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爽的!让我们做一个液晶电子表

凉爽的!让我们做一个液晶电子表

一、酷!我们来做液晶电子表(论文文献综述)

李韬奋[1](2017)在《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互联产品逐渐取代传统的功能性产品,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智能互联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可以突破传统技术条件下内容传播对载体高度依赖的局限性,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从而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许多跨国智能互联产品生产企业,如苹果、三星等,均有自己的内容个性化设计方案,因此即便在硬件方面不断被模仿,也能凭借着内容方面的优势,牢牢把握住市场。相比之下,我国智能互联产品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却陷入“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困境。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企业对智能互联产品及其内容缺乏真正理解,把握不到用户对产品内容的真正需求,因而难以创造用户价值。基于此,论文综合运用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内容个性化理论、用户体验理论和用户价值理论,围绕“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将内容个性化理论和智能互联产品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这一概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可以通过企业引导和用户自发两条路径来实现;进一步,将企业引导的内容个性化分解为内容优化和内容推荐两个构成维度,将用户自发的内容个性化分解为内容定制和内容扩展两个构成维度,形成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构成维度的研究假设,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进行了验证,不仅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也是对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和内容个性化理论的有益补充。(2)将用户体验引入理论模型中,充当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影响关系的中介变量,并在结合前人用户体验理论研究成果和智能互联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将智能互联产品的用户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功能体验三个维度,探讨内容个性化的四个构成维度与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功能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内容推荐和内容扩展对感官体验影响不显着之外,其他的维度之间均具有显着影响关系,这可以为企业智能互联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3)构建并验证了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三者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内容个性化→用户体验→用户价值”的理论研究假设模型,根据365份智能互联产品用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的影响作用。这一结果证实了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内在机理,揭开了通过内容个性化设计来创造用户价值的“黑箱”,为进一步研究智能互联产品及其内容个性化提供了研究基础。总体而言,论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和内容个性化理论,为中国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的内容个性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价值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

黄小昆[2](2017)在《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液晶行业的发展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那时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日本通过在计算器、电子表这类产品中大量应用液晶显示技术奠定了整个产业的基础。到了二十一世纪,液晶显示技术蓬勃发展,大量应用在电脑显示器、电视、手机、笔记本上,不仅完全取代了显像管技术,而且还打败了等离子显示技术,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液晶产品以玻璃基板的尺寸大小作为划分,代线越高,面板越大,能切出来的小液晶面板越大。从最早的一代线(Generation1),到现在的十代线(Generation10),一般六代线及以上的简称高代线、高世代线,而本论文阐述的第六代彩色滤光片即为高世代液晶面板。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的出现,是要实现液晶面板生产机台设备管理、工艺流程管理、工艺参数管理、材料消耗管理、客户订单管理、操作人员管理等业务在统一平台上进行运作。自动化平台系统贯穿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的全部过程,实时监控、管理每一块玻璃基板的制造信息、每一个机台设备的运行状态、每一种化学品的使用程度。同时,在此管理的基础上,实时或离线生成生产线体、机台设备、玻璃制造相关的数据报表,为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基础,该系统以JADF为系统开发平台,提供数百个服务项目供客户使用,由Script的撰写组合成所需的Transactions,最后经由使用者操作接口包装成各式各样的操作功能,妥善地整合这些应用功能,所呈现的便是一个完整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本系统设计的关键概念是计算机集成制造,是将所有生产要素结合到自动化生产平台上来,由于各个生产要素内容不同、要求不同,所以,系统设计的难点在于“整合。要达到这一要求,设计前实地勘察过六代线生产线,分析生产需求和现有条件,学习参考行业内的通用标准,结合自身实际状况,选择强化所需要基本的生产管理功能,去除可有可无的项目,提出针对新生产线的要求。本系统针对液晶面板生产中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相对应开发了制造执行系统(MES)、设备自动控制系统(EAP,Equipment Application Program)、数据库系统(EDB,Engineering Database)、统计制程控制系统(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缺陷管理分析系统(DMS,Defect Management System)等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顺畅的将这些子系统整合,达到使用者各取所需、信息共享的目的。通过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将管理、设计、制造等业务集成起来,实现技术、人、企业三要素的结合,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叶松[3](2016)在《提升LCD显示品质的嵌入式实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手机市场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推动了手机显示屏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无疑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占据主流市场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显示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不再仅是关注屏幕尺寸、像素密度,而是更加关注手机屏要有好的显示效果,比如,亮度、对比度、色温、闪烁、灰阶过度、串扰、残影等。目前常规的光学显示效果调节方法,其精准性、速率和调节的维度已经很难满足客户对高端显示屏的要求,本文对TFT-LCD光学效果进行一次性可编程(OTP:One Time Programmable)校正研究和应用,对改善显示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液晶显示技术的显示及驱动原理,从影响TFT-LCD光学显示效果的亮度、对比度、色坐标、色温、伽马、闪烁、残影、串扰关键要素分析和建模,开发一整套自动光学效果调节OTP方案,包括,系统板开发,光学色度仪选型,显示模组设计和光学显示效果调节算法设计等。本方案的创新点在于,寻找一种调节参数全面,稳定性好,时间短,精度高和可移植性强的TFT-LCD光学显示效果方法。相比同类型的方案,本方案模组输入电压和背光电流有自动反馈调节机制,保证所有模组光学效果校正输入电压电流与终端保持一致,闪烁的校正加入晶体管关闭电压(VGL:Voltage Gate Low)校正使光学效果更优,非对称OTP伽马校正设计和同类型的对称OTP伽马校正设计相比,不仅伽马和色坐标问题解决,而且残影这一综合性问题大幅度收敛,串扰也进行了校正和检测,同时增加了Unique ID将每片TFT-LCD模组光学参数信息保存,为了便于产品的追踪和售后维修。本方案使用华为5.0HD模组调试验证,经过多次算法和流程优化,最终得到结论,本系统可以保证TFT-LCD光学效果大幅收敛,闪烁精度在2dB以内,伽马精度在2.0-2.4,色坐标误差小于0.01,模组亮度误差小于20nits,串扰和残影现象收敛,调节时间小于45秒,对于OTP校正后光学指标不达标的模组进行100%拦截,批量生产不良率低于0.3%,满足大客户和工厂生产要求,并导入批量生产使用。

双雪涛[4](2016)在《天吾手记》文中提出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章照相机和猫城一百小时之后,死亡就要来临,这是站在台北街头的李天吾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事情之一。已经在台北转了一天,毫无线索。不得不说,这是一座相当令人舒适的城市。除去建筑本身的美观,高大

伍寿珍[5](2014)在《聚氨酯—结晶紫内酯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印花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热致变色纺织品具有辨识度高、色彩动态、仿制难等优点,本文通过制备热敏变色微胶囊,然后丝网印花棉织物,得到热敏变色织物。制备的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变色温度为40"℃左右,通过剪切乳化工艺的改善,微胶囊的性能得到提升,采用丝网印花的方法制备变色印花棉织物,对棉织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可逆热致变色纺织功能材料是指能够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出现色彩反复变化的纺织材料。结晶紫内酯(crystal violet lactone,简称CVL)的发色速度快、升华量小和油溶性好,在变色指示、无碳复写纸、激光记录仪等领域都有应用。聚氨酯具有优异的弹性、耐磨性、抗冲击和拉伸等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纤维、保温材料、合成皮革、防水材料、粘合剂、造纸、铺装材料等领域。原位聚合法是指制备时不需要考虑单体的溶解性,全部单体都可以在芯材表面聚合成高聚物的方法。本文以聚氨酯为囊壁材料,研究变色微胶囊的典型工艺条件,探讨了芯材配比、反应的温度、搅拌速度与乳化剂百分比含量及PH值等制备工艺参数对变色微胶囊成囊效果的影响,可以反映聚氨酯类微胶囊的一般制备规律,为变色微胶囊的制备提供指导,进而开发出温致变色的纺织材料。原位聚合法优化剪切乳化工艺为:搅拌速度为1500r/min,搅拌时间为60min,乳化剂添加量为2%,制备出来的微胶囊颗粒直径均匀,变色效果明显,为织物的变色印花后整理及纺丝变色纤维提供了基础。可逆变色微胶囊涂料丝网印花棉织物经水洗后,其色差值只有小幅降低,水洗牢度可达4级,能够满足各项服用性能。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印花浆整理的织物的牢度达到4级,手感良好,能在印花织物上加以应用。印花织物在20℃-45℃的条件下能达到明显的可逆变色,实现无色→蓝色→无色的可逆变化过程,且颜色恢复时间在4s-45s内,变色效果极为明显。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印花浆的分散条件为:PVA用量为10g,溶剂水90ml,加热到90℃,搅拌使其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37%甲醛溶液用量为46ml,PH值为4,反应完全后加入13g尿素,除去过量的甲醛,制得改性PVA溶液。加入热敏变色微胶囊,研磨50min,制得涂料半成品,加入适量柔软剂和增稠剂对其进行改性,来提高涂层性能,研磨使其分散良好。随着印花浆质量分数的增加,印花棉织物的色差值逐渐增加,但水洗后印花棉织物的色差值达到一定数值后开始有所下降。将干摩擦牢度、湿摩擦牢度、刷洗牢度和手感作为考察指标,综合优化后,将可逆热敏变色印花浆用于丝网印花的最佳工艺为:印花浆最佳质量分数为10%,焙烘温度为120℃,焙烘时间为4min。

诸戈[6](2014)在《蓝相液晶及其光子学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相液晶作为一种新型液晶,相比于其它液晶具有十分显着的优势,例如快速响应、准光学各向同性等。本文以研究蓝相液晶材料的性质为基础,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基于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的光学元器件。我们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表征,发现一种可以在非蓝相态体系内诱导出蓝相液晶的聚合物单体,分析解释其作用机理,并且通过后续紫外曝光法可以进一步地拓宽液晶蓝相态的温域;我们通过理论模拟和光学设计等手段优化器件性能,自行搭建光路来测试各器件的性能,完成了快速响应且偏振无依赖的一维/二维蓝相液晶光栅以及面向通讯波段应用的快速响应的光衰减器等蓝相液晶光子学器件的设计制备。论文的内容主要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设计了一种端基具备可聚合光敏双键的弯曲形分子,在手性向列相液晶中加入该弯曲形分子后成功诱导出液晶蓝相态。我们研究分析了这种诱导和稳定蓝相态的机理。然后在液晶体系缓慢降温的同时,通过紫外光聚合增加分子共轭长度,进一步拓宽蓝相温宽到10.2K。这种蓝相拓宽的机理与一般的聚合物稳定蓝相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给今后通过设计弯曲形分子结构来产生宽温域蓝相液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通过电极设计在液晶盒内形成周期性的垂直电场,设计制备了基于蓝相液晶的可调谐光栅。我们对液晶盒内的电场分布做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确实在水平面内形成了各向同性态折射率和寻常光折射率这两者的周期性分布,与电极结构的空间分布相吻合。我们通过该方法制备了一维/二维的液晶光栅,透过率达到了85%。一维/二维的液晶光栅的一级衍射效率分别达到了38.7%和17.8%。光栅的衍射态的开关模式间的电场调制速率可以达到亚毫秒量级的响应。3.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偏振无依赖的蓝相液晶光纤衰减器。该光纤器件在不加电场时呈现关态。在任意的两种衰减量之间调节,器件的响应时间都可以达到亚毫秒量级。我们的测试波段范围是1480nm到1550nm,这个波段涵盖了通讯波段的整个S波段(1460-1530nm)以及部分的C波段(1530-1565nm)。器件的整体功能表现均达到实用水平,当然通过后续地设计优化还能进一步提升器件的性能。通过这个例子,蓝相液晶被证明可以应用到光纤器件中并发挥出其优势,这也给面向非显示应用(通讯波段乃至太赫兹波段)的光子学器件提供了借鉴意义。

程聪[7](2013)在《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受到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相关组织战略决策模式、战略作用机制及其所构成的互动系统的深刻影响。作为关联企业之间的战略组合及其决策系统,战略生态在整合组织资源、激发组织潜力以应对新创企业面临的成长困境时具有显着的优势。然而,商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战略定位的组织之间的战略生态系统演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就是制度创业行为活动对于战略生态演进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因此,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中新创企业成长为对象来探讨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制度变革情境下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战略生态的演进规律,并通过对MMORPG产业中的盛大网络和TFT-LCD产业中的友达光电企业案例进行探讨,初步总结出了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战略生态演进与制度创业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关于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创业家和创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对我国深交所创业板企业的数据收集,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战略生态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合以及企业战略组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企业战略生态决策模式包括泛组织垂直决策模式和企业水平决策模式。企业战略群是战略生态中关联企业由于目标导向不同、组织结构差异等需要进行协调、组合所构建的,具备特定战略功能的战略集合。第二,在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具有内在的互动机制,战略生态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新创企业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来实现。而制度创业家能力和产业组织场域特征则对降低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提升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新创企业成长受到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的双重影响。第三,基于Meta分析的理论综述结果表明:(1)创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2)创业家学习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3)创业家创业活动所在外部环境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显着。第四,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1)制度创业家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高超的社交技巧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在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拓展与深化战略理论和制度理论,指导新创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拓展了战略生态的研究内涵,明确了战略生态演进规律和决策模式,并强调了战略群在战略生态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战略生态理论的研究。其次,阐释了制度创业家和组织场域在新创企业制度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证实了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和社交技巧、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对于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对于新创企业如何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提高战略决策效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张钢,毛瑞,郭雷岗,李云松[8](2010)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虚拟实验室是指借助于仿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使得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本文讨论了建立应用电子专业虚拟实验室的思考和实践。

潘恩荣[9](2009)在《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文中认为本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哲学研究。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技术人工物的?这个问题自1998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以来,一直到2007年都是荷兰学派(主要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埃因霍恩理工大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得到完整地解答。因此,本研究的目标就是:基于工程师视角,提供一个关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该理论能够完整地解释各种情境中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技术人工物的使用情景和设计(包括常规设计与创造性设计)情景。本研究基于工程师视角,从技术内部审视基本问题,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采用逐步缩小问题解的可能范围:首先确定研究进路,其次确定研究方法论,接着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再进行案例研究寻找解释模型。本研究继承了荷兰学派领军人物Peter Kroes教授提出来的实用进路,但在研究方法论上选择了非还原性质的工程方法(如面向对象方法)作为工具来分析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的关系问题。本研究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思想和“空间分离,时间同步”的第三方描述策略,在使用情境和设计情境中分别同时得到关于技术功能的类函数与关于结构的类函数,并在统一辅助平面上建立了类函数模型。类函数模型能够解释技术人工物在所有情景(即使用情景、常规设计情境和创造性设计情景)中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肯定性关系,并且能够解释普遍存在的非充分决定性(UD)现象、实现限制(RC)现象,以及功能失灵(MF)现象。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类函数模型是一个关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普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解答了荷兰学派在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研究方面未能完整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的第二个创新点在于:在方法论上,本研究提出荷兰学派忽略了反还原论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一个潜在前提。因此,具有还原性质的方法虽然有助于快速理解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不适用于最终求解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非还原性质的方法则是能够完整解答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本研究的第三个创新点是:以工程师的方式研究哲学问题,即将技术创新方法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成功应用于哲学研究。

张静[10](2008)在《CSTN液晶驱动显示芯片中跟随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CSTN—LCD以低功耗、低成本的市场优势占据了较大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场份额。其中跟随器的设计是难点也是重点。CSTN—LCD对跟随器提出以下性能要求:低功耗、高转换速率、高的电源和地抑制比、可以驱动动态的大容性负载。本文设计的跟随器应用于160行*132列采用Hi—Fas扫描方式的CSTN-LC驱动芯片。本文通过采用辅助充放电模块的方案同时满足低功耗和高转换速率的系统要求。静态功耗不超过35uA,充放电时间小于15us。并应用共源共栅补偿对该跟随器进行补偿,使其获得更好的频率响应特性。直流增益大于80dB,单位增益带宽积为100K,相位裕度为90°。浮栅电流源的引入使得本文设计的电路结构更紧凑,面积小于600*100平方微米。本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电源和地抑制比,在1MHz频率处,PSRR大于30dB。在基于GSMC 0.18um±9V高压CMOS双阱工艺上,本设计通过仿真和流片验证,完全满足系统的需求。

二、酷!我们来做液晶电子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酷!我们来做液晶电子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提出
        1.2.2 论文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智能互联产品
        1.3.2 内容个性化
        1.3.3 用户体验
        1.3.4 用户价值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论文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智能互联产品研究
        2.1.1 理论演进及概念发展
        2.1.2 智能互联产品的特征
        2.1.3 智能互联产品模型
        2.1.4 智能互联产品的应用
        2.1.5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用户价值理论研究
        2.2.1 用户价值理论的演进
        2.2.2 用户价值的内涵
        2.2.3 用户价值的测量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内容个性化研究
        2.3.1 内容个性化的内涵
        2.3.2 内容个性化策略与方法
        2.3.3 内容个性化的应用研究
        2.3.4 智能互联产品的内容个性化研究
        2.3.5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用户体验研究
        2.4.1 用户体验内涵
        2.4.2 用户体验的构成维度
        2.4.3 智能互联产品用户体验研究
        2.4.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2 案例研究步骤
    3.2 理论预设
    3.3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3.3.1 案例选择
        3.3.2 数据收集
    3.4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3.4.1 创维集团及其55V6智能电视
        3.4.2 上汽集团及其荣威RX5智能汽车
        3.4.3 出门问问及其Ticwatch 2智能手表
        3.4.4 华为集团及其Mate8智能手机
    3.5 指标确定及案例分析
        3.5.1 内容个性化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5.2 用户体验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5.3 用户价值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6 案例间比较及命题提出
        3.6.1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
        3.6.2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体验
        3.6.3 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
    3.7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与假设
    4.1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
        4.1.1 内容优化与用户价值
        4.1.2 内容推荐与用户价值
        4.1.3 内容定制与用户价值
        4.1.4 内容扩展与用户价值
    4.2 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
        4.2.1 感官体验与用户价值
        4.2.2 交互体验与用户价值
        4.2.3 功能体验与用户价值
    4.3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体验
        4.3.1 内容优化与用户体验
        4.3.2 内容推荐与用户体验
        4.3.3 内容定制与用户体验
        4.3.4 内容扩展与用户体验
    4.4 用户体验的中介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变量测量与小样本预试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内容及过程
        5.1.2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5.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2.1 因变量
        5.2.2 自变量
        5.2.3 中间变量
    5.3 小规模访谈
    5.4 小规模样本预测试
        5.4.1 数据收集
        5.4.2 信度分析
        5.4.3 效度分析
        5.4.4 最终问卷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6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分析
    6.1 数据搜集与样本描述分析
        6.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6.1.2 样本统计分析
        6.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3 相关性、多重共线与同源误差分析
        6.3.1 相关性分析
        6.3.2 多重共线性与同源误差
    6.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1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6.4.2 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关系模型
        6.4.3 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模型
        6.4.4 用户体验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模型
        6.4.5 用户体验的中介作用及其检验
        6.4.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的预调研问卷
    附录2 :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的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2)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可行性分析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发展及应用
    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发展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2.1 相关概念
        2.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2.3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实现
        2.3.1 计算机集成制造模型
        2.3.2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模型分析与实现
    2.4 面向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2.4.1 液晶面板生产中的需求
        2.4.2 面向液晶面板生产的工艺流程建模方法
第三章 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
    3.1 项目背景
    3.2 需求分析
第四章 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设备自动控制的部署结构
    4.2 模板(Template)使用方法
        4.2.2 系统服务器互联
    4.3 设备自动控制协议
    4.4 设备通信规范(HSMS SPECIFICATION)
    4.5 数据项定义(DATA ITEM DEFINITIONS)
第五章 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系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设计
    5.2 具体功能的实现
        5.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基础功能实现
        5.2.2 液晶面板生产流程功能实现
        5.2.3 液晶面板生产中自动派送功能实现
第六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测试与结论
    6.1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测试背景
    6.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测试内容
        6.2.1 测试环境
        6.2.2 测试情况
    6.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测试的简述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提升LCD显示品质的嵌入式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任务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TFT-LCD组成及驱动原理
    2.1 TFT-LCD组成及其作用
    2.2 TFT-LCD驱动原理
        2.2.1 LCD驱动方式
        2.2.2 LCD反转方式
    2.3 TFT-LCD驱动IC
        2.3.1 驱动IC功能简介
        2.3.2 驱动IC初始化过程
        2.3.3 驱动IC数据处理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架构
    3.2 光学设备
    3.3 系统板设计
    3.4 LCD模组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D校正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要
        4.1.1 系统软件构成
        4.1.2 系统方案运行流程
    4.2 LCD OTP校正软件详细设计
        4.2.1 OTP校正流程
        4.2.2 模组输入电压检查
        4.2.3 模组识别信息设计
        4.2.4 伽马、色坐标、色温校正
        4.2.5 闪烁、串扰、残影校正
        4.2.6 OTP流程和检查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CD校正软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亮度、对比度、色坐标、色温结果
    5.2 闪烁、残影、串扰测试结果
    5.3 VCOM最佳值对比确认
    5.4 亮度测量精度和UNIQUE ID对比确认
    5.5 伽马前后对比确认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天吾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照相机和猫城
第二章存档-1 警察蒋不凡
第三章铁心脏和下旋球
第四章存档-2 后进生安歌
第五章长寿烟和情人糖
第六章存档-3 女人穆天宁
第七章桃乐丝和狄金生
第八章存档-4 老板本人
第九章淡水河和太平洋
第十章介入者的使命
第十一章最后的存档

(5)聚氨酯—结晶紫内酯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印花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
        1.1.1 无机材料类
        1.1.2 液晶类
        1.1.3 有机材料类
    1.2 微胶囊技术
        1.2.1 微胶囊法的制备工艺
        1.2.2 微胶囊功能纺织材料的发展
    1.3 壳材聚氨酯
    1.4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研究
        1.4.1 生活纺织服装方面
        1.4.2 防伪方面
        1.4.3 测温方面
        1.4.4 生物传感方面
        1.4.5 显像方面
2、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聚氨酯/CVL微胶囊化机理
    2.3 主要研究内容
3、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及用品
    3.2 方法
        3.2.1 聚氨酯/CVL变色微胶囊制备
        3.2.2 变色微胶囊印花浆料制备
        3.2.3 棉织物的退浆处理
        3.2.4 棉织物的丝网印花整理
    3.3 聚氨酯/CVL变色微胶囊及印花织物服用性能测试
        3.3.1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3.2 微胶囊结构观察
        3.3.3 微胶囊变色温度测试
        3.3.4 微胶囊耐酸耐溶剂及耐热性能测试
        3.3.5 微胶囊包覆率的测定
        3.3.6 变色棉织物的变色灵敏度测试
        3.3.7 变色棉织物色牢度测试
    3.4 正交实验
        3.4.1 正交实验原理
        3.4.2 实验设计原理及方案
4 结果与讨论
    4.1 变色芯材结晶紫内酯、硬脂酸与十四醇配比
    4.2 搅拌速度
    4.3 搅拌时间
    4.4 乳化剂用量
    4.5 其他因素
    4.6 外光谱分析
    4.7 热敏变色微胶囊耐溶剂、耐酸碱性能
    4.8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4.9 印花浆质量分数
    4.10 焙烘温度
    4.11 焙烘时间
    4.12 印花织物的变色情况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6)蓝相液晶及其光子学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技术
        1.1.1 液晶的结构与基本性质
        1.1.2 液晶显示技术和液晶光子学器件
    1.2 蓝相液晶的发现、发展及性质
        1.2.1 蓝相液晶的发现
        1.2.2 蓝相液晶的结构与性质
        1.2.3 蓝相液晶的发展
    1.3 基于蓝相液晶的器件研究
        1.3.1 基于蓝相液晶的新型显示器件
        1.3.2 蓝相液晶光子学器件
    1.4 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新型的利用弯曲形分子诱导并稳定蓝相态的材料
    2.1 稳定蓝相态的意义和方法
    2.2 利用弯曲形分子在非蓝相液晶中诱导产生蓝相态
        2.2.1 利用弯曲形分子诱导蓝相液晶的设计制备和性能表征
        2.2.2 利用弯曲形分子诱导蓝相液晶的机理解释和意义
    2.3 利用弯曲形分子进一步增加蓝相态的温区范围
        2.3.1 利用弯曲形分子拓宽蓝相温区的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蓝相液晶的1D/2D光栅
    3.1 液晶可调光栅的发展和意义
    3.2 基于蓝相液晶的偏振无依赖的快速响应的1D/2D光栅
        3.2.1 基于蓝相液晶的1D/2D光栅的基本原理和物理设计
        3.2.2 基于蓝相液晶的1D/2D光栅的理论模拟和样品制备
    3.3 蓝相液晶光栅的光电性质、性能表征和结果讨论
        3.3.1 基于蓝相液晶的1D光栅的性能表征
        3.3.2 基于蓝相液晶的2D光栅的性能表征
        3.3.3 基于蓝相液晶的1D/2D光栅的快速响应的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蓝相液晶的光纤光衰减器
    4.1 基于蓝相液晶的器件的发展和意义
        4.1.1 蓝相液晶在光子学器件中的应用
        4.1.2 蓝相液晶在光纤器件的意义
    4.2 基于蓝相液晶的光衰减器
        4.2.1 液晶调节入射光强的原理
        4.2.2 基于蓝相液晶的光衰减器的物理设计
        4.2.3 基于蓝相液晶的光衰减器的性能表征
        4.2.4 基于蓝相液晶的光衰减器的意义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生态与商业生态系统
        2.1.1 组织生态
        2.1.2 商业生态系统
    2.2 战略生态
        2.2.1 战略生态内涵
        2.2.2 战略生态演化
        2.2.3 企业战略群
        2.2.4 战略群动态性
    2.3 制度创业
        2.3.1 制度创业原动力
        2.3.2 组织场域
        2.3.3 制度创业过程机制
    2.4 制度创业家
        2.4.1 制度创业家的概念
        2.4.2 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
        2.4.3 制度创业家场域嵌入
    2.5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1:MMORPG产业案例分析
        3.1.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综述
        3.1.2 MMORPG游戏战略生态
        3.1.3 盛大网络成长案例
    3.2 案例2:TFT-LCD产业案例分析
        3.2.1 液晶显示器产业综述
        3.2.2 TFT-LCD战略生态
        3.2.3 友达光电TFT-LCD产业成长案例
    3.3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战略生态的决策模式
        3.3.2 制度创业的推动作用
        3.3.3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的综合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框架
    4.1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
        4.1.1 制度创业对战略生态的影响
        4.1.2 战略生态的反馈作用
    4.2 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成长
    4.3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
    4.4 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创业家与创业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5.1 Meta分析简介
    5.2 研究设计
        5.2.1 理论回顾
        5.2.2 数据收集
    5.3 定量分析
        5.3.1 Meta异质性检验
        5.3.2 Meta回归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5.5.1 制度创业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5.5.2 组织场域的调节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6.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样本选择
        6.1.2 数据收集
    6.2 变量测度
        6.2.1 自变量测度
        6.2.2 因变量测度
        6.2.3 调节变量测度
        6.2.4 控制变量
    6.3 实证研究
        6.3.1 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
        6.3.2 组织场域类型的调节作用
        6.3.3 组织场域矛盾的调节作用
    6.4 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2.1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7.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的意义
2. 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3. 教学应用实践与思考

(9)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简介
    1.2 问题与当前进展
    1.3 背景
    1.4 研究预设
    1.5 方法论
    1.6 章节导读
第二章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若干视角和理论
    2.1 简介
    2.2 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
    2.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3.1 逻辑视角
        2.3.2 认识论视角
        2.3.3 本体论视角
        2.3.3.1 随附性理论
        2.3.3.2 构成性理论
        2.3.4 工程中的概念分析视角
        2.3.5 工程方法论视角
    2.4 小结
第三章 问题之难与研究进路
    3.1 简介
    3.2 结构-功能的关系问题之难
    3.3 可能的进路
        3.3.1 TRIZ的五个发明等级
        3.3.2 第三级的进路
        3.3.3 第四级的进路
        3.3.4 第五级的进路
    3.4 实用进路
        3.4.1 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推理模型
        3.4.1.1 解释性关联推理模型
        3.4.1.2 类比推理模型
        3.4.1.3 演绎推理模型
        3.4.1.4 实践性推理模型
        3.4.2 人工物解释理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问题域和解域:方法论辨析
    4.1 简介
    4.2 经验转向
        4.2.1 转向缘起
        4.2.2 内涵
        4.2.3 理论基础及预设
    4.3 方法论选择:结构化方法VS面向对象方法
        4.3.1 结构化方法
        4.3.2 面向对象方法
        4.3.3 问题域与解域
    4.4 小结
第五章 类函数方法
    5.1 简介
    5.2 结构-功能的关系问题具体研究时的两难境地
        5.2.1 结构与功能的分离
        5.2.2 结构与功能的混合
        5.2.3 分离与混合的两难
    5.3 第三方描述策略
    5.4 类函数方法
        5.4.1 TRIZ的矛盾冲突分离原理
        5.4.2 对象与类
        5.4.3 技术功能类函数
        5.4.4 结构类函数
    5.5 讨论:问题域和解域之间
    5.6 小结
第六章 案例与模型
    6.1 简介
    6.2 模具设计案例
        6.2.1 案例选择的因素
        6.2.2 案例背景
        6.2.3 案例:原创性的模具设计项目
    6.3 案例分析
        6.3.1 样品模具的技术功能类函数
        6.3.2 样品模具的结构类函数
        6.3.3 类函数模型
    6.4 讨论
        6.4.1 与克洛斯的逻辑鸿沟模型比较
        6.4.2 与莱德的功能分解方案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模型拓展与标准检验
    7.1 简介
    7.2 类函数模型:一般形态
    7.3 解释拓展
        7.3.1 刀具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3.2 电子表的设计和使用
    7.4 模型检验
        7.4.1 解释非充分决定性(UD)现象
        7.4.2 解释实现限制(RC)现象
        7.4.3 解释功能失灵(MF)现象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一个设计哲学的研究
    8.2 总结回顾
    8.3 可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8.3.1 类函数模型的应用研究
        8.3.3 工程方法论研究
        8.3.3 功能失灵研究
        8.3.4 关于实践理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CSTN液晶驱动显示芯片中跟随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LCD驱动芯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本文的架构和目的
第二章 CSTN液晶驱动的显示原理
    2.1 TN/STN型液晶的显示原理
    2.2 STN型LCD的驱动方法
    2.3 STN型LCD显示灰度的调制方式
    2.4 串扰
    2.5 CSTN-LCD驱动芯片的架构划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跟随器的分析和设计
    3.1 跟随器的设计要求
    3.2 运算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3.3 转换速率的分析和优化设计
    3.4 频率补偿电路的实现
    3.5 低功耗和面积的优化和设计
    3.6 PSRR的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跟随器的实现和仿真
    4.1 功耗分析
    4.2 瞬态分析
    4.3 交流分析
    4.4 电源抑制比
    4.5 版图设计
    4.6 测试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酷!我们来做液晶电子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韬奋.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2]高世代液晶面板自动化生产平台设计与实现[D]. 黄小昆.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3]提升LCD显示品质的嵌入式实现技术研究[D]. 叶松. 上海交通大学, 2016(10)
  • [4]天吾手记[J]. 双雪涛. 花城, 2016(03)
  • [5]聚氨酯—结晶紫内酯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印花应用[D]. 伍寿珍.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4)
  • [6]蓝相液晶及其光子学器件研究[D]. 诸戈. 南京大学, 2014(02)
  • [7]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 程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应用[J]. 张钢,毛瑞,郭雷岗,李云松. 福建电脑, 2010(06)
  • [9]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D]. 潘恩荣. 浙江大学, 2009(08)
  • [10]CSTN液晶驱动显示芯片中跟随器的设计与实现[D]. 张静.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凉爽的!让我们做一个液晶电子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