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厂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能源工厂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一、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唐娅丽[1](2020)在《重离子辐射诱变高淀粉浮萍的筛选及其分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兴的辐射诱变源,具有生物诱变作用强、诱发突变谱广、突变率高、DNA损伤修复率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植物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离子辐射诱变的突变体除了直接或间接用于植物品种的改良之外,一些具有重要突变性状的突变体也可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成为正向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推动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浮萍生长速度快、淀粉含量高,是一种极具有应用前景的淀粉类能源植物。本研究以浮萍为研究对象,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辐照终端诱变浮萍愈伤,建立浮萍重离子辐射诱变突变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淀粉染色和淀粉含量测定等方法筛选高淀粉突变体。随后对高淀粉突变体进行机制解析,测定其淀粉含量、淀粉粒大小及数目、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随后对高淀粉突变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揭示重离子辐射诱变高淀粉突变体分子机制,以期为浮萍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奠定基础,同时提供高淀粉浮萍新种质。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浮萍重离子诱变条件优化结果显示,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浮萍愈伤的致死率提高,20 Gy以下,浮萍愈伤致死率较低,其半致死辐照剂量在50 Gy左右。此外,重离子辐射诱变后的浮萍再生植株出现叶片变大、叶片褶皱、根变粗和根缠绕等特殊表型。(2)高淀粉突变体筛选结果显示,通过对2 000个浮萍突变体进行碘碘化钾染色,发现55个浮萍突变体叶片染色较野生型深,作为候选高淀粉突变体进行后续筛选。进一步通过测定干鲜重比值,筛选到15个浮萍突变体的干鲜重比值较野生型浮萍高。随后测定15个浮萍突变体的淀粉含量,筛选到5个浮萍突变体的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最后对5个浮萍突变体的淀粉含量和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发现其中一株突变体(HS)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浮萍,且其生物量积累与野生型浮萍接近,最终确定HS为高淀粉突变体。(3)高淀粉突变体HS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HS的生物量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HS的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是野生型的2.57倍。结合生物量和淀粉含量计算淀粉产量,结果显示HS的淀粉产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是野生型的2倍。此外,还发现高淀粉浮萍突变HS的叶片较野生型小。(4)缺氮可以快速诱导浮萍淀粉积累,对高淀粉突变体HS和野生型浮萍进行缺氮处理,结果显示缺氮处理后高淀粉突变体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进一步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缺氮0、1、3、5天后的野生型株系和高淀粉突变体进行淀粉粒观察,结果显示缺氮处理后高淀粉突变体HS和野生型淀粉粒均较未处理增大,淀粉粒数目也随着缺氮时间延长大幅增加。进一步对同一缺氮条件下高淀粉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对比,发现高淀粉突变体淀粉粒较野生型更大,淀粉粒数目也显着高于野生型。随后我们对缺氮处理下高淀粉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高淀粉突变体色素含量高于野生型株系,野生型株系最大光化学效率随着缺氮时间延长显着降低,而高淀粉突变体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缺氮初期低于对照,缺氮后期高于野生型。(5)为了深入研究重离子诱变高淀粉突变体分子机制,我们对高淀粉突变体HS和野生型浮萍的缺氮处理第0、1、5天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共得到Clean Bases116.30 Gb,Unigene共47 616个,差异表达基因8 437个,显着富集到421条GO条目,显着富集的Pathway途径有9条。在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1个基因与高淀粉浮萍突变HS的淀粉代谢有关。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淀粉突变体光合作用捕光天线相关蛋白、光合作用、碳固定、单萜类生物合成、苯丙素代谢、生物素代谢、植物和病原菌互作、昼夜节律、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显着性富集。为了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我们对光合作用和淀粉代谢途径差异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高淀粉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捕光天线蛋白以及光合作用途径相关蛋白均与野生型株系存在显着性差异。淀粉代谢通路结果显示高淀粉突变体在淀粉降解途径与野生型株系相比发生了显着性差异,其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均较野生型株系显着性降低。最后我们测定了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结果与荧光定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高淀粉突变体淀粉降解关键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较野生型株系显着降低。

刘巨钊[2](2020)在《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依靠对资源和化石能源巨量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近一百多年来,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使得地球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所以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应着眼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可替代能源。本研究结合地区特色,率先提出使用白杜果实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柴油开发的相关研究。利用白杜种仁进行油脂资源的提取,利用白杜果皮提取的木质素、纤维素制备出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并对白杜种仁油进行油脂转酯化制备出白杜生物柴油。本论文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寻找可替代能源的角度为生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系统地优化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白杜种仁油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东北地区白杜资源种子进行了品质评价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及BBD优化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及人工神经网络法方法,确定了最佳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的工艺参数。响应面法,提取溶剂正己烷,提取时间42min,提取温度44℃,粉碎粒径60目,超声功率225 W,液固比14 mL/g。人工神经网络法,提取溶剂正己烷,提取时间41 min,提取温度42℃,粉碎粒径60目,超声功率225W,液固比14mL/g。在响应面法及人工神经网络法优化的最佳条件下对白杜种仁油进行提取,平均提取率分别为58.57%和58.76%,RSD分别为1.76%和0.96%。通过比较发现,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法较响应面法更优,适用范围更广,结果更准确。同时结合提取动力学的研究,在最佳的条件下白杜种仁油的平均提取率为 58.84%,其 RSD 为 1.91%。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PPBC中已知白杜坐标,进行样品采集。对黑龙江省白杜进行成分随年份(2015年-2019年)动态分析,对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白杜进行成分分析。对不同采集地区白杜种仁油进行了 GC-MS分析,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二十碳酸,其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得到的白杜种仁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01%、14.53%、49.34%、29.81%、3.12%、0.10%、0.07%。同时也对白杜种仁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杜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优良生物柴油原料。2.制备了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经过预处理及纯化后构建出生物基微球催化剂载体,再将非均相催化剂磷钨酸固定化在生物基微球上,制备出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其中乙醇水热裂解法从白杜果皮中获得木质素及纤维素的最优条件为:裂解时间100 min,裂解温度180℃,裂解催化剂用量0.05 mol/L,裂解液固比10:1 mL/g,裂解乙醇浓度65%,白杜果皮中纤维素纯度及木质素得率分别为88.32%和84.51%。得到的木质素经煅烧及磺化,制得具有催化转酯化能力的木质素磺酸,碱性双重氧化体系处理的纤维素与木质素磺酸制备生物基微球,同时将杂多酸固定化于上述生物基微球上,并利用FT-IR、SEM、比表面积及XRD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白杜果皮生物基固定化杂多酸微球催化剂催化性能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油的生物柴油制备。3.优化了白杜果皮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参数,并系统地对油脂转化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将制备的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用于白杜种仁油催化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中,且与传统酸碱催化剂相比,催化效果更好且更为绿色高效。利用单因素及CCD优化实验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对转酯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反应时间40.25 min,反应温度61.54℃,催化剂用量8 wt%,醇油摩尔比10.56:1,微波功率600 W,搅拌速率400 r/min,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5次。在上述最优的催化条件下,经过GA-BP优化后,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93.19%。此外,对使用生物基微球催化剂催化转酯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经过实验计算结果发现生物柴油转化率与反应时间为一级动力学反应,并通过阿伦乌尼斯方程计算出反应活化能为50.99 kJ/mol。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在40 min时达到最高,而延长反应时间并不会显着提高转化率,最终选择40 min作为适宜的反应时间。此外,还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手段,对脂肪酸转酯化反应过程进行理论解析,结果表明白杜种仁油转酯化过程的化学本质,是甘油三酯分子中酯键和甲醇羟基之间发生的转酯化反应。4.进行了白杜种仁的深度开发利用放大化实验研究及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品质评价放大化实验结果中白杜种仁油的提取率为38.64%,与实验室小试规模的结果相当,生物柴油的产率为84.80%,同时还可以获得副产物工业原料皂苷、蛋白质、淀粉及甘油。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白杜种仁资源可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获得提取率高、稳定性好、油脂转化工艺稳定、所得生物柴油品质好的白杜种仁油产品,从而实现对白杜种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也为白杜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此外,采用GC-MS对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产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杜种仁油制备的生物柴油产品中的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二十碳烯酸甲酯、二十碳酸甲酯,总量可达98.98%,生物柴油产品的理化性质符合生物柴油的生产标准,表明东北地区的白杜是一种分布广,适应能力强,可以作为潜在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的木本油用植物。本论文系统地对白杜资源品质评价、油脂提取、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制备、油脂催化转化与动力学解析以及生物柴油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进行了工艺放大验证,为白杜资源的多级利用、高效开发提出了一种全产业链创新研究思路和科学研究基础,对我国林源能源树种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

杨塞[3](2019)在《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南荻(Miscanthuslutarioriparius L.)属于禾本科(Poceae)芒属(Miscanthus),是我国特有的芒属植物。它既是一种生态友好型植物,也是一种生产节约型的植物,被认为是优秀的生态改良植物和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中的佼佼者。但目前,这一宝贵的种质资源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仅被用于造纸。为了今后有效地开发利用南荻,本研究采用表型性状和27条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9个南荻居群的遗传多样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对南荻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获得了一批优良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施肥和收获时期等栽培措施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荻表型多样性。(1)南荻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南荻的22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显着差异,变异系数为3.17%~70.47%。性状变异在居群间占36.91%,居群内占63.09%,居群内的多样性大于居群间的多样性,居群表型变异顺序为:Pop4>Pop9>Pop8>Pop2>Pop3>Pop1>Pop5>Pop7>Pop6,说明洞庭湖区是南荻表型变异的中心。(2)根据表型聚类分析,9个居群基本以长江为界线,被划分为两大类。(3)初步确定南荻表型变异的丰集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地区,以Pop3和Pop4两个居群为代表。2、南荻SCoT标记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1)利用27条SCoT引物对9个居群的南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共扩增出了 429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19,多态性比率范围为88.89~100%,平均为97.6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为0.219~0.293,平均为0.26,其中有17条引物为中度多态引物(PIC>0.25),10条引物为低度多态引物(PIC<0.25),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8。说明SCoT引物可用于南荻遗传多样性研究。(2)DNA扩增结果显示,多态性位点比例(PPL)为97.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6,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4,期望杂合度(He)0.56,说明南荻拥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Mantel检测结果表明南荻遗传距离与居群的地理空间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3)通过AMOVA分析,84.9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15.09%的变异存在居群间,居群的Fst值为0.15,说明南荻具有中等的遗传分化水平。基因流分析表明长江以北和以南地区的居群之间的基因流小,而地区内居群之间的基因流大,说明长江是阻隔两岸南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4)STRUCTURE,主成份分析和UPGMA分析的结果一致,9个居群均分为2类群,与表型聚类结果相一致,说明长江是南荻分类的天然界线。3、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对经过初步筛选的30份不同来源南荻种质资源的9个产量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15%~75.02%;(2)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些性状分析,前5个主成分因子解释了 88.68%的变异源,第1主成分因子载荷最高的性状是株高、茎秆密度、茎粗,说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是南荻的主要变异来源;(3)通过主成分的综合线性模型对30份南荻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来自湖南澧县(编号HUN202)种质综合评分最高。4、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南荻连续4年的观测发现,在第一和第二生长季,南荻的茎秆密度、产量与种植密度有显着相关性,种植密度对株高、茎径没有影响,在第三生长季,南荻的生产潜力都能达到最高。南荻的最佳种植的株行距为0.87m×0.87m。(2)施肥可以提高南荻的茎径和产量,N0P3K3处理的产量最高的,为21747.13kg/hm2,与对照相比提高了 33.95%。在肥料因素效应中,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磷>钾>氮,在肥料两两交互作用中,影响大小为氮钾>氮磷>磷钾。(3)施肥可以提高南荻的纤维素含量,各处理下的纤维素含量在40.91%~48.56%,各处理间的差异显着性不尽相同。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半纤维素含量影响不同,各处理下的半纤维素含量在25.01%~28.81%,N3P3K0处理能显着提高半纤维素含量,N4P2K4、N4P4K2和N4P0K0处理能显着降低南荻半纤维素的含量。单独施用钾肥可以显着提高南荻木质素的含量,其他施肥处理的南荻木质素含量与对照差异没有显着性。(4)以产量在20000~22000kg/hm2之间,纤维素含量在47%~50%之间为目标,最佳施肥方案:氮肥 55.08-193.89kg/hm2,过磷酸钙 69.39-117.29kg/hm2,硫酸钾 149.46-211.86 kg/hm2。通过施肥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南荻产量与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影响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原料使用需求而采用不同肥料配方。5、收获时间对南荻生产特性的影响。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南荻的生产特性都发生变化。(1)产量逐渐降低,到次年2月产量降低了 38.93%,叶片比例逐渐降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叶片脱落。(2)南荻生物质含水量、灰分和半纤维素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显着降低,热值、纤维素和木质素随着收获时间推迟逐渐提高。热值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半纤维素呈极显着负相关。(3)大部分矿质元素随着收获时间推迟而显着降低,K和Ca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灰分含量与K和Si含量呈极显着性正相关。延迟收获虽然降低了南荻生物质产量,但燃料品质明显提高,综合考虑,11月末至次年1月底之间收获南荻,其燃料品质较好。本研究表明:南荻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中度的遗传分化,能够筛选出应用于不同方向的优良种质,并可通过栽培技术手段提高南荻的生物产量与品质,为南荻种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贾凤伶[4](2018)在《我国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农业是新兴产业,是为生产绿色能源而兴起的源头产业。目前,受我国小农经济的影响,能源农业呈现出小而多的零散局面,能源农业产业链及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均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构建能源农业产业体系对于能源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能源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并以物流服务产业为纽带产业,将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连接,构建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最后从政府、市场、农民及农业规模化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柴继莹[5](2018)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认为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作为主要芒属植物,具有生物质产量高、栽培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开发潜力巨大等优良特性。重要的是,芒草在畜牧业中作为饲料、饲料添加剂以及优质牧草的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作为重要检测指标成为饲料畜牧领域严格把控的关键。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快速、高效、无损的分析方法,旨在发挥芒草的优良特性对饲料生产以及畜牧领域的饲用价值,并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发挥其在新型生物质领域的推广应用。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四所大学的芒草秸秆样品。利用凯氏定氮法作为化学法,将测定的化学值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创建芒草蛋白质含量定标模型,为芒草优良材料的选育及其饲用价值的评估打下坚实基础。实验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通过对比四个来源地235份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数据,结合芒草的生物量等特征,可以得出,原产地为中国的芒草蛋白质含量在茎秆干物质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均值达到1.3180%;其次是原产地为日本的芒草样品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值为1.1234%;原产地为韩国、美国的的芒草秸秆样本蛋白质含量较低,均值分别为0.9215%、0.8572%。初步可以判断来源于中国的芒草蛋白质含量较为丰富,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2)采用七种预处理方法优化光谱,经过一阶导数和基线校正预处理之后的光谱数据优于原始光谱,一阶导数预处理之后的Rc2和Rp2分别为0.962和0.947,SEC和SEP小于原始光谱,分别为0.080和0.097;基线校正预处理之后的Rc2和Rp2分别为0.954和0.949,SEC和SEP分别为0.087和0.095。相比其他五种光谱,一阶导数和基线校正的预处理方法效果最佳。(3)全光谱分析过程中共选择324份实验样本,采用四种建模方法:PLS,LSSVM,RBF_NN和RBF_LSSVM。其中,RBF_NN的建模效果最优,Rc2和Rp2分别为0.9942和0.9508;四种建模方法中,三种非线性建模方法LSSVM、RBF_NN和RBF_LSSVM优于线性PLS方法。(4)基于特征波长的提取方法采用CARS-MLR和SPA-MLR两种方法,分别提取到84和35个特征波段,相关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826和0.9014,Rp2分别为0.7518和0.8630。可以得出,两种特征波长提取方法整体效果不如全光谱分析的四种建模方法。总之,将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定标模型,为其提供了一个快速检测、可投入生产应用的参考模型,充分发挥芒草的饲用价值。

熊小康[6](2016)在《河南洛宁刺槐人工林纤维素乙醇能源潜力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能源是人们所寻求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之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量大,种类丰富,是重要的新能源组成。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素乙醇是林业生物质能源重要的利用形式。林木纤维素乙醇是指以林业灌木、乔木枝叶干等森林废弃物或专用生物质能源林为原料,通过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发酵等工艺,来获得的可作为液体能源使用的乙醇能源。研究开发具有速生高产和高纤维素含量的林木资源,对于纤维素乙醇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造林树种,仅河南洛宁吕村林场刺槐林面积高达4376hm2。本研究以河南洛宁吕村林场的四个林龄的二代刺槐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分析各林龄树木生长规律,并建立胸径树高和单木生物量的关系来估算林分总生物量及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再结合实验测定树干、树枝和树叶中木质纤维素不同组分的含量,估算出不同林龄刺槐林分作为纤维素乙醇原料林的乙醇产量,评估了该地区刺槐人工林作为纤维素乙醇资源的价值潜力。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对刺槐人工林生长规律,特别是材积生长的研究,得出河南洛宁地区刺槐人工林成熟龄为28年;树高生长有两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3-6年和18-21年之间,生长最高峰出现在第6年和第21年;胸径生长高峰期在6-9年和15-18年两个阶段,生长最高峰出现在第9年和第18年。(2)建立了刺槐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模型,以生长方程W=a×(D2H)b的拟合效果最好。树干、树枝、树叶、总生物量和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分别为W树干=0.035×(D2H)0.915(R2=0.986)、W树枝=0.018×(D2H)0.800(R2=0.871)、W树叶 =0.029×(D2H)0.573(R2=0.700)和W总量=0.061×(D2H)0.880(R2=0.982)。(3)刺槐树干纤维素含量最高,树叶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其中,树干木质素含量范围为19.21%-22.76%,纤维素含量范围为32.52%-38.49%,半纤维素含量范围为20.34%-21.94%;树枝木质素含量范围为20.94%-24.85%,纤维素含量范围为33.17%-34.95%,半纤维素含量范围为20.56%-21.50%;树叶木质素含量范围为22.52%-27.29%,纤维素含量范围为16.60%-20.93%,半纤维素含量范围为25.02%-28.28%。(4)木质素在树干中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在树枝和树叶中与林龄的关系差异不显着。不同部位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与林龄的关系不显着。不同部位纤维素和木质素存在显着关系。刺槐林分内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总产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30a的林分内,分别为15t/hm2、13t/hm2和22t/hm2。(5)以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四个不同龄组的刺槐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理论产量分别为1.2×106t、4.8×106t、5.6×106t、2.3×107t,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总量约为3.5×107t。以总面积3870.52hm2的二代刺槐林,所生产的纤维素乙醇能提供相当于8.9×107t标煤的能量和相当于4.7×107t天然气的能量,经济价值约1.8亿元。

吕志林[7](2014)在《山东省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世界对能源的依存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加。石油、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在社会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开发过程及利用方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如今化石能源面临枯竭,支撑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限制了各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实现这一重大任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洁净而又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各种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多种形态的燃料加以利用。它多功能、多效益,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对人类发展的需求。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如农林废弃物、工业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等,但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面临着环境与生态双重压力的21世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质能源将会逐步兴起,逐渐部分代替化石燃料,成为未来的主要利用能源之一。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凭借丰富的资源,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不断加大新能源发展的扶持力度。如今山东省东营市已形成了新能源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原料、技术、资金等限制因素的存在阻碍了东营市生物质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快生物质能源建设是发展东营市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推进东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东营市资源紧张的缓解、环境压力的释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平衡的建立。本文首先对巴西、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经验,研究了现有能源消费模式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潜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山东省东营市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揭示了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最后从发展政策、市场机制、技术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完善东营市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东营市生物质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陈杰[8](2014)在《雷州半岛野生能源树种的调查筛选及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及可用耕地越来越少,全球已越来越关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柴油是一种即环保又可再生的能源,但因原材料的缺少而抑制了其产业化。能源树种为生物柴油提供原材料,因此掌握我国各地能源树种资源状况,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能源树种,研究适宜当地的不可用作耕地的边际土地进行种植的能源树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雷州半岛的树种进行调查筛选,根据其野外性状的含油率的高低、种子产量、繁殖难易度、分布范围、具有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抗风性六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初步筛选出适于雷州半岛当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树种,并进一步分析其油脂的相关生物柴油品质。综合所有因素,筛选出12种相对适宜雷州半岛边际土地种植的有潜力能源树种。此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土坛树种群进行了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能源树种资源的调查与研究、遗传基础进一步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点调查到46科128种野生油脂树种。主要分布于番荔枝科(9,7.03%)、樟科(15,11.72%)、大戟科(21,16.41%)、芸香科(8,6.25%)、漆树科(5,3.91%)。野生油脂树种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初步筛选出27种适于雷州半岛当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树种。2.分析的27种油脂树种含油率在11.73%65.16%之间,平均值为35.17%,整体较高;大于30%的有17种,占70.37%。酸值范围在1.3629.67mg/g,小于10mg/g的占85.18%。皂化值范围在164.65210.34mg/g,在180200mg/g之间有21种。碘值范围在68.41147.86g/100g之间;小于或等于120g/100g的占88.89%。十六烷值范围在42.7062.09;在49与65之间有22种,占81.48%。脂肪酸成分中,主要成分集中在C16和C18中,27种油脂的C16和C18总量在71.658%99.973%之间,大于90%的占96.43%;亚麻酸含量超过12%的有3种。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15%,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20%,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小于45%有20种,占71.43%。3.综合所有因素,筛选出12种相对适宜雷州半岛边际土地种植的有潜力能源树种。分别为山椒子(Uvaria grandiflora Roxb.)、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Champ.)、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 (Linn.) Merr.]、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inn.)Merr.]、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 (Wall.) R. N. Parker]、厚皮树[Lanneacoromandelica (Houtt.) Merr.]、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土坛树[Alangiumsalviifolium (Linn. f.) Wanger.]、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 Forst. F.)、琼刺榄[Xantolislongispinosa (Merr.) H. S. Lo]。4.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m为1.4455>1,说明各种群间都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结合8个种群和47个材料的聚类分析,土坛树的进化存现了一定的地域性,更加明确了各地区土坛树的亲缘关系。

刘斌,李祯祺,徐萍[9](2014)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能源植物国际研究趋势与发展格局》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化石资源的急剧消耗,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研发进程,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是提供生物质原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能源植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支持基础研究,促进源头创新。以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Thomson Data Analyzer为工具,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能源植物的国际发展态势。

于延冲,易自力,周功克[10](2014)在《能源植物芒草研究进展与综合利用现状》文中指出芒草是一类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因其具有生物量大、纤维素含量高、灰分低、热值高、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高产纤维类能源植物之一,因而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能源芒草的研究进展与综合利用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二、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重离子辐射诱变高淀粉浮萍的筛选及其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能源的兴起
        1.1.2 能源植物的选择
    1.2 浮萍-一种新型的能源植物
        1.2.1 浮萍简介
        1.2.2 浮萍的形态和生长习性
    1.3 浮萍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1 作为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
        1.3.2 利用浮萍处理污水
        1.3.3 作为高蛋白原料
        1.3.4 作为合成生物学底盘
    1.4 浮萍淀粉积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5 重离子辐照生物育种
        1.5.1 重离子束与重离子加速器概述
        1.5.2 重离子辐照与植物诱变育种
    1.6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重离子辐射诱变体系的建立及高淀粉突变体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浮萍的接种与培养方法
        2.2.2 浮萍愈伤诱导与再生
        2.2.3 浮萍重离子辐射条件优化
        2.2.4 碘碘化钾染色浮萍叶片
        2.2.5 浮萍干鲜重比值的测定
        2.2.6 浮萍淀粉的提取与测定
        2.2.7 浮萍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重离子辐射诱变体系的建立
        2.3.2 碘碘化钾初筛高淀粉突变体
        2.3.3 干鲜重比值筛选高淀粉突变体
        2.3.4 候选高淀粉突变体的淀粉含量和生长曲线测定
        2.3.5 高淀粉突变体的淀粉含量和生长曲线测定
    2.4 讨论
        2.4.1 重离子辐射诱变优势与应用
        2.4.2 高淀粉浮萍筛选策略
        2.4.3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积累特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淀粉突变体特性解析及其分子机理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药品及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浮萍缺氮培养诱导淀粉积累
        3.2.2 浮萍叶片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
        3.2.3 浮萍光合作用指标测定
        3.2.4 浮萍色素提取及测定
        3.2.5 浮萍转录组测序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2.7 浮萍淀粉酶活性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含量测定
        3.3.2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粒特性分析
        3.3.3 高淀粉突变体的光合作用指标和叶绿素测定
        3.3.4 高淀粉突变体缺转录组测序分析
        3.3.5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代谢基因表达分析
        3.3.6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酶活性分析
    3.4 讨论
        3.4.1 高淀粉突变体生理特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3.4.2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3.4.3 高淀粉突变体淀粉代谢基因表达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2)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资源与能源问题
        1.1.1 森林资源问题
        1.1.2 能源问题
    1.2 白杜
        1.2.1 植物介绍
        1.2.2 白杜研究进展
        1.2.3 木本植物油
    1.3 生物柴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生物柴油介绍
        1.3.2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1.3.3 生物柴油产业现状
    1.4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1.5 计算机关键技术
        1.5.1 人工神经网络
        1.5.2 计算化学
        1.5.3 网络爬虫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2 白杜种子品质评价与白杜种仁油的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材料的获取
        2.1.4 索氏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
        2.1.5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白杜种仁油
        2.1.6 白杜种仁油甲酯化方法
        2.1.7 白杜种仁油GC-MS检测
        2.1.8 白杜种仁油理化性质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剂的选择
        2.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3 BBD实验结果
        2.2.4 GA-ANN实验结果
        2.2.5 RSM与GA-ANN的比较
        2.2.6 动力学研究模型
        2.2.7 白杜种仁油成分评价及其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2.2.8 白杜种仁油理化性质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3.1.3 技术流程图
        3.1.4 白杜果皮成分的测定
        3.1.5 白杜果皮木质素与纤维素的提取
        3.1.6 白杜果皮木质素的预处理
        3.1.7 白杜果皮纤维素的预处理
        3.1.8 生物基微球材料的制备
        3.1.9 生物基微球的结构修饰
        3.1.10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白杜果皮成分测定结果
        3.2.2 白杜果皮木质素、纤维素的提取结果
        3.2.3 白杜果皮木质素的的煅烧与磺化
        3.2.4 白杜果皮纤维素纯化
        3.2.5 不同比例木质素磺酸与纤维素对转酯化的影响
        3.2.6 生物基微球催化剂的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器材
        4.1.3 实验转化方法及产物分析
        4.1.4 微波辅助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
        4.1.5 CCD实验
        4.1.6 ANN优化分析
        4.1.7 H_2SO_4、 HPW、NaOH催化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1.8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动力学实验
        4.1.9 转酯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分析
        4.2.2 CCD实验结果
        4.2.3 GA-BP分析结果
        4.2.4 白杜果皮生物基催化剂催化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
        4.2.5 酸催化甘油三酯转酯化反应的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白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放大及其品质评价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器材
        5.1.3 白杜种仁成分分析
        5.1.4 白杜种仁资源利用放大实验
        5.1.5 实验转化方法及产物分析
        5.1.6 生物柴油相关理化性质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杜种仁成分分析
        5.2.2 白杜种仁资源利用放大实验结果
        5.2.3 生物柴油产品的成分分析
        5.2.4 生物柴油产品的理化性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南荻相关研究进展
        1.1.1 南荻的分类学
        1.1.2 南荻分布及生物学相关研究
        1.1.3 南荻繁殖技术
        1.1.4 南荻栽培技术
        1.1.5 南荻的应用
    1.2 芒属植物遗传学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水平研究
        1.2.2 细胞学水平研究
        1.2.3 DNA分子标记
    1.3 芒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南荻遗传多样性评价
        1.4.2 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章 南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1.4 表型性状与采集数据标准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荻居群间的形态变异特征
        2.2.2 南荻居群内形态变异特征
        2.2.3 南荻表型分化
        2.2.4 南荻居群表型聚类分析
        2.2.5 南荻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南荻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
        2.3.2 南荻遗传改良的前景
    2.4 小结
第三章 南荻种质资源SCoT标记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CoT标记的遗传分析
        3.2.2 南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南荻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3.3 讨论
        3.3.1 SCoT引物通用性
        3.3.2 南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南荻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3.4 南荻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3.3.5 南荻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及其利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南荻优良种质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
        4.2.2 南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2.3 南荻种质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南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4.3.2 南荻的生物质品质特性
        4.3.3 南荻种质的筛选与评价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植密度对南荻的生产特性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生长的影响
        5.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产量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2.5 肥料效应方程的建立
        5.2.6 单因素效应分析
        5.2.7 两因素的交互作用
        5.2.8 三因素交互作用
        5.2.9 施肥模式寻优
    5.3 讨论
        5.3.1 种植密度对南荻的生产特性的影响
        5.3.2 施肥对南荻生物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5.3.3 施肥对南荻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5.3.4 氮磷钾的交互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南荻最佳收获期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
        6.2.2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含水量的影响
        6.2.3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灰分质量分数的影响
        6.2.4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热值的影响
        6.2.5 收获时间对南荻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6.2.6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6.2.7 南荻木质纤维素的含量与热值之间的相关分析
        6.2.8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灰分的相关分析
    6.3 讨论
        6.3.1 收获时间与生物质产量的关系
        6.3.2 收获时间与生物品质的关系
        6.3.3 收获时间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
    6.4 小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4)我国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内涵
    1.1 概念的界定
    1.2 特点
        1.2.1 经济性
        1.2.2 社会性
        1.2.3 环保性
        1.2.4 高科技性
        1.2.5 可持续性
2 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
    2.1 存在的问题
        2.1.1 能源农业发展尚无顶层设计
        2.1.2 缺乏连续性政策支撑
        2.1.3 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建立
        2.1.4 能源农业产业链尚未形成
    2.2 我国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的优势
        2.2.1 土地资源优势
        2.2.2 气候条件优势
        2.2.3 原料来源优势
        2.2.4 产业基础优势
        2.2.5 市场需求优势
3 能源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3.1 总体思路
    3.2 产业发展坚持的原则
        3.2.1 因地制宜
        3.2.2 政府主导
        3.2.3 规模开发
        3.2.4 可持续发展
4 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
    4.1 动脉产业
        4.1.1 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
        4.1.2 因地制宜发展能源种植业
        4.1.3 发展能源林产业
        4.1.4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4.2 静脉产业
        4.2.1 发展燃料乙醇产业
        4.2.2 发展生物柴油产业
        4.2.3 发展固体燃料产业
        4.2.4 发展秸秆燃气产业
        4.2.5 发展生物质沼气产业
        4.2.6 发展秸秆发电产业
    4.3 纽带产业
    4.4 产业经营运作模式
        4.4.1 规模化生产
        4.4.2 小规模生产
        4.4.3 农户生产
5 建议

(5)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芒属植物的发展与现状
        2.1.1 芒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1.2 芒属植物的开发与利用
    2.2 芒属植物的重要饲用价值
        2.2.1 芒属植物的药用与饲用价值
        2.2.2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2.3.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
        2.3.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2.3.3 近红外光谱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2.3.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测定蛋白质含量
        2.3.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其他实践中的应用
    2.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2.4.1 主要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
        2.4.3 目的和意义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芒草秸秆材料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化学值的测定
        3.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3.3 数据处理
        3.3.1 统计分析
        3.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
        3.3.3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
        3.3.4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校正分析方法
        3.3.5 近红外模型评价参数
4 结果与分析
    4.1 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的化学值统计分析
    4.2 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创建
        4.2.1 全波段光谱的校正模型构建
        4.2.2 特征波长的校正模型的构建
        4.2.3 基于全光谱建模方法的数据记录
        4.2.4 基于特征光谱提取方法的数据记录
5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近红外光谱技术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5.1.2 芒草的生理特性、化学方法对实验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荣誉

(6)河南洛宁刺槐人工林纤维素乙醇能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能源植物的定义
        1.1.2 能源植物的分类
        1.1.3 能源林的利用
    1.2 国内外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
        1.2.1 燃料乙醇的发展
        1.2.2 国内外纤维素乙醇的发展现状
        1.2.3 可利用资源现状
    1.3 刺槐的相关研究
    1.4 生物量的研究
    1.5 木质纤维素的相关研究
        1.5.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和性质
        1.5.2 木质纤维素的测定
        1.5.3 木质纤维素的转化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分布
        2.2.2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2.4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代刺槐林资源状况分析
    3.2 不同林龄刺槐生长状况分析
        3.2.1 不同林龄刺槐林分情况分析
        3.2.2 不同林龄刺槐树高变化
        3.2.3 不同林龄刺槐胸径变化
        3.2.4 不同林龄刺槐材积变化
    3.3 不同林龄刺槐生物量分析
        3.3.1 不同林龄刺槐器官生物量分配
        3.3.2 剌槐单木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3.3 不同林龄刺槐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
    3.4 木质纤维素含量分析
        3.4.1 不同林龄刺槐不同部位木质纤维素的差异
        3.4.2 不同林龄林分木质纤维素产量
    3.5 纤维素乙醇潜力分析
        3.5.1 纤维素乙醇的产量分析
        3.5.2 纤维素乙醇经济价值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7)山东省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
        1.1.2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1.1.3 有利于维持经济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1.1.4 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就业
        1.1.5 有利于发展新型材料
    1.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巴西
        1.2.2 美国
        1.2.3 日本
        1.2.4 欧洲
    1.3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1 生物质液体燃料
        1.3.2 生物质气体燃料
        1.3.3 生物质成型燃料
        1.3.4 生物质能源发电
    1.4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生物质能源的相关理论
    2.1 生物质能源的概念
    2.2 生物质的种类
        2.2.1 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
        2.2.2 农业生物质能源资源
        2.2.3 工业有机废水资源
        2.2.4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
        2.2.5 能源植物
    2.3 生物质资源的特点
        2.3.1 可再生性
        2.3.2 低污染性
        2.3.3 应用广泛性
        2.3.4 储量丰富性
    2.4 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产品与技术应用
        2.4.1 生物燃气
        2.4.2 燃料乙醇
        2.4.3 生物柴油
        2.4.4 固体成型燃料
3 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开发意义与应用现状分析
    3.1 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意义
    3.2 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3.2.1 东营市生物燃气的发展现状
        3.2.2 东营市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3.2.3 东营市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3.2.4 东营市固体成型燃料的发展现状
        3.2.5 其它发展现状
4 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1 制造业水平低
    4.2 体制不完善
    4.3 资金不充足
    4.4 市场规模小
    4.5 技术不成熟
    4.6 资源普查不足
    4.7 社会认知度不足
5 加快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制造业水平
    5.2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5.2.1 健全法律保障
        5.2.2 建立评审办法
        5.2.3 加大经济激励
    5.3 加大资金投入
    5.4 完善市场规模
    5.5 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5.6 开展资源调查
    5.7 提高社会认识水平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雷州半岛野生能源树种的调查筛选及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能源植物的概念
        1.1.2 国内外能源植物的发展概况
    1.2 雷州半岛自然地理及野生树种资源概况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土地利用及森林植被
        1.2.3 野生树种资源概况
    1.3 雷州半岛能源树种的发展前景
        1.3.1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3.2 辽阔的滩涂盐碱地——不可作为耕地的边际土地
        1.3.3 具有丰富的乡土能源树种资源
    1.4 土坛树的研究进展
    1.5 SRAP 分子标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雷州半岛野生能源油脂树种的调查及初步筛选
    2.1 仪器与方法
        2.1.1 仪器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雷州半岛野生油脂树种资源
        2.2.2 野生油脂树种各科的分析
        2.2.3 能源树种的初步综合筛选
    2.3 讨论
3 雷州半岛野生油脂树种的生物柴油相关品质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及仪器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含油率
        3.2.2 酸值
        3.2.3 皂化值
        3.2.4 碘值
        3.2.5 十六烷值
        3.2.6 脂肪酸成分分析
    3.3 讨论
4 野生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坛树种群的 SRAP-PCR 扩增
        4.2.2 土坛树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
        4.2.3 土坛树的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4.2.4 土坛树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
        4.3.1 土坛树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3.2 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
        4.3.3 土坛树的聚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能源植物国际研究趋势与发展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背景介绍
    1.1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能源植物
    1.2富含油脂的能源植物
    1.3富含木质纤维素类能源植物
    1.4能源藻类
2国际研究趋势与发展格局
    2.1全球研发态势与相关政策
        2.1.1美国
        2.1.2中国
        2.1.3欧洲
    2.2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进展
        2.2.1遗传改良与环境外因研究
        2.2.2全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分析
        2.2.3预处理方法及转化效率创新
    2.3研究热词变化趋势
3结论与展望

(10)能源植物芒草研究进展与综合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芒草概述
    1.1 芒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芒草的生物学特征
    1.3 芒草作为能源植物的优势
2 芒草的研究进展
    2.1 能源芒草的研究进展
    2.2 能源芒草的开发瓶颈及解决方案
3 芒草的综合利用
    3.1 芒草的能源化利用途径
    3.2 芒草的其他利用价值
4 展望

四、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离子辐射诱变高淀粉浮萍的筛选及其分子机理[D]. 唐娅丽.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2]白杜资源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D]. 刘巨钊.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杨塞.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我国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研究[J]. 贾凤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3)
  • [5]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芒草秸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D]. 柴继莹. 浙江大学, 2018(06)
  • [6]河南洛宁刺槐人工林纤维素乙醇能源潜力研究[D]. 熊小康.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7]山东省东营市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研究[D]. 吕志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8]雷州半岛野生能源树种的调查筛选及土坛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杰.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1)
  •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能源植物国际研究趋势与发展格局[J]. 刘斌,李祯祺,徐萍. 生命科学, 2014(05)
  • [10]能源植物芒草研究进展与综合利用现状[J]. 于延冲,易自力,周功克. 生命科学, 2014(05)

标签:;  ;  ;  ;  

能源工厂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