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一、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庞宇婷[1](2021)在《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大气雾霾的形成机制和健康危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可吸入颗粒物的毒性组分及其来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交通排放的颗粒物是一个重要对象。为了探讨交通排放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危害的贡献以及比较不同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南京市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实际环境空气PM2.5以及10种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测定颗粒物样品中的碳组分、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等成分浓度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颗粒物对A549人肺上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从细胞活性、氧化损伤、炎性损伤三个方面揭示各种实际环境空气颗粒物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典型的这次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污染受到西南方向污染气团的影响,此外,气象条件例如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显着正相关,使得PM2.5吸湿增长,造成PM2.5浓度升高,较低的风速使得大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造成污染物不断地累积。通过这次重污染事件不同的时期的PM2.5样品对细胞进行染毒发现,PM2.5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毒性效应越强,清洁时期诱导细胞发生氧化损伤以及炎性损伤(TNF-α)的程度比重污染时期的严重。金属成分的变化表明了本次重污染事件主要受人为影响比较大,而水溶性离子的变化表明交通源为这次重污染事件做出主要贡献。(2)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的两种粒径的颗粒物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碳组分,相比于柴油车,汽油车的含量更小,且汽油车的OC/EC远远大于柴油车。对于水溶性离子,对于所有车型,Na+、NO3-、SO42-的含量占所测水溶性成分绝大部分,原因是高温燃烧导致NOx的生成,以及在尾气排放过程产生大量的硫酸盐有关。对于金属元素,汽油车的金属含量要大于柴油车。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颗粒物成分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辆的重量。(3)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的两种粒径的颗粒物会造成细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损伤。同一类型的机动车排放的PM2.5比PM10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造成细胞活性降低的程度更高,且PM2.5比PM10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也更为严重,而PM10造成细胞炎性损伤的程度比PM2.5更严重。汽油车排放的PM2.5对细胞毒性效应较强。随着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升,尾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也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弱。综上所述,机动车尾气仍然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针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对于柴油车推荐使用柴油废气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柴油车尾气PM2.5中的EC的含量,对于小型汽油车的治理主要是以减少二次有机碳的形成为目标,尽量减少金属部件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排放标准。

李小成[2](2021)在《贵阳市大气受体及污染源的PM2.5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与环境有关的铂族元素(PGE)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催化剂,其主要组成为Pt、Pd和Rh,催化剂在汽车发动机高温影响下会释放出Pt、Pd和Rh等铂族元素,增加了新的污染源。但是,铂族元素在大气气溶胶中含量很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限制了PGE的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掌握贵阳市大气PM2.5及其PGE的浓度水平和来源,以及PGE在源区的分布特征与污染源成分谱特征,本文选取云岩师大(市区)和花溪师大(郊区)为受体采样点,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采集大气PM2.5样品(n=121),以及贵阳市7类主要污染源PM2.5样品(n=42),测定了样品中的PGE(Pt、Pd和Rh)、其他金属元素、Cl-、NO3-、SO42-、元素碳(EC)和总碳(TC)的含量,建立贵阳市污染源PM2.5成分谱数据库,首次报道了贵阳市汽车尾气尘成分谱特征,并运用PMF模型和比值特征法分别对贵阳市大气PM2.5及其中Pt、Pd和Rh的来源进行解析。主要结论如下:1.贵阳市PM2.5质量浓度范围在6.60~119.79μg/m3之间,日均浓度为33.14±18.73μ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家一级标准(35μg/m3)和美国环保署的推荐值(65μg/m3)。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秋季>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质量浓度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较强的负相关性。2.贵阳市PM2.5中Rh、Pd、Pt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1.88(0.06~4.72)、29.86(10.05~115.33)、3.58(0.89~7.74)pg/m3,与国内外城市相比,大气PGE污染处于较低水平。云岩师大和花溪师大PM2.5中Pd的月均浓度变化较Rh和Pt更明显,两个区域PGE季均浓度均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云岩师大采样点大气PM2.5中Pt与Rh呈较强正相关关系,说明两者来源相同,花溪师大采样点中Pt与Pd、Pt与Rh以及Pd与Rh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Pt、Pd和Rh来源可能具有一致性。另外,Pd、Pt的浓度与大气压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Pt与温度表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性。3.七类污染源中金属冶炼尘、燃煤尘和汽车尾气尘是贵阳市大气PM2.5中铂族元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金属冶炼尘的PM2.5中Pt、Pd、Rh的平均浓度最大,分别为2186.136、1239.827、346.172 ng/g,显着高于燃煤尘(Pt:219.001、Pd:475.532、Rh:23.238 ng/g)和汽车尾气尘(Pt:297.877、Pd:329.866、Rh:74.760 ng/g)以及其他污染源。4.贵阳市土壤尘、建筑尘、汽车尾气尘、金属冶炼尘和燃煤尘具有明显的标识元素,分别为Al、Ca、OC、Fe、EC(As),但城市扬尘和道路尘具有建筑扬尘的特征,表明城市扬尘和道路尘是复合污染源。贵阳市汽车尾气尘OC特征组分的实测值(质量分数为21.67%)是估算值(13.89%)的1.56倍。5.PMF源解析表明,市区大气PM2.5污染源贡献率为:汽车尾气尘>金属冶炼尘与燃煤尘混合源>锅炉排放>垃圾焚烧和生物质燃烧以及二次源复合源>土壤尘与建筑尘复合源。郊区大气PM2.5污染源贡献率为:汽车尾气尘>二次源与垃圾焚烧复合源>金属冶炼尘与燃煤尘混合源>生物质燃烧>土壤尘与建筑尘和燃油混合源。比值特征源解析表明,城市扬尘、土壤尘、建筑尘、道路尘、汽车尾气尘、金属冶炼尘和燃煤尘构成了贵阳市大气PM2.5中PGE的来源,但汽车尾气尘、金属冶炼尘和燃煤尘是最主要的三大来源。

殷旗风[3](2020)在《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文中指出大气污染物对全球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乡村)、广东海洋大学霞山校区(城市)、东海岛海洋生物基地(滨海)及湛江钢铁基地(工业区)这四个站位的大气TSP、阴离子、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进行为期一年(2018年夏季至2019年春季)的跟踪监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富集因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各类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来源,并探究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采样期间,湛江市大气TSP的浓度范围为(24.2–302.7)μg/m3,年均浓度是(89.5±69.5)μg/m3。湛江市四个采样站位四个季节的TSP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就昼夜变化特征而言,夏季和秋季,白天的TSP含量高于晚上,冬季和春季的TSP含量夜晚高于白天。就季节变化特征而言,湛江大气TSP浓度总体呈现冬>秋>春>夏的特点,就空间分布而言,工业区>城市>滨海>乡村。工业排放与汽车尾气排放是湛江市TSP污染的重要污染源。(2)湛江各大气阴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差异同样明显。就昼夜变化特征而言,采样期间Cl-和SO42-浓度昼夜差异总体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NO3-和PO43-的浓度总体表现为夜晚高于白天。就季节差异而言,从春季到夏季,Cl-和SO42-的浓度有所增加,然后在秋季和冬季降低。NO3-和PO43-的浓度春季到夏季呈下降趋势,在秋季略有增加,然而冬季再次降低。空间差异上看,Cl-在滨海区域(S3)站浓度最高,乡村区域(S1)站位最低。NO3-在S2处浓度较高,SO42-在乡村区域(S1)站浓度最低。PO43-在城市区域(S2)和滨海区域(S3)站的浓度较高,而在乡村区域(S1)和城市区域(S4)站的浓度较低。(3)[NO3-]/[SO42-]来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全年受到较严重的煤烟污染。总体而言,[NO3-]/[SO42-]市区站位最高,郊区与滨海其次,工业区站位最低,原因是工业区存在大量的固定源(煤烟)排放现象。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市大气Cl-均来源于海洋,在乡村地区,NO3-和SO42-主要来源于郊区小型化工厂排放,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在城市地区,NO3-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SO42-和PO43-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在滨海地区,SO42-主要来源于海洋,NO3-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烟尘,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在工业区,N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工业燃煤排放,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4)对湛江秋冬季节各站位的八种重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大气重金属污染物总体上呈现出冬季的重金属含量高于秋季的特征。就空间变化而言,工业区八种元素含量均最高,其在滨海站位均最低。(5)对湛江大气重金属浓度进行富集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发现四个采样点的重金属来源基本保持一致。Cu、Zn、Ni、Cd属于人为源,As、Co属于混合源,而元素Pb在工业区属于人为源,其他三个站位属于混合源,元素Cr在工业区和城市都属于人为源,在乡村、滨海站位则属于混合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湛江市大气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新型工业园区的钢铁生产中金属冶炼和燃油发热所产生污染为主,其次是城市生活中垃圾焚烧处理产生的大气污染。(6)对湛江大气阴离子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Cl-与SO42-均呈正相关,NO3-与SO42-和TSP也呈正相关。Cl-和SO42-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除了夏季相关性不明显,每个季节的PO43-和TSP分别与温度呈负相关,总体来看风速与所有大气污染物都呈负相关。各站位的SO42-与PO43-和TSP均呈正相关。然而SO42-和TSP在S2和S3站位没有显着相关性。对湛江大气重金属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各季节与气象因素没有较一致、稳定的相关性,且相互之间相关性均较弱。对湛江大气重金属浓度与大气TSP与阴离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u、Zn、Cd、Pb与NO3-呈显着正相关,Ni与NO3-和SO42-呈显着正相关,Zn、Cd与PO43-呈显着正相关,Cu、Zn、Pb与TSP呈显着正相关。

王珊珊[4](2020)在《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文中认为大气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污染物,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全球气候,危害人体健康。论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及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利用改进的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准确解析大气PM2.5来源,并评价特定来源重金属风险。论文分析了特殊社会事件(春节期间以及金砖会议期间)中大气PM2.5含量、组成,并研究灰霾天大气PM2.5二次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准确辨析大气PM2.5来源提供思路,对进一步研究大气PM2.5二次形成及其中重金属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防治大气PM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厦门市大气PM2.5含量及组成特征。大气PM2.5含量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空间分布特征为郊区>城区。含碳物质及水溶性离子(WSIIs)是大气PM2.5的主要成分。WSIIs中SO42-、NO3-和NH4+(SNA)占比最大;有机碳(OC)含量远高于元素碳(EC);无机元素(TE)以Al、Fe、Cu、Zn、Si、Mn和Pb为主。春节期间大气PM2.5及其中WSIIs、OC、EC较春节前降低,而烟花燃放导致Al、Sr、Mg2+、K+含量升高。金砖会议期间,大气PM2.5及其中主要成分含量较金砖会议前均降低,表明会议期间管控措施对降低大气PM2.5污染有效。灰霾天大气PM2.5含量显着高于清洁天。与清洁天气相比,灰霾天气相对湿度高、风速小、风向不定向、地表温度高。(2)探讨了污染阶段及清洁阶段大气PM2.5二次形成机制。二次有机气溶胶(SOC)、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共同贡献于春、冬两季污染阶段二次气溶胶形成,秋季为SNA的贡献。二次SO42-主要通过非均相氧化反应生成;二次NO3-在春、冬两季主要通过非均相反应生成,秋季主要通过均相反应生成。O3浓度升高有助于SOC生成,并导致金砖会议期间大气PM2.5二次转化作用增强。灰霾天气二次转化主要贡献于SNA,且通过非均相反应生成,酸度升高有助于灰霾天SNA形成。(3)分析了大气PM2.5来源。根据同位素、富集因子、稀土元素、后向气团轨迹以及单颗粒分析优化的PMF结果可知:厦门市大气PM2.5主要受土壤母质层、海盐离子、合金及电镀工业、二次形成、燃煤、交通、重油及生物质燃烧的影响,郊区同时受到钨钼工业的影响;除冬季外,其他三季郊区均受到农业排放源的影响;自然源对厦门市大气PM2.5的贡献率小于人为源。(4)对大气PM2.5中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V、Pb、Zn生物可给性较强;Mn、Ni、Co生物可给性相对较弱,其中生物可给态铅主要来自人为源,而残渣态铅主要来自自然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重金属具有极强的生态风险,且人为污染源的贡献最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r、Cd存在致癌风险,其中工业源、燃烧源以及交通源贡献最大。

李倩[5](2020)在《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指机动车尾气排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汽车尾气污染的影响下,造成了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张家港市的经济发展,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也逐年增长,2019年数据显示张家港市机动车总量达到48万辆,年均增长15%。其中小型客车42万辆,占总数的87.5%。根据张家港市金港检测站统计数据,全市约有2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污染约占大气污染的20%30%,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想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保护大气环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在收集和查阅张家港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列举了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运用访谈法走访张家港市交警大队和张家港市环保局,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了张家港市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现阶段张家港市机动车排放管理队伍及体制建设存在问题,机动车排放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不到位;治理机构能力不足,治理手段落后。另外,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张家港市要进一步治理机动车污染,需要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联合执法。二是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的提升治理的手段,改进目前治理的具体措施。另外要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强制淘汰黄标车;还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政府需要对各类环保民间组织实行相关的扶持和教育,并对进行引导。为环保民间组织营造一系列良好的生存条件,更要重视宣传,动员公众参与机动车污染治理,更积极的去面对环保问题。最后还要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把智慧交通建设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建立一个集“环保、舒适、髙效”为一体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同时提升通行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缓解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现状。

刘阳[6](2020)在《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上升,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控好在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及机动车车主等引起重视。通过借鉴国外机动车排污治理的立法经验及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多种治理手段,其中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公认的控制在用车辆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经定期检验、抽检,对筛查出的高排放车辆进行维护,规定超标机动车经复检合格才能再上路,形成对在用车排放管控的闭环管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中早有体现,并且和国内早期汽车维护制度中的“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有很大相似性。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法律法规中,也一直都有规定。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在用车排放监管的主要法律手段。但一直以来,我国在用车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立法依据不足、监管体制多元等影响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治理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分析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现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来更好的削减我国在用车的排气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实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涉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及制度体系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现有实施情况,借鉴并总结域外立法经验。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立法、监管、机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根据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及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监管体制、检验维护单位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建设的对策。

郑灿利[7](2020)在《贵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铂族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与来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尾气粉尘是大气细粒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铂族元素Pt、Pd和Rh(PGEs)含量是一般尘土的1-3个数量级,可以作为研究大气颗粒物成份及来源的重要参数。贵阳市地处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中心,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煤炭基地,煤炭燃烧、矿产开采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向大气环境中排放了大量含As、Zn、Mn、Co、Ni和V等重金属的颗粒物,使贵阳市大气污染源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异。为研究贵阳市PM2.5中铂族元素以及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和健康风险,通过筛选采样滤膜、降低采样滤膜的空白值,优化了大气细颗粒物铂族元素的检测分析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使用武汉天虹采样仪和URG 3000K多功能采样仪,系统采集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n=317),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样品中铂族元素含量,研究PM2.5中铂族元素含量特征,并采用污染源排放清单法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中铂族元素的潜在来源;分析了10种重金属元素(Pb、Cd、Cr、As、Zn、Mn、Co、Ni、Cu和V)昼夜质量浓度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和HMHR(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探讨其来源及健康风险,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贵阳市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11~156μg/m3,PM2.5浓度日均值为(60±26)μg/m3,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5μg/m3)和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值(65μg/m3)。贵阳市PM2.5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由高到低的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浓度范围为:38±14~81±28μg/m3。2.Pall牌石英滤膜(P)中铂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其中Rh、Pd和Pt的含量分别为(0.019±0.022)、(0.478±0.012)和(0.039±0.013)ng;国产石英滤膜(C)中4种低场强元素和10种其他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分别为(129.9±59.78)和(80.84±23.14)ng;Whatman牌石英滤膜(W)中6种铂族元素、5种过渡金属元素和7种高场强元素含量较高,分别为(4.392±0.901)、(389.2±123.8)和(80.48±5.095)ng。王水处理后的Whatman牌石英滤膜(W′)其铂族及微量元素的平均处理效率达60%以上,其中V、Pb、As、U等9种微量元素处理效率为10%-30%,W′空白值可达到PM2.5中铂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采集及分析要求,P可直接用于PM2.5中铂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采集及分析检测。3.贵阳市PM2.5中PGEs的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由高到低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Pd、Pt和Rh年浓度均值分别为16.04±4.15、5.84±1.91和1.46±0.37 pg/m3。贵阳市PM2.5中Pd、Pt同位素组成和汽车尾气催化剂涂层中的Pd、Pt同位素组成一致,结合Pd、Pt和Rh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贵阳市PM2.5中PGEs来源于汽车尾气催化剂。4.道路扬尘、城市灰尘中PGEs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催化剂,并且道路扬尘PGEs的质量浓度大小和车流量成正比关系,隧道中PM2.5中PGEs的质量浓度和贵阳市大气PM2.5中PGEs的质量浓度一致。贵阳市土壤扬尘等自然源、煤炭燃烧、钢铁加工及金属冶炼等,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PGEs,大气PM2.5中PGEs主要来源仍是汽车尾气催化剂。5.PM2.5中10种重金属元素表现为:Pb的质量浓度白天低于夜间,然而Ni、Mn、Zn和Cu的质量浓度白天高于夜间,其他元素昼夜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MF模型分析表明,采样期间交通污染、燃煤、工业冶金和土壤扬尘是10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9%、37%、14%、10%。HMHR结果表明,Cd和Mn元素对儿童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而As和Cr的ILCR(终生增量致癌风险值)阈值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癌风险;其他元素的健康风险较低。

聂东[8](2019)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以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为视角》文中提出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且地位非常稳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这样的副产品,而且大气污染现象在各大城市中都非常普遍。近些年来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规范大气污染治理活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大气十条”规定的任务,各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有所消减。纵观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总体进程,不难看出,各城市最常采用的措施就是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通过分散转移污染产业的方法来去除工业污染,这一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往往都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当前城市大气污染物结构占比中,工业污染的比例是在持续下降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的一个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机动车的保有数量在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的占比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城市大气污染中的一个重要污染源,要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就必须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因此,如何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就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基于这样一个现象,本文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基本状况,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管理措施,以及执法不利的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具体法律政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效率化治理,从而使城市大气污染物总体水平有所消减。

梁丹[9](2019)在《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分布传输特征及植物阻滞吸附机理》文中提出本研究以36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聚类分析划分城市群,从城市群角度探明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城市群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特征;对区域传输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城市群的区域传输特征差异;并定量研究植物对PM2.5的阻滞吸附能力及机理,以探索有效的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方式。结论如下:(1)年际变化上,PM2.5,PM10,SO2和NO2浓度在2016年有所下降,而O3和CO浓度值有所增长。PM2.5,SO2和NO2浓度值削减率最高的是东北城市群,PM10削减率最高的是北部沿海城市群。季节分布上,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特征总体表现为冬>秋>春>夏。月际变化上,PM2.5与PM10呈现“U型”月变化特征,CO与S02月变化在有暖气的城市群,取暖季月变化趋势呈“深U”变化。O3的最高值通常出现在6月和7月。日变化上,PM25与PM10浓度日变化呈现出在10-14点到达最高值,在16-20点达到最低值。SO2,NO2和CO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呈现“双峰双谷”的变化特征,O3呈现出“单峰双谷”的特征。(2)在空间分布上,在东北城市群,省会城市SO2及NO2浓度较高;在北部沿海城市群,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SO2,NO2及CO浓度较高;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和SO2污染较严重,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NO2污染严重;在南部沿海城市群,控制粤港澳大湾区和河南省大气污染是控制该区域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关键。在黄河中游城市群,减少山西地区的燃煤以减少SO2和CO的排放,是改善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关键。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宜昌和合肥为中心的城市群污染最为严重。在大西南城市群,四川盆地地区大气颗粒物与NO2的排放控制对大气污染改善尤为重要。在大西北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应加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减少沙尘等污染。城市群间的污染物有较强相关性,SO2在城市沿海城市群间的区域传输和交换作用更为明显。(3)受区域传输影响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城市群及东部沿海城市群,从城市类型来看,海岛城市受区域传输的影响最为严重。来自北京市南部的气流是PM25主要区域传输通道,来自偏西西北方向的气流是PM10的主要传输通道,SO2与N02浓度值最高的均是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利于CO的产生,来自河北南部和山东的气流导致O3浓度升高。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是北京市PM2.5最重要的潜在源区。PM10潜在源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以及山西省等。河北省南部,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是SO2的潜在源区。NO2的潜在源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和山西省。CO的区域传输较少。O3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省和山西省。过去十年间,山东、天津和河南地区PM10的贡献有所增加,而内蒙古和蒙古地区的贡献有所下降。(4)被试树种中单位叶面积叶片吸附PM2.5能力最强的是杉木,吸附能力最弱的是银杏。由于树种间单株叶面积差异较大,因此单株树种阻滞吸附PM2.5的总量也差异较大。其中,杉木是单株树种阻滞吸附PM2.5能力最强的树种,吸附能力超过1OOmg的树种有木姜子,马尾松,华山松,构树,刺桐,栾树和榕树。对于单株树种来说,总体上针叶树种单株树种吸附能力强于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阻滞吸附PM2.5量和沟槽比例及叶毛数量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气孔大小与阻滞吸附PM2.5的量存在显着相关性,气孔较小的相关系数大于气孔较大的一组,气孔尺寸越大,对阻滞吸附PM2.5能力的抑制效果越小。北京市树种阻滞吸附PM2.5的能力较重庆市强,这是由于相同的树种,在北京比在重庆有较多的叶毛、较大的沟槽比例及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

杨晓敏[10](2019)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研究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气污染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消费行为特别是消费者的高碳消费方式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消费规模大,同时也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因此,通过研究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为强化消费者主体责任意识提供建议,促进各主体合作,共同打好蓝天保卫战。通过分析各责任主体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及其之间的关系,明确消费者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定位,建立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2009-2016年消费者行为相关指标与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程度的关联度,并采用环境压力驱动因子模型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各个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人口密度、煤炭消耗占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城镇化率均与大气污染正相关;居民消费水平与大气污染负相关;人均能源消费量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不显着。依据量化分析结果,结合我国消费者责任现状,为强化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提高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提出以下建议:消费者主动增强责任意识,改善消费行为;完善立法与制度建设;优化各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和人口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全民绿色消费观和生活观的形成,优化消费结构;法制、经济、技术手段相结合,严控私家车污染;完善消费者参与机制。

二、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源成分谱研究进展
        1.2.2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成分特征
        1.2.3 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环境空气PM_(2.5) 样品采集
        2.2.1 采样地点和时间
        2.2.2 环境空气PM_(2.5) 采样
    2.3 机动车尾气排放PM_(2.5)、PM_(10)样品采集
        2.3.1 机动车的选择
        2.3.2 尾气排放颗粒物采样
    2.4 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
        2.4.1 环境空气 PM_(2.5)及机动车尾气 PM_(2.5)、PM_(10)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4.2 环境空气 PM_(2.)及机动车尾气 PM_(2.5)、PM_(10)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分析
        2.4.3 环境空气PM_(2.5)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析
        2.4.4 机动车尾气PM_(2.5)、PM_(10)样品中碳组分含量分析
    2.5 HYSPLIT后向气流轨迹模型
    2.6 体外人肺细胞毒性实验
        2.6.1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2.6.2 实验主要仪器
        2.6.3 细胞培养
        2.6.4 颗粒物染毒液制备
        2.6.5 细胞暴露及毒性测试
        2.6.6 荧光定量PCR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PM_(2.5)的人肺细胞毒性响应:基于一次重污染事件的污染来源判断
    3.1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不同功能区PM_(2.5)浓度变化
    3.2 一次重污染事件传播过程分析以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3.2.1 区域输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3.2.2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关系
    3.3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不同功能区PM_(2.5)化学成分特征
        3.3.1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3.3.2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
        3.3.3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
        3.3.4 主成分分析
    3.4 一次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人肺细胞的毒性效应
        3.4.1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4.2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3.4.3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3.4.4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NQO1 mRNA表达
    3.5 PM_(2.5)细胞毒性与各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成分特征
    4.1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碳组分含量分布
        4.1.1 PM_(2.5) 的碳组分含量
        4.1.2 PM_(10) 的碳组分含量
    4.2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
        4.2.1 PM_(2.5) 的水溶性离子含量
        4.2.2 PM_(10) 的水溶性离子含量
        4.2.3 主要水溶性离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4.3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4.3.1 PM_(2.5) 的金属元素含量
        4.3.2 PM_(10) 的金属元素含量
        4.3.3 主要金属元素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4.4 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对人肺细胞的毒性效应
    5.1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1.1 PM_(2.5)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1.2 PM_(10)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2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5.2.1 PM_(2.5) 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5.2.2 PM_(10) 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5.3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5.3.1 PM_(2.5) 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5.3.2 PM_(10) 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5.4 不同粒径的机动车尾气颗粒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机动车源排放颗粒物化学组分源谱建立
    6.1 不同机动车源排放颗粒物化学源谱
    6.2 机动车污染防治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贵阳市大气受体及污染源的PM2.5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区域概况
        1.2.1 地理特征
        1.2.2 气候特征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的污染特征
        1.4.2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
        1.4.3 贵阳市污染源PM_(2.5)中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
        1.4.4 贵阳市污染源PM_(2.5)中化学成分谱的构建
        1.4.5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及其铂族元素的来源解析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仪器
        2.2.2 采样点的设置与样品采集
        2.2.3 采样前处理与样品保存
        2.2.4 主要污染源及受体PM_(2.5)样品中铂族元素分析.
        2.2.5 主要污染源及受体PM_(2.5)中常、微量元素分析.
        2.2.6 主要污染源及受体PM_(2.5)中碳组分分析
        2.2.7 主要污染源及受体PM_(2.5)中水溶性阴离子分析.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3章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污染特征
    3.1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
    3.2 大气受体PM_(2.5)浓度月变化特征
    3.3 大气受体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3.4 气象参数对大气受体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
    3.5 气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6 PM_(2.5)质量浓度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
    4.1 受体PM_(2.5)中PGE浓度的年变化特征及比值特征
    4.2 受体PM_(2.5)中PGE浓度的月变化特征
    4.3 受体PM_(2.5)中PGE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4.4 气象参数对受体PM_(2.5)中PGE浓度的影响
    4.5 受体PM_(2.5)中PGE的相关性分析
    4.6 贵阳市受体PM_(2.5)中PGE含量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贵阳市污染源PM_(2.5)中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
    5.1 城市扬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2 土壤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3 建筑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4 道路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5 汽车尾气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6 金属冶炼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7 燃煤尘PM_(2.5)中PGE含量特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贵阳市主要污染源PM_(2.5)成分谱特征
    6.1 贵阳市主要污染源PM_(2.5)化学组成及成分谱
        6.1.1 城市扬尘
        6.1.2 土壤尘
        6.1.3 建筑尘
        6.1.4 道路尘
        6.1.5 汽车尾气尘
        6.1.6 金属冶炼尘
        6.1.7 燃煤尘
        6.1.8 本章小结
第7章 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及其铂族元素来源解析
    7.1 基于PMF模型的贵阳市大气受体PM_(2.5)来源解析
        7.1.1 市区大气PM_(2.5)来源解析
        7.1.2 郊区大气PM_(2.5)来源解析
    7.2 比值特征法解析贵阳市大气PM_(2.5)中铂族元素的来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1.2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1.3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
    1.4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湛江市自然地理概况与气候条件
        2.1.2 湛江市社会经济概况与能源结构
        2.1.3 湛江市空气污染概况
    2.2 采样的站位布设与周期安排
    2.3 样品采集
        2.3.1 采样用品的准备
        2.3.2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2.4 样品分析
        2.4.1 TSP样品质量浓度分析
        2.4.2 大气阴离子浓度分析
        2.4.3 大气重金属浓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5.2 样品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6 研究方法
        2.6.1 相关性分析法
        2.6.2 富集因子法
        2.6.3 主成分分析法
3 湛江市大气TSP及阴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3.1 采样期间湛江气象因素概况
    3.2 大气TSP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3.2.1 大气TSP含量昼夜分布特征
        3.2.2 大气TSP分布时空特征及来源解析
    3.3 大气阴离子分布时空特征及来源解析
        3.3.1 大气阴离子含量昼夜分布特征
        3.3.2 大气阴离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3.3.3 湛江大气各阴离子的依存分析
        3.3.4 湛江大气阴离子来源解析
    3.4 本章小结
4 湛江市大气重金属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4.1 湛江大气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
    4.2 湛江大气重金属来源解析
        4.2.1 湛江大气重金属富集特征
        4.2.2 湛江大气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4.3 湛江市大气重金属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大气重金属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4.3.2 大气重金属与TSP及阴离子等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PM_(2.5)组成特征及危害
        1.2.2 大气PM_(2.5)来源解析
        1.2.3 二次气溶胶形成
        1.2.4 大气PM_(2.5)风险评价
        1.2.5 大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论文创新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1 大气PM_(2.5)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2.1.2 潜在污染源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2 样品分析测定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2.2.3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2.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2.2.5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测定
        2.2.6 铅、锶、钕同位素的测定
        2.2.7 电镜观测
    2.3 实验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3章 厦门市大气PM_(2.5)时空分布特征
    3.1 厦门市四季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2 特殊社会事件中厦门市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3 灰霾天气厦门市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4 大气PM_(2.5)质量浓度受气象要素影响分析
        3.4.1 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
        3.4.2 大气PM_(2.5)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3.5 厦门市大气PM_(2.5)组成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组成特征及其二次形成机制初探
    4.1 厦门市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初断
        4.1.1 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特征
        4.1.2 气溶胶酸度
        4.1.3 水溶性离子来源初断
        4.1.4 PMF模型解析厦门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来源
    4.2 厦门市大气PM_(2.5)中碳组分分布特征及来源
        4.2.1 碳组分分布特征
        4.2.2 碳组分来源初断
    4.3 厦门市大气PM_(2.5)二次形成机制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厦门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5.1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
    5.2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解析
        5.2.1 富集因子
        5.2.2 Pb同位素示踪来源
        5.2.3 Sr同位素示踪来源
    5.3 厦门市大气PM_(2.5)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5.3.1 稀土元素浓度特征
        5.3.2 稀土元素与大气PM_(2.5)相关性分析
        5.3.3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5.3.4 三角图示踪稀土元素来源
        5.3.5 稀土元素特征参数结合Nd同位素示踪大气PM_(2.5)中稀土元素来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厦门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6.1 后向气团轨迹分析
    6.2 单颗粒分析
    6.3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风险评价
    7.1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7.1.1 总量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7.1.2 生物可给态及残渣态重金属来源解析
    7.2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7.2.1 总量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7.2.2 各来源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7.3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3.1 总量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3.2 各潜在源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机动车污染
        2.1.2 黄标车
        2.1.3 智慧交通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3.1 张家港市机动车及其污染排放概况
        3.1.1 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3.1.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物浓度状况
    3.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3.2.1 制订了机动车尾气定期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
        3.2.2 对机动车排放进行路检抽查
        3.2.3 规范燃油市场,提高油品质量
        3.2.4 鼓励黄标车淘汰
第四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4.1 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4.2 机动车排放监管不到位
    4.3 机动车燃油质量监管不严
    4.4 黄标车治理效率低
    4.5 机动车污染治理经济激励措施不足
    4.6 公众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参与度不高
第五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问题的成因
    5.1 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部门建设不健全
        5.1.1 治理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
        5.1.2 治理机构能力不足
    5.2 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不到位
        5.2.1 宣传渠道单一、力度小
        5.2.2 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慢,影响小
    5.3 治理手段落后
        5.3.1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难
        5.3.2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5.4 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
        5.4.1 道路基础设施不足
        5.4.2 道路限行措施较不够多元
        5.4.3 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够科学
第六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
        6.1.1 明确治理机构职责分工
        6.1.2 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
        6.1.3 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
        6.1.4 提升治理能力
    6.2 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手段
        6.2.1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
        6.2.2 加强市场调节,利用经济手段治消除负外部效应
    6.3 加强油品质量监管
    6.4 强制淘汰黄标车
    6.5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
        6.5.1 拓宽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渠道,扩大普及面
        6.5.2 增加宣传力度,增强市民污染防治意识
        6.5.3 扶持环保NGO(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吸引公众参与
    6.6 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
        6.6.1 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6.6.2 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6.6.3 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搭建综合智慧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及检验维护制度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概念
        一、机动车
        二、在用车
        三、机动车排放污染
        四、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手段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
        二、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
        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制内容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规规章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车辆维护制度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
第三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践情况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试点城市的情况
    第二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
        一、美国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规定
        二、日本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第三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启示
        一、美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二、日本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第四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规制问题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相关行政执法问题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依据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
        二、部门职能交叉,协同协作不顺畅
        三、检验机构经营不规范
        四、重检测、轻维修
        五、经济激励尚且不足
        六、公众参与较少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体系完善
        一、细化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专门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法规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中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规范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管理体制完善
        一、树立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威
        二、完善部门分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第三节 强化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规范
        一、加强检验机构监督管理
        二、强化维修单位建设,健全尾气治理体系
    第四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经济激励
        一、提高车辆淘汰补贴,完善机动车污染税费制度
        二、完善公民投诉举报奖励机制
    第五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公众参与
        一、完善环保组织参与机制
        二、强化社会监督员法律规定
        三、加强车主环保法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贵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铂族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与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颗粒物中的铂族元素
        1.1.1 研究背景
        1.1.2 铂族元素研究现状
        1.1.3 铂族元素的分析方法
    1.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
        1.2.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重金属分析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优化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铂族元素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1.4.2 贵阳市PM_(2.5)中铂族元素污染特征研究
        1.4.3 主要污染源中铂族元素的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1.4.4 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1.5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实验部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实验部分
        2.2.1 PM_(2.5)中铂族元素的采集
        2.2.2 PM_(2.5)中重金属的采集
        2.2.3 主要污染源中铂族元素的样品采集
    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3.3 仪器参数
    2.4 铂族元素及其重金属的分析
        2.4.1 PM_(2.5)样品铂族元素分析
        2.4.2 PM_(2.5)样品重金属分析
        2.4.3 道路扬尘铂族元素分析
    2.5 健康风险评价
    2.6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
    2.7 质量保证与控制
第3章 贵阳市大气PM_(2.5)污染特征
    3.1 PM_(2.5)的质量浓度特征
    3.2 贵阳市PM_(2.5)月浓度水平
    3.3 贵阳市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3.4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铂族元素及微量元素采样滤膜的选择
    4.1 不同品牌石英滤膜的空白值
    4.2 王水处理石英滤膜(W)的效率
    4.3 方法检出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贵阳市PM_(2.5)中铂族元素污染特征
    5.1 贵阳市PM_(2.5)中PGEs的污染特征
    5.2 贵阳市PM_(2.5)中铂族元素季节变化特征
    5.3 贵阳市PM_(2.5)中PGEs月浓度水平
    5.4 贵阳市PM_(2.5)中PGEs的来源特征
    5.5 贵阳市PM_(2.5)中PGEs的浓度与国外其他城市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贵阳市主要污染源中PGEs的来源特征
    6.1 燃煤源
    6.2 工艺过程源
    6.3 开放源
    6.4 移动源
    6.5 主要污染源中铂族元素来源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贵阳市秋、冬季PM_(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7.1 PM_(2.5)重金属浓度特征
    7.2 来源特征
    7.3 健康风险评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以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基础
    2.1 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城市大气污染重要污染源的现状
        2.1.1 城市民用机动车数量庞大尾气排放污染集中
        2.1.2 城市民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巨大
        2.1.3 跨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2.1.4 机动车尾气污染在城市PM2.5污染物中的比例凸显
    2.2 通过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消减城市大气污染的法理基础
        2.2.1 环境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环境法基础
        2.2.2 追求经济效率的经济法基础
        2.2.3 “新时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理论基础
第3章 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措施存在的问题
    3.1 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执法管理方式并不丰富
        3.1.1 机动车排放地方治理法律政策单一
        3.1.2 各城市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执法管理措施不具有持续性
        3.1.3 各城市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执法措施不够丰富
    3.2 各城市对机动车油品执法管理存在差异
        3.2.1 机动车油品法律标准存在替代关系
        3.2.2 机动车油品法律标准种类较多
        3.2.3 机动车油品执法管理力度有限
    3.3 老旧及报废机动车向中小城市转移
        3.3.1 针对老旧机动车管理的法律政策各地有所差异
        3.3.2 老旧机动车报废后的管理缺位
    3.4 机动车尾气跨区污染治理措施存在法律障碍
        3.4.1 大气污染联合防控尚处于起步阶段
        3.4.2 机动车尾气污染跨区行政执法规范不够全面
第4章 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措施不利的原因
    4.1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立法不够全面
        4.1.1 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性法律规范较为欠缺
        4.1.2 各地方针对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法律规范较为简单
    4.2 机动车尾气管理行政执法力量不足
        4.2.1 环保监测行政执法力量不足
        4.2.2 交管部门对行政执法应接不暇
    4.3 机动车尾气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活动较为薄弱
        4.3.1 环保督察辐射面不够宽
        4.3.2 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行政执法的专项环保督查较少
    4.4 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行政执法的环境公益诉讼尚未全面展开
第5章 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消减城市大气污染的法律措施
    5.1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的地方性立法
        5.1.1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的地方立法权
        5.1.2 通过地方立法权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环境标准
        5.1.3 统一城市机动车注册的地方标准
        5.1.4 统一城市老旧机动车报废后的管理标准
    5.2 完善城市机动车使用的行政执法措施
        5.2.1 完善城市机动车使用法律规则
        5.2.2 完善一线执法人员配置数量标准
        5.2.3 对违章停车车辆加大空中执法力度
        5.2.4 建立重雾霾天气机动车违章出行重罚机制
        5.2.5 加大对跨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检测
    5.3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行政执法的跨区协作
        5.3.1 国外机动车尾气污染跨区治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5.3.2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开展城市内联合执法行动
        5.3.3 构建跨区机动车尾气污染执法合作机制
        5.3.4 构建跨区机动车尾气污染处罚的异地互认机制
    5.4 完善机动车尾气治理的司法程序
        5.4.1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机动车尾气污染公益诉讼的条件
        5.4.2 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检察建议的力度
        5.4.3 完善法院审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公益诉讼的审判程序
    5.5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相关法律监督体系
        5.5.1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的环保督察机制
        5.5.2 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个人征信机制
        5.5.3 完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公众监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分布传输特征及植物阻滞吸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1.2.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1.2.3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传输特征
        1.2.4 植物阻滞吸附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2.2.2 大气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
        2.2.3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2.2.4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传输特征分析
        2.2.5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聚类分析方法
        2.3.3 气流轨迹计算与潜在源分析
        2.3.4 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2.3.5 采样与气室实验
    2.4 技术路线
3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1 聚类分析与城市群划分
    3.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1 东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2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4 南部沿海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5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6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7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2.8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3.3 小结
4 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4.1 大气污染物年变化特征
        4.1.1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年变化特征
        4.1.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在环保示范城市中的年变化特征
    4.2 大气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4.2.1 大气颗粒物季节变化特征
        4.2.2 气态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4.3 大气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4.3.1 大气颗粒物月变化特征
        4.3.2 气态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4.4 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
        4.4.1 大气颗粒物日变化特征
        4.4.2 气态污染物日变化特征
    4.5 小结
5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
    5.1 大气颗粒物与SO_2的相关性分析
    5.2 大气颗粒物与NO_2的相关性分析
    5.3 大气颗粒物与CO的相关性分析
    5.4 大气颗粒物与O_3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6 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及变化
    6.1 八大城市群区域传输特征
    6.2 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
        6.2.1 轨迹聚类分析
        6.2.2 潜在源区分析
    6.3 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变化
        6.3.1 聚类轨迹分析
        6.3.2 潜在源分析
    6.4 小结
7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7.1 实验过程
    7.2 不同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作用比较
        7.2.1 单位叶面积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7.2.2 单株树种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7.2.3 不同城市植物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7.3 叶片微观结构阻滞吸附作用机理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8.1.2 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8.1.3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
        8.1.4 大气污染物的区域传输特征及变化
        8.1.5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10)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研究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消费者
        2.1.2 消费者行为
        2.1.3 消费者责任
        2.1.4 可吸入颗粒物(PM10)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2 环境伦理学理论
        2.2.3 责任伦理
第三章 各主体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行为、责任与互动机制
    3.1 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3.1.1 政府责任的履行依据
        3.1.2 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
    3.2 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企业责任分析
        3.2.1 企业责任的履行依据
        3.2.2 企业在大气污染与防治中的行为与责任
    3.3 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分析
        3.3.1 消费者责任的履行依据
        3.3.2 消费者在大气污染与防治中的行为与责任
    3.4 大气污染防治中各主体责任互动机制分析
        3.4.1 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机制
        3.4.2 政府与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3.4.3 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3.4.4 小结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行为与责任分析
    4.1 环渤海地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空气质量状况
    4.2 相关分析方法及模型简介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2 面板数据模型
        4.2.3 STIRPAT模型
    4.3 指标选取及分析
    4.4 灰色关联分析
        4.4.1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过程
        4.4.2 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4.5 基于面板数据和STIRPAT模型的实证分析
        4.5.1 STIRPAT模型构建
        4.5.2 统计检验
        4.5.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与回归分析
        4.5.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促进我国消费者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的对策建议
        5.2.1 消费者主动增强责任意识,改善消费行为
        5.2.2 完善消费者责任立法与制度建设
        5.2.3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及人口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5.2.4 推动全民绿色消费观和生活观的形成,改善消费结构
        5.2.5 法制、技术、税收手段相结合,严控私家车污染
        5.2.6 构建完善的消费者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D]. 庞宇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贵阳市大气受体及污染源的PM2.5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D]. 李小成.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D]. 殷旗风.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D]. 王珊珊. 华侨大学, 2020
  • [5]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D]. 李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D]. 刘阳. 武汉大学, 2020(04)
  • [7]贵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铂族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与来源研究[D]. 郑灿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以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为视角[D]. 聂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9]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分布传输特征及植物阻滞吸附机理[D]. 梁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消费者责任研究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实证分析[D]. 杨晓敏.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