材料应用问题分析 |
3.1.3 陕南乡村民居现代材料应用问题分析 |
3.2 现代材料在陕南乡村民居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对于地域环境的忽视 |
3.2.2 缺乏对地域适宜性的考虑 |
3.2.3 材料肌理、尺度、色彩的不合理应用 |
3.2.4 对民居地域风貌的破坏 |
3.3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面临的问题 |
3.3.1 民居建筑质量较差 |
3.3.2 民居地域风貌不协调、建筑环境有待提升 |
3.3.3 民居地域特征的消逝 |
3.3.4 现代材料介入下陕南乡村民居的地域性更新目标 |
3.4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模式的提出 |
3.4.1 修缮型民居更新 |
3.4.2 改造型民居更新 |
3.4.3 新建型民居更新 |
3.5 本章小结 |
4 现代材料在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法 |
4.1 设计原则 |
4.1.1 回应陕南地域自然环境 |
4.1.2 传承陕南地域社会文化 |
4.2 设计策略 |
4.2.1 保护陕南民居传统地域风貌的设计策略 |
4.2.2 延续陕南民居传统地域风貌的设计策略 |
4.2.3 打造新现代陕南民居风貌的设计策略 |
4.3 设计方法 |
4.3.1 基于材料地域特征的设计方法 |
4.3.2 基于材料地域适宜性选取的设计方法 |
4.3.3 基于材料表现方式的设计方法 |
4.4 民居分类更新模式中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
4.4.1 修缮型民居更新设计方法 |
4.4.2 改造型民居更新设计方法 |
4.4.3 新建型民居更新设计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现代材料的地域性应用 |
5.1 现代材料在修缮型民居更新中的应用 |
5.1.1 修缮型民居更新设计说明 |
5.1.2 建筑结构修缮 |
5.1.3 设计案例 |
5.2 现代材料在改造型民居更新设计中的应用 |
5.2.1 改造型民居更新设计说明 |
5.2.2 建筑风貌改造 |
5.2.3 设计案例 |
5.3 现代材料在新建型民居更新设计中的应用 |
5.3.1 新建型民居更新设计说明 |
5.3.2 形制更新 |
5.3.3 结构更新 |
5.3.4 空间更新 |
5.3.5 形式更新 |
5.3.6 设计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陕南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及名目 |
附录二 :调研选取民居数量及案例名目 |
附录三 :民居调研案例调查表(25例) |
附录四 :修缮型、新建型、改造型民居更新设计案例附图 |
(8)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以华容县墨山石材工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采石废弃地 |
2.1.2 采石废弃地类型与特征 |
2.1.3 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 |
2.1.4 采石废弃地具有的潜在价值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分析 |
3.1 国外经典案例 |
3.1.1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 |
3.1.2 法国Biville采石场 |
3.1.3 葡萄牙布拉加市政球场 |
3.2 国内经典案例 |
3.2.1 浙江绍兴东湖公园 |
3.2.2 徐州金龙湖宕口公园 |
3.3 借鉴与总结 |
4 研究项目区背景分析 |
4.1 自然条件 |
4.1.1 地理位置及交通分析 |
4.1.2 自然气候 |
4.1.3 水文地质 |
4.1.4 地形地貌 |
4.1.5 土壤植被 |
4.1.6 项目地周边资源分析 |
4.2 项目区域现状分析 |
4.2.1 项目现状及问题总结 |
4.2.2 修复对策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项目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设计 |
5.1 规划理念及目标 |
5.2 规划原则 |
5.3 墨山石材工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 |
5.3.1 地形整治 |
5.3.2 采石边坡石壁复绿修复技术 |
5.3.3 土壤与植物修复技术 |
5.3.4 水体生态修复 |
5.4 墨山石材工矿区修复改造设计 |
5.4.1 设计总体构思 |
5.4.2 道路及交通规划 |
5.4.3 功能分区 |
5.4.4 节点景观修复设计 |
5.5 专项设计 |
5.5.1 植物景观营造设计 |
5.5.2 场地资源再利用设计 |
5.5.3 排水工程设计 |
5.6 效益分析 |
5.6.1 经济效益 |
5.6.2 生态效益 |
5.6.3 社会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研究建议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墨山石材工矿区植物名录表 |
附录B 图集目录表 |
致谢 |
附件 |
(9)原居安老背景下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原居安老 |
1.3.2 老旧小区 |
1.3.3 户外活动空间 |
1.3.4 适老化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杭州市老旧小区相关概况 |
2.1 杭州市气候与人文特征 |
2.1.1 气候特征 |
2.1.2 人文特征 |
2.2 杭州市老年人相关概况 |
2.2.1 杭州老龄化现状 |
2.2.2 杭州市老年人健康分析 |
2.3 杭州市老旧小区相关概况 |
2.3.1 杭州市老旧小区历史背景 |
2.3.2 杭州市老旧小区分布 |
2.3.3 杭州市老旧小区现状 |
2.3.4 杭州市老旧小区现行改造政策 |
第三章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调研 |
3.1 杭州市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调研 |
3.1.1 杭州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分析 |
3.1.2 杭州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
3.1.3 杭州市老年人喜爱的户外活动空间特点分析 |
3.2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调研 |
3.2.1 二十世纪60—90 年代末杭二棉小区调研 |
3.2.2 二十世纪70 年代末朝晖一区调研 |
3.2.3 二十世纪80 年代朝晖六区调研 |
3.2.4 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翠苑一区调研 |
3.2.5 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翠苑二区调研 |
3.2.6 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仓基新村调研 |
3.2.7 二十世纪90 年代岳王路社区调研 |
3.2.8 二十世纪90 年代金秋花园调研 |
3.3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调研结果分析 |
3.3.1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布局分析 |
3.3.2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风格分析 |
3.3.3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色彩分析 |
3.3.4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现存问题 |
第四章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4.1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更新原则 |
4.1.1 安全无障碍原则 |
4.1.2 生态康养原则 |
4.1.3 人文共享原则 |
4.1.4 美观艺术原则 |
4.1.5 因地制宜原则 |
4.1.6 低成本低维护原则 |
4.2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更新对策 |
4.2.1 规划与设计更新对策 |
4.2.2 设施更新对策 |
4.2.3 植物更新对策 |
4.2.4 路面铺装更新对策 |
4.2.5 小品与标识更新对策 |
4.2.6 无障碍更新对策 |
4.2.7 景观维护对策 |
第五章 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以岳王路社区活动空间B为例 |
5.1 项目背景 |
5.2 项目现状 |
5.3 适老化目标和理念 |
5.4 岳王路社区的B活动空间改造提升 |
5.4.1 空间B区小品设施提升 |
5.4.3 空间B区植物提升 |
5.4.4 空间B区无障碍提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研究理论 |
2.1.1 4P理论 |
2.1.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2.1.3 双定位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STP营销理论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波特竞争战略“五力”理论 |
第3章 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P石材公司概况 |
3.2 P石材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3.3 P石材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2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3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4 促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石材行业市场概述 |
4.1.1 我国石材行业市场概述 |
4.1.2 南安市石材行业市场概况 |
4.2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4.3.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4.3.2 替代品分析 |
第5章 提升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5.1 产品策略 |
5.1.1 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营销 |
5.1.2 实施双品牌营销策略 |
5.1.3 开拓家装产品市场领域 |
5.2 价格策略 |
5.2.1 完善渠道价格体系 |
5.2.2 采取灵活的市场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优化国内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范畴 |
5.3.2 开拓电子商务渠道 |
5.3.3 拓宽设计师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互联网整合营销 |
5.4.2 做好关系营销 |
5.4.3 推销策略 |
第6章 P石材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优化企业营销组织架构 |
6.2 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 |
6.3 人才资源渠道及激励机制 |
6.4 企业文化的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我国石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D]. 张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D]. 段仓熊.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D]. 曾略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传统村镇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D]. 陈展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5]JH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凌晨.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1)
- [6]丰镇市晶磊贸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建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7]陕南地区乡村民居更新设计中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周秀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以华容县墨山石材工矿区为例[D]. 徐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原居安老背景下杭州市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研究[D]. 张英奇.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P石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林勋. 华侨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