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

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

一、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邢斐斐,季君,郝瑞参,芦璐,田宝川[1](2021)在《高速离心泵磁性液体新型旋转密封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垃圾焚烧工程急冷系统中高速离心泵密封问题,设计一种五极六靴二十四齿的磁性液体旋转密封装置,该装置适用于焚烧的高温烟气环境条件,使用寿命长。理论上推导考虑温度和离心力因素的磁性液体密封耐压公式,得出密封耐压力为线速度的二次函数,温度的一次函数。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该密封结构分别在间隙0.4、0.5、0.6和0.7 mm下的磁性液体磁场分布。结果表明:密封耐压能力随着密封间隙的减小而逐渐递增,而由于漏磁的存在,递增的程度并非线性的;磁力线分布表明,在第一、六极靴和二、五极靴处漏磁较大。密封实验中得出最大间隙为0.7 mm时单级密封耐压能力达到51.7 kPa。

刘明建[2](2021)在《立式自吸泵动密封能力及自吸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自吸泵是一种特殊的离心泵设备,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的生产和生活中,自吸性能是评价自吸泵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基于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自吸泵的水力性能及自吸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副叶轮做为立式无密封自吸泵动密封结构的旋转运动部件,密封腔几何参数是影响自吸泵动密封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叶轮做为自吸泵的能量转换结构,叶轮进口边位置及前口环间隙对自吸泵自吸性能影响较为显着。因此本文针对自吸泵动密封结构几何参数变化对自吸泵动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针对叶轮几何参数变化对自吸泵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立式无密封自吸泵动密封结构几何参数变化对密封能力的影响为了降低自吸泵密封装置的能量损耗,提升自吸泵的整机效率,在保证其他水力部件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动密封结构装置进行有优化设计。为了研究动密封结构参数变化对密封能力的影响,根据自吸泵生产和实际应用情况,选取了副叶轮叶片形式、叶片个数和密封腔排气孔大小三个变化因素,并且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变量,按L9(33)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不同的方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自吸泵动力密封要求的情况下,副叶轮的叶片结构形式对动密封能力的变化影响较大,叶片个数及排气孔的大小对动密封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立式无密封自吸泵动密封装置设计和结构几何参数的选择时,采用径向直叶片结构形式、适当的叶片数和密封腔排气孔,可以使动密封结构具有良好的密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吸泵的整机效率有所提升。2.叶轮叶片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为了研究叶轮进口边位置变化对自吸泵叶轮在自吸过程中气液混合能力的影响规律,保证自吸泵其他几何参数不变,在叶轮原模型的基础上共设计了5种不同的叶轮模型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模型方案非定常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叶轮进口边位置由后盖板位置向出口前掠,可以使得叶轮进口边工作时对流体进行分时加载,可以有效提升自吸泵在自吸排气阶段的气液混合能力,从而使得自吸完成时间缩短;叶轮进口边前掠角度对外特性的影响呈线性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进口边前掠对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当前掠超过一定角度会使扬程和效率明显下降;在额定工况下叶轮进口边前掠一定角度为10°时对比原模型自吸泵自吸时间可以缩短25%,自吸性能明显得到提高。3.叶轮前口环几何参数变化对自吸泵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为了研究叶轮前口环几何参数对自吸泵性能的影响规律,在保证其他几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前口环宽度l和间隙d的值,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20种不同的叶轮方案,通过定常数值计算和非定常数值计算分别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定常计算对自吸泵叶轮内的压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型方案出口位置含气率的监测和分析,得到不同模型方案自吸泵自吸完成时间,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在不同时刻下,自吸泵内部气液两相在泵内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方案下自吸时间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前口环宽度和间隙对自吸泵自吸性能的影响呈线性变化;前口环进出口压差增大会使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得到提升;口环宽度变化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呈正相关,前口环间隙的变化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呈负相关。

庞敏超[3](2021)在《核主泵口环密封激励力及其动力学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能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它可以通过核电装置被转换为电能,核主泵是“华龙一号”(HPR1000)核电装置中的关键设备,起到控制冷却水循环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密封结构对核主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装配、加工误差以及转轴弯曲等因素的作用下,转子在实际运行中处于偏心状态,导致密封间隙内周向压力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密封激励力给核主泵转子系统的运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关于转子偏心率对密封激励力影响的探究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设计不同的口环偏心方案,考虑不同的口环密封结构,探究核主泵口环偏心率对转子密封激励力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首先,本文基于平面口环结构,探究转子偏心率对核主泵间隙域内流特性及密封激励力的影响规律,分别从转子无偏心和有偏心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核主泵模型进行合理缩比,同时将缩比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选取模型的可靠性;选取偏心率为10%、30%和50%三种偏心转子模型,进行全流域网格划分,对不同转子偏心方案下的间隙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偏心率的改变对叶轮的水力性能影响较小,而随着偏心率的增加,口环泄漏量先减小后增大,偏心30%时达到最小值,减少43.6%。当转子无偏心时,间隙域压力和速度呈周向均匀分布,此时转子径向受力均匀,运行最稳定;随着偏心率的增加,间隙域内表现出不均匀的周向压力和速度分布规律,尤其在偏心30%时这种不均匀态势更加明显,间隙域内周向运动加强,压力和速度分布最不均匀,对应的密封激励力脉动幅值最大,此时转子稳定性最差,偏心50%下的脉动幅值次之,偏心10%最小。其次,研究不同偏心方案下口环密封结构对核主泵间隙域内流特性及密封激励力的影响。设计平面密封、迷宫密封和螺旋密封三种口环密封结构,结果表明:转子无偏心时,平面密封泄漏量最大,迷宫密封次之,螺旋密封最小,可减少93%,三种口环方案下间隙域内压力和速度周向均匀分布,此时平面密封结构下的密封激励力脉动幅度最小,转子运行最稳定,迷宫密封次之,螺旋密封结构最差;在其他三种偏心方案下,相较平面密封,采用迷宫密封和螺旋密封均可以起到减少密封激励力的效果;其中迷宫密封效果最佳,尤其在偏心30%时可显着减少61%。最后,研究不同参数对核主泵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转速和压差越大,间隙域压力分布越不均匀,涡动比对密封力的影响效果越显着;随着转速的增加,刚度系数及阻尼系数的绝对值呈增大趋势,随着压差的增加,刚度系数以及直接阻尼系数的绝对值均呈增大趋势,而交叉阻尼系数先减小后增大;三种口环密封结构中,平面密封结构对应的刚度系数以及阻尼系数最大,螺旋密封次之,迷宫密封最小。同时,转速和压差的增加使得涡动系数增大,转子运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在三种密封结构中,迷宫密封结构涡动系数最小,稳定性最佳,螺旋密封次之,平面密封最差。

曹小建[4](2020)在《迷宫密封流-固-热多场分析及减阻-隔热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透平机械向高温、高转速、高压力等高端方向发展,密封内部流体介质的泄漏愈加严重。为防止密封流体向外泄漏,迷宫密封在透平机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迷宫密封间隙环流中的湍流会增加流体与定子和转子壁面之间的摩擦阻力,流体摩擦阻力大不仅产生热量使结构升温,也会降低设备工作效率。迷宫密封与间隙环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热交换,在设计过程中若忽视迷宫密封的传热特性,环流将热量快速扩散至密封定子,导致定子结构迅速升温,严重时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密封结构的减阻隔热分析及优化设计是透平机械行业亟需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研究需求,本文对迷宫密封的内部流动及密封结构开展流固热多场分析,并对开槽尺寸实施了减阻隔热优化设计,此外,基于仿生对密封结构进行了承载隔热优化设计。在论文中,基于整体流动理论和三控制体理论推导了迷宫密封环流的流体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采用摄动法、简谐形式展开、Newton-Raphson迭代法以及有限差分法等数值方法求解了流体控制方程组和能量方程,获得间隙环流的流场分布。通过CFD仿真对摄动法求解的流场结果进行了验证。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迷宫密封结构进行了流场分析,发现了结构参数对流场以及结构的减阻和隔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从能量角度做出了合理解释。最终选定三个开槽尺寸作为设计变量,基于移动渐进优化算法,对迷宫密封结构实施了减阻隔热综合性能最优的优化设计。为提高优化效率,通过构造高精度的径向基函数,拟合了流体最高温度和流体阻力关于开槽尺寸的显式曲面,提高了优化迭代中灵敏度分析的工作效率。受仿生蜗牛外壳的构造形式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由隔热材料层和承载材料层组成的多层夹芯结构,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设计得到了与仿生原型材料排布一致的拓扑结构,即承载材料在两边,隔热材料在中间的多层夹芯结构。基于ANSYS流固热多场仿真分析验证了该仿生结构的层排布顺序和层厚比是在特定材料厚度下具有最优承载隔热综合性能的结构,改变结构的材料层排列顺序和层厚比,承载隔热综合性能明显减弱。综上,可将仿生多层夹芯结构应用至迷宫密封结构,实现承载隔热综合性能最优的密封结构设计。

李志刚,方志,李军[5](2020)在《液相和多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泄漏流动和转子动力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保证泵和压气机的全负荷、高效和稳定运行,针对运行在液相和多相环境下的环形动密封特殊的泄漏流动和流体激振转子动力特性,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对液相和多相环形动密封的应用背景、密封流体激振力产生机理和转子动力特性系数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对纯液相环境下的环形动密封技术性能分析方法和结构设计研究进展,气液两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的泄漏流动、转子耗功和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湿气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技术的泄漏流动和转子动力特性的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述;最后,基于目前液相和多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性能在实验测量、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结论,展望了环形动密封技术在多相环境下的泄漏流动和流体激振转子动力特性方面需要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针对纯液相环形动密封,研究人员已开发了相应的实验测试方法和基于BULK FLOW模型和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数值预测方法,还需进一步开展高效抑振方法和高阻尼液相动密封技术研究;针对气液两相环形动密封,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实验测量方法获得气相组分和液相组分对密封泄漏和转子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还需进一步开展气液两相密封高精度数值预测方法和密封微小间隙内两相流动机理研究。

杨逸祺[6](2020)在《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分析与监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浆泵的介质为高温油浆,含有催化剂颗粒,运行工况相对恶劣,机械密封的寿命普遍不长,经常会发生泄漏,严重影响生产和操作的安全。对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产生泄漏因素主要有:在动环与轴套的密封处有高温油浆和催化剂颗粒,从而造成动环与轴套发生相对运动、堵塞甚至卡死,因而导致端面密封比压降低发生泄漏;在密封腔内的高温介质,使得密封环热裂和变形,介质中的催化剂颗粒进入摩擦副,对密封面产生破坏。本文以某一型号油浆泵机械密封的实际运行工况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和使用上分析了原用机械密封结构失效的原因;概述了油浆泵原用机械密封的结构、材料和冲洗方案,对油浆泵原用机械密封从上述三个方向分别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对封油系统进行改造。利用ANSYS中的FLUENT软件,建立了油浆泵机械密封摩擦副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热流固耦合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密封腔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对机械密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机械密封端面不同的宽度、材料和不同转速下对密封端面温度的影响,为设计、优化机械密封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油浆泵的实际运行工况,针对泄漏原因,明确了其机械密封泄漏监控系统任务,设计了一套基于“PLC+DCS”的控制系统技术方案。将单端面密封结构改为双端面密封结构,其中一级密封是主密封,二级密封为辅助密封。一级密封采用PLAN32冲洗方案,二级密封采用PLAN53A储罐隔离液循环冲洗方案。对PLC和测量传感器进行了选型,实现了对油浆泵机械密封隔离冲洗系统的液位、压力、温度、冲洗量监控。PLC负责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完成监测与控制,同时将数据上传至DCS,实现远程监测。本系统对于油浆泵机械密封的泄漏问题能够进行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的维护量也大大降低。

王晓全[7](2020)在《高速离心泵口环密封的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非接触式密封广泛应用于输送流体介质的旋转机械中。在离心泵中,口环密封通常作为一种减小内部泄漏和平衡叶轮轴向力的部件,其密封方式是由叶轮与泵壳组成环形的节流间隙实现密封功能。在高转速、高扬程的高速离心泵中,由于其较小的密封间隙使转子与密封间隙中的流体产生了较强的耦合效应,这种耦合效应对转子的作用可以用密封对转子的刚度阻尼特性来描述,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耦合作用会使转子失稳,导致异常振动甚至结构破坏。目前对泵内密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密封对泵外特性的影响,少数对密封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都集中于多级泵级间密封的动力学特性,对高转速、高压差的离心泵密封动力学特性鲜有研究,因此本文以高速燃油离心泵中的口环密封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密封动力学特性。本文采用三维瞬态CFD计算方法,应用了动网格技术,准确计算了口环密封的动力学特性与涡动转子所受的流体激振力特性。对高速离心泵密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泵内常用的短液体密封(L/D<1)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密封尺寸变化对其动力学特性和密封性能的研究,发现减小密封间隙和增长密封长度都会使密封与转子的耦合效应增强,密封主刚度对密封间隙大小的敏感度较高,而主阻尼、交叉刚度和交叉阻尼对密封轴向长度的敏感度较高,同时密封泄漏量对密封间隙大小的敏感度强于密封长度。2、由于单蜗壳式高速离心泵不对称的压水室结构,导致口环密封入口来流周向不对称,密封产生了径向力。圆形涡动轨迹下,转子涡动半径和涡动比对口环流体自激力波动幅度影响较大。密封尺寸对口环流体激振力的影响显着,适当减小口环密封轴向长度有利于减小密封激振力而不会剧烈减弱密封性能。并且转子偏心不同方向时,密封动力学系数出现了明显差异。3、密封入口流体不仅有轴向速度,还有因叶轮旋转产生的周向预旋速度,通过研究密封入口周向预旋速度大小对密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预旋速度会增强密封内部的环流,增加密封交叉刚度,进而使转子稳定性降低,即较小预旋速度可以使转子稳定性增强。4、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密封,在密封性能方面来说,迷宫密封有着较好的节流效果,而轴向槽型密封由于较短的最小间隙长度,密封效果较差,但是由于其最小间隙相同,泄漏量差距较小。对于密封动力学特性来说,轴向槽型密封的主刚度系数和主阻尼系数相较迷宫密封都高了一倍以上,并且在高预旋速度下,轴向槽密封有着较低的交叉刚度,因此轴向槽型密封相对于迷宫密封有着良好的密封动力学特性,环形密封则介于二者之间。轴向槽型密封的结构特点可以有效减弱密封内部环流,并且可以减弱入口预旋速度对交叉刚度的影响,其较高的主刚度和主阻尼系数可以使高速离心泵使转子临界转速提高,并且保持良好的转子稳定性。

常浩[8](2020)在《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世界各地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于救灾抢险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吸离心泵作为抗洪抢险的核心设备,在防汛抗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吸离心泵流量小、内部结构复杂、自吸性能差。而大流量离心泵难以进行自吸启动,且首次启动需要对泵腔内进行灌水,操作繁琐,大幅增加了启动时间,无法满足应急救灾环境下迅速启动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创新地提出一种新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的设计理论、熵产损失、自吸性能以及非定常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新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结构形式,创新地设计出射流卷吸系统,该系统由一级自吸喷嘴、二级自吸喷嘴、连接套筒、逆止阀组成。通过不断向射流卷吸系统中输送高速射流,经过两级自吸喷嘴的连续降压后,迅速将泵腔内的空气卷吸排出,使得大流量自吸离心泵能够在泵腔完全无水的条件下启动;创新地提出了传动离合器装置,实现了空压机与机组轴在自吸过程中同步运转,而自吸结束后迅速脱离的功能,有效降低了泵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揭示了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在启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自吸机理。通过试验验证,该泵流量可达到500 m3/h、扬程为45 m、效率为73%,5 m自吸高度下自吸时间仅为62.5 s,提高水力性能的同时,显着缩短了自吸时间。2.通过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进行瞬态数值计算,着重分析了叶轮子午型线对内部流场非定常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后盖板曲率的增加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流场内的回流,改善内部流动规律,并且能够显着提高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叶片表面载荷,对内部流场的做功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后盖板曲率不断提升,叶轮出口处速度分布较为均匀。各流量工况下的压力脉动幅值与径向力逐渐减小,水力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最终,通过分析测量误差与试验验证,得到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之间的误差低于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优化设计的准确性。3.基于涡动量输运方程与熵产理论,分析不同叶片厚度分布下流场内部涡结构形态及能量损失机理。研究发现叶片厚度分布不同,在叶片表面会形成不同程度体积和强度的边界层分离泡,通过Q准则构建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中涡的空间结构,并根据涡三维结构和形态进行分类。其中,叶轮流道内所生成的叶片出口涡强度最高且较为紊乱,呈现空间扭曲状态。为此,引入涡动量输运方程分析内部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涡粘性扩散量在边界层分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导致叶片出口涡产生,破坏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流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精准捕捉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能量损失的大小、类型及分布,引入熵产理论研究叶片厚度分布对能量损失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采用递增型叶片厚度分布形式,不仅可以在小流量工况下改善叶片出口边的边界层分离,并且能够在大流量工况下避免由于叶片进口边较厚时所产生的冲击损失,有效提升了各个流量工况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的能量转换率。4.通过耦合群体平衡模型与双欧拉模型,并加载气泡破碎与聚并模型进行两相流模拟,研究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在多种尺寸气泡共存环境下气液两相流的运动规律,有效对气泡间相互作用微观机理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受叶片出口涡影响,气泡聚并能力增强,在靠近前盖板的过程中大尺寸气泡分布不断增多,但在叶轮流道内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叶轮径向力存在明显偏心。同时,随着含气率的增大,加剧了各气泡群组间碰撞频率,破环了两相流内部流动稳定性,从而引起径向力偏心现象进一步恶化。然而,随着流量的增加,内部流场得到有效改善,对于降低气液两相流的压力脉动以及叶片表面载荷具有显着促进作用。5.搭建不同高度的自吸性能试验台,选取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喷嘴几何参数进行试验优化,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得到各几何参数对自吸时间的影响权重。为了验证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采用全因子试验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各参数主效应以及二阶交互作用对自吸时间的影响。基于所有参数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建立自吸性能模型,去除对自吸时间响应不显着的变量进行模型简化,简化后的模型误差降低了9.4%。该模型的提出可以有效对不同自吸喷嘴的自吸时间进行预测,缩短了试验分析周期,大幅降低了加工与生产成本,为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喷嘴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张振杰[9](2019)在《离心泵密封口环泄漏量和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离心泵是石油、煤炭、化工以及电力等国民工业的关键设备,是整个液体输送系统的核心。近年来,具有高压、高转速、重载的大功率离心泵得到广泛应用,此类离心泵中的环形液体间隙密封结构,如环形密封口环、级间密封以及平衡鼓等,对机组的扬程、效率等水力性能及振动性能均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计算光滑密封口环的泄漏量,采用非线性方法研究转子的动特性参数及轴心运动轨迹,并且搭建转子-密封-轴承系统试验台,测量转子的轴心运动轨迹。具体分析内容包括:(1)建立基于二维LBM-LES模型的液体环形密封静特性及泄漏量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由D2G9不可压流体速度模型、LBM-LES湍流模型以及非平衡外推格式的边界条件这三部分组成。为避免计算过程中的可压缩性误差,在模拟过程中选用压力作动力变量。此外,本文用该方法模拟了三个不同结构的密封口环,并将模拟得到的泄露量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传统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商务软件模拟结果以及基于经验系数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LBM在计算密封口环泄漏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基于不可压流体的伯努利方程修改了格子参考压力计算方程。(2)建立离心泵转子-密封-轴承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模型。此非线性运动模型是基于Muszynska非线性密封力和短滑动轴承的非线性油膜力的基础上建立的,并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该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用此运动模型模拟单轴的单级密封转子耦合系统,分析不同参数下的振动响应,包括不同工况和不同转子结构,得到转子的轴心轨迹图、Poincare截面图,以及不同特征参数下的分岔图。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发现,转速对转子的振动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封间隙、密封长度、滑动轴承润滑长度、密封半径、最后是压差。(3)根据密封口环液膜动刚度原理设计并搭建密封口环转子试验台,并用CAE软件对试验台整体校核,确定试验传感器的量程。该试验台的功能为测量转子轴心轨迹图。在实际操作中,转子轴心轨迹图由两对正交布置的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测量。测量结束后对采集到的位移传感器的振动信号做滤波处理,得到不同工况下的轴心轨迹图,将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做进行对比分析,从试验的角度研究转子的振动规律。结果发现由于落马金效应的影响,密封口环间隙处的密封力会对转子产生一定的恢复力,会降低转子的振幅,并且,压差越大,产生的恢复力越强。

衡思宁[10](2019)在《机械密封冲洗回路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认为机械密封冲洗系统是热电厂锅炉给水泵最重要的辅助系统,其性能的优劣决定了给水泵机械密封的有效寿命。针对传统冲洗系统存在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精确控制给水pH(电导率)值等不足,研制了API Plan 54泵站智能控制系统和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市场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分析了机械密封冲洗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设计了“以API Plan 54泵站为主,辅以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系统解决方案;针对系统的智能化控制需求,设计了以计算机及PLC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架构。2.完成了系统硬件设计及设备选型,根据控制要求设计PLC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设计;采用闭环控制模式实现了对电导率值的精确控制功能。3.设计开发了上位机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系统的智能控制与运行状态监测功能。4.通过压力、流量等性能试验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控制模式;模拟实际工况,验证了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二、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离心泵磁性液体新型旋转密封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密封结构的设计
2 耐压公式推导
3 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步骤
    3.2 结果及分析
4 实验验证
5 结论

(2)立式自吸泵动密封能力及自吸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名称及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自吸泵产品现状概述
        1.3.2 自吸泵结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自吸泵内部气液两相流动研究进展
        1.3.4 自吸泵气液两相数值计算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吸泵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2.1 概述
    2.2 自吸泵计算模型
        2.2.1 基本设计参数
        2.2.2 模型泵三维结构
    2.3 计算域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2.3.1 模型泵网格划分
        2.3.2 网格无关性验验证
    2.4 数值计算方法
        2.4.1 流体控制方程
        2.4.2 湍流模型分类
        2.4.3 边界条件设置及求解控制
    2.5 试验验证
        2.5.1 试验测量
        2.5.2 对比验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式自吸离心泵动密封影响因素研究
    3.1 模型方案设计
        3.1.1 自吸泵动密封结构原理
        3.1.2 正交方案设计
    3.2 不同结构方案对封压系数及封压功率比的影响
    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3.1 副叶轮叶片个数对封压功率比的影响
        3.3.2 密封腔排气孔大小对封压功率比的影响
        3.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 优选模型性能预测分析
        3.4.1 副叶轮内部压力变化
        3.4.2 密封腔内部流动分析
        3.4.3 副叶轮内部速度分布变化
        3.4.4 副叶轮内部湍动能变化
    3.5 自吸泵内流场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叶轮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方案设计
    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4.3 两相流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4.3.1 两相流控制方程
        4.3.2 湍流模型
    4.4 不同叶片进口边位置泵外特性对比分析
    4.5 不同时刻自吸泵内气液两相流结果
        4.5.1 自吸泵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布
        4.5.2 叶轮中间截面气相分布变化
        4.5.3 叶轮中间截面压力变化
    4.6 不同模型方案自吸时间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口环几何参数对自吸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方案设计与物理模型
    5.2 数值计算
        5.2.1 自吸泵的定常数值计算
        5.2.2 自吸泵的非定常数值计算
    5.3 定常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1 不同模型方案进出口压差对比分析
        5.3.2 不同模型方案压力云图对比分析
    5.4 非定常流动下气液两相流动结果
        5.4.1 不同时刻中间截面气体体积云图分布
        5.4.2 不同模型方案试验验证
        5.4.3 不同模型方案自吸泵出口含气率变化
        5.4.4 不同模型方案自吸完成时间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3)核主泵口环密封激励力及其动力学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口环密封对叶轮机械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叶轮机械间隙密封激励力研究现状
        1.2.3 口环密封动力学特性问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CFD数值计算方法
    2.1 流动控制方程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数值求解方法概述
        2.2.2 数值模拟方法
        2.2.3 湍流模型
    2.3 密封动力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2.3.1 Bulk-flow密封动力学模型
        2.3.2 密封动力特性CFD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心率对核主泵性能及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3.1 基本参数及计算模型
        3.1.1 核主泵基本参数
        3.1.2 核主泵计算域建模
        3.1.3 口环密封模型
    3.2 数值计算方法
        3.2.1 计算域网格划分
        3.2.2 计算域数值模拟方法及试验验证
    3.3 偏心率对核主泵叶轮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偏心方案下核主泵内部流场分析
        3.4.1 不同偏心率下核主泵中间截面和叶轮进口截面压力分布
        3.4.2 不同偏心率下核主泵前腔压力分布
        3.4.3 不同偏心率下核主泵后腔压力分布
        3.4.4 不同偏心率下口环间隙压力和速度矢量分布
    3.5 偏心率对核主泵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环结构对核主泵转子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2 口环结构对核主泵密封泄漏量的影响
    4.3 不同偏心率下口环压力和速度分布
        4.3.1 无偏心时口环压力和速度分布
        4.3.2 偏心率为10%时口环压力和速度分布
        4.3.3 偏心率为30%时口环压力和速度分布
        4.3.4 偏心率为50%时口环压力和速度分布
    4.4 口环结构对核主泵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4.1 无偏心时口环结构对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4.2 偏心率为10%时口环结构对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4.3 偏心率为30%时口环结构对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4.4 偏心率为50%时口环结构对密封激励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主泵口环密封动力学特性数值研究
    5.1 计算模型及求解设置
        5.1.1 计算模型
        5.1.2 涡动转子动力学模型
        5.1.3 求解设置
    5.2 转速对密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2.1 转速对间隙域压力分布以及密封力的影响
        5.2.2 转速对密封动力学系数的影响规律
    5.3 压差对密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3.1 压差对间隙域压力分布以及密封力的影响
        5.3.2 压差对密封动力学系数的影响规律
    5.4 口环结构对密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4.1 口环结构对间隙域压力分布以及密封力的影响
        5.4.2 口环结构对密封动力学系数的影响规律
    5.5 转子稳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迷宫密封流-固-热多场分析及减阻-隔热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迷宫密封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1.2.2 传统环形密封研究综述
        1.2.3 迷宫密封研究综述
        1.2.4 迷宫密封热分析和流体阻力分析现状
        1.2.5 迷宫密封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迷宫密封环流理论基础
    2.1 流体控制方程组
        2.1.1 整体流动理论
        2.1.2 三控制体模型
        2.1.3 Ⅰ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2.1.4 Ⅱ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2.1.5 Ⅲ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2.2 迷宫密封环流能量方程
    2.3 流体阻力
        2.3.1 摩擦阻力
        2.3.2 局部阻力
    2.4 本章小结
3 密封间隙环流控制方程组求解
    3.1 摄动法
        3.1.1 摄动法理论
        3.1.2 摄动法分解Ⅰ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3.1.3 摄动法分解Ⅱ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3.1.4 摄动法分解Ⅲ控体流体控制方程
        3.1.5 零阶控制方程组求解
        3.1.6 摄动法分解能量方程
    3.2 一阶方程组的简谐形式
        3.2.1 一阶控制方程组的简谐形式推导
        3.2.2 能量方程的简谐形式推导
    3.3 边界条件
        3.3.1 流体控制方程组零阶边界条件
        3.3.2 流体控制方程一阶边界条件
        3.3.3 能量方程边界条件
    3.4 流场及温度场结果
        3.4.1 流场结果
        3.4.2 温度场结果
    3.5 CFD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迷宫密封结构参数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1 槽宽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2 槽深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3 槽间距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4 偏心率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5 转速对流场及减阻隔热性能的影响
    4.6 灵敏度分析
    4.7 流体阻力和流体温度的显式化表征
        4.7.1 径向基函数(RBF)法介绍
        4.7.2 最高温度和流体阻力表征
    4.8 本章小结
5 迷宫密封的减阻-隔热优化设计
    5.1 移动渐进算法(MMA)
    5.2 减阻隔热优化设计
        5.2.1 优化模型概况
        5.2.2 优化设计
    5.3 迷宫密封减阻隔热优化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仿生的迷宫密封承载隔热优化设计及验证
    6.1 基于仿生和遗传算法的承载隔热优化设计
        6.1.1 仿生学及复合结构概述
        6.1.2 仿生结构介绍
        6.1.3 遗传算法
        6.1.4 承载隔热优化设计
    6.2 迷宫密封结构的承载隔热性能表征
        6.2.1 流固热多场分析理论
        6.2.2 密封结构固体域承载和隔热性能表征
    6.3 仿生原型结构仿真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液相和多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泄漏流动和转子动力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形动密封的泄漏和转子动力特性
2 液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技术
3 气液两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技术
4 湿气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技术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5.2.1 实验测量平台和测试技术
        5.2.2 多相环境下密封性能数值预测方法
        5.2.3 低温流体环形动密封技术

(6)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分析与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机械密封发展进程和趋势
        1.2.1 机械密封温度场研究进程
        1.2.2 机械密封设计研究进程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机械密封的基本原理
    2.1 机械密封的结构
    2.2 机械密封元件的作用
    2.3 机械密封泄漏的原因
    2.4 机械密封的主要类型
    2.5 机械密封的主要参数
        2.5.1 几何参数
        2.5.2 力学参数
        2.5.3 性能参数
    2.6 机械密封的优缺点
    2.7 本章小结
3 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原因分析和结构改进
    3.1 原机械密封系统结构分析
        3.1.1 原机械密封结构形式与材料
        3.1.2 原机械密封的辅助系统
    3.2 原机械密封主要失效分析
        3.2.1 设计上的机械密封失效原因
        3.2.2 使用上的机械密封失效原因
    3.3 改造对策与措施
        3.3.1 机械密封端面材质改进
        3.3.2 机械密封的密封结构改进
        3.3.3 机械密封冲洗方案改进及特点
    3.4 封油系统改造
        3.4.1 封油系统进压盖前流程改造
        3.4.2 改造封油介质
        3.4.3 改造封油进密封腔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油浆泵机械密封热流固耦合分析
    4.1 油浆泵热流固耦合理论基础
    4.2 模型的建立
    4.3 网格划分
    4.4 材料的物理参数
    4.5 密封腔边界条件
    4.6 结果分析
    4.7 机械密封端面温度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4.7.1 不同端面宽度对端面温度的影响
        4.7.2 不同的密封副材料对密封端面温度的影响
        4.7.3 不同转速对密封端面温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PLC的油浆泵泄漏监控系统设计
    5.1 油浆泵泄漏监控系统整体方案分析
        5.1.1 机械密封改造和优化
        5.1.2 PLC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5.2 油浆泵泄漏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2.1 控制系统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5.2.2 PLCS7-300监控系统中的冲洗液流量控制原理
        5.2.3 测量点与控制点的统计
    5.3 监控系统硬件设计与设备选型
        5.3.1 PLC选型
        5.3.2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5.3.3 压力变送器的选型
        5.3.4 液位开关的选型
        5.3.5 流量变送器的选型
        5.3.6 调节阀的选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缴送登记表

(7)高速离心泵口环密封的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离心泵振动问题研究现状
        1.2.2 密封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泵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密封动力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密封-转子动力学基本方程
    2.2 密封动力学稳定性判据
        2.2.1 涡动频率比
        2.2.2 有效阻尼系数
        2.2.3 有效刚度系数
    2.3 二维Bulk-flow求解模型
    2.4 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方法
        2.4.1 流动控制方程
        2.4.2 三维小扰动模型法
        2.4.3 三维瞬态模型法
        2.4.4 网格密度及壁面函数
        2.4.5 动网格技术
    2.5 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形短密封口环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建立计算模型
        3.1.2 计算域网格
    3.2 口环密封尺寸对密封泄漏特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2.1 环形密封间隙大小对泄漏量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3.2.2 环形密封轴向长度对泄漏量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3.2.3 密封尺寸变化对结果影响对比
        3.2.4 密封尺寸变化对其转子稳定性影响
    3.3 非均匀入口条件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 计算模型
        3.3.2 计算设置
        3.3.3 高速离心泵密封非均匀来流产生原因
        3.3.4 非均匀入口来流对密封激振力的影响
        3.3.5 涡动半径对密封力的影响
        3.3.6 涡动比对密封力的影响
        3.3.7 口环尺寸参数对密封力的影响
        3.3.8 周向非对称流道间隙对密封力的影响
        3.3.9 非均匀入口对密封动力学特性影响
    3.4 入口预旋对密封动力特性的影响
        3.4.1 计算模型
        3.4.2 预旋产生的原因
        3.4.3 预旋速度对密封泄漏量的影响
        3.4.4 预旋速度对密封动力学的影响
        3.4.5 预旋速度对转子稳定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封结构形式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计算模型
        4.1.1 迷宫密封
        4.1.2 轴向槽型密封
        4.1.3 计算设置
    4.2 密封泄漏量对比
    4.3 刚度阻尼特性对比
        4.3.1 刚度特性
        4.3.2 阻尼特性
    4.4 密封内流特性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自吸离心泵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叶轮几何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泵内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
    2.1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整体结构
        2.1.1 射流卷吸系统
        2.1.2 自吸喷嘴
        2.1.3 逆止阀
        2.1.4 出口止回阀
        2.1.5 传动离合器
        2.1.6 空压机
    2.2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机理研究
        2.2.1 自吸前期
        2.2.2 自吸中期
        2.2.3 自吸末期
    2.3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水力设计研究
        2.3.1 叶轮水力设计
        2.3.2 叶轮绘型图
        2.3.3 压水室水力设计
        2.3.4 压水室绘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子午型线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 内部流场影响研究
    3.1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数值模拟分析
        3.1.1 分析模型
        3.1.2 网格划分
        3.1.3 边界条件设置
    3.2 研究方案选取
    3.3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3.4 叶片表面载荷特性分析
    3.5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3.5.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3.5.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3.6 径向力特性分析
    3.7 水力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3.7.1 水力性能对比
        3.7.2 试验测量标准及装置精度
        3.7.3 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3.7.4 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片厚度分布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场影响研究
    4.1 研究方案选取
    4.2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3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4.3.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4.3.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4.4 涡结构特性分析
        4.4.1 涡结构形态分析
        4.4.2 涡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4.5 熵产损失分析
        4.5.1 熵产概念与研究进展
        4.5.2 熵产类型与计算方法
    4.6 熵产损失大小与分布
    4.7 水力性能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群体平衡模型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5.1 群体平衡模型
        5.1.1 气泡聚并模型
        5.1.2 气泡破碎模型
    5.2 研究方案选取及设置
    5.3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5.4 压力脉动特性特性分析
        5.4.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5.4.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5.5 叶片表面载荷特性与径向力分析
        5.5.1 叶片表面载荷分布
        5.5.2 径向力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1 基于灰色关联法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1.1 灰色关联法理论
        6.1.2 试验方案选取
        6.1.3 灰色关联法模型建立与分析
    6.2 基于全因子试验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2.1 全因子试验理论
        6.2.2 试验方案的选取
    6.3 不同高度下自吸性能试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离心泵密封口环泄漏量和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BM在密封口环方向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密封口环非线性动特性响应研究现状
        1.2.3 环形密封口环转子试验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离心泵密封口环泄漏量的计算
    2.1 模拟方法
        2.1.1 控制方程
        2.1.2 LBM-LES湍流模型的建立
        2.1.3 边界条件
        2.1.4 计算程序
    2.2 模拟设置
    2.3 结果和讨论
        2.3.1 Childs模型结果分析
        2.3.2 Darden模型结果分析
        2.3.3 Marquette模型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密封口环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
    3.1 离心泵转子-密封-轴承系统非线性运动模型
        3.1.1 密封口环间隙流体力的非线性模型
        3.1.2 滑动轴承的非线性油膜力
        3.1.3 转子非线性运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2 离心泵运行工况参数对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
        3.2.1 转速对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2.2 压差对转子密封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3 离心泵转子部件结构尺寸对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 密封长度对转子密封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3.3.2 半径间隙对转子密封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3.3.3 密封半径对转子密封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3.3.4 滑动轴承润滑长度对转子密封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密封口环转子试验台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 环形密封口环转子试验台设计原理
    4.2 试验台整体结构的模拟和校核
        4.2.1 试验台整体模态分析
        4.2.2 激振力下的振动变形
        4.2.3 转子部分的临界转速
    4.3 试验循环系统和测试装置的搭建
        4.3.0 试验台主体结构的搭建
        4.3.1 试验台水路循环系统的搭建
        4.3.2 激振测试系统的搭建
    4.4 试验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4.5 具体实施方案
        4.5.1 试验步骤
        4.5.2 轴心轨迹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机械密封冲洗回路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DCS和PLC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机械密封装置的发展与现状
        1.4.2 机械密封辅助冲洗装置的发展与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机械密封冲洗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指标
        2.1.1 冲洗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2.1.2 冲洗系统的技术指标
    2.2 热电厂机械密封冲洗系统冲洗方案选型
    2.3 API PLAN54冲洗方案供水泵站工作原理介绍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1 设计原则
        2.4.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3 硬件设计方案
        2.4.4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洗回路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功能及需求分析
    3.2 硬件设计分析与选型
        3.2.1 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分析与选型
        3.2.2 泵站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分析与选型
    3.3 系统接口分析
        3.3.1 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
        3.3.2 泵站智能控制系统
    3.4 本地控制程序算法设计与实现
        3.4.1 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
        3.4.2 泵站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
    3.5 系统优化设计
        3.5.1 信号隔离技术
        3.5.2 阻抗抑噪技术
        3.5.3 滤波去噪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设计
        4.1.1 软件需求分析及结构设计
        4.1.2 通讯协议的选择
    4.2 软件功能算法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采集与共享
        4.2.2 泵站以及电导率控制设备远程控制
        4.2.3 监视及故障智能识别
        4.2.4 数据分析
        4.2.5 数据自动记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以及系统测试分析
    5.1 冲洗液电导率调节介质
        5.1.1 补给水处理
        5.1.2 电导率调节介质
    5.2 氨水浓度与电导率关系实验分析
        5.2.1 参数指标分析及实验因素确定
        5.2.2 实验背景分析
        5.2.3 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分析
    5.3 电导率检测与控制系统加药速率精度试验分析
    5.4 泵站稳压控制精度试验分析及自动运行功能试验验证
        5.4.1 稳压控制精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5.4.2 自动运行功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5.5 设备接口功能验证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离心泵磁性液体新型旋转密封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J]. 邢斐斐,季君,郝瑞参,芦璐,田宝川. 润滑与密封, 2021(10)
  • [2]立式自吸泵动密封能力及自吸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明建.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核主泵口环密封激励力及其动力学特性数值研究[D]. 庞敏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4]迷宫密封流-固-热多场分析及减阻-隔热优化设计[D]. 曹小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液相和多相环境下环形动密封泄漏流动和转子动力特性的研究进展[J]. 李志刚,方志,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0(09)
  • [6]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分析与监控技术研究[D]. 杨逸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7]高速离心泵口环密封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 王晓全.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D]. 常浩. 江苏大学, 2020(01)
  • [9]离心泵密封口环泄漏量和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D]. 张振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10]机械密封冲洗回路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制[D]. 衡思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一种新型离心泵密封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