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种产品新获得国家免检资质

395种产品新获得国家免检资质

一、395种产品新获国家免检资格(论文文献综述)

臧梦璐[1](2018)在《为企业扎根成长提供沃土》文中指出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家投资兴业,并将企业留住、发展好,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让地方经济焕发生机和活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家投资兴业,并将企业留住、发展好,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让地方经济焕发生机和活力。坐落于中国(辽宁)自由贸易区营口试验区的宝山公司是一家拥有6家公司、横跨5个行业、生产百余系列、上千种产品综合型集团公司,拥有职工300余人,资产过亿元。这与

万慧敏[2](2017)在《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驱动着企业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追求“资本红利”向追求“生态红利”转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转变成长方式,将现有的成本战术措施升级为基于社会成本的成本战略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成本从微观的企业制造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等内部价值链成本向外部价值链相关的“社会性”成本拓展,但目前鲜有学者对社会成本战略对系统性研究。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社会成本战略理论空白,都迫切需要探究社会成本战略理论。因此,本文以社会成本投入为切入点,探讨企业社会成本战略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提升。本文基于社会责任理论、成本战略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出社会成本战略。采用适合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理论(社会成本战略)的扎根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格力、美的、联想、华为四家企业的多案例扎根梳理出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核心战略要素,明确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内涵。其次,基于扎根结果,进一步运用理论分析,阐释了社会成本战略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动态的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整合模型。最后,基于YH公司的实地分析,利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实证检验了社会成本战略整合模型有效性。通过模式匹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路径指向性,证实了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演化规律。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社会成本战略涵盖产品质量服务成本、技术创新成本、品牌成本、商业模式创新成本四个核心成本要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社会成本战略通过不同的成本要素组合实现价值创造,这对国内制造型企业将社会成本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淑英[3](2014)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模块化具有“持续创新+敏捷制造”的特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自由度,对市场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快速响应,所以,在计算机、汽车、手机、建筑、家具等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强调个性化的持续创新的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日渐扩大趋势,导致这些行业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出现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模块化以及模块化生产网络因对高技术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的独特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结合计算机、汽车、手机等产业,主要从技术操作层面和产业组织模块化层面关于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模块化是个全球开放系统,应融入模块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影响,即从模块化生产网络视角,深入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使用模块化最彻底的计算机制造业行业数据给予实证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还鲜有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结论对引导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展开研究。首先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分工理论和博弈论等系统地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模块化生产网络通过模块化分工、“背对背”竞争、合作和技术溢出四种途径影响技术创新。其次,因计算机制造业是模块化最彻底的产业,是模块化的典型代表,且本土企业较“三资”企业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接下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中国本土PC产业产品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分析、中国本土PC产业在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研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最后,利用1995-2012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是否成立。因为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加创新绩效利润,所以进一步完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影响的扩展检验。同时,还做了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挤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讨论,以便给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全面的分析与检验。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论文提出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成立,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具有垂直专业化分工技术特征的模块化分工深化、模块化分权基因带来“背对背”竞争加剧、合作加强和知识共享带来的更多技术溢出有利于提升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有利于增加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绩效利润。同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不存在“挤出”效应,即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主R&D资源没有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从创新系统中“漏出”。第三,依据中国台湾以低端价值模块切入全球价值链最终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分析,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瓶颈给出一个与文献不同的解释——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自身的原因和没有高效利用好模块化生产网络原因,导致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不能向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本文研究结论对始终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实施模块化生产方式,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其他行业如何高效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也具有借鉴意义。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鲍德温、克拉克和青木昌彦等学者与该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因为本文提出的影响机理中的一部分是源于他们的思想,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基于他们的理论分析进行后续的实证检验。

李春红[4](2013)在《S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薪酬管理是企业激励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薪酬激励对于激发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本论文以S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S公司现有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进行诊断。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薪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以及实践中的几种薪酬模式,确立了S公司新的薪酬体系,以更好的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本篇论文在概括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的基础上,阐述了对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介绍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薪酬与激励的相关理论以及S公司财务状况、产品市场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状况等;通过对S公司现行薪酬体系的介绍,运用现代薪酬理论,找出S公司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对S公司现行薪酬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全面薪酬管理的理念,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特点分别进行薪酬体系再设计。新的薪酬体系充分结合S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总之,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刘博[5](2012)在《TZ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未来的发展趋势难以准确预测。我国对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政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从高压电气开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泰安输变电器材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TZ电气公司,如何在内外部环境变化时抓住机遇,有效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不断发展壮大,值得从战略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成长战略理论等理论,结合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依靠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具体做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一是对TZ公司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及其产业链的有关内容,识别出影响产业收益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产业给予的发展机会与威胁,为集团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外部依据。二是对TZ公司的自身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了企业的成长历史、现有产业板块及相关业务的竞争力等内容,从而掌握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为公司发展战略决策奠定内部基础。三是研究了TZ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基于公司的机遇、威胁和优势、劣势的SWOT整合分析,对集团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了论述,并就战略实施和保障方面提出了建议。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TZ公司应以输变电设备制造为基础,努力开拓新产业的“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为指导的多元化集团发展战略为主,同时坚持低成本战略和全面创新战略,围绕电气设备和汽车两大板块,继续突出主业业绩,带动副业发展,延伸服务于相关行业,致力于培养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等战略建议和研究结论。本研究不但对TZ公司自身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其他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苏彩和[6](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陈卫海[7](2010)在《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城市,在蔬菜产业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全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对于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树立了很好的典范。面对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省蔬菜业竞相发展的形势,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于巩固其优势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数字分析和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相关学术着作以及年鉴等资料性书刊,实地考察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赴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调研,召开由企业、政府、农户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会,深入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存在的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加工技术滞后、出口销售不畅、蔬菜质量不高、发展缺乏后劲和高层次研究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深入剖析原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和方针措施等方面,分析其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对实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或重要程度。以此,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实现蔬菜生产由质到量转变;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转变;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袁真富[8](2010)在《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商标法上的专业术语,驰名商标意味着可以享有更宽的保护范围、更强的法律效力,甚至更多的行政保护。法律赋予驰名商标更高保护水平的本意,是为了克服普通商标保护不足的局限,从而更好地解决商标注册、商标侵权以及相关不正当竞争等法律争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只是解决法律争议的前提和手段,并不是解决法律争议的目的,更不是授予企业以荣誉称号。然而,中国当下的情形却是,一些企业在观念认识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在宣传使用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营销工具,在认定策略上故意寻找甚至制造争议来获得驰名商标。诸如此类的情形,我们称之为驰名商标异化,即在驰名商标认定的目标、路径和结果上,采取各种行动和策略来背离或偏离驰名商标立法目的或权利本质的现象。违背法律本意的驰名商标异化,在中国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国家工商总局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并促使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规范。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的视角侧重于从法律层面关注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探讨驰名商标立法制度上的缺陷、法律执行上的漏洞,并给出制度改革上的解决方案和法律执行上的改进措施。但是,法学研究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作为一种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驰名商标异化活动是如何形成和扩散的,支持驰名商标异化及其扩散的逻辑机制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实证分析驰名商标的异化及其扩散现象,系统考察和梳理驰名商标异化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消费者、其他企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以及驰名商标认定机构等组织,及其建构、实践的制度、观念或做法,共同构造了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制度环境,并从不同角度激励或促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驰名商标的异化行为。一些企业不仅接受了与制度环境一致的驰名商标符号意义理解,而且采取行动和策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以迎合和满足制度环境的要求或期望。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驰名商标的异化表现为三种类型: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和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主要通过四种机制来影响驰名商标异化及其制度化扩散:(1)诱致性机制,即制度环境通过自身提供强烈诱惑或激励,可以引发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诱致性机制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影响,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2)模仿性机制,即追求、获取和利用驰名商标的企业的数量、特征或效益,可以对其他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产生影响。模仿性机制主要来自其他企业的影响,也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3)迎合性机制,即制度环境存在某种认知或期待,可以促使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以迎合社会认知或社会期待。迎合性机制主要来自消费者和媒体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认定目标与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4)规范性机制,即制度环境中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会运用其专业经验和技巧诱使、推动或协助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规范性机制主要来自中介机构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前述影响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这些企业遵从制度环境的要求、期待或认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能够获得他们需要的资源,包括现金奖励和政策支持等政府资源、消费信任和品牌声誉等社会资源、品牌地位与广告资源等竞争资源,以及融资工具等杠杆资源。如果制度环境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的意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由此可见,在驰名商标异化的扩散过程中,一方面,制度环境的要求和期待激励、促进了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争取资源的需要,而愿意甚至主动接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因此,单纯规范驰名商标的认定行为,根本无法消除驰名商标异化的行为,惟有消灭或降低制度环境对企业追求驰名商标的影响,尤其是切断制度环境的资源提供,才有可能成功。

纪正昆[9](2006)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创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文中研究说明

朱佳[10](2004)在《24种铝型材获国家免检资格》文中提出

二、395种产品新获国家免检资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95种产品新获国家免检资格(论文提纲范文)

(1)为企业扎根成长提供沃土(论文提纲范文)

降低创业成本
人才引进和品牌培育
简政放权
10-100

(2)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理论分析
    2.1 社会成本战略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责任
        2.1.2 社会成本
        2.1.3 社会成本战略
    2.2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价值创造理论
        2.2.4 企业声誉理论
第3章 社会成本战略的多案例扎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扎根理论的内涵
        3.1.2 扎根理论的操作步骤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3.3 多案例扎根分析
        3.2.1 格力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2 美的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3 联想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2.4 华为集团社会成本战略关键要素的扎根分析
    3.4 扎根结果分析
        3.4.1 多案例对比分析
        3.4.2 社会成本战略概念
        3.4.3 社会成本战略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第4章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与整合模型构建
    4.1 基于生命周期的社会成本战略机理分析
        4.1.1 初创期基于利益相关者聚集的运行机理
        4.1.2 成长期基于高质量关系互动的运行机理
        4.1.3 成熟期基于企业声誉资本化的运行机理
        4.1.4 不同阶段下社会成本要素演化过程
    4.2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整合模型
        4.2.1 企业社会成本战略的环境基础
        4.2.2 社会成本战略成长期的运行模式
        4.2.3 社会成本战略成熟期的运行模式
第5章 社会成本战略实施的质性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实地研究个案筛选
        5.1.2 实地研究资料搜集
        5.1.3 实地研究资料分析
    5.2 信度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初创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2 成长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3.3 成熟期的社会成本战略关键成本投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3)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
    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3 其他相关的研究
    2.4 简要评析
第3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演化历史回顾
    3.1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产业组织形态演化
    3.2 产业组织形态演化历史
        3.2.1 以单体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形态
        3.2.2 以大型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形态
        3.2.3 产业组织模块化网络化新趋势
第4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概述
    4.1 模块化
        4.1.1 模块的定义及特征
        4.1.2 模块化的定义及特征
        4.1.3 模块化系统的构成
        4.1.4 模块化系统的主要创新方式
        4.1.5 模块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6 模块化的几个层面
    4.2 模块化生产网络
        4.2.1 网络组织含义及特征
        4.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含义及特征
    4.3 技术创新
        4.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4.3.2 模块化系统技术创新新特征
        4.3.3 研发与技术创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5.1 分工机理
        5.1.1 模块化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5.1.2 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2 竞争机理
        5.2.1 模块化的分权基因加剧竞争
        5.2.2 网络内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 合作机理
        5.3.1 网络内两种合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2 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博弈分析
    5.4 溢出机理
        5.4.1 SECI 模型与网络内知识创造
        5.4.2 网络内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5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抑制技术创新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与技术创新
    6.1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发展历史回顾
        6.1.1 计算机制造行业(产业)含义
        6.1.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成长历程
    6.2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6.2.1 中国本土 PC 产业模块化
        6.2.2 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影响创新因素
    6.3 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研制和创新能力
        6.3.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能力
        6.3.2 专用和特种计算机创新能力
        6.3.3 本土 PC 产业创新能力
        6.3.4 国产通用处理器研制能力
        6.3.5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经验分析
    7.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7.1.1 文献回顾
        7.1.2 假说提出
    7.2 变量测算和说明
        7.2.1 被解释变量
        7.2.2 解释变量
    7.3 计量模型设定
    7.4 计量结果、分析与检验
        7.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2 稳健性检验
        7.4.3 进一步讨论:基于创新绩效利润的扩展检验
        7.4.4 再进一步讨论:基于 R&D 经费“挤出”效应的扩展检验
        7.4.5 实证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S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知识型员工的基本概念
        1.3.2 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征
        1.3.3 影响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
        1.3.4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点
2 知识型员工激励及薪酬理论
    2.1 激励理论及其作用
    2.2 薪酬理论及模式
        2.2.1 薪酬理论及其功能
        2.2.2 全面薪酬理论
        2.2.3 几种薪酬模式评价分析
3 S 公司概况及知识型员工现状
    3.1 S 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公司组织机构图
        3.1.2 公司财务状况
        3.1.3 公司产品市场情况
        3.1.4 公司产品质量情况
        3.1.5 公司技术优势
        3.1.6 公司发展趋势
    3.2 S 公司的知识型员工现状
4 S 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分析
    4.1 公司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现状
    4.2 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5 S 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再设计
    5.1 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再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再设计的基本思路
        5.2.1 制定明确的薪酬战略
        5.2.2 岗位评价
        5.2.3 确定薪酬结构
    5.3 S 公司知识型员工外在薪酬体系设计
        5.3.1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
        5.3.2 技术类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
        5.3.3 营销类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
    5.4 S 公司知识型员工内在薪酬体系设计
    5.5 S 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个人简历

(5)TZ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的内涵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2.2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2.2.2 SWOT整合分析理论
        2.2.3 三大基本战略类型
第3章 TZ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3.1 TZ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3.1.2 微观外部环境分析
    3.2 TZ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集团资源和能力分析
        3.2.2 集团现有业务分析
        3.2.3 集团成长经历分析
        3.2.4 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3.3 TZ公司SWOT整合分析
        3.3.1 TZ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3.3.2 TZ公司机会与威胁分析
        3.3.3 TZ公司SWOT矩阵排列分析
第4章 TZ公司的战略选择
    4.1 TZ公司的战略定位
    4.2 TZ公司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确定
        4.2.1 加快高电压等级、智能化新产品的推广,打造新的利润中心
        4.2.2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积极发展“重工机械”产业
    4.3 TZ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第5章 TZ公司战略方案的实施
    5.1 TZ公司战略方案实施机制的建立
        5.1.1 集团总部的定位和责任
        5.1.2 子公司的责任和能力
    5.2 TZ公司战略方案的实施策略
        5.2.1 强化系统管理和精益管理思想
        5.2.2 提升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素质
        5.2.3 全面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1.2.1 论文内容
        1.2.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2.1.1 标准
        2.1.2 标准化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2.2.2 地区性
        2.2.3 复杂性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2.1 欧盟
        3.2.2 美国
        3.2.3 日本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5.2.1 政府主导型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6.1 政府因素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6.2 监管因素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6.3 标准因素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6.4 贸易因素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6.5 文化素质因素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6.6 市场机制因素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2.3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3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3.1.1 寿光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3.1.2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及成果
    3.2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3.2.1 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3.2.2 蔬菜产业化发展历程
        3.2.3 蔬菜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
        3.3.2 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结构单一
        3.3.3 蔬菜出口销售不畅
        3.3.4 种植模式较为分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低
        3.3.5 功能单一,蔬菜生产发展缺乏后劲
        3.3.6 缺乏高层次蔬菜研究人才
    3.4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4.1 科技薄弱是蔬菜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3.4.2 经营体系不完善是蔬菜出口不畅的关键原因
        3.4.3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是蔬菜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3.4.4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蔬菜产业缺乏后劲的重要原因
4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应用
    4.1 SWOT分析
    4.2 指标体系建立
    4.3 确定因素权重
    4.4 评价结论
5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
    5.2 实现蔬菜生产由量到质转变
    5.3 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生产基地转变
    5.4 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
    5.5 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5.6 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
    5.7 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8)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1.1.1 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
        1.1.2 当下的驰名商标景象
        1.1.3 驰名商标的社会学问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驰名商标异化的表现研究
        1.2.2 驰名商标异化的成因研究
        1.2.3 驰名商标异化的治理研究
        1.2.4 驰名商标异化的研究简评
    1.3 理论思路与研究架构
        1.3.1 理论工具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
    2.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梳理
        2.1.1 制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2.1.2 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
    2.2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
        2.2.1 新制度主义中的制度环境
        2.2.2 新制度主义中的解释逻辑
    2.3 国内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
        2.3.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引介
        2.3.2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运用
    2.4 现有研究简评及对本文启示
        2.4.1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2.4.2 现有研究对本文启示
第3章 驰名商标及其异化解读
    3.1 驰名商标的本质目的
        3.1.1 驰名商标的法律进程
        3.1.2 驰名商标的制度本质
        3.1.3 驰名商标的法律意义
    3.2 驰名商标异化的界定
        3.2.1 异化的渊源及其意义
        3.2.2 驰名商标异化的内涵
    3.3 驰名商标异化的类型
        3.3.1 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
        3.3.2 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
        3.3.3 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
        3.3.4 驰名商标三种异化形式的关系
    3.4 驰名商标异化背后的符号学分析
        3.4.1 符号学视野中的商标结构
        3.4.2 驰名商标意义变迁的符号学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影响
    4.1 认定机构的操作实践
        4.1.1 行政认定的影响
        4.1.2 司法认定的影响
    4.2 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
        4.2.1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目标追逐
        4.2.2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政策支持
        4.2.3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措施鼓励
    4.3 其他企业的行为影响
        4.3.1 其他企业获得优惠的刺激
        4.3.2 同业者带来的竞争压力
        4.3.3 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传播
    4.4 消费者的观念认知
        4.4.1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认知
        4.4.2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任
        4.4.3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认知的影响
    4.5 中介机构的业务宣传
        4.5.1 中介机构的宣传
        4.5.2 中介机构的合作
        4.5.3 中介机构的影响
    4.6 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4.6.1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4.6.2 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制度适应
    5.1 驰名商标符号的理解
        5.1.1 作为社会符号理解的驰名商标
        5.1.2 企业接受社会符号理解的表现
    5.2 驰名商标认定的途径
        5.2.1 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途径分析
        5.2.2 驰名商标从行政认定转向司法认定
    5.3 驰名商标认定的策略
        5.3.1 如何寻找符合条件的驰名商标案件
        5.3.2 如何选择驰名商标案件的管辖法院
        5.3.3 驰名商标认定过程的弄虚作假现象
    5.4 驰名商标真相的遮蔽
        5.4.1 驰名商标来自司法认定的遮蔽
        5.4.2 驰名商标认定法律意义的遮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化的逻辑分析
    6.1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机制
        6.1.1 制度环境影响组织的几种解释机制
        6.1.2 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化机制
    6.2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资源获取策略
        6.2.1 异化驰名商标:对制度环境的反应
        6.2.2 借助驰名商标异化获取的资源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可能性
    7.1 制度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
        7.1.1 来自社会层面的质疑
        7.1.2 来自政府部门的转变
        7.1.3 来自司法机关的限制
    7.2 制度环境的变迁对企业的影响
        7.2.1 对待驰名商标的态度变化
        7.2.2 重返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
    7.3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7.3.1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
        7.3.2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出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1: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附录2:消费者的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访谈提纲(针对国内企业)
    附录4:访谈提纲(针对跨国企业)
    附录5:访谈提纲(针对政府部门)
    附录6:本文出现的访谈对象
    附录7:本文出现的商标名称
    附录8:本文出现的公司名称
    附录9:本文出现的会议名称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创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5年工作的回顾
    (一) 建立食品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食品质量安全攻坚战初战告捷。
    (二) 颁布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生产许可工作迈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 总结2 0年监督抽查发展经验, 进一步推动制度的改革完善。
    (四) 加大国家免检工作力度, 扶优扶强成效日益显着。
    (五) 促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加快发展, 质量监督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二、关于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 坚持“六个围绕”, 树立质量监督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观念。
    (二) 着眼“三个符合”, 把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新特征。
    (三) 抓住“四项内容”, 构建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总体框架。
三、2006年主要任务
    (一) 制定实施《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目录》。
    (二) 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的制定工作, 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奠定法制基础。
    (三) 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着力把生产许可制度建设成为维护生命健康、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公共和生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 围绕增强“六性”, 进一步深化监督抽查制度改革完善。
    (五) 着力提升全国产品质量检验能力, 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六)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任务, 推进国家免检工作向纵深发展。
    (七) 深入贯彻实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全面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工作。

四、395种产品新获国家免检资格(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企业扎根成长提供沃土[J]. 臧梦璐. 光彩, 2018(09)
  • [2]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成本战略研究[D]. 万慧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3]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国本土计算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D]. 赵淑英. 辽宁大学, 2014(11)
  • [4]S公司知识型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 李春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5]TZ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博. 山东大学, 2012(02)
  • [6]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7]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D]. 陈卫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8]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D]. 袁真富. 上海大学, 2010(01)
  • [9]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创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J]. 纪正昆. 监督与选择, 2006(05)
  • [10]24种铝型材获国家免检资格[J]. 朱佳. 建材工业信息, 2004(04)

标签:;  ;  ;  ;  ;  

395种产品新获得国家免检资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